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并不关心重评历史人物的现实政治考量,只关心真相如何,但是设身处地想想,如果我是中宣部大员,或许我会这么敏锐地察觉:重新评价袁世凯,此风不刹,势必改写二十世纪中国史,将从起点颠覆“中国模式”、“中国道路”的历史合理性,动摇我们党执政合法性的基础
老高按:曾有网友讥讽说:老高的博客只专注于为袁世凯、汪精卫等两三个人翻案。对此话自可一笑置之。不过,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共党史中重要人物的重新评价、重要事件的重新反思,确实是我最为关注的焦点。袁世凯对中国的转型起了十分关键的作用,对他的评价很自然引起我的高度兴趣。其实,对他如何评价,也是中国精英到大众高度关注的热点话题。甚至不妨说得重一点,对袁世凯评价的变迁,是史学界乃至思想界、以及中国社会的观念变化的一个缩影。
虽然我并不关心重评历史人物的现实政治考量,只关心真相如何,但是设身处地想想,如果我是中宣部大员,或许我会这么敏锐地察觉:重新评价袁世凯,此风不刹,势必改写二十世纪中国史,将从起点颠覆“中国模式”、“中国道路”的历史合理性,动摇我们党执政合法性的基础。
有老友发来腾讯网最近刊出的李岩的文章《袁世凯的恶名是怎样淡化的?》,虽然失于简略和粗浅,但梳理了通俗历史读物和影视作品中对袁世凯形象塑造的演变脉络,转载于此,可聊作参考。
袁世凯的恶名是怎样淡化的?
李岩,腾讯网
导语:
袁世凯这个名字,中国人都不会陌生。我们的中小学课本里都提过这个人,并且冠之以“窃国大盗”的恶名。他出卖维新派、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刺杀
宋教仁,逆历史潮流称帝,斑斑劣迹似乎没有洗清的余地。然而在二十一条签订整整一百年后的今天,给袁世凯翻案的呼声也不小,认为他对近代中国在政治、经
济、军事、教育等方面的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是中国警政、司法现代化的奠基人。那么在影视作品中,是否也有为袁世凯“洗白”的趋势呢?
1981 《知音》:告密的小丑,脸谱化的坏人
在80年代以前,袁世凯在各种出版物和影视作品中都是绝对的反面人物,并常以被丑化的形象出现。
历史背景:
在上世纪80年代前,各界对袁世凯的评价几乎是完全负面的。公开出版的图书中,对袁进行讽刺、丑化的也不在少数。比如1957年出版的一本书,叫做《袁世凯丑恶的一生》,从这个书名即可以看出书中大致内容是怎样的。
《袁世凯丑恶的一生》封面
《袁世凯丑恶的一生》目录(部分)
翻开目录,在描述“向荣禄告密”和“镇压义和团”这两起事件时,分别采用了“告密小人”、“老刽子手”①这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章节名称,这代表了作者的写作倾向。而书的封面和书中插画里,袁世凯的形象也是肥胖、丑陋的。
这本书由通俗读物出版社出版,是面向普通老百姓的一本通俗读物。可想而知,从这样的书中,人们只会对袁世凯形成一种负面、恶劣的印象。
影视表现:
因为长期以来袁世凯都是个反面人物,因此以他为主角的影视剧并不多。1981年上映的影片《知音》里,英若诚先生饰演的袁世凯是片中的“男二号”,算是那个时代袁世凯戏份非常多的一部戏了。当然,他的形象肯定是负面的,更多是充当烘托剧情的一个背景。
先
看一下这部影片的简介吧:辛亥年间,日本逼袁世凯签订卖国“二十一条”,袁世凯不顾国人反对,屈从签约。由此引发全国抗日风潮,袁派兵血腥镇压。云南起义
将领蔡锷目睹袁世凯倒行逆施,准备进行讨袁起义。名妓小凤仙倾心蔡锷威名,却始终走不进蔡锷内心······蔡锷在云南打响讨袁第一枪,各省联袂而起,窃
国大盗袁世凯郁病而亡。
上面这100多字的简介里,“不顾国人反对,屈从签约”、“血腥镇压”、“倒行逆施”等词充斥其间,最后以“窃国大盗”盖棺论定。整个剧情是非常典型的80年代对袁世凯的主流评价。
电影《知音》中英若诚饰演的袁世凯
影片中英若诚以多年的舞台剧经验,很好地诠释了剧本中袁世凯的形象。在人物造型上,化妆师用黑眼线勾勒出了袁奸猾的形象,加上英若诚丰富的面部表情,让人很容易联想起话剧《茶馆》中的刘麻子父子(英若诚在《茶馆》中饰演了刘麻子和小刘麻子两个角色)。
2003 《走向共和》:跟外国人谈笑风生
历史背景:
众所周知,海峡两岸的国共两党在很多问题上都是完全相反的态度。然而在对袁世凯的评价上,却出奇的一致。在两岸的教科书上都有对他的负面描写。例如在袁让清帝退位的问题上,台湾和大陆的教科书分别作了如下叙述:
台湾版教科书:“清朝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手握重兵,阴持两端,一方面向革命军勒索,意图取得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位;一方面利用革命军的声威,逼迫清帝退
位。孙中山先生为了顾全大局,慨然允诺将大总统职位让予袁世凯,袁世凯与临时政府妥协,清帝遂于民国元年二月十二日宣布退位。”②
大陆版教科书:“由于帝国主义的干涉,同时封建势力钻入革命队伍内部向革命派施加压力,革命党内部也有人主张向袁世凯妥协,于是临时政府表示,只要袁世凯真正赞成共和,待清帝退位后,一定保举他为大总统。”③
这里选取的是90年代的两本教科书。从中可以看出,台湾版更强调孙中山的光辉形象,用了“顾全大局,慨然允诺”等词,而对袁世凯的用词则为“勒索、逼迫”。
相比之下,大陆教科书更平和一些,只是从侧面写了袁世凯的狡诈:“钻入革命队伍内部向革命派施加压力”。用词上也比以前缓和许多。
在公开出版物方面,这种用词缓和的现象也十分明显。1982年,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名为《袁世凯一生》的书。从书名看,“袁世凯一生”与1957年版的“袁世凯丑恶的一生”相比,负面评定词已经去掉,改用了中性书名。
《袁世凯一生》封面
《袁世凯一生》目录
而在章节名上,同样选取“向荣禄告密”和“镇压义和团”这两件事,《袁世凯一生》采用的是“出卖维新志士”和“剿灭义和团 晋升直督”④。如果说“出卖维新志士”和“告密小人”还没有太大区别的话,那么“剿灭义和团”就明显与“老刽子手”有了非常大的不同。
总体上讲,这一阶段对袁世凯的评价语气,已经从之前的讽刺、嘲弄变为了相对平实的叙述。
影视表现:
袁世凯形象在影视作品中的一次大改善,要算21世纪初热播的电视剧《走向共和》了。在这部剧中,足智多谋的李鸿章,忧国忧民的慈禧,精明强干的袁世凯,一个个人物形象都颠覆了以往人们的刻板印象。这里仅就袁世凯的塑造方面举一个例子。
剧中袁世凯由知名演员孙淳饰演,他也是整部剧中知名度最高的演员之一,从这点就能看出袁世凯这个角色在剧中的重要性。剧中讲述袁世凯小站练兵时有这么一段戏:
洋
大人将天津城防的印信交给袁世凯,并说“给您省下了5000块钱”。此举带有明显的轻蔑和挑衅意味。袁世凯不甘示弱,把非常重要的城防印信塞在了鞋里,让
洋大人十分难堪。之后,袁的亲信赵秉钧以大清国天津巡警总办的身份向袁汇报,洋大人又怒了:“天津不准贵国驻军的”。袁世凯不慌不忙回应道:“这不是军
队,这是警察。”
对于袁世凯的众多负面评价里,“卖国”是最大的一顶帽子,而且是最难洗净的。然而一个卖国的人,也未必
是一生都在卖国。袁世凯以德国军制为蓝本,制订了一套近代陆军建军方案,小站练兵是这一建军方案的实践,日后的北洋军阀就是在小站练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的。可想而知,如果没有过人的人格魅力,是难以干成这件事的。
电视剧《走向共和》截图,穿清朝官服者为小站练兵时期的袁世凯
《走向共和》里的这个情节,袁世凯通过把印信塞进鞋里给洋大人下马威,再通过驻天津警察列队给洋大人示威,几个镜头就把一个在洋人面前保持民族气节,据理力争的形象描画了出来。
2011 《建党伟业》:“首相的脑袋被驴踢了吗?”
历史背景:
进入21世纪后,学术界对袁世凯的看法已经有了明显变化。其中有两本公开出版的图书值得一说。
一
本是出版于2004年的《袁世凯评传》,这本书是由中央级出版单位经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有一定的权威性。还是举其中“向荣禄告密”和“镇压义和团”这两
起事件的章节名为例:告密一事的章节名叫“诡谋杀机与告密自保”⑤,镇压一事的章节名则叫“庚子事变中的袁世凯”。
可以看出,1957年版传记中的告密小人,到2004版传记中已经变成为自保而不得不告密;关于义和团事件,则从刽子手、“剿灭”直至没有感情色彩的“庚子事变”。三本传记中的变化可以参见下表。
另
一本书是著名历史学家唐德刚的《袁氏当国》。这本书90年代即在海外出版,大陆简体字版于2004年出版,对原文有删节。尽管如此,这还是一本为袁世凯说
了不少好话的书。例如曾在教科书上被定为铁案的宋教仁遇刺案,唐德刚直言宋不是袁世凯杀的,起码不是袁直接指使杀的。
这个结论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袁世凯是杀宋凶手”这一多年来的定论。在简体版《袁氏当国》已有删节的前提下,这部分能保留下来,证明对袁世凯的一些负面评价,在当前环境下是有可讨论的空间的。
影视表现:
历
来在人们的印象中,袁世凯最大的污点除了称帝之外,就要属与日本签订的“二十一条”了。“二十一条”是日本帝国主义妄图灭亡中国的秘密条款,签订于整整一
百年前的1915年。然而近年的研究表明,最终签订的条约与日本提出的条件相比,已经有了很大改善,袁世凯曾尽力做过一些讨价还价的工作。拍摄于2011
年的电影《建党伟业》就如实反映了这一段历史。
影片中,日本驻华公使日置益向袁世凯及其幕僚宣读了日本提出的条件,周润
发饰演的袁世凯在听完条件后说:“想趁火打劫?大隈首相的脑袋被驴踢了吗?”日置益进一步解释:“这是个密约,我们双方都要保密,谁泄密都难逃大日本帝国
的制裁。”袁世凯一边走向日本特使一边说:“少给老子来这套!伊藤博文活着的时候也不敢威胁老子,你他娘的算老几?”说完摔杯而出。
电影《建党伟业》中周润发饰演的袁世凯
之
后的情节中,表现了袁世凯为称帝而接受了密约“二十一条”,最终被人民唾弃。然而,与日本驻华公使争辩,甚至不惜骂娘,这样的情节是之前的影视剧中很少见
的。作为建党九十周年重要的献礼片,《建党伟业》能够拍出这样的片段,并请出中国观众心中的一代“英雄”周润发来饰演袁世凯,也足以说明官方不再把袁世凯
定位为完全的负面形象。
结语:关于袁世凯本人的历史评价与历史事件的细节探究,有很多名家著作可以参照。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还应更多地回归历史本身,而不要因人废言或因人废事。
注释:
① 向阳编著 于学信插画:《袁世凯丑恶的一生》,通俗读物出版社1954年4月出版。
② 选自国立编译馆主编的《国中历史》(民国八十五年(1996年)第七版)
③ 选自上海中小学教材编审委员会《本国历史》(1992年11月第一版)
④ 侯宜杰:《袁世凯一生》(修订本),河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4月出版。
⑤ 刘忆江:《袁世凯评传》,经济日报出版社2004年出版。
近期图文:
一句“四川人喜欢吃辣”引来新痛斥
观潮文人今何在?唯见潮水退复来
邓力群主导的“反精神污染”事件前后
马善被人骑,羊善被人宰?——羊年闲话
這一代知识人留下何种精神传统和遗产?
“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哪有根据?
什么东西比“爱国”更重要?
政治与人品不是一回事:谈邓力群另一面
信,还是不信?这是一个问题
政府自己有智库智囊,要学者干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