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整个社会被互联网及社交网站分化了,每个小团体只听见自己的声音。你的服务器、你的电脑程序知道你的喜好之后,就主动为你遮挡了许多信息——它知道你不感兴趣么。你看到的新闻、言论,都是经过过滤的。你甚至没有机会去“误解”“误读”,你甚至根本不知道世上有跟你的看法不一致的事实存在! ◆高伐林 女儿长大,翅膀硬了,求学就业,远走高飞,很少回家。哪天回家,哪天就是家庭的节日,必会父女把盏对酌做深夜谈。通常会争论甚至激辩(记得有一年中国新年的除夕,跟她辩论到东方既白,正好算守岁),然而最近这次,谈到一个问题,我倒是对她的看法若有所悟。记录下来,求教大家。 她:网络大发展,社交网站像雨后春笋,过去说是提供了社会交往的新途径,可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在我看来,这种大发展带来了网民大分化,其实包含了一种很严重的风险,对于整个社会、整个民族的整体来讲,甚至是一种很严峻的威胁:网络让社会四分五裂,分成很多很多的小团体,成员只跟意见相同、相近的人互相交往,可以根本不跟其它群体打交道,就像保守派看电视新闻只看Fox一样…… 我:自由派也一样啊!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嘛。 她:……是啊,大家往往都只看符合自己论调、跟自己合拍的,完全不接触与自己不一样的人,不一样的意见。 我:你說的有道理。我了解的很多中国人,若是左派,就只上“毛泽东旗帜网”,只看“乌有之乡”;若是自由派,就只上“南方网”,只看“参与”……海外中文网站,倾向自由、民主的当然就更多。他们越看,越強化自己的认识,越坚定自己的信念。 她:Facebook和Twitter上,也只是转贴传播跟自己意见相同的内容,大家都自说自话,视野越来越窄,跟看法不一样的人就很难、甚至完全无法沟通了!最后窄到了这么一种程度,他们的知识结构,所用的词汇、概念,所感兴趣的话题,在小团体之外,都跟别人完全不一样——整个民族、甚至整个社会的文化也就四分五裂了! 我认为这是网络发展对人们沟通交流带来的一种前所未有的挑战。 过去的年代,不是这样的。就拿美国来说,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人看的是基本上是同样的三家电视台:ABC、NBC、CBS,早上上班前边喝咖啡边读的,也就那么几份报纸。那个年代的选择相对来说比较少,但是也正因为选择比较少,所有的媒体,都致力于涵盖社会全体,凝聚公众共识。比起今天只盯着属於自己受众的这些媒体,那时候的媒体,视角要要宽广得多!社会不同群体也比较容易形成共同语言——或者说,容易找到共同语言。那个年代,不同的阶层、不同的群体虽然也有很大分歧,但是大家第一是有相当的共识,第二对于对于分歧,彼此的争论也在相同的社会背景之下、在共同的语言体系之内,我说什么,你懂;你说什么,我也懂。大家是围绕彼此都能理解的问题争论、干仗。 但现在越来越不是这样了!像茶党,他们对美国的历史发展、对美国面临的问题、对美国未来的出路,就有一套与别人完全不同的看法说辞。在我看来,完全与现实相悖…… 我:呵呵呵,或许在茶党看来,你才是“完全与现实相悖”呢。 她:没错,他们会这么想。 我:许多自由派难道不也是这样嘛? 她:是啊,许多自由派也将保守派妖魔化了——他们有选择地筛选保守派的言论…… 我:各派都只看自己网站、自己的媒体、与自己这一派的人交流:自由派只听见对保守派的一片骂声,便以为全天下人都在同仇敌忾、万众一心地骂保守派呢。 她:就是!整个社会越来越分化,每个小团体听见的,其实只是自己的声音。 我:这就是“误读”的来由啊。 她:还不只是“误读”。所谓“误读”,是你知道有一个事实在那儿,但是你给以错误的理解。而现在的危险在于,许多事实根本进不了你的视野,你的服务器、你的电脑程序知道你的喜好之后,就主动为你筛选掉、挡在你的视野之外了…… 我:就像实施新闻管制的专制政府一样? 她:专制政府是违背读者的意愿:你感兴趣什么,它偏不给你什么;而我说的这种情况,是顺应读者的意愿:你感兴趣什么,它就给你什么;筛选掉的都是它知道你不感兴趣的。所以你看到的新闻、言论、信息,都是经过过滤的。你甚至没有机会去“误解”“误读”,你根本不知道有跟你的看法不一致的事实存在! 若在早年,你跟你的论敌辩论、沟通,你们所用的还是同一个语言系统;你们所用的词汇,表达的意义是你们共同理解的。但是现在,我觉得,尤其在很多政治性的辩论当中,同样的词汇,其意义却截然不同。像“自由”呀,“选择”呀,这些词汇的含义,在这个社会的不同小团体成员的脑海中,很可能大不一样。可能你說得口干舌燥,也没法将你的意思让其他人明白,因为他们所理解的这些词汇的含义,可能跟你完全无法交集。 这很让人恐怖! 我:也许未来就是这样,每个个体,都生活在一个一个小团体当中? 她:是啊,各人都钻进自己觉得最安全、精神上最放松的“小世界”。 我:我们是从“大世界”过来的,会感觉到这样的“小世界”很畸形,甚至很恐怖。但是今后的人——更年轻的一辈人,如果从小就是这样,习惯成自然,他们可能就觉得这一个一个的“小世界”很正常啊,世界本来就是这样…… 她:是的。所以现在就要提醒他们:网络上的联系,并不是人们的社会关系的全部,只是众多人际交往纽带之一;而且,很有必要到观点对立的人群当中去听听不同的意见,才不会只听见自己意见的回声——在彼此观点多元对立的环境中,才能健康地成长和生存。 我:美国很多图书馆都买了一套丛书,叫作“对立观点”(Opposing viewpoints),看来那些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了你所说的这种危险了! 相关文章: 毕业三十年,回望求学时 该把他们扔下海?女儿的美国教书笔记(下) 我要逃出你的网:女儿的美国教书笔记(上) 无路可走了,革命是最后的一条路 补充回忆1979年13校联合主办《这一代》
|
|
|
|
|
|
|
|
|
文章评论 |
|
|
|
作者:阿妞不牛 |
|
留言时间:2012-01-24 00:28:54 |
|
|
几乎错过了老高这篇好文! 你这个女儿了不得! 你这个父亲也了不起! 很赞同皇城的评论。 春节快乐! |
|
|
|
作者:天择 |
|
留言时间:2012-01-19 16:27:55 |
|
|
这是最新发表的一个调查结果,情况还没有那么坏:
http://www.slate.com/articles/technology/technology/2012/01/online_echo_chambers_a_study_of_250_million_facebook_users_reveals_the_web_isn_t_as_polarized_as_we_thought_.html |
|
|
|
作者:高伐林 |
|
留言时间:2012-01-14 11:20:28 |
|
|
多谢肖薇、意约、Dawnstar、欧阳峰与皇城根儿诸位留言。 像我这个年龄的人,越来越感到向年轻人学习、吸取新鲜思想养料的重要与必要,否则都要“脑血管硬化”了! |
|
|
|
作者:皇城根儿 |
|
留言时间:2012-01-12 11:33:16 |
|
|
老高,你和你女儿的对话真有意思。看得出,你这个当父亲的对她思路的开发很有一套。不过,她的那个“顺应读者的意愿:你感兴趣什么,它就给你什么;筛选掉的都是它知道你不感兴趣的”观察很是敏锐。读者也注意到了,但以你女儿这样的阅历能注意到这点很不一般。更有意思的是她还要去提醒别人。 这就是年龄的差别吧。 |
|
|
|
作者:欧阳峰 |
|
留言时间:2012-01-12 08:56:07 |
|
|
对了,那套“opposing viewpoints”的书我很喜欢。遗憾的是太简单化了,而且很多文章没有参考文献,不知道它的根据何在。但是这套书对于迅速了解一个问题双方争论的框架很有用。 |
|
|
|
作者:欧阳峰 |
|
留言时间:2012-01-12 08:53:10 |
|
|
中国有句老话叫“兼听则明”。但真要做到“兼听”是要花力气的。主动去找信息而不是依赖社交网络的“喂养”还是最简单的一步。而具备开放的头脑和包容的胸怀去考察不同意见,才是更难做到的。所以立场的“正反馈”是古已有之,并非网络的错。
高老师在家亦父亦友,值得我仰慕学习! |
|
|
|
作者:肖薇 |
|
留言时间:2012-01-12 08:45:02 |
|
|
余杰全家到了美国,是真的吗?也是互联网网络分化的一种和结果。 |
|
|
|
very interesting article! Agree with your daughter. The Internet and social media have narrowed and not expanded many people's worlds. |
|
|
|
作者:意约 |
|
留言时间:2012-01-11 20:07:52 |
|
|
这或许只是表面现象,并会产生一些表面的冲突。在更深层次,经过磨合,可能会产生一个更自觉、彼此更尊重的社会。
意约已经预期到这样的社会,并为这样的社会提供了一个体系。在这样一个体系中,每个人都有自知之明地在一个有等级层次的位置上做着自己的事,会有更多的机遇让你惊喜,风险则相对较少。那是一个人满怀希望和期待的社会。
这个体系似乎可以帮助目前的人类社会和平地过渡到那样的社会。 |
|
|
|
作者:肖薇 |
|
留言时间:2012-01-11 16:39:56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