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云天,黄花地, 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小时侯常背的一首秋词. 王实甫《西厢记》里《长亭送别》的一段,其实原文是: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不知为何,我总是漏两句. 一直如此. 小时侯是无心,大了约是有意吧. 难道你没发现, 缺了这两句,对秋只有纯的美感, 加这两句, 便徒添了无尽的悲感. 四季中最令人伤感的要数秋了.缘何如此,一直纳罕. 秋虽无夏日的丰草绿缛, 春光的明艳妩媚, 但总比冬日的荒芜和静寂要有生气, 毕竟是一年的收获季节, 加之秋高气爽, 高能见度的阳光和清冷的空气特殊的折射效应, 使秋水最为澄鲜;秋叶最为华丽,秋当是美丽生动,富有诗意的季节. 思前想后, 秋的悲感应源于秋的一种从无到有, 从浅到深的肃杀之气, 以及随之而来的万物凋零. 当人们收起夏日的盛装, 将自己裹进愈加沉厚的衣装里, 心也随之被厚厚的秋气缠紧. 渐凉的天气, 落寞的前景, 对比于刚过去的兴旺充盈, 人们感伤, 是无奈于辉煌转入暗淡不可遏止的必然. 当秋日的萧条, 伴随着人们伤逝的心情, 渐逼渐近, 瑟瑟的秋风, 摇曳的枯枝, 飞舞的落叶, 悲鸣的秋禽. 寒塘, 凉月, 清霜, 孤雁, 便成了秋的主题. 悲秋的世祖当是战国时楚国的大才子宋玉。宋玉可说是开了悲秋的先河,成就了中国千百年来诗词歌赋里秋与愁的缠结。人们以“堪动宋玉悲凉” 来描述秋容惨淡,孤独哀恸的心情。他的《九辩》可谓集悲秋之大成, 秋的景物于此尽堪寄托落寞伤感的情绪。自宋玉以后, 无论是曹植的《秋思赋》, 欧阳修的《秋声赋》,还是唐诗宋词元曲, 悲是秋永恒的寓意。秋的连天衰草充溢着悲情,秋的冷月清露惹尽了哀怨。大漠秋风中永远有壮士独行的背影, 南窗秋雨总是凝结着客居者苦闷迷惘的眼眸。 秋月下的离情别绪,秋水边的思乡怀远,贫士的失意, 美人的孤寂,无一不可借秋意来抒怀。秋的图画总不离 “江枫渐老,汀蕙半凋, 满目败红衰翠”的萧条, 秋的意境是“斜阳外, 寒鸦数点, 流水绕孤村”的苍凉。 秋是“殷勤昨夜三更雨, 又得浮生一日凉” 的感慨, 秋是“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的无奈。 因生于秋天, 从小便有一种想为秋辩解的情结. 常说, 春也愁呀, 落花比之落叶, 悲感甚之. 只听说葬花, 没听说葬叶, 可见花的凋零更使人悲念, 非痛悼不可. 长大了以后才知道, 伤春是小女子缠绵幽怨的情怀, 是少年人“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矫情肤浅,从根本上缺乏悲秋的深沉情绪,我曾见到过一片美得令人心痛的红叶,孤独的离开了只剩下她的大树, 在苍黄的天上慢慢的飞舞, 仿佛跳着“天鹅之死”的曲子,优雅而绝望, 最终黯然的落到了枯凉的土地上, 很快被一阵风卷到了不知道的角落里,那是怎样的一种凄美沉重, 我怔怔站在那里不知所措。 我常想 写秋词的人, 若非是豁达的, 多半是在编说别人的故事, 感他人之怀, 咏他人之悲, 既便是在讲自己, 也多追述故时的感受. 因为没有人愿意强化自己悲凉的情绪. 没有人可以在身临恶境,坦然的面对萧疏的秋景,去纠缠悲愁的。 所以才有了“欲说还休”的明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