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下旬,“毛澤東遺產和當代中國:文革50周年國際研討會”,在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舉行。這次為期三天的研討會,由加州大學河濱分校意識和社會中心、普林斯頓中國學社、《中國文化大革命數據庫》編輯部和天問聯合學會合辦。 來自中國大陸、香港、澳門、日本、加拿大和美國的五十多位學者齊聚一堂,要算文革50周年紀念活動中動靜最大的一次研討會——國內是根本不允許舉行這樣的研討會,而海外各地的研討會雖多,有的也很有規模,但是能匯集來自這麼多地方的學者,此為絕無僅有。其中,美東幾個州,尤其是紐約去的學者和出版人不少,我見到高文謙、程映紅、蘇曉康、張博樹、胡平、程曉農、丁凱文、馮勝平、華新民、余杰、康正果、陳闖創、何頻…… 會議收到了大批論文,除了會上宣讀(多為摘要宣讀),還有不少書面發言。研討會主要操辦者宋永毅教授告訴我:總計會超過百萬字,交由明鏡出版社出版。 這次會議在日程上讓人頗感新意的是:安排年輕一代學者開頭炮——開幕式之後,是一批“80後”博士生和博士後發言。其中有位年輕女學者宣讀的論文,題目是《文革中的工人派系政治——以滬、漢兩地為例》,讓我這個在武漢經歷了文革全過程的親歷者,感到十分親切。 會議內容非常豐富,這裡不及細述,發上我拍攝的部分中國大陸學者。會場光線甚暗,效果很不理想。日程上列有復旦大學教授董國強的大名和其論文《文革初期復旦大學“搶黑材料”風潮》,但可惜他受阻未能前來。
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秦暉,在會上多次發言,論及毛澤東是否具有理想主義等廣泛話題。他是廣西龍勝人,又在蘭州、西安求學、任教多年,對廣西文革殺戮慘劇和西北的複雜社會矛盾,都有較深了解。他的《走出帝制:從晚清到民國的歷史回望》,去年冬天突然被禁。這次來前不久,2016年2月25日晚,他在清華大學校內在去上課路上遭遇車禍,造成頭部水腫,至少肋骨一處骨折,肇事司機是清華一位女性教職員工。但我們見到的他,仍是高聲朗朗,中氣十足。
北京電影學院文學教授崔衛平,是一位有影響的自由派知識分子。她在這次會上的發言,聚焦於如何將我們對文革的研究成果,用非歷史學界的民眾能理解的語言,傳達到全社會。她舉最近有些團體在紐約等地舉行的文革圖片展和印行的文革圖片集為例,指出其中若干由官方當年發布的照片,不能很好地體現反思文革的意圖,視覺效果甚至適得其反。
中國社會科學院退休研究員、紐約New School訪問教授徐友漁,也是一位重量級的自由派知識分子,他提交的論文,題目是《文化大革命的“二月鎮反”》。
中國獨立學者米鶴都,當過知青、入伍服役,退伍後做過工人,中國人民大學中共黨史專業1977級本科生,畢業後在中央機關從事理論、政策和現代史研究多年,參加了中共中央政治體制改革研討小組等專項研討。近年來投入文革口述史,尤其關注紅衛兵這一代人,在香港出版了多部文革口述史文集,較著名的是近年主編《回憶與反思——紅衛兵時代風雲人物》口述史叢書,我讀到的,就有四五本,都非常有價值。明鏡集團旗下《新史記》《名星》等雜誌,曾經獲得這些書的出版機構授權,選載過若干章節。他在這次會上的論文題目是《大院文化、英雄觀、生理特性及其它——紅衛兵思潮探討的新角度》。
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金光耀,提交論文《“一二八炮打張春橋”事件研究》。
王海光此前以“中央黨校黨史教授”為人所知,這次會上才知道,他已經是華東師大教授了。他的論文《文革史研究的過去、現在與展望:兼論文革史研究的多複線敘事》,題目甚大,我幾乎沒有留下什麼印象,倒是他在會上的即席發言涉嫌對海外某學者的人身攻擊,引起與會不少人的反感。
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肖安淼,他提交論文《試析河北省某縣“一打三反”中的五個死刑案例》。
年輕學者開頭炮。 近期圖文:
美國的“早上八九點鐘的太陽”(組圖) 美國名校迎來了畢業季(組圖) 台灣和香港,都緊緊連着大家的心(組圖) 旅美學人在紐約討論“習馬會”(組圖) 他銘刻歷史,也把自己銘刻在觀眾心中 他離世八年,為何人們還要紀念他(組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