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如果日本9.0级大地震连同海啸,发生在我们身边,我们这里的政府和民众,将会表现得如何?十多年前,我有一次亲身经历,于是对美国救灾很有信心,写了文章。但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从总统到民众的表现,都不及格,给了我一记响脆耳光。但愿美国朝野也向日本学一学!
◆高伐林
按:最近数年,拜卫星电视、移动电话等现代化科技手段之賜,我们亲眼看到了汶川地震、海地地震、智利地震等等巨大天灾的怵目惊心的场景,了解了各国各地政府和民众抗震救灾的表现,不由得在心里都会给他们打一打分;这次,也不由得想:如果日本9.0级大地震连同海啸,发生在我们身边,我们这里的政府和民众,将会如何?
日本仙台灾民排队购买饮用水和食品。(网络照片) 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横扫新奥尔良,与9级地震引发的海啸相比,应该程度轻得多吧。结果不论布什总统、到路易斯安那州州长,新奥尔良市政当局,还是下面救灾人员和受灾民众,整个一塌糊涂,导致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美国出版了多种图书,狠狠地揭露了种种惨不忍睹和荒乎其唐的内幕,说明:对生命的漠视、对职守的随意,甚至是无法无天、草菅人命,这些令人无法容忍的顽疾,就在美国这样的民主国家中、民选政府内,也根深蒂固地存在——除了人员素质,其实也有制度上的缺陷。 想起更早的时候,1995年,我写过一篇文章《美国佬救灾记》。这篇对美国救灾推崇备至的文章,在中国大陆的媒体刊发过,本意是想写出亲身经历、切身体会,给我的同胞提供一点借鉴。不料美国朝野在卡特里娜飓风的救灾表现,给了我一记响脆耳光。 不过,就这篇文章本身而言,今天看来,基本事实还是站得住的,似乎还是可以给读者提供参考。在原标题“美国佬救灾记”前面加一句,在下面重新贴出。
突发灾难和事故,在哪个国家大概都少不了。我来美国,虽说地震山火洪水和大爆炸没赶上,小型灾难倒真亲眼目睹不少——在高速公路上急驰的小车,一头撞上路边的障碍墩,腾空来个鹞子大翻身四轮朝天啦;小车在桥上撞上卡车的屁股爆炸起火啦;有一家人半夜一声巨响停放两辆名贵好车的车库炸成一片废墟啦…… 见多了,对美国佬的救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就拿1994年3月23日晚上发生的事来说吧,那大概可以算我们刚来美国的头几年当中最惊险的一天。
半夜一声巨响之后
刚刚从一个极冷极冷的冬天中熬过来,仍是春寒料峭。晚上12点,妻子女儿刚刚朦胧入睡,我也斜躺在床上边翻杂志边等一个电话。突然——呼隆!沉闷一声,脚底猛地一晃悠,窗外夜幕刷地一亮,变得血红;然后是连续不断的震动,窗玻璃都咯啷咯啷直响。我和惊醒过来的妻子面面相觑,不约而同地惊呼“地震!”一骨碌爬起来往窗外看,只见周围的房子全镀上了不祥的金色,草地照得如同白昼——起火了!?却看不见火头在哪儿。急忙胡乱套上一双鞋冲下楼把后门打开跑到草地上,见一个大型火炬赫然怒燃在夜空中,足有好几十米,不,一百多米,不,两三百米高……不,这么说吧,无从判断究竟有多高——因为无从判断究竟有多远。一定是天然气管道外泄爆炸了!爆炸点似乎就在我们这住宅群的后面。这一带全都是木头房子,火浪卷过来可是顷刻的事! 外面已是人慌马乱。我们叫醒女儿,让她匆忙披上件衣服蹬上鞋坐进车,我点火发动起来随时准备开动撤退;赶紧按要紧的程度楼上楼下搬东西:护照证件、照片手稿、电脑磁盘、日记档案……把好几个纸箱子塞进车。此时一直是大火呼呼狂喷叫啸,天上劈里啪啦地下冰雹一样乱落烟灰焦炭,万幸啊,落下来的没有火星!当时亏得没刮什么风,见那火头与烟柱都是垂直往上冲九霄,如果刮风,不堪设想。据说那火,从50公里外的纽约曼哈顿与100公里外的费城都能看得见,当时正巧从30公里之外上空路过的一架飞机驾驶员向地面紧急报告:发生了核子爆炸! 这且不说了。却说眨眼之间大批警车、消防车、救护车不知从哪里一窝蜂冒出来了,闪着大灯拉着警笛,在所有要道口设上路障,隔离戒严,顿时现场秩序井然。我想照着初中时上几何课所学过的测量方法,再找一个观察点,好判断火头究竟离我们有多远,便从蜂涌往外的车流中逆水行舟往里进,但没多远就被警车挡住过不去了。警察人人铁面无私,谁要进去都不行。热心肠者要进去抢险救人,记者扛着摄影机要进去报导,还有人说他的家人亲戚朋友就在那边担心其安危……警察一律摇头挡驾。我也只好回头向外开。 这才几分钟?车上的收音机里已经开始不断广播火灾发生和抢险救人的情况了:果然是附近一个住宅区地底下的天然气管道干线发生了大爆炸:多少栋建筑被炸毁,多少车被烧成焦炭…… 救灾,效率那叫高——别忘了这还是半夜呢!救护人员将火场内的民众疏散到附近的中学,大批救灾物资运到,附近宗教慈善团体和民众的捐款、衣物和食品也源源不断送到现场……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人受伤的不少,却只有一个人死亡——是剧震巨响之下一位妇女惊骇过度,心脏病发作而抢救无效。
热线与警犬
天刚亮,电视和广播里又说:克林顿总统和新泽西女州长惠特曼宣布这一地区“进入紧急状态”。随后电视和广播又通知:本地中学的老师和同学都不用去学校,停课一天,因为教室全成了临时收容所。这天所有的纽约和新泽西大报小报,头版都是“爱迪生大火”,并配上火光熊熊撕裂夜空的大幅照片。随后各媒体向纵深发掘:发生大爆炸的管线是从德州一直输送到这里的,几乎斜穿大半个美国啦,这个地区在修建住宅区时,设计人员怎么警告过说地层情况并不佳啦…… 第二天下午,火终于被全部扑灭;马上就开始了清理现场,查验损失,追查事故原因;并举一反三,要求所有天然气公司都进行安全检查,防止此类事故重演。重建工作也几乎是马不停蹄地揭开了序幕…… 我曾读到好几篇文章,极力称道“美式救灾”。例如1994年洛杉矶地震,凌晨4时爆发,霎时政府的民间的抢险救灾队伍从四面八方冲向震中灾区,灭火清道、挖房救人。一队队电视人马乘着直升机赶将过去,另几路奇兵直奔地震科学的重镇加州理工学院,把科研人员一一拉出来曝光向民众解释地震成因、避震要诀之类;灾区现场直播节目几乎在十分钟后就开始出现,而各种热线号码一连串在电视屏幕上亮相,什么银行热线、保险公司热线、红十字热线、心理咨询热线、捐款热线……叫人眼花缭乱。 再例如:关于奥克拉荷马市大爆炸的抢救过程,许多事迹感人至深。抢险队员自不待言,而动用的60来条狗,也仿佛深通人性,奋不顾身搜救瓦砾中的生还者,一天两天,五天十天……敬业精神甚至到了这种程度,狗的主人必须死命地将它们从爆炸现场拉开,虽然它们已经筋疲力竭,但它们因为工作太投入而停不下来,有的狗的爪子被碎玻璃扎得鲜血淋淋。奥市的居民特地为这些有功之狗准备了美食和特制的鞋子。
来自美国洛杉矶的国际救援队员正在整理装备。(网络照片)
政府该管的和不该管的
有一点令我印象异常深刻:政府措施的界限分明——该做该管的,不惜代价;不该给不该发的,分文不掏。官家的抢救人员绝对是“救人不救财”,救起人来端的是出手不凡,舍得花大成本,别说警察警犬,连中央情报局当年对付苏联克格勃的探测器等高精尖设备,需要什么用什么;可另一方面,家私财产包括华宅名车乃至古董首饰,一概视而不见,置之不理,对那些发了狂要舍命救财的屋主,或者趁火打劫的窃贼,谁要违令扑进禁区,发现了当即拘捕。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灾民食品与重建费用的强烈反差:临时收容所里灾民们的食品饮料,保质保量,一律免费。但是重建家园的费用,对不起,政府最多只提供一定贷款——当然,是低息的——不白赠送哪怕一块钱。可不是?救了命,借了钱,维持了治安,保证了交通,在老百姓看来,政府已经尽了应尽的责任。至于说向肇事者追讨赔偿,该谁负起刑事责任民事责任,要保险公司理赔……这都与政府无关,州长市长或参议员众议员都无须越俎代庖;也绝对不会有哪个灾民到市府州府大楼抬尸游行、静坐绝食,为索要救济闹得天翻地复;也基本上没有什么官员将救灾物资中途截流、中饱私囊的可能性。 民间团体的活跃,是美式救灾能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条件。五花八门的宗教团体、慈善机构、福利组织、社区服务人员纷纷出动,义务履行各自的职责,救灾的万千头绪,居然就一一理清:促成家人团聚,分发御寒衣物,甚至举办生日联欢,找到失散宠物……都有人去想到并去做到。那年南卡罗来纳州一个名叫苏珊·史密斯的妇人,声泪俱下地声称一名黑人歹徒抢走了她的车和两个孩子,无须谁号召,当晚就有成百上千的志愿者涌出家门,或开车或步行或骑马,四面八方去寻找,还有人专门夜以继日地自愿照顾这位心神崩溃的母亲。一连忙乎了多少天,直到警方宣布车和两个孩子的尸体在附近的湖底被找到,这位母亲就是凶手——把大伙儿气的!
中国国际救援队抵达日本羽田机场,将乘日本自卫队直升机赶往日本东北重灾区。(网络照片)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记得报上登载说那年日本神户爆发大地震,人员财产损失极为巨大,令灾民最为不满的是当局应变无方,政府的援助姗姗来迟,效率比起黑帮组织“山口组”要差得不可以道里计。作为对比,舆论界便对美国的救灾大加赞扬,一贯很少有人注意的美国联邦紧急应变署突然成了媒体关注的焦点。 这个联邦紧急应变署,是1979年成立的,吸收了商务部所管辖的美国消防署及消防训练学校,住宅及城市发展部的水灾、暴动及犯罪保险方案,科技署的紧急广播系统和国防部的民防署业务。随后成立了一个全天24小时作业的灾变情报中心,统筹安排拟定各种应付灾变的计划,部署各种资源。总统宣布灾区的文件由他们起草,全美国救灾的协调工作由他们执行。要说这个组织,却也并非次次马到成功。在1994年洛杉矶大地震中,他们当然是大大地露了一回脸;但是在更早一点,1992年的安德鲁飓风横扫佛罗里达州,造成巨大损失之际,他们也曾被人指责准备不周,行动迟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这“用兵一时”却辜负了民众“养兵千日”的期望。吸取佛州风灾救灾不力的教训,他们事先对南加州的地震下了很多工夫:在特定的公园及休闲活动中心储存了毛毯、食品及急救药品。为对付水管破裂缺水的可能,他们命令自载水的消防车必须24小时待命;直升飞机除了装设救人的设备,还得准备从空中救火——万一有的地区公路断裂,交通堵塞,从地面过不去呢?洛杉矶大地震时,这些措施显出了奇效:几乎所有的火警在八小时之内完全被扑灭,没有一个人受困于废墟之下超过七小时。 美国政府有行政规定:州长可以征召和调动州的国民兵参加救灾。而在总统接获灾区州长的报告后,立刻可以宣布该区为紧急灾区,居民可以受政府特别灾难救助,总统作为全国三军最高统帅,更可以下达命令,调动军队,赶赴现场。军队掌握的大量设备和粮草资源,他们所受的训练和军队特有的组织纪律性,对于救灾这样的大场合,正可谓得其所哉。他们可以从水、陆、空等各种途径进入灾区,把粮食饮水运进去,把受困人员运出来;可以立刻在最需要的地方部署野战医院,即刻架起临时栖身的帐篷……在第一次海湾战争时,美国曾经在一个月内把等于一个美国中等城市的居民和一切生活用品、设备运到阿拉伯沙漠。如果说,对于出兵万里之外这种用途,抗议的人不少;而用于国内拯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却连一句反对的声音都听不见。 说到底,还是对人命的重视。 (写于1995年)
仙台市藤塚震前。(网络照片)仙台市藤塚震后。(网络照片)
相关文章:
日本人信仰什么神?
那年我在东京,塔楼摇晃了几下
世无英雄——目击耶鲁给小布什颁发荣誉博士
|
|
|
|
|
|
|
|
|
文章评论 |
|
|
|
作者:高伐林 |
|
留言时间:2011-03-14 17:18:31 |
|
|
谢谢冬水田、欧阳峰、要管3721和oldnavy发表看法! 没错,这篇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文章难免打下时代烙印。不过,我想我也没必要再来修改它了,前面加上了按语(绿色字体部分),对这篇旧文已经表明了某种修正。关于“九一一”及以后所见所闻的救灾,就另外再写文章吧。 |
|
|
|
作者:oldnavy |
|
留言时间:2011-03-14 16:53:01 |
|
|
是啊, 九十年代的美国和现在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 现在回头看去, 911真的是一个分水岭, 不是经济上给美国带来多大损失,而是从美国人的心态上, 从此美国人失去了一个大国领袖应有的自信,大度, 心理上闭关锁国, 对不了解的事情轻易的妖魔化,一步步走到了今天. |
|
|
|
作者:要管3721 |
|
留言时间:2011-03-14 09:41:41 |
|
|
谢谢,因为,国内无法上万维,我还是会给出您LINK。 要是我转贴后,我也会把国内网站的LInk 放在您的留言里。 |
|
|
|
作者:欧阳峰 |
|
留言时间:2011-03-14 06:53:07 |
|
|
很宝贵的第一手体验!美国是个大国,也是个各种种族,各种阶层,各种文化混杂的“大沙拉”。所以各地,各时的情况不同是很正常的。新泽西与新奥尔良就不可同日而语。而且火灾属于常见事件,地方政府自然有一套处理程序。这个与卡垂娜引起的水库溃坝也不同。
也许高老师可以更新下这篇文章,加上九一一时的所见所闻。 |
|
|
|
作者:冬水田 |
|
留言时间:2011-03-13 23:00:17 |
|
|
一点也不奇怪,90年代是美国国力/人心如日中天的时代。 |
|
|
|
作者:高伐林 |
|
留言时间:2011-03-13 21:50:28 |
|
|
谢谢oldnavy评论。 此稿第一、二、三部分,基本上是亲历,今天看来,我不觉得有什么美化和想象。若有“很多想象和美化”,也就是在第四个小标题“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之下吧?请多指正! |
|
|
|
作者:oldnavy |
|
留言时间:2011-03-13 21:44:33 |
|
|
这篇文章95年写的应该还算不奇怪, 现在再看,显然有很多想象和美化在里面,应该是一个对美国了解不深或盲目崇拜的作品.奇怪的是 为什么还拿出来贴一遍啊? |
|
|
|
作者:高伐林 |
|
留言时间:2011-03-13 21:33:17 |
|
|
谢谢二位关注!
此稿多年前已经在国内媒体上刊出过。欢迎转贴,但烦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
|
|
|
作者:要管3721 |
|
留言时间:2011-03-13 20:25:00 |
|
|
|
作者:MustaphaK |
|
留言时间:2011-03-13 20:24:46 |
|
|
"在第一次海湾战争时,美国曾经在一个月内把等于一个美国中等城市的居民和一切生活用品、设备运到阿拉伯沙漠。"
可惜啊,出兵万里之外杀人打仗的干活,效率竟然远远高出十几年后在自己国家卡特里娜飓风救灾的干活。
说到底,“还是对人命的重视”?想必远涉重洋去别国杀人,也是对人命的一种“重视”啊。
哈哈哈哈!!!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