骑士的理想价值观和道德标准造就了很高的个人优越感,由此设立的严谨的行为规范,更是维护了人格的高尚和群体的荣誉。 骑士身份的优越感是和道德优越感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话外1),当他们道德受到质疑,他们的优越感便会坍塌,严重时甚至会失去骑士的身份。换言之,骑士的身份必须和道德相称,才具有实在的意义和说服力。 自律是对自我要求的理想价值时时警醒进而修正的行为, 骑士把这种要求加诸于一种自觉的训练,养成自省的习惯。自律是保障道德优越感的一种自我约束,宗教原则的约束力是最公义的,所以骑士的行为准则是建立在宗教原则的基础之上。(注2: 海天在这个论述上有非常精彩的评论,请看注2)。 古老骑士家族的精神在西方文明中最直接的传承便是军人。骑士内在的思维方式,外在的视听言行,顺理成章地成为西方文明的军事遗产。西方军校所有的校规几乎都是秉志着勇敢,忠诚,谦逊,自律,崇尚荣誉,怜悯弱者,诚实公正的原则,和骑士的行为准则一脉相承。
男人的勇敢最初是基于人类保护妇孺的本能。铁塔尼号沉没时,最先救助的是妇女和儿童,这是西方文化里一个很突出的性格特征。这其实也契合了人类最基本生物学方面的规律,女人和孩子是生命体延续的希望,是物种生存的根本。(话外2) 勇敢对于军人是一个最重要的品质。勇敢凝聚着勇气、智慧和意志力,蕴含着不畏避危险不推诿责任的胆识和魄力。责任则是对一种理念一个群体的服务和献身精神。我们无数次听到“为上帝而战”,“为正义而战”,“为自由而战”的誓言。 勇敢是失败时不放弃自己的理念,胜利时保持着理性的控制力。(话外3)。 勇敢不意味着残忍。骑士原则是“仁慈地對待弱者。勇敢地面對強敵。毫無保留地對抗罪人。為無法戰鬥者而戰。幫助那些需要我幫助的人。不傷害婦孺”。麦克阿瑟将军曾说过,勇敢是“在诚实的失败中毫不气馁,在胜利中仍保持谦虚温和。“勇敢但绝不残忍”,“给于请求宽恕者以宽恕”, 是对自己处于优势一方时表现的仁慈。宽待俘虏是西方军事文化里非常重要的原则。这在东方文化里是没有的。在东方,历史上发生过赵国被坑杀四十万人,蒙古帝国的血腥屠城,日本军国主义的野蛮暴行。除此之外,二战时苏军攻占柏林之后,看到很多摇着白旗投降的军人和平民,仍然残忍地杀害他们。这种欺凌弱者的行为习惯。是为什么德国人更愿意向美军和英军投降的原因。 军人最崇尚荣誉。美国军校校规都有自己的荣誉准则。荣誉感是西方军人不可或缺的的精神实质。荣誉感并不仅仅表现在战功上的赫赫威名,而是对尊严的维护。荣誉感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理性原则。
这里举两个二战期间的例子。 太平洋大海战期间,中途岛战役之后,尼米兹海军上将截获一条情报,山本五十六会飞往腊包耳岛去慰问士兵。尼米兹将军认为这是猎杀这个战争狂人的绝佳机会,并请示华盛顿,罗斯福总统召开参谋长联席会议,海军部长诺克斯反对刺杀,觉得这是极不光彩的行动,有悖于西方军人的骑士原则,应该听听随军主教的意见。海军作战部长金上将却认为,山本是个十恶不赦的恶魔和赌徒,他的存在会造成大规模的死亡(包括日本人),这次绝对不能放他。最后罗斯福总统下令,猎杀山本。 从这个事件看出西方军事文化里荣誉感的约束力。 (话外4) 另一个例子便是二战结束前的最后一幕,原子弹轰炸广岛长崎。对于这个决议,华盛顿也是定夺良久,战后也有很多伦理学方面的争议。但了解二战的人都应该知道这是在哪种情况下做出的不得已选择。 太平洋海战实在是打得非常艰辛,日本武士道精神让日本军人都是采取自杀性的极端策略,他们把投降看做可耻的事,是对天皇的背叛,所以他们宁愿自杀也不投降。 这造成美军非常大的伤亡。 塔拉瓦岛的战役,日军4200个人,只有17个人被生擒。日军这种不可能投降的决心,使得美军每进攻一寸土地都要付出极大的伤亡。尼米兹将军希望尽量避免这样的血战,所以他派出大量飞机进行轰炸,但日军则以自杀式攻击回敬。他们的极端手段,是组织了自杀部队神风队,以日本武士道宁愿战死也不苟活的精神,开着飞机直接撞击美国舰队,和人肉炸弹一般。 塞班岛战役,三万两千日军几乎全部丧命,三千名美军也阵亡。日军深信,只要采取令人胆寒的骇人手段,美国人就会被吓得无心再战,进而被迫放弃。 他们清楚表明,想要占领每一寸土地,都将陪上美国人的献血,这给美军带来很头痛的问题,要怎么样才能打败日本同时避免美军严重伤亡。 硫磺岛战役,尼米兹将军为了减少伤亡,先大规模轰炸,然后海军陆战队才登陆。但岛上的战斗依然十分艰苦。日军旋风式的火力铺天盖地,他们从遍布岛上的隧道和洞穴,开火猛攻,美军几乎是一寸寸推进。这一个小小的岛屿,2万2千日军只有200人生擒,其他都战死,美军也近7千名陆战队员丧命。受伤人数达1万八千千人。
美军研究的策略是先拿下离日本本土很近的岛屿,以便于大规模的战略轰炸。其实美军始终希望以这种”战略轰炸” 威慑方式迫使日军投降,而不是一次次的血战。他们谨慎的选择轰炸目标,摧毁日本的工业和基础设施,瘫痪他们发动战争的能力。这项战略自42年起,一直被实施。从开始的自成都长距离的轰炸,到越来越近的太平洋岛屿飞至日本本土的轰炸, 最后,距离日本本土最近的硫磺岛拿下,美军几乎每隔一天就有500架飞机轰炸日本本土。然而,面对这么惨烈的损害,以及骇人的伤亡人数,日本人没有表现出任何动摇的迹象,事到如今,美国人才明白,战略轰炸不足以击败日本,看来全面入侵日本本土在所难免。 美军指挥部把下一个目标定位冲绳岛。岛上有12万日军。 轰炸持续一个星期,然而,登陆后的激战依然是惨烈的。 每每攻克一个防线,日军就退回下一个,攻克每一道防线都伤亡惨重。同时神攻队开始向冲绳岛海面美军发起攻击。日本海军受命奋战到死,他们的宗旨是尽可能击沉更多美国舰艇。这场战役, 10万日军和4万平民丧命,日军最高指挥官切腹自杀,美军也损失惨重,1万五千士兵丧生。 现在美军面临一个抉择,除非能找到其他代替方案,否则任何入侵日本本土的行动,都将赔上千万美军士兵的性命。日本绝不会在任何战略轰炸下投降,即便他们知道他们已经输定了。冲绳岛一战清清楚楚地向美军警示,如果美军入侵日本本土,势必付出更为惨痛的代价。日本有一百万士兵负责防卫本土,五千架战机,还有大量平民自愿军也会发动大规模自杀攻击,这样的血战,估计赔上25万美军的生命。美国终于明白他们面临的是什么样的敌人。常规的“战略轰炸”绝对不能一劳永逸的瓦解日本的战斗意志,必须采取极端措施了。 1945年八月,杜鲁门终于批准并下令尽快实施“曼哈顿计划”。铀弹“小男孩”和 钸弹“胖子”被运往马里亚纳群岛。1945年8月7号8点5分,广岛的晴空上投下了“小男孩”,四万人瞬间蒸发。几个小时之后,杜鲁门向全世界介绍了这种炸弹,也对日本发出最后通牒,“不要有半点迟疑,否则,我们将彻底摧毁日本发动战争的能力,毁灭的力量将从空中如雨点般倾泻而下,这种武器的威力是地球上前所未有的”。 日本没有任何回应。两天之后,“胖子”被投掷在日本主要的军事港口长崎,钸弹的威力更大,瞬间5万人死亡。 日本政府这次终于认清事实,他们面临的是一个闻所未闻的新型恐怖武器。美国人在等待:“两次原子弹的轰炸,能不能逼日本投降”?答案是没有。 8/14, 杜鲁门政府传话表示,“日本的天皇制度可以继续维持,前提是天皇同意接受同盟国最高统帅的命令”。在这样的许诺之下,天皇裕仁终于下令战争内阁投降。当天,杜鲁门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两个星期之后美军进驻日本。。。 美军在占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尽力减少美军的伤亡,也减少对日本平民的伤害,这是一种慈悲,也就是骑士精神中的“勇敢但绝不残忍”,由于日本武士道精神是不容许他们在任何情况下投降,前面无数次“战略轰炸”都无法奏效,只能用一种威力极大的武器震慑日本,目的是为了尽快结束杀戮。 显然,即便是这样,日本也没有立刻投降。 美国最后不得不“放软”姿态,承诺维护他们“天皇”的尊严,保持他们的“天皇”制度,这才“软硬兼施地”迫使日本投降。而天皇的命令则是让“内阁,忍人所不能忍”,对他们造成的灾难,包括自己民族的大规模死亡,完全有任何忏悔,而仅仅是对他们的投降感到耻辱。美军注重的是要摧毁日本发动战争的能力,而不是杀戮。而日军的“骇人”策略是自杀式的同归于尽,以最大的可能杀戮。这就是骑士精神和武士道精神的区别。 一个在缅甸作战的美国将军说过,日军在战争中表现的极端残忍,是一种精神上的懦弱,而绝不是勇气。 待续。。。 注:下一篇将涉略西方军人和中国农民军以及和青年远征军的的比较,(三河古镇里写了一点,也是我写骑士系列的初衷),骑士与日本武士的比较, 骑士与魏晋名士的比较,骑士和元明清武侠小说中侠士的比较。 话外1,这和咱们文化是完全不同,咱们文化,身份优越感是建立在除道德优越感以外的所有优越感,比如地域优越感,权势优越感,家境优越感,财富优越感,等等等等 话外2: 中国文化里,女人却往往是作为牺牲品的。 话外3:麦克阿瑟在菲律宾战役初次失败时许诺“我们会回来的”,给了菲律宾人民无限的希望。 话外4:中国文化里,捉贼先捉王几乎是天经地义,哪有什么光彩不光彩之顾虑。
注2: 海天MM的精彩评论:
文中关于骑士身份、道德优越感与自律这三者间关系的论述,我感到很有意思。如果理解得正确,我觉得这里的身份、道德感和自律的三角框架是一种形于外的固化;于此相对的,则是纯粹受内心价值驱动而自觉地“吾日三省吾身”,心如莲花,跟身份认知倒关系不大了。后者近似修行,须得发自内心,抵御无限诱惑,何其难也!相比之下,基于身份认知的外在三角框架,给人以指导、限制与依托,行为不至于太堕落。从骑士,到君子士人,到佛门弟子,到近现代严格意义上的知识分子,有形或无形的身份意识帮助人们尊重道德,懂得自律自省。 而今天又是怎样一个时代?好比罗家伦形容的,“一面有伟大的进步,一面是无情的摧毁;一面是精微的知识,一面作残暴的行动;一面听道德的名词,一面看欺诈的事实…宗教的势力衰落,道德的藩篱颓毁,权威的影响降低。旧的信仰式微,新的信仰尚未树立”,在这种状况下的人们,其实对自我内心的把握能力未必如自己想象的那般强大。经常看到有人说,“但求问心无愧,对得起自己的内心就好”,听上去似乎有理,细思之叶动根摇。无论基于外在还是发自内在,倘若不能有意识地自律自省,便可能与真理和正义渐行渐远了. 承前次留言,再聊几句 -- 借用儒家的语汇“修齐治平”,来代表一个人由己及人立业济世的不同层次阶段,修身乃是诸事的起点。责人而不律己,行事而不反思,实自毁而作恶之途也。一个人如果有修身的觉悟,就必需有自省的主动意识和行动。现在的问题是,当一个人缺少了外在的规范(如“骑士”精神),召唤(如“士子”之风),或引领(如宗教感召),如何能抵御个人的愚妄和膨胀,而坚持对自己的心也用一把尺子衡量? 很多年前,听一个keynote speech, 主讲人是谁,我现在已经记不清楚了,但是清晰地记得他的一句话:Listen to yourself; observe how you are thinking. 每天花几分钟,旁观自己的想法,聆听自己心里的声音。有时候,当陷入某种恶劣情绪的时候,我会突然提醒自己:聆听自己,是什么让我这样愤怒/郁闷/烦恼 ...... 这样做虽然不能彻底解决问题,但至少能让自己意识到自身的不足,慢慢消减贪嗔痴之毒 -- 这里再借用一个佛教语汇,"贪嗔痴", 泛指不良欲念与心态。 个体自律,作用毕竟有限;如果上升到群体,更不能奢望每个个体都有很好的自律能力和行为方式。有些问题,也未必能够得上法律道德宗教等等高度。举个例子。比如停在路上的汽车突然打开车门,正从旁边经过的自行车猝不及防撞到了,往往可能造成可怕的交通事故。这个问题在全世界的城市里都有发生,除了提醒汽车驾驶员和乘客开车门前注意观察,似乎也没什么别的好办法,可问题就是总有人做不到啊。这几天看到推广介绍“荷式开门法”,就是在下车时,记住要用距离车门较远的那只手开车门。比如(左驾)司机要用右手来开门;如果是副驾驶位上的乘客开门,则要用左手。据报道,这种做法在荷兰至少已普及了50年,考驾照的时候就一定要考,成为人们共同的行为规范。这虽然与骑士精神不可同日而语,却也可以算一种文明和成熟的标志吧 :-)
相关文章 骑士-贵族-军人(1) 贵族-骑士-军人(2) 亚瑟王和圆桌武士 回乡散记:三河古镇 政治幽默-老罗斯福 北窗露出一双眼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