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日内瓦的联合国大楼,俗称“万国宫”——这是一个凝聚了许多故事的建筑。 万国宫位于日内瓦市区东北角。在地图上看,它座落在一片绿色的公园之中。这片45公顷的城市绿地,是由日内瓦Revilliod家族最后一位继承人Gustave于1890年捐赠给日内瓦市的。他把公园的名字更名为阿丽亚娜(Ariana),纪念他的母亲。 《中华读书报》上有篇文章,将万国宫称为“世界现代史的缩影”,“因为其建筑背景恰逢两次世界大战”。1918年一战结束后,为避免战争、追求和平,1919年,各国成立了“国际联盟”,决定建造一栋大楼,为“和谐世界”提供一个磋商、博弈的场所。 万国宫前广场。 1927年,国联组织了一次浩大的国际设计竞赛,邀请全世界的建筑师来设计其总部大楼。设计任务书里写道:万国宫的“设计应该满足:当涉及国际争端时,成员国都能在一种普遍的、平静的氛围中立且顺恰地开展工作、管理和举行会谈”。 现在看来,如此繁重的期待,岂是一栋建筑所能承载的?全世界建筑师积极性甚高,递交了377份方案,评审团左右为难,没法拍板。他们决定,由分别来自法国、瑞士、意大利和匈牙利的五位领先的建筑师合作一个建筑方案。这五位建筑师所属的国家,既有战胜国,又有中立国,也有战败国——总之是要平衡各方的要求吧。 一栋大楼由五位建筑师“共同设计”,必然是折衷的“五不像”。最终的建筑形式采用了随大流的装饰派(Art Deco)风格。大楼呈中心对称,中间为大会厅和会议厅,秘书办公室和图书馆则居于两个侧翼。 1929年,万国宫奠基开工,谁也想不到1938年竣工后还没投入使用,二战就爆发了,自然谁也顾不上理会这座大楼了。战火中欧洲疮痍满目,世界重心转到了美国,1945年,联合国成立,总部设在纽约,万国宫终于能利用上了,联合国诸多机构、部门设在这里。1969年扩建并重新装修,达到现今的规模。目前,它拥有联合国每年约30%的财政拨款,是继纽约之外最大的联合国运行中心。 万国宫被誉为“世界文化大观园”,主要得益于来自世界各国捐给国联、联合国的艺术收藏品,使得万国宫成为名符其实的多元文化博物馆。成为万国宫最具魅力的亮点。 建筑师“多国部队”勉强保持了建筑外形风格的统一性,建筑内部的会议厅、室,就没有必要统一了——成员国分别承包了不同房间的室内设计与装修,所以室内风格,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百花齐放。 人权理事会大厅,整体呈现现代风格。西班牙艺术家米克尔·巴尔塞洛用了3.5万公斤的颜料,将整个1400平方米的穹顶,制作得五光十色、凹凸不平。看上去,就像熔化了的岩浆、凝固了的钟乳石,又像一个倒扣过来的暴风骤雨中的海洋——还是七彩斑斓的。艺术家认为,“洞”和“海”是艺术品的主题:不同的颜色、不同的突起代表着世界上不同的民族和聚落,他们有不同的人口、不同的肤色、不同的文化,但他们都是地球上的一个部分。当人们在这个会议室的不同地方观察这个屋顶的时候,看待这些突起,也有不同的形状和颜色。这象征着,不同的人、不同的背景和不同的视角,看待他人、他国和其他文化也会有不同的感受。正如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所说:“在这间会议室里,取决于你所坐的位置,你会看到不同的色彩,这让我想起一句关于政治的古老格言:‘位置决定立场’。” 如今,这一大厅成为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和文明联盟的固定会议室。在穹隆型天花板以其新颖而大胆的设计,绚丽而不落俗套的色彩引起人们仰望的同时,也希望以它独特、形象的设计理念进一步唤起全人类对人权、对话以及人类大团结等通往未来的崇高理念的共同追求。 联合国的人权会议都在这里召开。 理事会议厅,装修于1936年,以金色、咖啡色、深褐和墨绿色调,呈现出一种古典和肃穆的氛围。墙上突出的壁画是由西班牙政府于1936年捐赠的。1934-1936年间,著名艺术家约瑟·玛利亚·塞尔特花了两年时间在自己的工作室中将这幅画绘制完毕,再搬到此处安装。整个壁画展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史,表现了正义、力量、和平、法律与智慧等主题。天花板上几大巨人联手,象征着各个国家协作维护世界和平的美好愿望。此厅一开放,屋顶的绘画就被拿来与罗马梵蒂冈西斯廷教堂的“上帝之手”相比较,可见其艺术成就。 我参观这间大厅时,只觉得壁画非同凡响,一位颇显资历的女导游娓娓而谈,我似懂非懂。读了《中华读书报》的文章才知道,会议室左侧的壁画描述了战胜国的景象,无数战士的棺柩,家人在哭泣,画面笼罩在一片悲伤的氛围中。右侧壁画则表现了战败国的景象,更多战士的棺柩和悲伤的家人,还有一群人怒视前方,急切地要复仇。壁画不幸而言中:1938年,万国宫建筑刚刚落成,1939年,德意志第三帝国就在复仇、崛起声中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此拉开序幕。现如今,这里是协调核裁军的会议室。 凡涉及国际安全议题的会议,或者比较紧急的会议,均在理事会议厅召开。这里能容纳500人,其特色之一就是能够按照每次会议的需要调整会议桌的位置。 万国宫的主会议厅,它居于万国宫的中心,是万国宫最大的会议厅,可以容纳2000人,另有同声传译席、记者席和观众席。该会议厅在1937年18届国联大会上投入使用,大概是世界上最早配备同声传译的会议厅。1996年,该会议厅重新装修,成为如今这个典雅简洁的风格。现在,这里是举行世界健康组织年会和世界劳工组织年会的地方。 万国宫的藏品也来自世界各地的成员国,丰富多样。 来自中国的礼品,引人瞩目。这幅巨大的天坛挂毯,无论遊客从哪个角度看,天坛前的步道都是对着自己,邀请你走上去。 在理事厅门厅中心摆放的陶瓷瓶,叫“生命的蓝色星球”(The Blue Planet of Life)。陶瓷瓶高两米,瓶身是白色搪瓷做底、深靛蓝色勾勒出地球图案。这是由日本制陶艺术家创作的,1995年联合国50周年之际,日本当局将之送给联合国。 从万国宫的大窗户看出去,庭院里有一个镀金青铜浑天仪,现已成为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的象征。浑天仪包含着宇宙中65个镀金的星座和840个银的星星,象征着世界的和谐文化,由美国威尔逊总统基金会于1938年捐赠。 这个示意图介绍了联合国的各种机构,以及在世界各地的分布。《联合国宪章》设立了六个主要机构:大会,安全理事会,经济及社会理事会,托管理事会,国际法院和秘书处。而联合国系统组织,还包括15个专门机构和其他实体。 德国艺术家的作品:由长钉子组成的圆。 万国宫广场上矗立着一把12米高的残缺椅子,是瑞士著名雕塑家丹尼尔·伯塞特1997年代表国际残联为纪念“地雷议定书”的正式生效而创作的。 万国宫庭院里有许多雕塑,这是甘地塑像。 美丽的日内瓦,倚靠阿尔卑斯山,滨临莱蒙湖。 国际红十字会总部,就在万国宫的近侧。(以上照片均为老高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