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贴出若干多年前在巴黎徜徉时随手拍下的照片,意犹未尽。今天接着再贴出一批,还是2004年11月下旬那次旅行撷拾所得。 去年夏天有位法籍华裔女作家来纽约探亲访友,曾对我说过:她最喜欢的国家就是法国。我谈起法国人浪漫而又懒散,举了一个例子:那年我从德国南部坐瑞士公司的火车去法国的斯特拉斯堡,我在德国的亲友早警告过我:瑞士人最守时,火车到达、开行都是一分不差;其次是德国和奥地利,基本上也是准点的;但沾了法国,就难说了。不幸而言中!火车一进法国境内,就开开停停,在一个小站更停了大半个钟头。而且车厢上既无列车员,也无广播声,也不开车门,根本不解释,似乎就是说:这就是法国特色“老常态”!我固然不懂法语,但车厢里不乏懂法语的,有一拨人西服革履,是要到斯特拉斯堡赶飞机的,急得在车厢里来回乱走。傍晚我要返回德国南部小城,斯特拉斯堡是始发站,列车居然也晚了至少半个多小时才来到站台。而车一开出法国境,顿时就风驰电掣,狂赶正点! 不过,当我对这位法国来的女作家说起这些,数落法国人的不是,她说,这些事确实是有的,但是法兰西民族的活力、勇气、创造性和乐观,无与伦比,其雅致的审美趣味、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旷达的人生态度更使生命多姿多彩。她欢迎我再去法国,多住几天,沉浸其中,亲身感受。 顺便说一句,中国人都熟悉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文中所写的就是这一带:斯特拉斯堡是普法战争中法国割让给德国的阿爾薩斯大區的首府。不过而今的法国并不像中国等国那样学习这篇课文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更让我们想不到的是,文中所述的被德国侵占的法国领土,最初就是属于德国而不是法国,当地居民本来就是说德语而不是法语。此事有许多文章披露历史情况,这里就不多啰嗦了。 不管怎样,法国及其首都巴黎的文化底蕴,确实令世人惊叹不已,尤其是近三个世纪,这个民族对人类文明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更值得我们这些受惠者永远敬仰。但我也希望,法国人能够重振雄风,在这个变化了、变化着、而且还将有更大变化的世界找到民族振兴的正确道路,再立新功。
11月下旬的巴黎,已经洋溢出圣诞气氛。
巴黎的许多广场,是放射状街道的轴心。 赛纳河畔的书市报亭,吸引无数人潮。 法国名人太多,先贤祠容纳不下。寻常墓地可能都葬有某位名震遐迩的人杰。 街景一隅。 华灯初上时来到艾菲尔铁塔脚下,往上仰望。
从艾菲尔铁塔上俯瞰巴黎。
孩子们在任何地方都是可爱的。
从凡尔赛宫的大窗户观看皇家后花园。无数法国国王,也是这样往外眺望的。 凡尔赛宫花园 凡尔赛宫是一天的游程,宫殿大,花园也大。游客们在此午餐。 在凡尔赛宫找个僻静地方晒晒秋末的太阳,倒真惬意! 在红磨坊附近有家性博物馆,引起了我们的兴趣。规模还真不小,几层楼里陈列了世界各国的实物、照片和工艺品,西方各民族的展品固然是大宗,但来自中国、日本和南亚的展品也让我叹为观止,雕塑一律极其夸张地突出性器。这两组是印度的工艺品。 性博物馆里展品之一:艺术品。
性博物馆里展品之一:性禁锢年代的实物。 性博物馆面对大街的橱窗里就有不少照片实物,在美国是不会允许这样直接面对少年儿童的。 这座圣丹尼教堂位于巴黎北隅,一般游人不会去。我是读了林达的《带一本书去巴黎》,而特意去探访的。这座教堂是法国王室墓地,埋葬了众多著名国王、王后。 法王弗朗索瓦一世和他的王后的石棺。最触目的就是石棺上面他们俩的两双脚丫。
近期图文:
巴黎活在我的记忆深处(组图) 华盛顿国家大教堂掠影(组图) 金博士:从绝望之山开出希望之石(组图) 美国国庆在国家广场上吹泡泡(组图) 在战云密布的时节看看戏水的儿童(组图) 小镇上来了马戏团(组图) 加勒比海上的战略古堡群(组图) 完美的波多黎各之旅中连出意外(组图) 初次参观美国国会图书馆(组图) 孟菲斯的金字塔和纽约的“空中花园” 纽约进行城市改造的一个典范(组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