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下旬,“毛泽东遗产和当代中国:文革50周年国际研讨会”,在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举行。这次为期三天的研讨会,由加州大学河滨分校意识和社会中心、普林斯顿中国学社、《中国文化大革命数据库》编辑部和天问联合学会合办。 来自中国大陆、香港、澳门、日本、加拿大和美国的五十多位学者齐聚一堂,要算文革50周年纪念活动中动静最大的一次研讨会——国内是根本不允许举行这样的研讨会,而海外各地的研讨会虽多,有的也很有规模,但是能汇集来自这么多地方的学者,此为绝无仅有。其中,美东几个州,尤其是纽约去的学者和出版人不少,我见到高文谦、程映红、苏晓康、张博树、胡平、程晓农、丁凯文、冯胜平、华新民、余杰、康正果、陈闯创、何频…… 会议收到了大批论文,除了会上宣读(多为摘要宣读),还有不少书面发言。研讨会主要操办者宋永毅教授告诉我:总计会超过百万字,交由明镜出版社出版。 这次会议在日程上让人颇感新意的是:安排年轻一代学者开头炮——开幕式之后,是一批“80后”博士生和博士后发言。其中有位年轻女学者宣读的论文,题目是《文革中的工人派系政治——以沪、汉两地为例》,让我这个在武汉经历了文革全过程的亲历者,感到十分亲切。 会议內容非常丰富,这里不及细述,发上我拍摄的部分中国大陆学者。会场光线甚暗,效果很不理想。日程上列有复旦大学教授董国强的大名和其论文《文革初期复旦大学“抢黑材料”风潮》,但可惜他受阻未能前来。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秦晖,在会上多次发言,论及毛泽东是否具有理想主义等广泛话题。他是广西龙胜人,又在兰州、西安求学、任教多年,对广西文革杀戮惨剧和西北的复杂社会矛盾,都有较深了解。他的《走出帝制:从晚清到民国的历史回望》,去年冬天突然被禁。这次来前不久,2016年2月25日晚,他在清华大学校内在去上课路上遭遇车祸,造成头部水肿,至少肋骨一处骨折,肇事司机是清华一位女性教职员工。但我们见到的他,仍是高声朗朗,中气十足。
北京电影学院文学教授崔卫平,是一位有影响的自由派知识分子。她在这次会上的发言,聚焦于如何将我们对文革的研究成果,用非历史学界的民众能理解的语言,传达到全社会。她举最近有些团体在纽约等地举行的文革图片展和印行的文革图片集为例,指出其中若干由官方当年发布的照片,不能很好地体现反思文革的意图,视觉效果甚至适得其反。
中国社会科学院退休研究员、纽约New School访问教授徐友渔,也是一位重量级的自由派知识分子,他提交的论文,题目是《文化大革命的“二月镇反”》。
中国独立学者米鹤都,当过知青、入伍服役,退伍后做过工人,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专业1977级本科生,毕业后在中央机关从事理论、政策和现代史研究多年,参加了中共中央政治体制改革研讨小组等专项研讨。近年来投入文革口述史,尤其关注红卫兵这一代人,在香港出版了多部文革口述史文集,较著名的是近年主编《回忆与反思——红卫兵时代风云人物》口述史丛书,我读到的,就有四五本,都非常有价值。明镜集团旗下《新史記》《名星》等杂志,曾经获得这些书的出版机构授权,选载过若干章节。他在这次会上的论文题目是《大院文化、英雄观、生理特性及其它——红卫兵思潮探讨的新角度》。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金光耀,提交论文《“一二八炮打张春桥”事件研究》。
王海光此前以“中央党校党史教授”为人所知,这次会上才知道,他已经是华东师大教授了。他的论文《文革史研究的过去、现在与展望:兼论文革史研究的多复线叙事》,题目甚大,我几乎没有留下什么印象,倒是他在会上的即席发言涉嫌对海外某学者的人身攻击,引起与会不少人的反感。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肖安淼,他提交论文《试析河北省某县“一打三反”中的五个死刑案例》。
年轻学者开头炮。 近期图文:
美国的“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组图) 美国名校迎来了毕业季(组图) 台湾和香港,都紧紧连着大家的心(组图) 旅美学人在纽约讨论“习马会”(组图) 他铭刻历史,也把自己铭刻在观众心中 他离世八年,为何人们还要纪念他(组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