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将现代民主革命比作一条河,英国两年不流血的光荣革命是正本清源的上朔溪流,带着清澈的线条,汩汩向前。悄然无息的作派,却有着凌然的傲气,引领全球民主政治的风华。美国革命,一条古朴沉稳的大河,它广纳百川、旷阔浩渺,有着极为成熟的风韵和博蕴的胸怀。法国革命则是一条经历激流险滩、灾难和风景并存的长河。它野性未驯,狂放不羁;它风生水起,暗流涌动。 它一度洪水泛滥,但也伴随着万千的风云气象。它左右激荡,百转千回,起起落落,最终流入民主正统的主流中。 十八世纪,欧陆轰轰烈烈的启蒙运动唤醒了人类对于自由民主的渴望,催生了美洲大陆一个伟大的民主共和国。但在启蒙运动的滥觞之地,最热爱自由的法兰西人却是以一种极端激烈的方式,引爆了一场震惊全世界的革命,这就是法国大革命。 虽然启蒙运动建立了相当成熟的民主政治理论基础,美国革命的成功也向全世界展示了民主政治的范本,但真正引发这场革命的导火索还应该说是法国的经济危机。 17世纪好大喜功的路易十四虽然给法国带来了无上荣耀的黄金盛世,但经年累月的战争以及精美绝伦的凡尔赛宫建造也耗尽了的财力, 到了路易16上台的时候,国库已经虚空。 路易十六是个有着开明的治国理念的国王,对自由民主是秉着欢迎态度的,曾派法国海军支援美国的独立战争。但也因此使得本已虚空的国库更加虚空,到了1788年,法国已欠下40亿法郎的庞大债务,通货膨胀日益恶化,国家濒临破产的边缘。赶上那几年遭遇天灾,饥荒遍野,民怨沸腾。当时的税收制度有着非常严重的缺陷。特权阶层贵族和教士不仅有税务上的豁免权利,还有着巨大的财政支出。路易十六的财务大臣提出改革计划,希望贵族能够缴纳赋税并减少开支,但这项计划被贵族们否决,贵族对自己的既得利益绝不肯做出一点让步,导致贵族和平民间深刻的矛盾。个性有些优柔寡断的路易十六既无法说服贵族,也无法解决财政问题,更不能平息民众的抗击声浪。社会开始动荡不安,不断有民间暴乱发生。 1789(注1),路易十六迫于民意,敦促由教士、贵族、平民阶层组成的三级会议召开,但因沟通障碍使会议几次搁浅,和平解决事端也随之成为泡影。7月14号,发生了著名的巴士底狱事件。管理监狱的侯爵为避免相互残杀,命令停火,但仍然被暴动民众斩首,并将他的头颅穿在长矛上绕城示众,大革命拉开了血腥的序幕。政治诉求不再是关于宪法的争论,也不是施政改良的冀望,而是一场冷酷无情的造反革命,而这次革命引发全国如多米诺骨牌效应一般的相应,在一些激进分子的鼓动之下,农民烧毁地契、民众抢夺教会财物、杀害教士和贵族等等失序的大恐慌行动频频发生(罗梭的《主权在民》思想被激进分子大力宣扬)。 路易十六再次妥协。 8月4号, 国民会议再次召开,正式废除了贵族和教会的所有特权。人民的债务全部取消, 8月27号发表了举世瞩目的《人权宣言》,路易十六在宣言上签字。 《人权宣言》是一份划时代的文件,它宣扬了启蒙时代的思想和政治主张,反对特权和专制统治,对后来欧洲发生的革命和民主政治的广泛采纳和实施有着巨大的影响力,西方政治格局从此全面演进。《人权宣言》的第一条就宣扬了“人生来平等”,人类社会中不应该有任何阶层和特权,人类的思想、宗教、言论和自由不应该容许任何形式的控制和干预。《人权宣言》后来成为法国第一部宪法前言,全国制宪会议是依照这份宣言的基本精神建立了一系列理想主义的原则。 非常可惜,法国在大革命取得最初的成功之后,英国政体改革中润物细无声的稳健,美国共和初建时的理性清明,都没有发生。 相反,感性激进的力量逐风而上,发酵成血腥和暴力,带着法国急急向前,一路滚向荆棘密布的乱象丛中。 首先,制宪会议进行的非常不顺利,虽然革命政府刚开始采用君主立宪制,但贵族因害怕革命政府的暴力行径纷纷逃逸,欧洲其他王室(注2)也强烈反对革命政府,普奥两国更是对法国进行军事制裁,同时,法国经济进一步恶化,饥饿和愤怒的民众将怨愤全部转嫁到国王身上,他们攻击皇宫并将路易十六拘禁。1792年,革命政府正式废除了路易十六的王权,取消君主立宪制,成立由少数执政官所共同管理的政治体制,建立了法国革命后的第一共和。 第一共和的成立并没有遏制法国的失序状态,各种极端的革命团体应运而生,最为激进的雅各宾党很快就掌控了全局,并废除了国会。他们利用各种媒介宣传他们的暴力主张,诉诸群众的情感,迫害异己。1793年,他们避开法庭,以十分残忍的手段将路易十六和玛丽皇后推上了断头台。 路易十六7岁儿子也在狱中被虐待致死。(注3)。 雅各宾党人掌权的两年,策动了屠杀教士贵族的行动,更在政治上施行极端恐怖统治。 短短两年,七万人头落地,法国上上下下风声鹤唳。政治异己罗兰夫人被处决之前说下了一句发人深思的话“自由,自由,天下古今几多之罪恶,假汝名以行”。雅各宾党完全违反了《人权宣言》里民主自由的理想原则,终于弄到天怒人怨, 1794年,旧国会的议员群起反抗,将自诩为“唯一真正纯粹的民主分子”的雅各宾党领袖罗伯斯皮尔押送断头台,结束了雅各宾党人的恐怖时代。 法国大革命后内忧未止,外患接踵而至。普奥两国联合英国西班牙荷兰组成了声讨法国共和政府的第一联盟, 法国陷入大军压阵的险恶危境。 1795年,国会颁发另一部宪法,成立一个由五位督政官组成的政府, 来抵御外敌。 但这个督政府并没有遏制法国持续动荡的局势,法国经济进一步恶化,人民惶惶不安的情绪日臻严重,国家也陷入分裂之境。在此生死存亡危在旦夕之际,一位救世的传奇英雄横空出现,他,便是被法国人尊崇为空前绝后的民族英雄,拿破仑。 拿破仑是个百年不遇的军事天才,战场上所向披靡,27岁当上总司令。 1799年雾月政变,他又一举拿下最高执政,拥有了绝对权力,成了法国实际的独裁者。 法国人民在经历了长达十年的革命斗争、恐怖统治、经济动荡、外敌环伺之后,已经心力交瘁,拿破仑的出现,无疑是黑暗中看到的黎明曙光。人民把他看作革命成功的果实,法兰西崛起地希望。某种意义上说,拿破仑的确成就了法国人的幻想,他不仅军事上战绩辉煌,政治上也可谓是丰功伟业。 首先,他颁布了历史上著名的《拿破仑法典》(注5),建立了比较开明的制度,稳定了法国自革命以来混乱不安的的内政。经济上,他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举措,仿效英美的一些做法,迅速改善了法国长期以来的经济问题 。宗教上,他争取到罗马教廷的和解,安抚受到革命惊吓的天主教徒,同时他没有要求民众偿还在革命中抢夺的教会财物,稳定了民心。 虽然拿破仑一系列举措让法国恢复了应有的秩序,但他所颁布的宪法和建立的制度,是一种不成熟的民主现象。 强悍的军人作风,执政的独裁实质,对言论的控制,对政治异己者诉诸武力,都与民主的精神背道而驰。但拿破仑强烈的执政作风却赢得法国人民的拥戴,因为他不仅维护了人民从革命中得到的种种利益,满足了法国人从革命宣言中所体会的粗浅的革命理想,最为重要的是,他把一个一度面临分裂的国家再度统一起来,赢得了法国人的民族尊严。拿破仑在执政期间所做的任何决议都能得到法国人的全心拥戴, 四年之后,拿破仑被罗马教皇加冕为法兰西皇帝,法国上下为之欢腾,演绎了一种偶像崇拜的法式浪漫。 15年前,法国人为自由民主而发动革命,推翻了君主王权,15年后,法国人民为拿破仑加封皇冠而举国欢腾,历史完成一个奇异的悖缪轮回。可见,法国人民对于多年来不断摸索的民主政治没有理性和成熟的认知,而是在感性力量的驱使下把它转化为浪漫的偶像激情。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们摇旗呐喊的那个民主理想,在经历了十多年的革命淬炼和战火洗礼之后,成就的却是拿破仑的权力欲望,野心气魄,和无止境的个人英雄主义理想。 拿破仑执政前五年恢复了社会秩序,后十年把法国人拖入一场10年的战争。不到三年就征服了欧洲最为强悍的三个国家普鲁士,奥国和俄国,一度几乎把整个欧洲踩在脚下,如果不是英国强硬的敌对立场和优越的海上霸主地位, 以及俄国因为无法忍受法国的经济封锁导致的反戈一击,拿破仑这个傲视千古的军事奇才,真有可能成为另一个查理曼大帝。滑铁卢一战的失败唱响了拿破仑的哀歌,这个雄才大略的法兰西英雄在大西洋的一个孤岛上度过了他一生中最后的七年。 回顾这场燃烧在1789年的浪漫激情,虽然终结了那个以贵族君主和僧侣所统治的旧政权,并发表了影响全人类的《人权宣言》,但法国并没有因此顺利地建造一个健全的民主国家。相反,革命浪潮卷起的沉沙迅速地形成一股狂烈失控的乱流,将法国带入一个以破坏、杀戮、恐怖、战争、极权为主题的革命年代,这个失序的年代群魔狂舞,乱象横陈,危机重重,雅各宾党人的恐怖统治,向全世界展示了革命这个血腥暴力范本。 法国不仅因此陷入与全欧洲对抗的孤境,国家也面临分崩离析的危局。这场危局造就了一位叱咤风云的法兰西大英雄拿破仑,他拯救了法国免于分裂,恢复了法国的社会秩序,但也为了自己的帝国之梦将法国拖入战火,最终梦断魂飞,终结了这场延烧了二十几年的跨世纪革命。最热爱自由的法国人在奔向民主自由的路上,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之后的百余年,法国经历着一系列王朝复辟、革命、共和的跌宕起伏,国力衰落,经济凋敝,民生不济,不仅欧洲第一强国早已风光不再,民主共和的理想忽隐忽现。 一直到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戴高乐将军执政的第五共和,才让法国人民真正尝到了民主的成熟果实。 ******************************************************** 比较英国的光荣革命和法国大革命,英国人在两年的不流血政变中,政体改革沉着冷静,为达到一种比较合理的民主推进,双方都做出必要的让步。在民主的进程中,英国人理性精神创造了意脉的连贯性,加上稳健的作风,循序渐进的策略,可贵的“妥协精神”,都为英国顺利走向民主铺垫了道路。 反观法国大革命,法国的民主革命本应该有一些有利的因素,启蒙运动发生在法国; 作为国王,路易十六是一个推重民主的开明皇帝,他不仅在道义上支持美国的民主自由,更是在军事上,帮助美国赢得独立战争。可法国的民主历程却异常坎坷。其中一些因素是不可忽视的。首先贵族不肯放弃自己的特权,对民众的疾苦无动于衷,导致民怨沸腾,上下阶级矛盾激化。第二,法国民众的一些特点,热情奔放,浪漫感性。 这种缺乏理性控制力的特征, 在危机时,容易导致情势急转直下,直至失控。 自由成为放纵,激进的情绪波澜很容易造就政治狂人,他们反过来又操纵人民的情感,以各种手段煽动仇恨,激化社会矛盾,法国大革命期间初期就不断有破坏和暴力行动发生,说明了这种国民性的特点。 第三点,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法国革命初步成功,废除了王权,取消了贵族和教士的特权,路易十六在《人权宣言》上已经签字。可惜后续乏力,没有成功地制宪并建立良好的民主政体,却让极端暴力组织雅各宾党人掌握权力。法国没有一个充分理解民主真谛的政治精英阶层(尽管不缺乏思想理论家),也没有出现富有政治智慧的领袖,有伟大的建设能力,在旧体制破坏之后,设计出一个符合《人权宣言》中理想原则的政体。这个第三点,正是美国成功建国的关键。美国在取得独立战争胜利之后,化了6年时间,才建立起一个三权鼎立的民主共和政体。在这个过程中,3年制宪,3年建立政体。早期的国父们,他们的政治理想,治国理念,都为美国建国提供了必要的条件,避免了战争结束之后的失序,如奔腾的尘埃落定后的安静沉淀,蕴育出崭新的政治气象。 注1: 1789年,被称为法兰西良心、启蒙运动灵魂人物、崇尚理性精神的伏尔泰去世11年。而在这一年,美国选出了他们第一任民选总统。 注2: 欧洲王室间有密切的亲戚关系,普鲁士国王就是玛丽王后的哥哥。 注3: 路易十六对于革命的失控走向十分沮丧,为了保护家人的安全,准备出逃,但这次行动失败。 他和家人被押送回巴黎。 路易十六这个被法国人称为大好人,是唯一被送上断头台的皇帝。 注5:《拿破仑法典》严谨地规划了法国近代的民法内涵,很多条文至今仍然是法国的法律。 比较军事成就,拿破仑自己更加骄傲的是这部以他自己的名字命名的法典。 海天关于英美法自由民主之路比较非常精彩: 英、美、法的民主自由之路,缘何走得如此不同,值得政治学家和历史学家不断深入细细解读。无论是朝堂向下和平的演进,精英们观点碰撞而出的完美的制度设计,还是在暴力与血火之间艰难的冲突闯荡大起大落,我认为国民性与精英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是属于比较高层次的影响因子;最基础最本质的因素,还在于其时其地各种社会利益集团的利益与力量对比,矛盾冲突与平衡的相对态势。这两个层次之间不是分隔阻绝的,而是不断互动,相互影响。上层归运,下层属命,合起来便是一个国家/社会的命运。 谢谢海天。 相关文章: 理性-启蒙-革命(下2)美国革命
理性-启蒙-革命(下1) 雅典城邦的民主制度
放两篇篇特有理先生写得文章,其中一文中有一些美加文化形成的比较。感谢特有理先生的鼓励。
女性思维的号召力 感谢芹泥的《理性-启蒙-革命》
另外放一篇施化先生关于革命的交流文章, 其间有中国革命和改良的观点。 谢谢施化先生。
立即革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