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在一个越来越平凡的世界。这个世界的节奏越来越快,越来越世俗,越来越单调。据说,这个世界将没有情感,没有诗歌。甚至连故事和谈资也没有。诗和远方,成了极少数人最疲惫时候的一种遐想。甚至故事,也要翻阅历史……
老高按:清华社会学教授孙立平,日前写了一篇随笔,文章很短,题目很长:《一个有意思的社会,好坏都有故事;一个没意思的社会,好坏都很平庸》。他由杜月笙这个上海滩最大的黑帮帮主,兼现代实业家、社会名流、政治风云人物的许多故事,对照今天,发出感叹: 我们生活在一个越来越平凡的世界。 这个世界的节奏越来越快,一切都是直奔主题。 这个世界越来越世俗,与功利无关的,皆被视为多余和累赘。 这个世界越来越单调,标尺也只剩下了一个。 孙立平说与八九十年前的岁月相比,今天是个“没意思的社会,好坏都很平庸”,我也有类似的感受,我相信,许多中国人也会有同感!中国大陆学者余世存写过《非常道》,相当畅销,辑录了近代以来许多名人逸话,但也多是前朝旧事,所举今人的言行并不多。 为什么大家会普遍产生这种当今“好坏都很平庸”的感受?我同意孙教授所说的“节奏越来越快,一切都是直奔主题”(主题当然就是钱)、“越来越世俗”、“越来越平凡”、“标尺也只剩下了一个”(这一个标尺当然也就是“钱”)……这些造成了、加速了人的精神世界的单一化、狭窄化、扁平化、浅薄化,许多人甚至已经丧失了对复杂内心、对鲜明个性的关注和欣赏能力,要么,只会以政治态度来划分敌友;要么,只会看经济地位来确定羡憎…… 对孙立平所说的这个问题,我也尝试考虑更多的层面: 例如,网红和影视明星的众多粉丝,大概是不会同意孙立平所说的当代人“连故事和谈资也没有”的——他们天天聊故事,时时有谈资:谁谁分手,谁谁复合,谁谁少老畸恋,谁谁珠胎暗结……乐此不疲。哪个明星没有大把大把的轶事佳话?只不过,这些当然入不了孙教授的法眼,就算这些是故事,他说了:“好坏都很平庸”。可不是!我太赞成他的说法了。少男少女何以那么乐此不疲,如数家珍?想想我们年轻时那成万上亿的人追捧毛泽东、周恩来,也就可以理解了。 不过,我思考,另有哪些因素,使得如此“盛世”如此“新时代”,竟让孙教授发出这样的疑问:“我们这代人,会给后代留下一些很有意思的故事吗?会留下一些可以经久流传的话或者语录吗?即使不从精神财富的角度,就算是从娱乐后人的角度说,我们能给他们留下一些什么样的素材?” 我觉得,有一个原因,可能是人们没有想到的:这就是个人权利意识的复活——包括隐私权、名誉权等等意识。当年许多名人的轶事佳话经媒体和知情人而传诵一时,到今天很可能就引起法律诉讼。我前天就收到一位我很尊敬的老人的声明,他的一位朋友写他的文章(尽管多是赞颂)披露了他的个人信息,经他明确表示反对却仍然散布于网络,他就不得不要求媒体不要刊出。就拿我自己来讲,也得将公共事务和私人事务明确分清。我得知不少符合孙立平所说那种类型的鲜活事例,但因为是从私人交谈而来,要尊重对方的权利,要顾及我与对方的情谊,同时也避免触犯法律和社会规范,我就绝不会公布出来。由于某些原因必须要公布,也得斟酌再三,截取其中最必要的部分文字。对我来说,这是做人的起码守则。用电脑术语来说,这是“缺省值”(默认值),即预设的数值——并不是你要求我不写我才不写,而是你没要求我写我一般就不会写。 还有一个原因,这就是当今社会多元化了,传媒多元化了,不像当年信息来源相对单一、集中。许多轶事佳话,就寓含于孙教授可能无暇涉猎的许多人的回忆录中。例如我刚刚读到一本《清华园里的人生咏叹调》(上海三联书店出版),作者是比我低一年级的武大中文系校友李昕,他刚刚从三联书店总编辑的职位上退休。他在这本书里就写到很多颇有嚼头、也很可能会流传后世的轶事佳话。另一位从湖南一家报社副总编岗位退休的校友,前不久送我一本他的父亲、94岁高龄的文化老人朱健的口述回忆录《人生不满百》(文汇出版社出版),里面的许多故事也让人会心微笑,或者掩卷沉思。 甚至有可能,在某些新闻报导中,白纸黑字也留下了这个时代“娱乐后人”的“素材”。随手可举出一个足够精彩的事例:2009年2月2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英国剑桥大学发表演讲,德籍研究生马丁·杨克竟然朝之扔去一只鞋!幸未击中温家宝,但全场哗然。温很镇定,半分钟后重新开讲,他一板一眼地说:“老师们,同学们,这种卑鄙的伎俩,阻挡不了中英两国人民的友谊!”
一个有意思的社会,好坏都有故事;一个没意思的社会,好坏都很平庸
孙立平,孙立平社会观察
在微博上看到一篇网文《杜月笙:当年流氓真君子,今日君子真流氓》,觉得有点意思,转发的同时,顺手加了一句话:一个有意思的社会,好坏都有故事;一个没意思的社会,好坏都很平庸。 过后想想,这个话题很有意思,不妨多说两句。 这里要说的话题,其实与好坏无关,与对人物的褒贬臧否无关。我不是做历史研究的,对于杜月笙这样一个复杂多面的历史人物,我也没有能力其实也勿需我出什么历史评价。我只是感慨当中一些很有意思的细节。 为了使一些年轻的朋友看起来方便,还是先摘引度娘上引述的一些权威人物的评价: 沈醉:杜月笙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传奇性的人物。他从一个小瘪三混进十里洋场,成为上海最大的黑帮帮主,成为了现代实业家、社会名流与地方领袖,成为当时活跃的政治风云人物。 范绍增:杜月笙有过人的投机钻营本领与玩弄权术的狡诈,对前清遗老、军阀政客、党国高层、社会名流,乃至金融工商巨子,无不执礼甚恭,倾力结交。而蒋氏高层如孔祥熙、宋子文、戴笠等,无不结为杜氏豪门密友。杜月笙心里一直对文化向往和敬畏,发迹后与文化界甚密,能在知识界、文化界也周旋得游刃有余。 朱小平:杜月笙也曾做过一些有利于人民的事,如救助灾民、热衷慈善,特别是他积极支持抗战。杜月笙是旧中国上海青帮的大头目。蒋介石在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中夺取政权,杜月笙在政变中起了关键的作用,雇用流氓为上海总工会送锦旗放烟雾、诱骗杀害总工会委员长、中共党员汪寿华等,致使上海总工会80万会员群龙无首,数千工人被蒋介石杀害。 顾文豪:杜月笙有经营头脑,会做生意。杜月笙未必真有多少金融大才,一生皆为半文盲,不过杜月笙很早就意识到,单单在刀口上讨生活,并非长久之计。“钱财用得光,交情用不光”,杜月笙的生意经从来不是一进一出的数字账,而是吃好“人面、场面、情面”这三碗面的大算盘。从“水果月生”,鱼跃龙门,身兼数十家公司董事长,成为上海工商界呼风唤雨的人物,其自言是“曲鳝修成了龙”。杜月笙既有青帮背景的威吓力,更要紧的还是海量人脉,以及对于时机的精准把握。 杜月笙最脍炙人口的故事是:病入膏肓处置遗产时,身边仅有11万美元。遗产分配如下:每个太太拿1万美元,儿子拿1万美元,没出嫁的女儿拿6000美元,出嫁的拿4000美元。然后他让大女儿杜美如打开家里的保险箱,保险箱里装着满满的借条。最少的一张是5000美元,最多的一张是500根金条。杜月笙一张一张全部撕掉,子女们非常不解:“为什么要撕了?”杜月笙说:“我不希望我死后你们到处要债。”沉默了一会,他又说道:“借出的,表面是钱,实际是人情。感恩的,永远会记得我们杜家的好。不感恩的,你去要账,可能换来牢狱之灾。” 从这里,可以看出杜月笙的练达和精明。当然,他还有许多诸如此类的故事,也有很多传说中的语录,如:头等人,有本事,没脾气;二等人,有本事,有脾气;末等人,没本事,大脾气。等等。 这些都不细说了,总而言之,他给人们留下了很多故事,给人们留下了很多谈资,也给人们留下了很多可以重复的语录。顺着这些,人们也编出了很多故事和语录,安在他的名下。比如,人们经常引用一句话:一个人连烟都能戒,还有什么事情干不出来的呢?然后说是杜月笙说的。我估计这是烟民们自己编出来的。查了一些资料,杜的看法好像是正好相反。
在读上面说的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我们这代人,会给后代留下一些很有意思的故事吗?会留下一些可以经久流传的话或者语录吗?即使不从精神财富的角度,就算是从娱乐后人的角度说,我们能给他们留下一些什么样的素材? 想到这,我突然想到一个很有趣的问题:这些年我们打老虎反腐败,打出了不少大老虎。按说,这都是大奸大恶之人吧?就算是恶人,这些也都算是其中的佼佼者吧?很遗憾,他们聚敛了那么多的财富,除了很平庸很恶俗的贪婪之外,连点故事都没有给我们留下。他们蝇营狗苟地往上爬,再单调无聊地聚敛财富,然后猥猥琐琐地进去,最后是对着镜头说着千篇一律忏悔的话。如果将来还有人能记得起他们的话,除了贪腐财富的巨额数字之外,一点亮点都没有。 最让人跌眼镜的是,那么多的贪官,那么多的打老虎,几乎各个都有情人。按说,男女之情是最容易出故事的。而且,这种最原始自然的情感,几乎与人的好坏无关。好人的爱情千古传颂,坏蛋的爱情有时候也可以让人荡气回肠。可这些贪官和老虎,把这个本来最容易出故事的东西,也弄得异常平庸和干瘪。就是权和钱,用权收服女人,用钱来换取服务。一到事发之际,检举揭发,一拍两散。唯一能见到的是一个忘记了名字的贪官,在法庭上大包大揽,将罪责全部揽到自己的名下,以求将情妇解脱。这可以说是在黯淡的黑白世界上唯一的颜色。 反观杜月笙和孟小冬的故事,无疑是在另一个层面。 文章写道:孟小冬,京剧伶人,上海滩最大的美人,人称“冬皇”。杜月笙一直喜欢孟小冬,如果他愿意用强。全上海滩的没有他得不到的女人。杜月笙整整爱慕了孟小冬十年。 1927年,孟小冬嫁给梅兰芳,四年后与梅兰芳离婚。杜月笙不但没有用强,而且放低身位。用真诚打动了孟小冬,孟小冬从北京到上海跟了他。1950年,杜月笙打算全家移民美国。他数着全家需要办27张护照。孟小冬在旁边轻轻说了一句:“我跟着去,算丫头还是算女朋友呀?”其他人没听懂,杜月笙却听懂了:“办护照的事情暂停,赶快把我跟阿冬的婚事办了。”由于和孟小冬办婚事,全家错过了移民的机会。 我想起路遥先生的那部小说《平凡的世界》,但也就仅仅是小说的书名而已。 是的,我们生活在一个越来越平凡的世界。 这个世界的节奏越来越快,一切都是直奔主题。 这个世界越来越世俗,与功利无关的,皆被视为多余和累赘。 这个世界越来越单调,标尺也只剩下了一个。 这个世界将没有情感,没有诗歌。 甚至连故事和谈资也没有。 诗和远方,成了极少数人最疲惫时候的一种遐想。 甚至故事,也要翻阅历史。
高看(每日一图,与文无关。十二月图片主题:嘉树)
新泽西北部山峰上这棵脱落所有树叶的树,吸引我的注意。一位摄影高手对我偏好秋冬脱落树叶的树曾大加赞许,他也觉得这样的树更能脱略装饰,显露本色,展现一种气质。
近期文章:
在海外教文革历史课不是件容易事 对民国历史,我们还应该好好补课 红歌,在中共夺权掌权大业中起什么作用 文革的火药早被红歌埋下,只待引爆 驱赶之后,如何解决城市化中新移民问题 历史这一团乱麻,是否真能理出线头? 比起人工智能,人在逻辑上确实甘拜下风 十月革命:理论家的鸡汤,阴谋家的鸡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