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住在中国的英国人用英文写了两本关于中国的书,一个住在美国的中国人将之翻译成中文。贝克的两本书《饿鬼》与《天安之城》,被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大跃进”这个词联系在一起。半个世纪之前的“大跃进”造成生产力的极大破坏,而对北京超大规模的重建,贝克看到了又一个可怕的“大跃进” ◆高伐林 着眼中国的未来,着笔中国的过去 专访英国作家贾斯帕·贝克和中译者姜和平 “我八年前第一次见到贾斯帕·贝克,是在北京,他在那里担任驻华记者,精神旺盛,充满活力!这次是第三次见到他,他瘦了,满脸疲惫,看来是太劳累了,比他的实际年龄更显老相……”贾斯帕·贝克著作的中译者姜和平女士,这样对我介绍。 是太累了,还有时差,贾斯帕·贝克(Jasper Becker)的日程太紧,以致《新史记》记者不忍心对他问得太多。这位英国作家、《饿鬼:毛时代大饥荒揭秘》(Hungry Ghosts: Mao's Secret Famine,以下简称《饿鬼》)一书的作者,从英国飞到华盛顿,参加两天“缅怀中国大饥荒50周年国际研讨会”,会后他立即前来新泽西看望居住在这里的姜和平。第二天一早他就取道华盛顿回英国。 2012年2月18日,笔者拨通电话,对贝克和姜和平先后专访。 西方记者中的“中国通” 贝克曾在北京居住多年,对中国情有独钟。他曾担任《南华早报》驻北京记者站主任、英国《独立报》驻北京记者,并为《卫报》、英国广播公司(BBC)等撰写过多篇关于中国的报导,除了《饿鬼》这部专著,贝克还在在1992年出版了《失落的国家──蒙古启示》(Lost Country: Mongolia Revealed),2002年出版《中国人》(The Chinese),2005年出版《流氓政权:金正日和北朝鲜迫近的威胁》(Rogue Regime: Kim Jong Il and the Looming Threat of North Korea)。他的两本著作《饿鬼:毛时代大饥荒揭秘》与《天安之城:北京的帝国渴望和现代恶梦》(City of Heavenly Tranquility,以下简称《天安之城》)的中文版,都由香港明镜出版社出版,译者都是在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系工作的姜和平。 姜和平不是文史科班出身,却成了贝克两本书的译者,这是因为姜和平一读到《饿鬼》,就深深为贝克对中国人投注的关注和感情感动了。她本人经历过中国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初的大饥荒岁月,虽然她当时生活在首都北京,属于中央要确保粮食供应的城市,但也听说过“三年自然灾害”,或多或少有所了解。读到贝克的书,她为当年中国人遭受的苦难而震撼,也为这样的史实却是由一个外国人披露而愧疚。她急切地想为仍然被蒙在鼓里、活在谎言中的同胞做点什么,“那时我特自不量力,就跟贝克联系,自告奋勇说,我来翻译这本书。”虽然此前,她从来没有翻译过这类选题,但很快贝克同意了。 说起来有点绕嘴:一个住在中国的英国人用英文写了本关于中国的书,一个住在美国的中国人将之翻译成中文。 在姜和平翻译期间,她的美国丈夫要去北京讲课,她跟著一起回了北京,第一次见到贝克——那是2004年。“那次我很紧张,心里总担心著,他一听我这烂英语,还不嘀咕呀:你这英语水平还翻译我的书呐?”但是夫妇俩见到贝克,气氛挺融洽,打消了她的顾虑。 2006年,姜和平又跟著去讲课的丈夫一起回北京。这时《饿鬼》中文版已经译完出版了,她就尽可能多带一些书,回去赠给朋友、同学,也给贝克带去。“那次回北京,跟贝克见了两面,一次是他发起一个party,一大帮人,都是在北京的外国人,主题是‘怀念三十年代’,参加者都得穿上各自本国三十年代的服装,他的夫人穿上了旗袍,他呢,穿了西装,打著领结。他邀我们参加,我说,我哪儿有三十年代的服装啊?他挺宽容,说随便你穿什么。我们就去了。他说,这次人太多,没时间跟我说话,再约一次吧。后来就在一家餐馆见面细聊。那时他正在写《天安之城》,全部激情都在那本书稿的题材内容上,讲啊讲啊,全餐馆最后就剩了我们这一桌,就听见他在那儿滔滔不绝地说那本未来的《天安之城》!” 姜和平被他所讲的内容迷住了。到他这本书出版,给姜和平寄来一本,她又成了中译者。 贾斯帕·贝克著、姜和平译《饿鬼:毛时代大饥荒揭秘》(明镜出版社) 给西方人写的,中国人更应读 中国人通常说“三年自然灾害”,但学者们多年研究,指出中国毛泽东时代的大饥荒实际上从1958年就已经开始,到1962年才恢复过来,前后持续五年;而且主要并不是“天灾”,而是“人祸”。 出版于1996年的《饿鬼》,并不是叙述这一大饥荒的第一本书,此前旅美学者丁抒的《人祸》已经不胫而走,贝克的著作却是用英文向世界介绍中国这一惨烈悲剧的第一本书。 一个英国人,为什么会要投入大量精力心血写这么一部著作?贝克告诉笔者:我觉得中国的大饥荒是被人们忽视和错误理解的一场灾难。他回忆自己刚到中国的时候,所有人控诉的都是“文化大革命”,贝克十分不解:大饥荒不是要惨烈得多吗?不更应该公布真相吗? 在他著手调查之始,官方的通行标准说法是中国连续三年遭到严重的“自然灾害”,他也这么以为。但是逐渐地,他越来越发现,这实际上是一场人为的大灾难,是执政者反人类的滔天罪行——而他们却逃脱了所有罪责。 贝克写这本书,本意是为外国人写的,“我想帮助外国人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政府和官僚机构的行为,以及他们与农民的关系”。果然达到了效果,在英文世界赢得了好评: 《纽约时报书评》评论说:“在这部重要的力著中”,“可读性强的、震撼人心地揭示本世纪发生在和平年代的最大灾难的详细报导”,“贝克先生成功地开始了填补当代中国历史空白的工作——这是对死者执著的纪念和对生者良知的挑战。” 《华尔街日报》也说:《饿鬼》“以强有力和震撼心灵的叙述再现了悲惨史实”。 伦敦《独立报》则称许,“细致入微的考证和令人折服的记叙”,“贾斯柏·贝克先生在探索中国历史上反复出现的饥饿主题方面展现了非凡的才华。他使读者明白这个主题在中国人记忆中的真实份量以及大饥荒在政治戏剧中的悲剧作用”。 但后来,贝克希望这本书能被最重要的读者群──中国人民看到。“身在中国的大多数人并不知晓过去发生了什么,或为什么会发生。”外国人不了解中国大饥荒,是因为无知;而中国人不了解大饥荒,是因为封锁。所以他认为,人们需要有一个机会,对中共及其决策者多问一些为什么以了解浩劫的真相——“这比外国人怎么想、怎么做,要重要得多”。 贝克告诉我,由于有许多后续者继续深入调查挖掘,对大饥荒的真实情况和数据有了更多、更准确的披露,也由于受到民间和外界要求公布真相的压力,中国当局关于大饥荒的统计数字也不得已地开始解密。 在《饿鬼》中他列举了怵目惊心的被活活饿死的人数,中文版出版之后,“有中国学者告诉我,我在书里写的数字太保守了”,比如他在《饿鬼》中辟出专章重点叙述的河南,他说震惊全国的信阳事件中“有一百万人死亡”,“实际上的死亡人数是240万——其中一半是被打死的”。 四川也是他辟出专章,重点调查和叙述的省份。他在书中写道:在李井泉领导下,以物产富足著称的四川省竟成为中国大饥荒的重灾区,有700万到900万人死于饥饿。后来更多的材料,尤其是时任中共重庆市委办公厅副主任兼共青团重庆市委书记廖伯康向杨尚昆汇报时,披露至少一千万人死亡(当时重庆还不是直辖市,属四川省),也超出了贝克的判断。后来东夫所著《麦苗青 菜花黄》(香港田园书屋)更详细记录了川西“大跃进”、大饥荒惨绝人寰的真相。 贝克说:“自从十几年前写了《饿鬼》这本书,由姜和平翻译成中文出版之后,我惊喜地发现,好多中国人读过了,更高兴的是,越来越多的人也投入对这段历史的回忆、写作和研究,许多普通人写出了自己和家人惨痛的亲身经历。” “人祸”:共识中也有争论 2012年,是这场大饥荒结束整整半个世纪。2月15日、16日,由美国传统基金会亚洲研究中心和华盛顿劳改基金会,共同主办了为期两天的“见证与纪念: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大饥荒国际研讨会”。已从北京举家迁回英国定居的贾斯帕·贝克,与来自北京的原新华社高级记者、《墓碑》一书作者杨继绳,来自香港的《毛泽东的大饥荒》一书作者冯客(Frank Dikotter)等人,在会上先后发言。 《共用的墓碑——一个中国人的家庭纪事》(明镜出版社)一书作者李世华,原国务院农村政策研究室研究员姚监复,《悲情大地》(明镜出版社)的作者姚蜀萍,也相继在会上发言,回忆大饥荒、讨论大饥荒,不是为了掀起仇恨,而是为了记住苦难,吸取教训,让这样的悲剧不要重演。 研讨会期间,放映了由冯客监制的《毛的大饥荒》和由年轻一代导演王兵导演的由作家杨显惠作品改编的电影《夹边沟》。 贝克告诉我,这次研讨会上,对于这场大饥荒是“人祸”基本上已达成共识,但是对“人祸”的理解,仍然有很大争论。有人强调,发动“大跃进”的毛泽东,应该对大饥荒承担主要罪责;另有一种意见则认为,主要应该归咎于制度。 贝克则认为,这个制度不就是毛泽东创造的吗?毛泽东虽然去世30多年,但他创造的中央集权制度却基本上延续至今。若说不怪毛泽东,就像说杀害犹太人只怪纳粹制度,而不是希特勒的罪责一样荒唐。 得知更多、更严重的真相之后,贝克对当今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的“唱红”感到尤其不可容忍。他在接受采访时说,“包括重庆在内的四川省,曾经因为中共的错误领导而造成一千万人在大饥荒时期饿死,而像薄熙来这样的领导人,却还要重庆民众唱‘红歌’!这只能说明连薄熙来都不知道这段历史,或者他根本就不在乎。无论是哪一种理由,都说明一个国家有这样的领导是很可怕的。” 贝克还告诉我:中国的大饥荒也引起了国际间的重视,“法国电视集团拍了一个小时的电视节目,专门介绍中国数千万人因饥饿丧生的悲剧”。但中国官方仍然对研究这一悲剧及其成因的学者加以重重阻挠。据称这次国际研讨会,也有好几位中国大饥荒的亲历者,最终因为被安全部门约谈等种种原因,未能赴美出席。 许多人不解:这样一个犯下如此罪行的政权,何以稳固至今?姜和平说:看了贝克的书,我最突出的感受就是:共产党统治的秘诀就是两条,一个是编造谎言,一个是高压暴政。 北京重建——又一“大跃进” 继《饿鬼》之后,贝克第二本被译成中文的书,就是《天安之城》。作者用无限缅怀和思绪绵长的笔调,娓娓而谈北京城的历史和文化遗产的由来,以及是如何遭到毁灭性破坏。 这本书与前一本书的题材,在贝克眼里,竟然被一个中国人耳熟能详的词而联系在一起,这个词,就是“大跃进”。半个世纪之前的“大跃进”造成中国生产力的极大破坏,而这次对北京进行的超大规模的重建,贝克看到了又一个可怕的“大跃进”,对北京这座无与伦比的历史名城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摧毁。 独特北京风貌毁灭的速度,超乎他的想像,也超乎他书写的进度,他曾经对《新史记》记者黄舒心说过:“中国现代化刚开始的时候,北京还保留了很多古迹,要保存这些古迹还很有可能,在书稿即将完成的时候,我发现许多文化遗产都要绝迹了,所以我改动了很多内容。”因此《天安之城》耗费五年时间才付梓。 这本书涉及大量文史知识,不仅对贝克来讲难度更大,对于翻译者姜和平来讲,也是更大挑战。姜和平告诉我,她佩服作者的精神,也对这一话题深感兴趣,所以乐于承担。 当我转告姜和平,一些中文读者认为她的译笔生动传神,姜和平说:要说翻译得好,很大的功劳要归于校对者夏沛然,“巫宁坤是他的舅舅,是林培瑞(Perry Link)教授把他介绍给我的。他是芝加哥大学比较文学系的博士,担任过30多年联合国专业笔译,现在已经退休了,他的中英文都特别棒!我跟他说请他校译,他答应得特痛快。我告诉他:可能没什么报酬,他说,没关系,我不在乎钱多钱少。” 姜和平原来找过一些专家,有的答应得挺好,但过了一年,一个字也没返回给她。“夏老师不仅语言功底厚实,而且文史知识特别丰富。我翻译的时候,也不知道‘Hu Yinglin’究竟何许人也,中文名字是什么,写下译音,夏老师马上就告诉我,是‘胡应麟’。翻译灯市口那段描述,夏老师指点我,应该到图书馆去找找胡应麟的书,那里面的内容可作参考。他给我润色的文字,文笔那叫一个棒!” 夏沛然虽然退休了,但实在太忙,“手里老有四五本书等著他翻呢,我不好意思老催他。”后来姜和平找到原来《饿鬼》的校对者,完成了剩余部分。 贝克在书中十分叹惋:就算是法国城市规划师奥斯曼男爵(Baron Haussmann)当初重建巴黎时,也留下了40%老建筑。而北京,将只留下仅不到5%的老建筑。1980年还有6100条胡同,现在只有几百条旧街巷、少数寺庙和宅院得以保存;北京城里44座王府当中,仅完整保存一座。他怀疑历史上还有哪座古都能在这样短的时间里,进行如此彻底的拆毁和重建。 他在书中写道:“有时候,现代化工程是具有善良意愿的变革,但也是专制的当权者毫不犹豫地用极端激烈的手段,从根基上铲除中国文化的过程。” 贝克在《饿鬼》中文版中提到,中国应该为大饥荒死难者建立一座纪念碑。姜和平说,实际上他这本书已经给死难者建立了一座纪念碑;而《天安之城》又为毁灭中的老北京建立了一座纪念碑。 四个“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 姜和平对于海外出版的其它有关中国大饥荒的书也非常感兴趣。她告诉我,她还曾想翻译冯客的《毛的大饥荒》呢,“给冯客写信,他说我要求提晚了,已经有人翻译了。现在中文版已经出来”。 贝克对冯客和杨继绳的书评价都很高,他与冯客的个人关系也相当好。冯客曾告诉姜和平,贝克是我的好朋友,我写每一章,都要让贝克过目,提意见。 冯客比贝克年纪更轻,1961年出生于荷兰,后来入了英国籍,精通中文,现任教于香港大学,他的这本《毛的大饥荒》获得英国塞缪尔·约翰逊文学奖。姜和平告诉笔者,“冯客与贝克不同,贝克是记者出身,而冯客是历史学家,他带了一组研究生在中国做调查。跑了几百个档案馆、统计局、公安局,得到第一手资料。因为奥运会前中国有一个短暂开放资料的时期,他们就抓住了这个难得的机会,也不说是研究‘大饥荒’,只说研究经济史……” 姜和平回忆:前年秋天冯客到哈佛,牛津等英美著名大学演讲,也来到普林斯顿大学,听众都是东亚系的研究生,她也去听了。有个学生提问,中苏大饥荒非常相似,不同点是什么?冯客说,只有一点不同:苏联还允许外国记者去采访,所以留下很多照片、资料;中国大饥荒,当局严密封锁消息,不允许外界记者采访,所以没有留下照片。 姜和平对冯客所说的一段话印象深刻,郑重转述给《新史记》记者:中国大饥荒,不仅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大饥荒,而且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对私有财产的剥夺,也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还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对伦理道德、对人的尊严的践踏。 关于中国昨天的书接著写 我问贝克:《饿鬼》英文版出版16年来,关于大饥荒的真相又增添了很多史料,您还会再增补、扩充这本书吗?他说,没有这个打算。因为许多学者——尤其是越来越多中国人,已经被唤起了研究这一课题的热情,自己的使命已经完成了。 去年以来,贝克写了本关于中国富豪家族的新书。他本打算写好几个中国富豪各自的经历,据说也有富豪家族委托他写,目前只出版了一本,关于一个“棉纱大王”CC.李,图文并茂。他告诉我:自己现在的兴趣和精力,集中在研究和写作毛泽东派出大量军队输出革命的选题上,除了世人熟知的到朝鲜,还讲这些军队被派到柬埔寨、越南和缅甸等东南亚国家的史实。 姜和平对我补充说:这是个特好的题材,现在可能还没有人写呢。毛泽东派那么多军队上这儿那儿,为什么派?派去干了些什么?和当地人民的关系怎么样?他们后来的遭遇如何?我们中国一般读者并不知道真相。等著看他的新著吧。“这是他的兴趣之一,他还有很多别的打算——还写小说呢!他告诉我说,这次回英国就将小说收尾了,好写下面的书。” 贾斯帕·贝克手持《天安之城》英文版。(姜和平提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