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萬維讀者網 -- 全球華人的精神家園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首  頁 新  聞 視  頻 博  客 論  壇 分類廣告 購  物
搜索>> 發表日誌 控制面板 個人相冊 給我留言
幫助 退出
老高的博客  
你未必能看到很喜歡的觀點,但一定會進入挑戰性的視野。  
https://blog.creaders.net/u/3843/ > 複製 > 收藏本頁
網絡日誌正文
跟着柴靜跟着外國人看到真實的中國 2011-07-17 16:23:39
  對所有我干預不了的事情,我只能狠狠心,由它去吧。就當是看歷史,旁觀好了。我早就變化成另一個人了,別動感情,就這麼着吧。我已經學會了不理不睬,覺得這樣才能避免痛苦,何偉卻寫出了我熟視無暏的中國,和冷漠之下的實質


◆高伐林


  標題有點繞嘴——我的意思是:柴靜跟着外國人看到一個真實的中國,我呢,是跟着柴靜看。
  每次回國,總會看到中央電視台的某個新聞調查節目中有柴靜。“
我是柴靜,火柴的柴,安靜的靜。”對這個精幹利索的女記者,我印象不錯,不過,也僅此而已。
  最近三年,不斷讀到署名“柴靜”的文字,有的是在媒體上讀到的,有的是朋友們通過電子郵件發給我的,讓我對她刮目相看

  上海著名學者朱學勤教授寫了一篇文章《顧准悲劇的另一面》,劈頭就推薦了柴靜的文章:

  12月3日,顧准逝世三十五周年。……夜半回歸,朋友轉來柴靜博客上一篇悼亡文字,長達8500言,情真意切,結語說:“我們都是顧準的後人”。我不敢相信這就是那個經常在央視《新聞調查》欄目里出現的女記者,寫信問同在傳媒工作的兒子,這是CCTV的“柴靜”嗎?那樣一個地方能出這樣一個人?兒子尚未回信,一個學生的短信到了,確證如此……

  讓朱學勤“不敢相信”作者是央視那個柴靜的文章,題為《非如此不可?非如此不可!》,後來發表於《書城》雜誌。

  不止朱學勤“不敢相信”,不少讀者,包括我老婆,讀了此文也問:此柴靜真是彼柴靜?朱學勤沒搞錯?不是同名同姓?言下之意,當然是驚詫於“鶴立雞群”或者“雞窩裡飛出了金鳳凰”,對央視頗有不敬之意——我有幾個同學就在央視工作,得罪了!——不過,其中一位成果纍纍的同學,數年前曾親口對我半開玩笑地說過:如果將央視大樓(那時還沒有搬進“大褲衩”)用高牆一圍,門口掛上牌子:“北京市第三監獄”,一個也不冤枉!

  前幾天又有個朋友發來一個鏈接,是柴靜在首都女記協演講比賽上五分鐘演講的視頻,據稱得了特等獎。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GdTwV-r1-jE/

  我看了一遍,儘管對內容並不感覺新鮮(因為演講的文字,此前已經讀過),但是她的平和自然,
並不刻意做演講腔,讓我暗暗納罕。
  2009年曾流傳一篇“央視柴靜涉嫌受賄被捕”的帖子,說重慶黑色廠商受審人曝曾花100萬元“作為聘禮”送給柴靜,找柴靜通過關係在央視做廣告。柴靜在自己的博客中闢謠也不忘幽默一把:“作為‘央視著名支持人(原貼錯誤)’,我辟個謠。”

  今天我又讀到她一篇文章《跟着外國人看到一個真實的中國》,禁不住要推薦給朋友們啦。
  柴靜是介紹一位美國人何偉對中國的觀感。何偉,原叫彼得·海斯勒(Peter Hessler),何偉是其中文名,曾任《紐約客》駐北京記者、《國家地理》撰稿人。他成長於美國密蘇里州的哥倫比亞市,在普林斯頓大學主修英文和寫作,並取得牛津大學英語文學碩士學位。他的中國紀實三部曲中,《江城》一經推出,即獲得“奇里雅瑪環太平洋圖書獎”;《甲骨文》則獲《時代周刊》年度最佳亞洲圖書殊榮;第三本《尋路中國:從鄉村到工廠的自駕之旅》,這也是他在中國大陸出版的第一本譯成中文的書(李雪順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11年1月)

  為什麼要跟着外國人看到真實的中國?外國人還能比中國人(我說的,當然不是我這種長住國外的中國人)更能看到中國的真實嗎?
  沒錯。在有些情況下,正是如此。這就像蘇軾的詩句所說:“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外國人正由於對中國陌生,看到的中國才會有新鮮感,也將新鮮感傳達給讀者。
  柴靜文章第一段就引用了《東方時空》製片人的叮囑,現場採訪“要像外國人一樣去看”,不要熟視無睹。
  這讓我想起已故老詩人綠原寫過一首詩,詩題我忘記了,網上也查不到,好像叫《謝幕》,以一位歌唱家的口氣自敘,當然也是詩人的自我剖白:“這是我平生第一次唱/此前我不曾唱過;/這是我平生最後一次唱/今後我永不再唱”(大意)。
  這四句詩對我震動甚大,道出了創作成功的秘訣:將每一次唱,都當成“第一次唱”,才不致於因駕輕就熟而唱得機械、世故、油滑;將每一次唱,都當成“最後一次唱”,才會竭盡全力地去追求完美。
  綠原這個“第一次唱”與上面所說的“要像外國人一樣去看”,有異曲同工之妙。
  生活中,不論美國和中國,有多少乍看平淡無奇,細想卻令人心弦震顫的場景啊。
  下面我附上柴靜這篇文章。或許朋友們也樂意一讀——那就是“跟着老高跟着柴靜跟着外國人看到一個真實的中國”了!


央視記者柴靜


跟着外國人看到一個真實的中國

柴靜,《錦繡》雜誌2011年7月號

1

  我剛做記者的時候,《東方時空》的製片人時間說過一句話,去現場採訪的時候“要像外國人一樣去看”。
  他的意思是不要熟視無睹。
  我以為自己聽進去了,看一個美國人寫的中國,才知道我對現實已經失去多少感覺。
  他寫,“任靜要出去打工,媽媽有點驚慌失措地追着女兒到了工廠門口,求她留下來,說她太小了,姑娘什麼也不說,也不看她母親,那女人求着情,突然大哭起來,女孩兒依舊不為所動。最後,母親讓步了,大聲叫着‘去吧,你願意去就去吧’。”
  她轉過身,慢慢穿過馬路,大聲哭喊着。
  她一走開,女孩兒也不自禁大哭起來……把頭埋在雙膝間,抽泣起來。接下來一個小時,母親和女兒站在街道的各一邊,哭泣着,她們都很生氣,不跟對方說話,不看對方一眼,可母親還是不願意離開。
  姐姐來了,隔着路給妹妹傳口信:“她叫你當心。”
  十六歲的女孩回了一句:“告訴她,我不會有事的。”
  五分鐘後,姐姐說,“她哭了,她是真想讓你留下來。”
  女孩口氣很硬,“今天晚上一到那邊,我就給她電話。”
  工人們裝好了車。她終於爬了上去。最後,母親眼看着所有的哀求都無濟於事,就送過來兩百塊錢。站在那兒看着車消失,淚水從臉上落下來。
  另一對姐妹也在這個車上,來送的是父親,沒有擁抱,沒有傷感,他關心的是更重要的問題,“衣服要暖和,天氣涼了,不注意要生病,生病了又得花錢買藥,要穿暖和,好吧?”說完這些,轉身大步走了。
  中國古老的鄉村就在這個細節里掙扎着,又絕不回頭地消失了。

2

  何偉在1990年代來到中國,生活在小城市,一個美國人想在中國默默觀看什麼事而不成為被注意的焦點,會有多難。但看看他寫的清明這天的中國:
  早上杏花落了一地,像春天的暴雪……幾個男人在土墳前轉,“這兒埋的是我爺爺”。
  “才不是呢。”
  “我覺得是。”
  “瞎說,那是你爸的大哥。”
  何偉寫:“他們很少提到人的名字,只提跟某人的關係,也沒有相關的細節,沒有具體的記憶。”
  其中一個墳墓是新的,是一個前兩年剛搬到城裡的老頭兒,墳上新鮮的泥土堆得很高,何偉拿起一把鏟子,給土堆上填了一點土。“有人拿起一沓冥幣,點了起來。另一個人拿了一支香煙,插在墳頭上,香煙筆直地豎立着,幾個人退後一步,看着這土墳,議論兩句。
  “他實際根本沒抽過紅梅。”
  “對,貴得很,他原來都抽黑菊花。”
  “現在買不着了,80年代的時候流行。”
  這是人們提到的惟一與死者有關的細節。站了一會兒,魏說,“好,走吧。”
  其中一個轉頭看了看,“煙沒事吧。”
  “沒事兒。”
  他們幾個人順着那條之字小路,下到了溝谷里,地上是杏花花瓣,高音喇叭里正在播送一年一度禁止上墳燒紙的通知。一行人回到地里干起活兒來。
  這個拎着沾着土的鐵鍬的美國人,看到了我熟視無睹的中國。

3

  何偉在美國的時候叫彼得·海斯勒,他在小學校里講中國,讓小孩子提問,孩子問,“中國父母殺掉女嬰嗎?”,“中國人吃狗嗎?”,他感覺很糟糕,“怎麼兩個問題都是這樣子的?”
  他在中國面臨同樣的問題,在涪陵教書的時候,課本上對於美國宗教的介紹是有什麼樣的邪教,對於學校的介紹是發生了什麼樣的兇殺案。他對學生解釋,“這些事是真的發生的事,但它不能代表真正的美國社會。”
  他希望人們描述一個國家要講清楚那些背景,用時間去長期採訪,“而不是簡單告訴他們什麼是最不好和最好的事情”。

4

  他筆下的中國具體而細微。
  他寫姓魏的農民一家。這個荒僻的小村子2003年開始多了遊客的生意,老魏從務農轉成經商後,收入超過了三萬元,比前一年多了50%,但這個家庭的人都開始焦慮不安。
男人原來只是偶爾抽支紅梅煙,但現在一支接一支,晚上喝酒,問他哪裡不對勁。他說“隨時隨地感到很緊張”。
  他不斷地擔心錢的問題,他買了一雙30多塊錢的“意大利”牌皮鞋,鞋盒子擺在很顯眼的位置上,還有一件人造皮的夾克,離開村里去縣城的時候就穿上。“中華煙”很管用,能幫他拉到生意。
  男人入了黨之後應酬變得多起來了,晚飯後,女人打電話給男人,接電話是別的人,她聽了一會兒,突然變得不耐煩起來,“他喝醉了,是不是?那他晚上還回不回來?叫他給我電話。”
  她坐在飯桌旁沉思了一個小時,孩子好像沒看見。
  後來電話響了,她挪到另一個屋子裡接,“你晚上必須回來!”她聲音很嚴厲,“聽見沒有?今天晚上一定要回來!”
  何偉出門的時候,發現男人已經回來了,喝醉了,倒在牆邊上。
  女人也想跟男人一樣試試自我發展,她把自己做的玉米粉條送到城裡賣,挨家挨戶推銷,但她不會抽煙,也不會喝酒,沒有“關係”,只好退回到這個孤獨的村莊裡。
  後來她的口頭禪成了“我管不了”,她對自己無能為力的事情不看不聽,用這種淡漠的態度來作消極的反抗。但人的心裡是受不了什麼都沒有的,所以她信了佛教,因為她聽城裡來旅遊的人總談起這個。“我覺得這個東西好,對一個人該怎麼生活,他們有主張”。她在靠牆的地方放了兩張桌子,上面鋪了黃色綢布,擺了兩尊佛像,還有三個桔子,五個蘋果,三杯白酒。她覺得自己平靜一點了。
  隔着幾米遠,就是她丈夫泡着剛殺的野豬幼仔的白酒罈。
  男人看不上他老婆的求神拜佛,他是村里惟一看過三十幾本法律書的人,一心想競選村黨支部書記,暗地張羅。書記是個女同志,請他吃飯,不明說,但意思誰都明白了——“你要是不爭,等我卸任了就是你的”。但他不打算退,覺得書記在徵地上的事讓村民不滿,他的勝算還挺大,競選前鎮裡的領導來開了一個會,什麼都沒說,只是表揚了一下在任書記,然後讓黨員表態,輪到他,他心裡已經挺清楚了,說了句“幹得不錯”,就坐下了。
  他從政的經歷就此失敗,在此前一個算命先生對他說過“你絕對不要介入政治”,這事之後,他找了開天眼的人,把天井重新翻修了一下,這是他學到的又一樣東西,“他再也不會把算命先生的警告當作耳旁風了”。
  何偉寫下這些,他說,“西方的報紙上總是着眼於中國的巨大變化和政治的東西,但是根據我的所見所聞,這個國家最大的焦慮卻是極度個體化、極度內在化的,很多人都在探究,他們把過去的經驗應用到現代的挑戰上,遇到了麻煩,父母和孩子處在不同的世界裡,婚姻更加複雜----我很少遇到在一起真正感到快樂的夫妻。要人們在如此變化的世界站穩根基,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5

  何偉不是記者,一開始也不是作家,他只是一個普通的美國人,1996年,從牛津大學畢業,坐着火車到處旅行,經過北京,原來打算待一周,決定留下來,是因為這裡的人“比較活潑”。
  27歲時他作為志願者來到四川的小城市,“生活在這樣一個小地方你幾乎看不到什麼外國人,我喜歡這種挑戰。我也喜歡長江和那裡的風光。涪陵比四川中部更加多山,我喜歡在那裡跑步或者遠足。”
  他沒學過中文,不是任何媒體的記者,“因為以前沒有研究過中國,我對這裡的人和物反而沒有什麼強烈的態度或意見。有時候你缺乏相關知識不是壞事,中國變化太快了,如果我1980年代真學了什麼有關中國的東西,到1996年它也早已過時——中國已經變成另一個國家了。”
  2001年他申請了駕照在中國漫遊,租了一輛北京產的切諾基沿長城行駛。外國人租車是不能離開北京的,不過他已經學會了小小的違規,如果車撞壞了,租車的人會拿出一張“美中拖拉機協會”的空白介紹信算作他的單位。
  他不能在車上帶GPS,害怕在西部被當成干測繪勾當的外國人。他在小旅館住宿有時會被上報給警察局。晚上他住在土路上,午夜帳篷突然被照得通明,他猛地坐起,以為是駛近的車燈,拉開門帘,才意識到是圓月升上地平線,他在月光里“靜靜地坐着,等待恐懼平復下來”。
  他後來在長城腳下一個偏遠的小村子裡生活下來,租住在魏家,牆上是《還珠格格》的海報,和一對雙胞胎小男孩的大幅畫像,“生雙胞胎對絕大多數中國人來說,是惟一可以合法擁有兩個孩子的方式,其實就連這張像上的雙胞胎也不是真正的,只是一張複印了一份,反着放在一起。”茅房裡兩塊石板中間留着小縫算是蹲坑,晚上睡覺他聽到老鼠在牆上跑動,“每當月圓的時候,這些傢伙尤其活躍,在那樣的夜晚,我能夠聽見它們把核桃滾到屋頂的秘密倉庫里藏起來”。
  自從他租住在三岔村後,村子裡叫“攪屎棍”的人向警察告發他。他知道“警察只是不想有麻煩”,他找出法律條文,主動去拜訪了警察,中秋送了月餅,春節送了水果,終於有一天警察對“攪屎棍”說,“別作無用功了”。

6

  寫這個村子不是他的本意,只是生活從人身上流過,一開始只是細流,後來漫溢成河,迴轉盤旋,他不由得要對它觀察。
  老魏的孩子是一個精瘦的農村男孩,精力無窮,喜歡跟他打鬧,叫他“魔鬼叔叔”。孩子上學之後,學校里沒有零食,也吃不太飽,但一回到家,都是來旅遊的城市人帶來的方便麵和薯片,每天寫完作業吃着垃圾食品看電視,但母親並不覺得怎樣,對農村的人來說,“孩子能吃永遠是好事,電視不看就浪費了”。
  孩子肚子已經有點滾圓,腿上長出贅肉,稍跑幾步就氣喘吁吁,何偉希望他能多吃點水果,但媽媽說冬天不要吃水果,“不順氣”。她打量着兒子,挺滿意,“他現在有點像城裡孩子了”。
  何偉寫:“他們同時過着現代生活和傳統生活,但他們同時抓住了這兩種生活里最糟糕的部分。我並不反對進步,我明白他們為什麼那麼急切地擺脫貧困,也對這種適應變化的努力保持崇敬。但這個過程如果太快,是要付出代價的。”
  這本書的主題鮮明如刀,就是中國農村向工業化社會的轉變,但何偉並不是從寫“史詩”的雄心出發的,這只是生活的潮水落下去之後,自己裸露出來的主題。



取了中文名字何偉的美國小伙子。(網絡圖片)


7

  他的書被稱作“非虛構”寫作的典範,但他不太喜歡被歸類,“‘非虛構’我也覺得是個很奇怪的詞,它不是說這東西‘是什麼’,而是說它‘不是什麼’。我覺得分類並不重要,哪怕我的書被分為旅遊書它也是有特點的”。
  他默默無聞寫了很久之後才成為《紐約客》的作者,他沒有學過新聞學,也沒有捆在身上的荊棘,“我寫作的領域由我個人的興趣而不是出版商或者編輯決定,我願意對我的工作和生活方式有真正的決定權,這對我非常重要。”這種獨立性讓他更像一個作家而不是記者。編輯有時會要求他去採訪某一個熱點事件,他說了句讓中國新聞人會莞爾一笑的話——“我能頂住”。
  他也不迴避自己在生活里的參與。在三岔村,小孩子得了血液病要輸血。何偉認為血源不安全,但他最後也沒爭過那裡的醫生。爭執之後,他寫,“我坐了輛出租車回到家,洗了個澡,一個人吃了晚飯。夜裡,我感到一陣麻木。一剎那間,我在空蕩蕩的公寓裡坐了起來,感到十分的無助,竟至無法呼吸。”
  用連清川的話說,“如果你要了解當下中國的真實生態,你就必須有這種窒息的體驗。”
  他在書裡也誠實地寫下不愉快的事情,一個擦皮鞋的男人欺負他是外國人,他們大吵,幾乎動起手來。
  給他校對的美國朋友說,“我不喜歡你這個樣子。”
  當地一個女孩卻寫信給他說,這個細節讓她接受和同情他,“因為我理解一個人被自己曾經厭煩的東西捕獲時的悲哀”。
  何偉並不是用外國人的眼睛來看中國人,他是以人的眼睛來看人,也看自己。

8

  何偉經常被問,“中國的政治下一步會怎麼改變?”他說這種問題特別難回答,“實際上對於我來說不是太重要,我在中國的工作不是改變中國,或者改變中國人的想法。我關心的只是今天他們怎麼想。”只不過,他說,在不到十年的時候里,“所有人都改變了對自己的看法,也都改變了自己與周圍世界的關係”,每個人都在劇烈地變化,反覆搖擺,有時自行其是,有時候被裹脅而去。
  他很少對這些人評判,但有一個細節除外。

  六歲的魏嘉經常感冒,他父親的反應是把名字改掉。嘉這個字有14劃,不吉利。計算機分析說五行中缺水-----何偉說,“我在中國認識的人基本上都缺水”。計算機給的方案是“淞”。
  改完名字之後,孩子總是一言不發,大人問好幾遍,他回答“不好”。有什麼不好,他不給理由,也沒提出另做選擇。跟往常不一樣的地方是,他沒生氣也沒衝着他媽吼叫,他的反應只是一句“不好”,這兩個字還是自言自語說出來的,時間慢慢過去,這種克制態度產生了一種奇怪的結合體,當中有無能為力,也透露些許力量。他爸爸無法明白哪兒“不好”,很快就懊惱不已。
  對這孩子來說,電腦已經給他承諾了鴻運當頭、大富大貴等等,但到頭來,這一切統統“不好”,反正就是拒絕使用。
  幾個星期後,他的父親放棄了,再沒提起這個名字。

  寫完這個故事後,何偉寫了一句有點抒發感情的話,“從此以後,他永遠叫魏嘉”。
  對這個並不與什麼對抗、只是要成為自己的孩子,他好像有某種敬重和感情。

9

  前陣子,我爸打電話給我,說家族決定把老房子拆了賣掉。這是一個三百多年的清代宅院,我在那兒出生,長到八歲,一個人關於熟悉和穩定的感覺都從那兒來。我爸問我,“你看你什麼意見?”
  這個房子的產權屬於十幾戶家庭,我也沒有那個財力去買那個房子,我只能說“由它去吧”
  放下電話,我想,由它去吧,對所有我干預不了的事情,我只能狠狠心,由它去吧。就當是看歷史,旁觀好了。我早就變化成另一個人了,我不需要這些。別動感情,就這麼着吧。
  在何偉寫到的這個家庭里,魏嘉的大伯是一個智障聾啞人,村里人叫他傻子,沒有人理他,何偉每次試圖跟他說話,都被村民攔住,“他聽不懂”。只有不滿6歲的孩子跟他玩,玩的時候他很歡樂。有一天,魏嘉的爸爸讓何偉開車送一家人去鎮政府,到了門口,開開門,他把傻子拉下了車,“政府應該每個月給我們錢養他的,他們不給,我只能把他留在這兒,直到他們願意出錢為止”。傻子沒有任何表情。
  魏帶着他哥哥穿過院子,走過一個金光閃閃的大鋼球雕塑,進了大門。
  下午稍晚的時候,領導們用車把人送回了大山里,在離村子裡還有幾公里遠的地方停下了,傻子從來沒有一個人離家那麼遠過,但他靠本能找到了回家的路。
  何偉再回到三岔村的時候,傻子遠遠地看見他,咧着嘴大笑,指着轎車,比手勢,是在講述坐過他車下山的事。
  “我懂,”何偉說,“我記得。”他想道個歉,說自己當時明白這事兒的時候,已經太晚了,抱歉把傻子丟在政府了。但是怎麼也找不到一個辦法表達歉意,傻子還在那兒激動地大大比劃着手勢。

  後來補助就有了,再後來還給殘疾人發了彩電,魏嘉的爸爸把彩電送給了一個“關係”……“反正傻子也看不懂”。傻子晚上一個人坐在黑屋子裡。
  等孩子6歲之後,長出了父親一樣的桶狀胸脯,也學會了像其他人一樣對傻子不理不睬。
  我已經學會了不理不睬,覺得這樣才能避免痛苦,何偉卻寫出了我熟視無暏的中國,和冷漠之下的實質……人最大的痛苦就是心靈沒有歸屬,不管你知不知覺,承不承認。


  近期圖文:

  紐約有個修道院藝術博物館(組圖)

  律師群體代表了中國新希望嗎?

  屈原第三次落水

  端午斷想:電腦網絡的上游是汩羅江

  梳化·疑魅兒·囂俄——外行品譯之三

  該我舉證“我打噴嚏不會引發日本地震”嗎?

  如果能選擇,你願不願生活在當代?

  “閒”的三重境界





瀏覽(8355) (1) 評論(11)
發表評論
文章評論
作者:鐵風 留言時間:2011-08-06 10:28:31
芮成鋼。
回復 | 0
作者:鐵風 留言時間:2011-08-05 22:59:48
照顧一下老高的紅粉扇子,cctv也有個帥鍋值得欣賞,才貌風度也不錯,英文尤其出色,名氣也不小,也出過書。。。2頻道的,叫芮什麼來着?

順便再提個央視這兩年新人,報新聞的叫胡蝶的小妞,順眼之極,比當年的杜憲有過之無不及。
回復 | 0
作者:鐵風 留言時間:2011-08-05 22:44:13
記得以前在網上欣賞過柴靜採訪文字,不動聲色地把華南虎目擊者們問了個七葷八素。後來才在電視節目上撞上了,又黑又瘦,貌不驚人,又是不動聲色地把兩三個上海“樓倒倒”的責任嫌疑人三繞兩繞,問得前言不搭後語。當時的感覺就是,問得精彩,端的厲害!
記得隨後還在網上問過,這個牛妞外形和另一名人柴玲相似,別是她妹妹吧?
今天看了伐林給的演講鏈接,觀後感覺,是想學一下老美的表達方式:柴靜 for president!
不開玩笑的說,以其智力、沉着和風度,應該可以當中國總理。以後真有機會,她不妨真的試試。至少,其才其德要比起前兩年波士頓冒出那個語無倫次但喊着要從政的妞,要強上無窮大n的n次方倍。
柴靜能在近年的中國大陸冒出來,也說明中國真的在變,而且還會變下去。因為就像此老外觀察到的那樣,中國社會中的每個人都在急速變化之中,負面的東西不免如洪水猛獸,但綜合效應無疑是正面的。
回復 | 0
作者:高伐林 留言時間:2011-07-18 17:37:40
此文我今天轉貼到明鏡博客,有三位網友跟帖,如下:

匿名 評論:
2011-07-18 @ 12:10
值得欽佩的何偉,值得欽佩的柴靜!

匿名 評論:
2011-07-18 @ 13:39
這篇blog寫得太好了,能夠跟在你們後面看,確實感到換個角度看中國,實在很有必要。希望高先生能繼續介紹這一類人物。

匿名 評論:
2011-07-18 @ 17:17
在中國的大環境中,柴靜算是難得,但第8節卻仍然免不了CCTV的矯情。
回復 | 0
作者:高伐林 留言時間:2011-07-18 17:31:55
此文同時貼在萬維[五味齋]論壇,有兩位網友跟帖,特轉來如下:

送交者: fangbin 2011年07月18日06:05:37

柴靜、劉瑜與胡舒立是我最為尊敬的現代中國三位年輕的女性
“火柴的柴,安靜的靜。”雋永的語言,性格的寫照。

送交者: 問招 2011年07月18日13:02:14

小事情里往往有着真情,真理,和真力。
謝謝分享。
回復 | 0
作者:高伐林 留言時間:2011-07-18 17:26:41
  多思和阿妞來啦?歡迎歡迎!你們都說得很透徹!
  不過,阿妞可別把如今的掌權官員都看成鐵板一塊了。官員還是有不同追求的,我見過一些官員,對當今文化、學術界動態也比較熟悉,對羅爾斯、哈耶克等人也並不隔膜。
回復 | 0
作者:阿妞不牛 留言時間:2011-07-18 16:59:51
俺雖然不看央視,但知道柴靜,也知道何偉。老高介紹的柴靜的演講以及何偉的文章與書,俺以前也看過。但是這次再次看,還是感到新穎新鮮,還是感覺柴靜是個真正的牛妞,何偉是西方人中間也少有的帶着敏銳的眼光而不是眼鏡,帶着凡人的良心而不是煩人的浪心觀察世界與中國的人。

俺仍然覺得新奇的是,柴靜這樣的荷花是怎樣從央視那樣的泥沼里冒出尖尖來的?柴靜的觀眾里,有沒有搶筆的省長大人與槍斃的公安局長?他們當時如何按捺自己的怒火,沒有把電視機槍斃?

俺不用擔心中國的首長看何偉的書的反應。中國如今只有腳板看書,手掌不會看,更何況是老外的書。
回復 | 0
作者:多思 留言時間:2011-07-18 12:21:18
謝謝推薦,特意去觀賞了柴靜的演講,名副其實,非常精彩!的確,忽視個體的作用與利益很容易導致整體的失落。在剛剛結束的女足世界盃決賽之中,日本戰勝美國奪冠,引起國內輿論界一片譁然。12年之前,中國女足也曾在世界盃決賽時與美國隊遭遇,但現在卻連世界盃出線資格都沒能獲得。為此,新華社的文章《中國女足眼淚在飛》一文里寫道:“日本現有3萬名註冊女足球員,雖遠無法與歐美女足大國相比(美國與德國分別有300萬與100萬名女足註冊球員)。”據說中國從事女足運動的還不到400人。沒有眾多的個體支持,整體的水準也必然下滑。

http://www.creaders.net/newsViewer.php?nid=478839&id=1077536
回復 | 0
作者:高伐林 留言時間:2011-07-18 08:56:55
謝謝皇城根兒和楓苑夢客光臨!

贊成楓苑夢客說的。同時讓我更受鼓舞的是:柴靜的演講獲得了特等獎,說明首都女記協的活動策劃者和評委們,支持真誠的、有良心的人。
回復 | 0
作者:楓苑夢客 留言時間:2011-07-18 08:48:06
看了柴靜的演講,我看到了那份真誠,看來中央電視台也有有良心的人。
回復 | 0
作者:皇城根兒 留言時間:2011-07-17 20:24:21
好文!

對“個體”的忽略是中國人自己永遠無法逃脫的最大悲劇。
回復 | 0
我的名片
高伐林
註冊日期: 2010-05-22
訪問總量: 16,752,297 次
點擊查看我的個人資料
Calendar
我的公告欄
文章歡迎轉載,請注作者出處
最新發布
· 人工智能:民主追求者的噩夢,獨
· 同窗說:民主黨輸了,我贏了一百
· 為什麼我們必須重新思考社交媒體
· 俄烏那片地方確實麻煩,川普是不
· 多數美國人願意再給川普一次機會
· 投票截止日:說一說與大選看似無
· 大選倒計時最後一天:假信息意在
友好鏈接
· 郭家院子:郭家院子
· 姜克實:姜克實的博客
· 旅泉:旅泉的博客
· 懷斯:懷斯的博客
· 雲鄉客:雲鄉客的博客
· 吳言:吳言的博客
· 寡言:寡言的博客
· lone-shepherd:牧人的博客
· 藝萌:藝萌的博客
· 德孤:德孤的小島
· 虎貓:張石的博客
· 馬黑:馬黑的博客
· 暗夜尋燈:暗夜尋燈的博客
· 史語:史語的博客
· 王清和:《金瓶梅》揭密市井私生
· 晚秋心情:不繫之舟
· 阿妞不牛:阿妞不牛的博客
· 解濱:解濱
· 汪翔:汪 翔
· 星辰的翅膀:星辰的翅膀
· 歐陽峰:歐陽峰的blog
分類目錄
【詩】
· 她的文字,是可以交到嬰兒面前的
· “雖九死其猶未悔”?十死呢,該不
· 一部童話引發圖書界難得一見的翻
· 讀書要讀有趣的書:走這一條捷徑
· 《長安三萬里》藏着大國由盛轉衰
· 世界上沒有任何人是不受瘟疫侵襲
· 推薦三部中國作家描寫瘟疫的優秀
· 橫跨美國之旅(後記):來,享受
· 母親節回憶與母親有關的若干小事
· 中國百姓的詩歌江山被他們這樣一
【識】
· 為什麼我們必須重新思考社交媒體
· 多數美國人願意再給川普一次機會
· 大選倒計時第三天:美國近一半選
· 美國大選是個機會,讓我們提高識
· 中美能避免爆發戰爭嗎?——美國兩
· 北師大女附中卞仲耘慘死一案,在
· 《巨變第二天》剖析世界最大難題
· 沒有故事的苦難,要比有故事的苦
· 一位美國學者兼智者的40句名言
· 如果希特勒只有前半生……
【史】
· 關於對宋彬彬如何蓋棺論定的大爭
· 專訪高伐林(下):他是好人,但
· 專訪高伐林(上):胡錦濤二十大
· 阮銘詳細披露中共“洗腦工程”指揮
· 老兵不死,只是凋零——悼念中共黨
· 人類的憲政不是突然從天上掉下來
· 當革命從非常態變成常態,人類文
· 魔鬼藏在細節里:專制者為何總在
· 一文讀懂以色列與哈馬斯生死拼殺
· 清明時節雨紛紛,推薦一篇緬懷故
【事】
· 同窗說:民主黨輸了,我贏了一百
· 大選倒計時最後一天:假信息意在
· 大選倒計時第五天:一位華人計票
· 這垃圾劇本,怎麼被拍成了電影史
· 一位中國醫生娓娓講述他職業生涯
· 閻淮新回憶錄交待中國和新加坡兩
· 要樂觀,哪怕帶點兒盲目:人類種
· 有中國特色的偶發事件,有中國特
· 美國紅州與藍州的謀殺率:一個顛
· 你以為互聯網保存記憶?錯!中文
【視】
· 好萊塢科幻題材電影大盤點
· 橫跨美國之旅(第17天續):如何
· 橫跨美國之旅(第17天):在“911
· 橫跨美國之旅(第16天):見識了
· 橫跨美國之旅(第15天續):地平
· 橫跨美國之旅(第15天):第一位
· 橫跨美國之旅(第14天續):一所
· 橫跨美國之旅(第14天):不期而
· 橫跨美國之旅(第13天):在造物
· 橫跨美國之旅(第12天):把開胃
【拾】
· 人工智能:民主追求者的噩夢,獨
· 俄烏那片地方確實麻煩,川普是不
· 投票截止日:說一說與大選看似無
· 大選倒計時第二天:美國夢還是美
· 大選倒計時第四天:有點同情特朗
· 大選倒計時第六天:誰當選總統能
· 大選倒計時第七天:全球第三波威
· 大選倒計時第八天:川普現象背後
· 大選倒計時第九天:“零元購”事件
· 大選倒計時第十天:轉載一位老作
存檔目錄
2024-11-01 - 2024-11-21
2024-10-07 - 2024-10-31
2024-09-03 - 2024-09-30
2024-08-05 - 2024-08-29
2024-07-08 - 2024-07-29
2024-06-03 - 2024-06-27
2024-05-06 - 2024-05-30
2024-04-29 - 2024-04-29
2024-03-04 - 2024-03-31
2024-02-17 - 2024-02-28
2024-01-02 - 2024-01-02
2023-12-04 - 2023-12-26
2023-11-06 - 2023-11-27
2023-10-02 - 2023-10-30
2023-09-04 - 2023-09-25
2023-08-01 - 2023-08-28
2023-07-03 - 2023-07-28
2023-06-02 - 2023-06-30
2023-05-01 - 2023-05-31
2023-04-03 - 2023-04-28
2023-03-01 - 2023-03-31
2023-02-01 - 2023-02-27
2023-01-02 - 2023-01-30
2022-12-07 - 2022-12-30
2022-10-03 - 2022-10-17
2022-09-02 - 2022-09-30
2022-08-01 - 2022-08-31
2022-07-01 - 2022-07-29
2022-06-01 - 2022-06-29
2022-05-03 - 2022-05-30
2022-04-06 - 2022-04-29
2022-03-01 - 2022-03-31
2022-02-01 - 2022-02-28
2022-01-02 - 2022-01-27
2021-12-02 - 2021-12-31
2021-11-04 - 2021-11-23
2021-10-01 - 2021-10-30
2021-09-04 - 2021-09-30
2021-08-01 - 2021-08-24
2021-07-01 - 2021-07-28
2021-06-02 - 2021-06-28
2021-05-06 - 2021-05-27
2021-04-02 - 2021-04-26
2021-03-01 - 2021-03-31
2021-02-02 - 2021-02-25
2021-01-01 - 2021-01-30
2020-12-01 - 2020-12-30
2020-11-01 - 2020-11-30
2020-10-07 - 2020-10-29
2020-09-02 - 2020-09-30
2020-08-03 - 2020-08-31
2020-07-04 - 2020-07-29
2020-06-02 - 2020-06-24
2020-05-01 - 2020-05-31
2020-04-02 - 2020-04-30
2020-03-01 - 2020-03-30
2020-02-03 - 2020-02-29
2020-01-01 - 2020-01-27
2019-12-05 - 2019-12-27
2019-11-08 - 2019-11-26
2019-10-01 - 2019-10-29
2019-09-02 - 2019-09-27
2019-08-01 - 2019-08-30
2019-07-17 - 2019-07-31
2019-06-01 - 2019-06-29
2019-05-01 - 2019-05-31
2019-04-01 - 2019-04-30
2019-03-01 - 2019-03-29
2019-02-01 - 2019-02-28
2019-01-01 - 2019-01-31
2018-12-01 - 2018-12-31
2018-11-05 - 2018-11-30
2018-10-01 - 2018-10-18
2018-09-03 - 2018-09-28
2018-08-01 - 2018-08-31
2018-07-02 - 2018-07-31
2018-06-01 - 2018-06-29
2018-05-01 - 2018-05-31
2018-04-02 - 2018-04-30
2018-03-01 - 2018-03-30
2018-02-01 - 2018-02-28
2018-01-01 - 2018-01-31
2017-12-01 - 2017-12-29
2017-11-01 - 2017-11-30
2017-10-02 - 2017-10-31
2017-09-01 - 2017-09-28
2017-08-01 - 2017-08-31
2017-07-03 - 2017-07-31
2017-06-01 - 2017-06-30
2017-05-01 - 2017-05-31
2017-04-03 - 2017-04-16
2017-03-01 - 2017-03-30
2017-02-02 - 2017-02-28
2017-01-02 - 2017-01-31
2016-12-03 - 2016-12-31
2016-11-01 - 2016-11-30
2016-10-03 - 2016-10-22
2016-09-01 - 2016-09-30
2016-08-01 - 2016-08-31
2016-07-14 - 2016-07-29
2016-06-01 - 2016-06-22
2016-05-02 - 2016-05-31
2016-04-04 - 2016-04-28
2016-03-01 - 2016-03-31
2016-02-01 - 2016-02-29
2016-01-01 - 2016-01-31
2015-12-01 - 2015-12-31
2015-11-01 - 2015-11-30
2015-10-09 - 2015-10-31
2015-09-01 - 2015-09-28
2015-08-01 - 2015-08-28
2015-07-01 - 2015-07-31
2015-06-01 - 2015-06-30
2015-05-01 - 2015-05-28
2015-04-02 - 2015-04-30
2015-03-02 - 2015-03-31
2015-02-07 - 2015-02-28
2015-01-01 - 2015-01-29
2014-12-01 - 2014-12-23
2014-11-03 - 2014-11-26
2014-10-01 - 2014-10-29
2014-09-01 - 2014-09-30
2014-08-01 - 2014-08-29
2014-07-01 - 2014-07-30
2014-06-03 - 2014-06-30
2014-05-03 - 2014-05-31
2014-04-02 - 2014-04-29
2014-03-02 - 2014-03-31
2014-02-02 - 2014-02-28
2014-01-01 - 2014-01-31
2013-12-01 - 2013-12-30
2013-11-01 - 2013-11-29
2013-10-01 - 2013-10-31
2013-09-02 - 2013-09-30
2013-08-01 - 2013-08-28
2013-07-01 - 2013-07-29
2013-06-02 - 2013-06-28
2013-05-03 - 2013-05-31
2013-04-02 - 2013-04-30
2013-03-04 - 2013-03-31
2013-02-04 - 2013-02-27
2013-01-02 - 2013-01-31
2012-12-02 - 2012-12-31
2012-11-03 - 2012-11-30
2012-10-01 - 2012-10-28
2012-09-10 - 2012-09-27
2012-08-01 - 2012-08-27
2012-07-01 - 2012-07-31
2012-06-01 - 2012-06-29
2012-05-01 - 2012-05-31
2012-04-01 - 2012-04-30
2012-03-02 - 2012-03-29
2012-02-01 - 2012-02-27
2012-01-02 - 2012-01-31
2011-12-01 - 2011-12-31
2011-11-02 - 2011-11-30
2011-10-01 - 2011-10-29
2011-09-01 - 2011-09-29
2011-08-01 - 2011-08-31
2011-07-01 - 2011-07-31
2011-06-01 - 2011-06-30
2011-05-01 - 2011-05-31
2011-04-01 - 2011-04-29
2011-03-02 - 2011-03-31
2011-02-02 - 2011-02-28
2011-01-02 - 2011-01-31
2010-12-01 - 2010-12-30
2010-11-01 - 2010-11-30
2010-10-04 - 2010-10-31
2010-09-03 - 2010-09-30
2010-08-01 - 2010-08-31
2010-07-01 - 2010-07-30
2010-06-01 - 2010-06-30
2010-05-21 - 2010-05-31
 
關於本站 | 廣告服務 | 聯繫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導航 | 隱私保護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