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万维读者网 -- 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首  页 新  闻 视  频 博  客 论  坛 分类广告 购  物
搜索>> 发表日志 控制面板 个人相册 给我留言
帮助 退出
老高的博客  
你未必能看到很喜欢的观点,但一定会进入挑战性的视野。  
https://blog.creaders.net/u/3843/ > 复制 > 收藏本页
网络日志正文
跟着柴静跟着外国人看到真实的中国 2011-07-17 16:23:39
  对所有我干预不了的事情,我只能狠狠心,由它去吧。就当是看历史,旁观好了。我早就变化成另一个人了,别动感情,就这么着吧。我已经学会了不理不睬,觉得这样才能避免痛苦,何伟却写出了我熟视无暏的中国,和冷漠之下的实质


◆高伐林


  标题有点绕嘴——我的意思是:柴静跟着外国人看到一个真实的中国,我呢,是跟着柴静看。
  每次回国,总会看到中央电视台的某个新闻调查节目中有柴静。“
我是柴静,火柴的柴,安静的静。”对这个精干利索的女记者,我印象不错,不过,也仅此而已。
  最近三年,不断读到署名“柴静”的文字,有的是在媒体上读到的,有的是朋友们通过电子邮件发给我的,让我对她刮目相看

  上海著名学者朱学勤教授写了一篇文章《顾准悲剧的另一面》,劈头就推荐了柴静的文章:

  12月3日,顾准逝世三十五周年。……夜半回归,朋友转来柴静博客上一篇悼亡文字,长达8500言,情真意切,结语说:“我们都是顾准的后人”。我不敢相信这就是那个经常在央视《新闻调查》栏目里出现的女记者,写信问同在传媒工作的儿子,这是CCTV的“柴静”吗?那样一个地方能出这样一个人?儿子尚未回信,一个学生的短信到了,确证如此……

  让朱学勤“不敢相信”作者是央视那个柴静的文章,题为《非如此不可?非如此不可!》,后来发表于《书城》杂志。

  不止朱学勤“不敢相信”,不少读者,包括我老婆,读了此文也问:此柴静真是彼柴静?朱学勤没搞错?不是同名同姓?言下之意,当然是惊诧于“鹤立鸡群”或者“鸡窝里飞出了金凤凰”,对央视颇有不敬之意——我有几个同学就在央视工作,得罪了!——不过,其中一位成果累累的同学,数年前曾亲口对我半开玩笑地说过:如果将央视大楼(那时还没有搬进“大裤衩”)用高墙一围,门口挂上牌子:“北京市第三监狱”,一个也不冤枉!

  前几天又有个朋友发来一个链接,是柴静在首都女记协演讲比赛上五分钟演讲的视频,据称得了特等奖。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GdTwV-r1-jE/

  我看了一遍,尽管对内容并不感觉新鲜(因为演讲的文字,此前已经读过),但是她的平和自然,
并不刻意做演讲腔,让我暗暗纳罕。
  2009年曾流传一篇“央视柴静涉嫌受贿被捕”的帖子,说重庆黑色厂商受审人曝曾花100万元“作为聘礼”送给柴静,找柴静通过关系在央视做广告。柴静在自己的博客中辟谣也不忘幽默一把:“作为‘央视著名支持人(原贴错误)’,我辟个谣。”

  今天我又读到她一篇文章《跟着外国人看到一个真实的中国》,禁不住要推荐给朋友们啦。
  柴静是介绍一位美国人何伟对中国的观感。何伟,原叫彼得·海斯勒(Peter Hessler),何伟是其中文名,曾任《纽约客》驻北京记者、《国家地理》撰稿人。他成长于美国密苏里州的哥伦比亚市,在普林斯顿大学主修英文和写作,并取得牛津大学英语文学硕士学位。他的中国纪实三部曲中,《江城》一经推出,即获得“奇里雅玛环太平洋图书奖”;《甲骨文》则获《时代周刊》年度最佳亚洲图书殊荣;第三本《寻路中国:从乡村到工厂的自驾之旅》,这也是他在中国大陆出版的第一本译成中文的书(李雪顺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1月)

  为什么要跟着外国人看到真实的中国?外国人还能比中国人(我说的,当然不是我这种长住国外的中国人)更能看到中国的真实吗?
  没错。在有些情况下,正是如此。这就像苏轼的诗句所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外国人正由于对中国陌生,看到的中国才会有新鲜感,也将新鲜感传达给读者。
  柴静文章第一段就引用了《东方时空》制片人的叮嘱,现场采访“要像外国人一样去看”,不要熟视无睹。
  这让我想起已故老诗人绿原写过一首诗,诗题我忘记了,网上也查不到,好像叫《谢幕》,以一位歌唱家的口气自叙,当然也是诗人的自我剖白:“这是我平生第一次唱/此前我不曾唱过;/这是我平生最后一次唱/今后我永不再唱”(大意)。
  这四句诗对我震动甚大,道出了创作成功的秘诀:将每一次唱,都当成“第一次唱”,才不致于因驾轻就熟而唱得机械、世故、油滑;将每一次唱,都当成“最后一次唱”,才会竭尽全力地去追求完美。
  绿原这个“第一次唱”与上面所说的“要像外国人一样去看”,有异曲同工之妙。
  生活中,不论美国和中国,有多少乍看平淡无奇,细想却令人心弦震颤的场景啊。
  下面我附上柴静这篇文章。或许朋友们也乐意一读——那就是“跟着老高跟着柴静跟着外国人看到一个真实的中国”了!


央视记者柴静


跟着外国人看到一个真实的中国

柴静,《锦绣》杂志2011年7月号

1

  我刚做记者的时候,《东方时空》的制片人时间说过一句话,去现场采访的时候“要像外国人一样去看”。
  他的意思是不要熟视无睹。
  我以为自己听进去了,看一个美国人写的中国,才知道我对现实已经失去多少感觉。
  他写,“任静要出去打工,妈妈有点惊慌失措地追着女儿到了工厂门口,求她留下来,说她太小了,姑娘什么也不说,也不看她母亲,那女人求着情,突然大哭起来,女孩儿依旧不为所动。最后,母亲让步了,大声叫着‘去吧,你愿意去就去吧’。”
  她转过身,慢慢穿过马路,大声哭喊着。
  她一走开,女孩儿也不自禁大哭起来……把头埋在双膝间,抽泣起来。接下来一个小时,母亲和女儿站在街道的各一边,哭泣着,她们都很生气,不跟对方说话,不看对方一眼,可母亲还是不愿意离开。
  姐姐来了,隔着路给妹妹传口信:“她叫你当心。”
  十六岁的女孩回了一句:“告诉她,我不会有事的。”
  五分钟后,姐姐说,“她哭了,她是真想让你留下来。”
  女孩口气很硬,“今天晚上一到那边,我就给她电话。”
  工人们装好了车。她终于爬了上去。最后,母亲眼看着所有的哀求都无济于事,就送过来两百块钱。站在那儿看着车消失,泪水从脸上落下来。
  另一对姐妹也在这个车上,来送的是父亲,没有拥抱,没有伤感,他关心的是更重要的问题,“衣服要暖和,天气凉了,不注意要生病,生病了又得花钱买药,要穿暖和,好吧?”说完这些,转身大步走了。
  中国古老的乡村就在这个细节里挣扎着,又绝不回头地消失了。

2

  何伟在1990年代来到中国,生活在小城市,一个美国人想在中国默默观看什么事而不成为被注意的焦点,会有多难。但看看他写的清明这天的中国:
  早上杏花落了一地,像春天的暴雪……几个男人在土坟前转,“这儿埋的是我爷爷”。
  “才不是呢。”
  “我觉得是。”
  “瞎说,那是你爸的大哥。”
  何伟写:“他们很少提到人的名字,只提跟某人的关系,也没有相关的细节,没有具体的记忆。”
  其中一个坟墓是新的,是一个前两年刚搬到城里的老头儿,坟上新鲜的泥土堆得很高,何伟拿起一把铲子,给土堆上填了一点土。“有人拿起一沓冥币,点了起来。另一个人拿了一支香烟,插在坟头上,香烟笔直地竖立着,几个人退后一步,看着这土坟,议论两句。
  “他实际根本没抽过红梅。”
  “对,贵得很,他原来都抽黑菊花。”
  “现在买不着了,80年代的时候流行。”
  这是人们提到的惟一与死者有关的细节。站了一会儿,魏说,“好,走吧。”
  其中一个转头看了看,“烟没事吧。”
  “没事儿。”
  他们几个人顺着那条之字小路,下到了沟谷里,地上是杏花花瓣,高音喇叭里正在播送一年一度禁止上坟烧纸的通知。一行人回到地里干起活儿来。
  这个拎着沾着土的铁锹的美国人,看到了我熟视无睹的中国。

3

  何伟在美国的时候叫彼得·海斯勒,他在小学校里讲中国,让小孩子提问,孩子问,“中国父母杀掉女婴吗?”,“中国人吃狗吗?”,他感觉很糟糕,“怎么两个问题都是这样子的?”
  他在中国面临同样的问题,在涪陵教书的时候,课本上对于美国宗教的介绍是有什么样的邪教,对于学校的介绍是发生了什么样的凶杀案。他对学生解释,“这些事是真的发生的事,但它不能代表真正的美国社会。”
  他希望人们描述一个国家要讲清楚那些背景,用时间去长期采访,“而不是简单告诉他们什么是最不好和最好的事情”。

4

  他笔下的中国具体而细微。
  他写姓魏的农民一家。这个荒僻的小村子2003年开始多了游客的生意,老魏从务农转成经商后,收入超过了三万元,比前一年多了50%,但这个家庭的人都开始焦虑不安。
男人原来只是偶尔抽支红梅烟,但现在一支接一支,晚上喝酒,问他哪里不对劲。他说“随时随地感到很紧张”。
  他不断地担心钱的问题,他买了一双30多块钱的“意大利”牌皮鞋,鞋盒子摆在很显眼的位置上,还有一件人造皮的夹克,离开村里去县城的时候就穿上。“中华烟”很管用,能帮他拉到生意。
  男人入了党之后应酬变得多起来了,晚饭后,女人打电话给男人,接电话是别的人,她听了一会儿,突然变得不耐烦起来,“他喝醉了,是不是?那他晚上还回不回来?叫他给我电话。”
  她坐在饭桌旁沉思了一个小时,孩子好像没看见。
  后来电话响了,她挪到另一个屋子里接,“你晚上必须回来!”她声音很严厉,“听见没有?今天晚上一定要回来!”
  何伟出门的时候,发现男人已经回来了,喝醉了,倒在墙边上。
  女人也想跟男人一样试试自我发展,她把自己做的玉米粉条送到城里卖,挨家挨户推销,但她不会抽烟,也不会喝酒,没有“关系”,只好退回到这个孤独的村庄里。
  后来她的口头禅成了“我管不了”,她对自己无能为力的事情不看不听,用这种淡漠的态度来作消极的反抗。但人的心里是受不了什么都没有的,所以她信了佛教,因为她听城里来旅游的人总谈起这个。“我觉得这个东西好,对一个人该怎么生活,他们有主张”。她在靠墙的地方放了两张桌子,上面铺了黄色绸布,摆了两尊佛像,还有三个桔子,五个苹果,三杯白酒。她觉得自己平静一点了。
  隔着几米远,就是她丈夫泡着刚杀的野猪幼仔的白酒坛。
  男人看不上他老婆的求神拜佛,他是村里惟一看过三十几本法律书的人,一心想竞选村党支部书记,暗地张罗。书记是个女同志,请他吃饭,不明说,但意思谁都明白了——“你要是不争,等我卸任了就是你的”。但他不打算退,觉得书记在征地上的事让村民不满,他的胜算还挺大,竞选前镇里的领导来开了一个会,什么都没说,只是表扬了一下在任书记,然后让党员表态,轮到他,他心里已经挺清楚了,说了句“干得不错”,就坐下了。
  他从政的经历就此失败,在此前一个算命先生对他说过“你绝对不要介入政治”,这事之后,他找了开天眼的人,把天井重新翻修了一下,这是他学到的又一样东西,“他再也不会把算命先生的警告当作耳旁风了”。
  何伟写下这些,他说,“西方的报纸上总是着眼于中国的巨大变化和政治的东西,但是根据我的所见所闻,这个国家最大的焦虑却是极度个体化、极度内在化的,很多人都在探究,他们把过去的经验应用到现代的挑战上,遇到了麻烦,父母和孩子处在不同的世界里,婚姻更加复杂----我很少遇到在一起真正感到快乐的夫妻。要人们在如此变化的世界站稳根基,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5

  何伟不是记者,一开始也不是作家,他只是一个普通的美国人,1996年,从牛津大学毕业,坐着火车到处旅行,经过北京,原来打算待一周,决定留下来,是因为这里的人“比较活泼”。
  27岁时他作为志愿者来到四川的小城市,“生活在这样一个小地方你几乎看不到什么外国人,我喜欢这种挑战。我也喜欢长江和那里的风光。涪陵比四川中部更加多山,我喜欢在那里跑步或者远足。”
  他没学过中文,不是任何媒体的记者,“因为以前没有研究过中国,我对这里的人和物反而没有什么强烈的态度或意见。有时候你缺乏相关知识不是坏事,中国变化太快了,如果我1980年代真学了什么有关中国的东西,到1996年它也早已过时——中国已经变成另一个国家了。”
  2001年他申请了驾照在中国漫游,租了一辆北京产的切诺基沿长城行驶。外国人租车是不能离开北京的,不过他已经学会了小小的违规,如果车撞坏了,租车的人会拿出一张“美中拖拉机协会”的空白介绍信算作他的单位。
  他不能在车上带GPS,害怕在西部被当成干测绘勾当的外国人。他在小旅馆住宿有时会被上报给警察局。晚上他住在土路上,午夜帐篷突然被照得通明,他猛地坐起,以为是驶近的车灯,拉开门帘,才意识到是圆月升上地平线,他在月光里“静静地坐着,等待恐惧平复下来”。
  他后来在长城脚下一个偏远的小村子里生活下来,租住在魏家,墙上是《还珠格格》的海报,和一对双胞胎小男孩的大幅画像,“生双胞胎对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是惟一可以合法拥有两个孩子的方式,其实就连这张像上的双胞胎也不是真正的,只是一张复印了一份,反着放在一起。”茅房里两块石板中间留着小缝算是蹲坑,晚上睡觉他听到老鼠在墙上跑动,“每当月圆的时候,这些家伙尤其活跃,在那样的夜晚,我能够听见它们把核桃滚到屋顶的秘密仓库里藏起来”。
  自从他租住在三岔村后,村子里叫“搅屎棍”的人向警察告发他。他知道“警察只是不想有麻烦”,他找出法律条文,主动去拜访了警察,中秋送了月饼,春节送了水果,终于有一天警察对“搅屎棍”说,“别作无用功了”。

6

  写这个村子不是他的本意,只是生活从人身上流过,一开始只是细流,后来漫溢成河,回转盘旋,他不由得要对它观察。
  老魏的孩子是一个精瘦的农村男孩,精力无穷,喜欢跟他打闹,叫他“魔鬼叔叔”。孩子上学之后,学校里没有零食,也吃不太饱,但一回到家,都是来旅游的城市人带来的方便面和薯片,每天写完作业吃着垃圾食品看电视,但母亲并不觉得怎样,对农村的人来说,“孩子能吃永远是好事,电视不看就浪费了”。
  孩子肚子已经有点滚圆,腿上长出赘肉,稍跑几步就气喘吁吁,何伟希望他能多吃点水果,但妈妈说冬天不要吃水果,“不顺气”。她打量着儿子,挺满意,“他现在有点像城里孩子了”。
  何伟写:“他们同时过着现代生活和传统生活,但他们同时抓住了这两种生活里最糟糕的部分。我并不反对进步,我明白他们为什么那么急切地摆脱贫困,也对这种适应变化的努力保持崇敬。但这个过程如果太快,是要付出代价的。”
  这本书的主题鲜明如刀,就是中国农村向工业化社会的转变,但何伟并不是从写“史诗”的雄心出发的,这只是生活的潮水落下去之后,自己裸露出来的主题。



取了中文名字何伟的美国小伙子。(网络图片)


7

  他的书被称作“非虚构”写作的典范,但他不太喜欢被归类,“‘非虚构’我也觉得是个很奇怪的词,它不是说这东西‘是什么’,而是说它‘不是什么’。我觉得分类并不重要,哪怕我的书被分为旅游书它也是有特点的”。
  他默默无闻写了很久之后才成为《纽约客》的作者,他没有学过新闻学,也没有捆在身上的荆棘,“我写作的领域由我个人的兴趣而不是出版商或者编辑决定,我愿意对我的工作和生活方式有真正的决定权,这对我非常重要。”这种独立性让他更像一个作家而不是记者。编辑有时会要求他去采访某一个热点事件,他说了句让中国新闻人会莞尔一笑的话——“我能顶住”。
  他也不回避自己在生活里的参与。在三岔村,小孩子得了血液病要输血。何伟认为血源不安全,但他最后也没争过那里的医生。争执之后,他写,“我坐了辆出租车回到家,洗了个澡,一个人吃了晚饭。夜里,我感到一阵麻木。一刹那间,我在空荡荡的公寓里坐了起来,感到十分的无助,竟至无法呼吸。”
  用连清川的话说,“如果你要了解当下中国的真实生态,你就必须有这种窒息的体验。”
  他在书里也诚实地写下不愉快的事情,一个擦皮鞋的男人欺负他是外国人,他们大吵,几乎动起手来。
  给他校对的美国朋友说,“我不喜欢你这个样子。”
  当地一个女孩却写信给他说,这个细节让她接受和同情他,“因为我理解一个人被自己曾经厌烦的东西捕获时的悲哀”。
  何伟并不是用外国人的眼睛来看中国人,他是以人的眼睛来看人,也看自己。

8

  何伟经常被问,“中国的政治下一步会怎么改变?”他说这种问题特别难回答,“实际上对于我来说不是太重要,我在中国的工作不是改变中国,或者改变中国人的想法。我关心的只是今天他们怎么想。”只不过,他说,在不到十年的时候里,“所有人都改变了对自己的看法,也都改变了自己与周围世界的关系”,每个人都在剧烈地变化,反复摇摆,有时自行其是,有时候被裹胁而去。
  他很少对这些人评判,但有一个细节除外。

  六岁的魏嘉经常感冒,他父亲的反应是把名字改掉。嘉这个字有14划,不吉利。计算机分析说五行中缺水-----何伟说,“我在中国认识的人基本上都缺水”。计算机给的方案是“淞”。
  改完名字之后,孩子总是一言不发,大人问好几遍,他回答“不好”。有什么不好,他不给理由,也没提出另做选择。跟往常不一样的地方是,他没生气也没冲着他妈吼叫,他的反应只是一句“不好”,这两个字还是自言自语说出来的,时间慢慢过去,这种克制态度产生了一种奇怪的结合体,当中有无能为力,也透露些许力量。他爸爸无法明白哪儿“不好”,很快就懊恼不已。
  对这孩子来说,电脑已经给他承诺了鸿运当头、大富大贵等等,但到头来,这一切统统“不好”,反正就是拒绝使用。
  几个星期后,他的父亲放弃了,再没提起这个名字。

  写完这个故事后,何伟写了一句有点抒发感情的话,“从此以后,他永远叫魏嘉”。
  对这个并不与什么对抗、只是要成为自己的孩子,他好像有某种敬重和感情。

9

  前阵子,我爸打电话给我,说家族决定把老房子拆了卖掉。这是一个三百多年的清代宅院,我在那儿出生,长到八岁,一个人关于熟悉和稳定的感觉都从那儿来。我爸问我,“你看你什么意见?”
  这个房子的产权属于十几户家庭,我也没有那个财力去买那个房子,我只能说“由它去吧”
  放下电话,我想,由它去吧,对所有我干预不了的事情,我只能狠狠心,由它去吧。就当是看历史,旁观好了。我早就变化成另一个人了,我不需要这些。别动感情,就这么着吧。
  在何伟写到的这个家庭里,魏嘉的大伯是一个智障聋哑人,村里人叫他傻子,没有人理他,何伟每次试图跟他说话,都被村民拦住,“他听不懂”。只有不满6岁的孩子跟他玩,玩的时候他很欢乐。有一天,魏嘉的爸爸让何伟开车送一家人去镇政府,到了门口,开开门,他把傻子拉下了车,“政府应该每个月给我们钱养他的,他们不给,我只能把他留在这儿,直到他们愿意出钱为止”。傻子没有任何表情。
  魏带着他哥哥穿过院子,走过一个金光闪闪的大钢球雕塑,进了大门。
  下午稍晚的时候,领导们用车把人送回了大山里,在离村子里还有几公里远的地方停下了,傻子从来没有一个人离家那么远过,但他靠本能找到了回家的路。
  何伟再回到三岔村的时候,傻子远远地看见他,咧着嘴大笑,指着轿车,比手势,是在讲述坐过他车下山的事。
  “我懂,”何伟说,“我记得。”他想道个歉,说自己当时明白这事儿的时候,已经太晚了,抱歉把傻子丢在政府了。但是怎么也找不到一个办法表达歉意,傻子还在那儿激动地大大比划着手势。

  后来补助就有了,再后来还给残疾人发了彩电,魏嘉的爸爸把彩电送给了一个“关系”……“反正傻子也看不懂”。傻子晚上一个人坐在黑屋子里。
  等孩子6岁之后,长出了父亲一样的桶状胸脯,也学会了像其他人一样对傻子不理不睬。
  我已经学会了不理不睬,觉得这样才能避免痛苦,何伟却写出了我熟视无暏的中国,和冷漠之下的实质……人最大的痛苦就是心灵没有归属,不管你知不知觉,承不承认。


  近期图文:

  紐約有个修道院艺术博物馆(组图)

  律师群体代表了中国新希望吗?

  屈原第三次落水

  端午断想:电脑网络的上游是汩罗江

  梳化·疑魅儿·嚣俄——外行品译之三

  该我举证“我打喷嚏不会引发日本地震”吗?

  如果能选择,你愿不愿生活在当代?

  “闲”的三重境界





浏览(8295) (1) 评论(11)
发表评论
文章评论
作者:铁风 留言时间:2011-08-06 10:28:31
芮成钢。
回复 | 0
作者:铁风 留言时间:2011-08-05 22:59:48
照顾一下老高的红粉扇子,cctv也有个帅锅值得欣赏,才貌风度也不错,英文尤其出色,名气也不小,也出过书。。。2频道的,叫芮什么来着?

顺便再提个央视这两年新人,报新闻的叫胡蝶的小妞,顺眼之极,比当年的杜宪有过之无不及。
回复 | 0
作者:铁风 留言时间:2011-08-05 22:44:13
记得以前在网上欣赏过柴静采访文字,不动声色地把华南虎目击者们问了个七荤八素。后来才在电视节目上撞上了,又黑又瘦,貌不惊人,又是不动声色地把两三个上海“楼倒倒”的责任嫌疑人三绕两绕,问得前言不搭后语。当时的感觉就是,问得精彩,端的厉害!
记得随后还在网上问过,这个牛妞外形和另一名人柴玲相似,别是她妹妹吧?
今天看了伐林给的演讲链接,观后感觉,是想学一下老美的表达方式:柴静 for president!
不开玩笑的说,以其智力、沉着和风度,应该可以当中国总理。以后真有机会,她不妨真的试试。至少,其才其德要比起前两年波士顿冒出那个语无伦次但喊着要从政的妞,要强上无穷大n的n次方倍。
柴静能在近年的中国大陆冒出来,也说明中国真的在变,而且还会变下去。因为就像此老外观察到的那样,中国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在急速变化之中,负面的东西不免如洪水猛兽,但综合效应无疑是正面的。
回复 | 0
作者:高伐林 留言时间:2011-07-18 17:37:40
此文我今天转贴到明镜博客,有三位网友跟帖,如下:

匿名 评论:
2011-07-18 @ 12:10
值得钦佩的何伟,值得钦佩的柴静!

匿名 评论:
2011-07-18 @ 13:39
这篇blog写得太好了,能够跟在你们后面看,确实感到换个角度看中国,实在很有必要。希望高先生能继续介绍这一类人物。

匿名 评论:
2011-07-18 @ 17:17
在中国的大环境中,柴静算是难得,但第8节却仍然免不了CCTV的矫情。
回复 | 0
作者:高伐林 留言时间:2011-07-18 17:31:55
此文同时贴在万维[五味斋]论坛,有两位网友跟帖,特转来如下:

送交者: fangbin 2011年07月18日06:05:37

柴静、刘瑜与胡舒立是我最为尊敬的现代中国三位年轻的女性
“火柴的柴,安静的静。”隽永的语言,性格的写照。

送交者: 问招 2011年07月18日13:02:14

小事情里往往有着真情,真理,和真力。
谢谢分享。
回复 | 0
作者:高伐林 留言时间:2011-07-18 17:26:41
  多思和阿妞来啦?欢迎欢迎!你们都说得很透彻!
  不过,阿妞可别把如今的掌权官员都看成铁板一块了。官员还是有不同追求的,我见过一些官员,对当今文化、学术界动态也比较熟悉,对罗尔斯、哈耶克等人也并不隔膜。
回复 | 0
作者:阿妞不牛 留言时间:2011-07-18 16:59:51
俺虽然不看央视,但知道柴静,也知道何伟。老高介绍的柴静的演讲以及何伟的文章与书,俺以前也看过。但是这次再次看,还是感到新颖新鲜,还是感觉柴静是个真正的牛妞,何伟是西方人中间也少有的带着敏锐的眼光而不是眼镜,带着凡人的良心而不是烦人的浪心观察世界与中国的人。

俺仍然觉得新奇的是,柴静这样的荷花是怎样从央视那样的泥沼里冒出尖尖来的?柴静的观众里,有没有抢笔的省长大人与枪毙的公安局长?他们当时如何按捺自己的怒火,没有把电视机枪毙?

俺不用担心中国的首长看何伟的书的反应。中国如今只有脚板看书,手掌不会看,更何况是老外的书。
回复 | 0
作者:多思 留言时间:2011-07-18 12:21:18
谢谢推荐,特意去观赏了柴静的演讲,名副其实,非常精彩!的确,忽视个体的作用与利益很容易导致整体的失落。在刚刚结束的女足世界杯决赛之中,日本战胜美国夺冠,引起国内舆论界一片哗然。12年之前,中国女足也曾在世界杯决赛时与美国队遭遇,但现在却连世界杯出线资格都没能获得。为此,新华社的文章《中国女足眼泪在飞》一文里写道:“日本现有3万名註册女足球员,虽远无法与欧美女足大国相比(美国与德国分别有300万与100万名女足註册球员)。”据说中国从事女足运动的还不到400人。没有众多的个体支持,整体的水准也必然下滑。

http://www.creaders.net/newsViewer.php?nid=478839&id=1077536
回复 | 0
作者:高伐林 留言时间:2011-07-18 08:56:55
谢谢皇城根儿和枫苑梦客光临!

赞成枫苑梦客说的。同时让我更受鼓舞的是:柴静的演讲获得了特等奖,说明首都女记协的活动策划者和评委们,支持真诚的、有良心的人。
回复 | 0
作者:枫苑梦客 留言时间:2011-07-18 08:48:06
看了柴静的演讲,我看到了那份真诚,看来中央电视台也有有良心的人。
回复 | 0
作者:皇城根儿 留言时间:2011-07-17 20:24:21
好文!

对“个体”的忽略是中国人自己永远无法逃脱的最大悲剧。
回复 | 0
我的名片
高伐林
注册日期: 2010-05-22
访问总量: 15,592,727 次
点击查看我的个人资料
Calendar
我的公告栏
文章欢迎转载,请注作者出处
最新发布
· 清明时节雨纷纷,推荐一篇缅怀故
· 要是一条狗救了毛主席怎么办?
· 是中国权威部门出台一版《仇恨指
· 善良的人必须行动起来,勿以恶小
· 《青年论坛》鸣谢团中央始末——在
· 《青年论坛》的触角伸到了天子脚
· “尽到一个历史当事人应尽的责任”
友好链接
· 暗夜寻灯:暗夜寻灯的博客
· 旅泉:旅泉的博客
· 怀斯:怀斯的博客
· 海天简牍:海天别院
· 云乡客:云乡客的博客
· 老木屋:老木屋的博客
· 吴言:吴言的博客
· 寡言:寡言的博客
· lone-shepherd:牧人的博客
· 艺萌:艺萌的博客
· 德孤:德孤的小岛
· 虎猫:张石的博客
· 郭家院子:郭家院子
· 山哥:山哥的文化广场
· 史语:史语的博客
· 王清和:《金瓶梅》揭密市井私生
· 晚秋心情:不繫之舟
· 阿妞不牛:阿妞不牛的博客
· 解滨:解滨
· 汪翔:汪 翔
· 星辰的翅膀:星辰的翅膀
· 欧阳峰:欧阳峰的blog
· 岑岚:岑岚的博客
· 枫苑梦客:梦中不知身是客
· 怡然:怡然博客
分类目录
【诗】
· 一部童话引发图书界难得一见的翻
· 读书要读有趣的书:走这一条捷径
· 《长安三万里》藏着大国由盛转衰
· 世界上没有任何人是不受瘟疫侵袭
· 推荐三部中国作家描写瘟疫的优秀
· 横跨美国之旅(后记):来,享受
· 母亲节回忆与母亲有关的若干小事
· 中国百姓的诗歌江山被他们这样一
· 余英时先生在“祖国”“故乡”安然长
· 请告诉我哪句可原谅,哪句必须批
【识】
· 要是一条狗救了毛主席怎么办?
· 善良的人必须行动起来,勿以恶小
· 书里的乌托邦是曙光,现实的乌托
· 过去数十万年从动物升为主宰;今
· 孩子一出生,就能算出有多大几率
· 美国驴象两党究竟各自代表哪些选
· 以江泽民冠名的“三个代表”理论从
· 宪​法学教授眼里美国宪政
· 顾维钧和汪精卫看法相近,冯友兰
· 到美国查阅档案成了座上宾,回中
【史】
· 清明时节雨纷纷,推荐一篇缅怀故
· 《青年论坛》鸣谢团中央始末——在
· 一个民族需要有英雄——英雄没有免
· 人类文明的竞争过程中,病菌插进
· 鲁迅说“民国以来最黑暗一天”留下
·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背面的
· 夺得了令举世振奋的“大捷”?来,
· 文革最大受害者的另一个身份:文
· 不实之词无处不在,《革命烈士诗
· 连周恩来都承认:蒋介石还算一个
【事】
· 《青年论坛》的触角伸到了天子脚
· “尽到一个历史当事人应尽的责任”
· 犹太人和黑人:索维尔笔下的美国
· 一个青年干部的婚姻危机怎样惹翻
· 我的儿子,你的秘书:《进出中组
· 文革多少杀人犯,他是忏悔第一人
· 当你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你
· 袁世凯大哉问:中国实现共和需要
· 中共的公信力是怎样磨损到最终折
· 华国锋让军权落到邓小平手里,不
【视】
· 好莱坞科幻题材电影大盘点
· 横跨美国之旅(第17天续):如何
· 横跨美国之旅(第17天):在“911
· 横跨美国之旅(第16天):见识了
· 横跨美国之旅(第15天续):地平
· 横跨美国之旅(第15天):第一位
· 横跨美国之旅(第14天续):一所
· 横跨美国之旅(第14天):不期而
· 横跨美国之旅(第13天):在造物
· 横跨美国之旅(第12天):把开胃
【拾】
· 是中国权威部门出台一版《仇恨指
· 为何这么多人认为中美难免一战?
· 科技不断进步,过去的社会形态绝
· 几乎没什么比实现中国民主宪政更
· 国家能力过于强大,就只能靠“死
· 你如果不想当井底之蛙,就不能不
· 大数据的神器也救不了计划经济的
· 一种解释:为何中国坚持另搞一套
· 俄乌只能在战场决出胜负?各方基
· 现在乌克兰战事在军事上结果已经
存档目录
2024-03-04 - 2024-03-31
2024-02-17 - 2024-02-28
2024-01-02 - 2024-01-02
2023-12-04 - 2023-12-26
2023-11-06 - 2023-11-27
2023-10-02 - 2023-10-30
2023-09-04 - 2023-09-25
2023-08-01 - 2023-08-28
2023-07-03 - 2023-07-28
2023-06-02 - 2023-06-30
2023-05-01 - 2023-05-31
2023-04-03 - 2023-04-28
2023-03-01 - 2023-03-31
2023-02-01 - 2023-02-27
2023-01-02 - 2023-01-30
2022-12-07 - 2022-12-30
2022-10-03 - 2022-10-17
2022-09-02 - 2022-09-30
2022-08-01 - 2022-08-31
2022-07-01 - 2022-07-29
2022-06-01 - 2022-06-29
2022-05-03 - 2022-05-30
2022-04-06 - 2022-04-29
2022-03-01 - 2022-03-31
2022-02-01 - 2022-02-28
2022-01-02 - 2022-01-27
2021-12-02 - 2021-12-31
2021-11-04 - 2021-11-23
2021-10-01 - 2021-10-30
2021-09-04 - 2021-09-30
2021-08-01 - 2021-08-24
2021-07-01 - 2021-07-28
2021-06-02 - 2021-06-28
2021-05-06 - 2021-05-27
2021-04-02 - 2021-04-26
2021-03-01 - 2021-03-31
2021-02-02 - 2021-02-25
2021-01-01 - 2021-01-30
2020-12-01 - 2020-12-30
2020-11-01 - 2020-11-30
2020-10-07 - 2020-10-29
2020-09-02 - 2020-09-30
2020-08-03 - 2020-08-31
2020-07-04 - 2020-07-29
2020-06-02 - 2020-06-24
2020-05-01 - 2020-05-31
2020-04-02 - 2020-04-30
2020-03-01 - 2020-03-30
2020-02-03 - 2020-02-29
2020-01-01 - 2020-01-27
2019-12-05 - 2019-12-27
2019-11-08 - 2019-11-26
2019-10-01 - 2019-10-29
2019-09-02 - 2019-09-27
2019-08-01 - 2019-08-30
2019-07-17 - 2019-07-31
2019-06-01 - 2019-06-29
2019-05-01 - 2019-05-31
2019-04-01 - 2019-04-30
2019-03-01 - 2019-03-29
2019-02-01 - 2019-02-28
2019-01-01 - 2019-01-31
2018-12-01 - 2018-12-31
2018-11-05 - 2018-11-30
2018-10-01 - 2018-10-18
2018-09-03 - 2018-09-28
2018-08-01 - 2018-08-31
2018-07-02 - 2018-07-31
2018-06-01 - 2018-06-29
2018-05-01 - 2018-05-31
2018-04-02 - 2018-04-30
2018-03-01 - 2018-03-30
2018-02-01 - 2018-02-28
2018-01-01 - 2018-01-31
2017-12-01 - 2017-12-29
2017-11-01 - 2017-11-30
2017-10-02 - 2017-10-31
2017-09-01 - 2017-09-28
2017-08-01 - 2017-08-31
2017-07-03 - 2017-07-31
2017-06-01 - 2017-06-30
2017-05-01 - 2017-05-31
2017-04-03 - 2017-04-16
2017-03-01 - 2017-03-30
2017-02-02 - 2017-02-28
2017-01-02 - 2017-01-31
2016-12-03 - 2016-12-31
2016-11-01 - 2016-11-30
2016-10-03 - 2016-10-22
2016-09-01 - 2016-09-30
2016-08-01 - 2016-08-31
2016-07-14 - 2016-07-29
2016-06-01 - 2016-06-22
2016-05-02 - 2016-05-31
2016-04-04 - 2016-04-28
2016-03-01 - 2016-03-31
2016-02-01 - 2016-02-29
2016-01-01 - 2016-01-31
2015-12-01 - 2015-12-31
2015-11-01 - 2015-11-30
2015-10-09 - 2015-10-31
2015-09-01 - 2015-09-28
2015-08-01 - 2015-08-28
2015-07-01 - 2015-07-31
2015-06-01 - 2015-06-30
2015-05-01 - 2015-05-28
2015-04-02 - 2015-04-30
2015-03-02 - 2015-03-31
2015-02-07 - 2015-02-28
2015-01-01 - 2015-01-29
2014-12-01 - 2014-12-23
2014-11-03 - 2014-11-26
2014-10-01 - 2014-10-29
2014-09-01 - 2014-09-30
2014-08-01 - 2014-08-29
2014-07-01 - 2014-07-30
2014-06-03 - 2014-06-30
2014-05-03 - 2014-05-31
2014-04-02 - 2014-04-29
2014-03-02 - 2014-03-31
2014-02-02 - 2014-02-28
2014-01-01 - 2014-01-31
2013-12-01 - 2013-12-30
2013-11-01 - 2013-11-29
2013-10-01 - 2013-10-31
2013-09-02 - 2013-09-30
2013-08-01 - 2013-08-28
2013-07-01 - 2013-07-29
2013-06-02 - 2013-06-28
2013-05-03 - 2013-05-31
2013-04-02 - 2013-04-30
2013-03-04 - 2013-03-31
2013-02-04 - 2013-02-27
2013-01-02 - 2013-01-31
2012-12-02 - 2012-12-31
2012-11-03 - 2012-11-30
2012-10-01 - 2012-10-28
2012-09-10 - 2012-09-27
2012-08-01 - 2012-08-27
2012-07-01 - 2012-07-31
2012-06-01 - 2012-06-29
2012-05-01 - 2012-05-31
2012-04-01 - 2012-04-30
2012-03-02 - 2012-03-29
2012-02-01 - 2012-02-27
2012-01-02 - 2012-01-31
2011-12-01 - 2011-12-31
2011-11-02 - 2011-11-30
2011-10-01 - 2011-10-29
2011-09-01 - 2011-09-29
2011-08-01 - 2011-08-31
2011-07-01 - 2011-07-31
2011-06-01 - 2011-06-30
2011-05-01 - 2011-05-31
2011-04-01 - 2011-04-29
2011-03-02 - 2011-03-31
2011-02-02 - 2011-02-28
2011-01-02 - 2011-01-31
2010-12-01 - 2010-12-30
2010-11-01 - 2010-11-30
2010-10-04 - 2010-10-31
2010-09-03 - 2010-09-30
2010-08-01 - 2010-08-31
2010-07-01 - 2010-07-30
2010-06-01 - 2010-06-30
2010-05-21 - 2010-05-31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yberMedia Network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