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要开始拜访曹操了。
曹操这个同志聪明得有些过头,不仅整天在外面打仗,脑袋里也常常有一大堆乱七八糟的东东在打架,所以,有偏头痛的毛病,活得也不够长。 一直以来俺都有一种歪思,老觉得象曹操这样的天才实在应该活的长一些,你看,他又是政治家,又是军事家,又是文学家,又熟悉乐理(他的诗都是乐府歌辞),琴弹得也不错。 他当政时,经济搞的也好 (相较于孙吴和刘蜀,他做得最好),所以,也可以算经济学家(早期的,比较朴素的,和华尔街那帮不同哈)。 他一个人纵意包揽着几个人的智慧和才能,他应该能活几个人的长度才对。 我如若带点什么现代药过去,也许能让他活得长一些,这样估计他也就不会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感慨了。 可又来,曹操活得长那一定是会改变历史的,这可有些麻烦了。这样吧, 我穿越过去,就当一个小医童,给他带上各种止痛片(如Tylenol 之类),省得他太痛苦了, 也省得华佗老想打开他的头颅,枉自丢了一条性命。想来,华佗晚死只会救助更多的百姓,应该不会影响历史。
一直钦佩推崇曹操这个人,喜欢他清俊通脱的文字,喜欢他狂诞非常的轶事,喜欢他不信天命没有框架创造力极强的自信,甚至喜欢他不可一世的霸王之气。 当然最喜欢的还是他不讲原则的爱才如命。
曹操的爱才、喜欢聪明人是天性使然,他本人雄才大略,有极高的文学修养, 他的爱才既非因为羡慕 (不似司马氏,爱才是因为自己疏于文采而羡慕才子,《穿越魏晋(二)青白眼》),也非完全如历来的统治者因为要为一己所用的实用主义,他的爱才有很多来自于对同类的惺惺相惜,是一种天性的喜好。当然,这也体现了曹操光明磊落的胸怀,和一种高度自信的气量。他的原则“不忠不孝木关系,只要有才就行”(鲁迅),这也是为什么当时的优秀文人几乎都被曹操罗致在身边。不仅曹操这样,他的儿子曹丕和曹植都是这样,身边都汇聚了一群情同手足的才子文人,他们对这些文学之士绝非高高在上施舍性的关怀,而是平等地爱重友好,象朋友一样,做到“行则连舆,止则接席”(曹丕, 《与吴质书》),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话外1)。
曹操身边最著名的文人集团就是建安七子。三曹和建安七子共同开创了汉魏风骨:建安文学。 而这些建安七子多是曹操用各种方法招贤而来,有些方式特别能反应曹操爱才惜才,为求才俊不惜一切手段的风格。
我们都知道曹操怎样用“焚山求才俊”的方法将建安七子之一的阮瑀收入麾下 (穿越魏晋(三)酷和蛮),现在我们来看看曹操怎么把与阮瑀齐名同为建安七子的陈琳收罗到身边的吧。 陈琳原在袁绍手下做幕僚,为袁绍书写军中典文,官渡之战,袁绍大败,陈琳被俘,被押到曹操面前,那天正赶上曹操头痛欲裂 (俺看那阵势,吓得都忘了止痛片了),手下翻出陈琳为官渡之战所写的檄文,著名的“为袁绍剿豫州文”,此文不仅将曹操骂得狗血喷头,说曹操“承资跋扈,恣行凶忒,割剥元元,残贤害善”,还一并将曹操的父祖臭骂一顿。文章写得铺张扬厉,才气纵横,此文后被人奉为檄文珍品。曹操开始是气急败坏,暴跳如雷,一边读,一边骂,吓得陈琳一身冷汗,心想这下脑袋肯定不保,曹操手下就只等这曹操一声令下,将他推出去斩了。谁知,到了末了,曹操突然仰头哈哈大笑,连连叫好,“奇文,奇文,快哉!快哉!”,然后摸摸自己的脑袋“咦,这脑袋咋不痛了”。 赶紧让手下松绑,引陈琳为座上宾。于是,陈琳也成文建安七子一员,和阮瑀同事,专门为曹操篆书公文。这以后,俺知道,除了止痛片,这好文章也是能治曹操头痛的。所以,曹操有时头痛,俺除了止痛片,偶尔也让他读读此文,他一激动,脑袋里那根筋就通畅了。(这里稍微夸张了些哈,不过,曹操爱才,对陈琳臭骂自己不予追咎,还将他的这篇文章保留珍藏,并以诚相待,委以重任。却是事实。要知道,魏晋名家的文章大多佚遗,此篇却留存,实属不易)。
建安七子里最有名的是东汉旧臣孔融,(就是那个《孔融让梨》典故的主角。 关于他和曹操的官司我将在下一篇叙述),但文学上建树最高成就最大的要数王粲。王粲和阮瑀一样,也是蔡邕高足,蔡邕甚至认为王粲的学识高过自己。刘勰说王粲是溢才“捷而能密,文多兼善”(《文心雕龙》),而沈约更是直接把他和曹植相提并论,说“子健,仲宣,以气质为体,并标能擅美,独映当时”(《宋书》)。
建安七子大多是曹操用各种方式收罗来,可王粲却是自荐而来。王粲曾投靠刘表,刘表这个人比较以貌取人,看王粲又矮又丑,不太待见。刘表死后,王粲审时度势,成功说服公子刘琮一同归附曹操。曹操早就慕名王粲学识渊博,而且看着王粲和自己的相貌颇有共鸣之粲(曹操自己的长相也比较寒碜,所以有些同病相怜),对王粲礼遇优渥,政治上委以重任。不仅如此,曹丕兄弟对王粲也很亲善。王粲心想,可算是找对主公了。王粲对自己的才学从来都是很自信的,对曹公慧眼识真才(尤其是自己)就有些感恩戴德,大赞曹操唯才是举,说“明公。。。引其贤俊而置之列位,使海内回心,望风而愿治,文武并用,英雄毕力”。这听起来有些肉麻,其实是他的真实想法,自古良臣择明主,遇到了曹操,王粲才真正对实现自己远大的政治抱负充满信心。
前面说了,曹操爱才不完全是为己所有,他真的就是喜爱。曹操和东汉大文豪蔡邕亦师亦友,他不惜重金将他漂泊匈奴的大才女女儿蔡文姬赎回,并非因为要用她,而仅仅是惜才,当然也是为了顾念老友的遗孤,但如果不是因为素知文姬的才学,大概也想不起来这个流落匈奴十几年的孤女的(我有点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这里再说一个典故,这个典故涉及到大帅哥何晏(穿越魏晋(一)大帅哥)。(何晏是何进的孙子,何进的妹妹是何太后,生少帝刘辩。后被废黜,何氏家族为董卓所灭)。 何晏七岁时,明惠如神,因为曹操娶了何晏的寡母,他算是曹操的继字。小何晏那时常在宫里玩。曹操见了他非常喜爱他的聪慧,(大帅哥小时候长得也很可爱),想认他为儿子,并接来同住。小小何晏,在地下画了一个方框,然后自己站了进去,并说“这是何家的房子”,毕竟都是聪明人,曹操马上明白何晏的意思,随即将他送回了家。这里且不说何晏小小年纪不羡慕富贵自尊自傲的良质,最让人拍案叫绝的是曹操的胸怀气量,他不仅尊重小神童的意志,赞赏他的独立人格和不依附权贵的品质,还特别体恤何晏不忘祖改姓的心意。我非常喜欢这个典故,不仅仅是小帅哥的傲骨引人入胜,曹操善解小神童的心思也很有意味。(话外2)。
话外1: 对比现代所谓领导,自己无才也就算了,平时接见各方精英,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礼贤下士”的嘴脸,也不知自己心里有没有底气,觉不觉得自己蠢。
话外2: 想想现代社会那些依附权贵的人和事。如果有个高官愿意收人当义子,还不马上俯首帖耳。这种志气,这种傲骨,现代社会已是丧失殆尽。
相关文章:
穿越魏晋(一)大帅哥
穿越魏晋(二)青白眼
穿越魏晋(三)酷和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