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文章评论 |
 |
|
|
作者:皇上 |
|
留言时间:2012-01-10 13:30:51 |
|
|
皇根老兄说得对。
所以你老兄以后也别尽把你自己的无知去怪在教课书的‘灌输’头上。
哈哈! |
|
|
|
作者:公道話 |
|
留言时间:2012-01-10 07:24:40 |
|
|
历史是光怪陆离五彩缤纷的。为什么那个被史学家涂成红色的历史,不能被人涂成橙色的,黄色的,绿色的,青色的,蓝色的和紫色的呢?只要那个色彩斑斓的画相对准确地描绘和代表了那些人物,事件或历史,历史就不是史学家的历史,而是人民的历史了,她也就从天上重归了人间。 |
|
|
|
作者:皇城根儿 |
|
留言时间:2012-01-10 05:55:52 |
|
|
陛下,自己的无知和“教科书”灌输可是两个概念哟。不信陛下可以微服私访一下,看看朝外有多少不知道圣上年号的。 |
|
|
|
作者:别煮啦 |
|
留言时间:2012-01-09 23:31:17 |
|
|
好文, 好活动! 只有敢于面对的民族才是自信的, 只有自信的民族才可能是健全的,美的。 |
|
|
|
作者:皇上 |
|
留言时间:2012-01-09 22:41:19 |
|
|
我认识的日本中学生,有的连“第二次世界大战”都没听说过。
有的会说“日本人不是亚洲人。”
皇根认为这是“九牛一毛”?
呵呵! |
|
|
|
作者:高伐林 |
|
留言时间:2012-01-09 19:17:23 |
|
|
华山,欢迎你来访,但你的看法,我不同意。 记得几年前与一位要好的朋友争论,他说:“世界上你找得到绝对的真善美吗?”我老实承认:“找不到。”他得胜般地叫起来:“找不到的东西,找它不是瞎子点灯、白费蜡嘛?还寻求真相、寻求公理干嘛?”在他看来,利益就是一切,任何东西都可以归结到利益,除了利益,他不相信人们会有任何崇高的价值目标,会有即使毕生追求不到也矢志追求真善美的冲动。任何光辉的行为,他都坚信下面必定有鄙俗的动机、甚至是险恶的用心。
眼下的中国,正是这样变得日益功利,所以如你所说“所谓历史学家不过是根据统治阶级的意志和需要对历史进行涂抹的涂抹匠”,我一点也不奇怪。
夫复何言?我只是觉得,心中只有这样的念头的人,他眼中的世界是何等晦暗。 |
|
|
|
作者:高伐林 |
|
留言时间:2012-01-09 19:03:51 |
|
|
多谢gugeren、肖薇、皇城根儿、公道話、华山几位光临并发表看法! 非常同意gugeren、肖薇、皇城根儿、公道話的意见。
尤其是皇城根儿所说:中国的“教科书”毒害了好几代人。以至于现在的很多人,哪怕人已到了海外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其思维方式和立论基础都一直是基于中国的“教科书”。我看,华山大概就是这样——其思维方式和立论基础都一直是基于中国的“教科书”。
公道話也讲的十分精辟!——“我们的历史断在我们的先辈身上,不是他们不想说,而是他们不敢说。至今他们还心有余悸,就如他的三叔一样。其实,我们在鼓励90后拒绝历史遗忘,更应该让90后鼓励他们的父辈,祖父辈来寻找真正的历史。” |
|
|
|
作者:华山 |
|
留言时间:2012-01-09 18:38:55 |
|
|
“一部红楼,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历史是什么,大概只有历史自己才能清楚。所谓历史学家不过是根据统治阶级的意志和需要对历史进行涂抹的涂抹匠。举例来说,从一个角度看,反恐是一部历史,这是西方主流统治阶级的观点;从对立的角度来看就是一部宗教战争史。薄熙来要把中国近代史抹红,他人在中国,观点一定有利于中国的统治阶级;老高就想把中国近代史搅黄:从袁世凯,汪精卫到林彪,一股复辟翻案风,当然丝毫不会得罪西方的统治阶级。
把希望寄托在娃娃身上,算是用心良苦,但娃娃是会变的,就像韩寒一样,会变得让你找不到家。所以还是悠着点好。
“历史走到今天,仍然只有唯一的统治阶级来书写所谓的正史,真是可悲可怜可恨可叹”。此话等于白说,白悲,白叹。 |
|
|
|
作者:公道話 |
|
留言时间:2012-01-09 09:35:05 |
|
|
浏览了所有的征文和南方周末记者叶伟民的评论,少年雷宗兴的文章最为震撼。我们的历史断在我们的先辈身上,不是他们不想说,而是他们不敢说。至今他们还心有余悸,就如他的三叔一样。其实,我们在鼓励90后拒绝历史遗忘,更应该让90后鼓励他们的父辈,祖父辈来寻找真正的历史。<看历史>开了一个头,但愿更多真正的历史能重见光明。 |
|
|
|
作者:皇城根儿 |
|
留言时间:2012-01-09 07:57:46 |
|
|
日本有日本的“教科书”现象。中国有中国的“教科书”现象。比较起后者,前者不过是九牛一毛。
中国的“教科书”毒害了好几代人。以至于现在的很多人,哪怕人已到了海外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其思维方式和立论基础都一直是基于中国的“教科书”。
应该说作者的这种通过还原历史的“反洗脑”方式应当是最有效的。比我们教主更是传教有方,技高一筹。其改变的不是简单的政治观点,更多的是思维方式。呵呵~。 |
|
|
|
作者:肖薇 |
|
留言时间:2012-01-09 06:17:46 |
|
|
历史悄然地发生变化,从中学生的名字可以反映出来: 以前是荣鑫,培源,锦涛 ... 再往后是富贵,发根,招娣 ... 文革时学军,向红, 志刚 ... 再看博文中的名单:左馨兰,王砚书, 郑和惠,陈子萱 ... 猛一看还以为是台湾同学的名单。
名字都和谐了,其他方面也渐渐会好些吧。假以时日。 |
|
|
|
作者:gugeren |
|
留言时间:2012-01-08 17:04:49 |
|
|
写历史,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活动。 一网打尽,一、二等奖都在这儿了。 http://www.zxxk.com/ArticleInfo.aspx?InfoID=164239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