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调政治因素的影响,并不意味着“政治万能论”,尤其不意味着政治制度万能论。 我非常喜欢俾斯麦的那句名言——“政治是可能性的艺术”(Politics is the art of the possible),其中“可能性(the possible)”这个词非常重要,因为它强调,政治不是魔术,它不能抵达“the impossible”,它不能做成无米之炊,它不能让水变成油,它不能发明永动机。 所以,我始终强调一点:政治在社会中。 什么叫“政治在社会中”?就是社会条件构成政治选择的半径,也影响政治选择的结果。 我们都听说过一个成语,叫“淮南为橘、淮北为枳”。同一个物种放在不同的气候、土壤、环境中,它长出来的东西有可能是很不一样的。 菲律宾1946年刚独立的时候,它制定的宪法和美国宪法是非常像的,但是结果大家也知道,菲律宾后来的发展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不像是美国——独立不久,它的民主制度自身很快崩溃了,它的经济社会发展也乏善可陈。所以,同样的宪法,“淮南为橘,淮北为枳”。 再举一个例子,北欧国家,像瑞典、丹麦、芬兰这些国家,都被称为“民主社会主义”国家,被视为是治理的典范,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前面我们提及的查韦斯,他也把他在委内瑞拉的社会实践叫做“民主社会主义”,但是他的“民主社会主义”带来的,却几乎是国家的崩溃。可见,此“民主社会主义”非彼“民主社会主义”。 相似的政治理念,放到不同的社会文化土壤当中,发生了完全不同的“化学反应”。这就是“政治在社会中”。 所以,虽然政治非常重要,但是我也希望大家认识到政治的有限性。理解政治,有时候恰恰要从政治之外着手。 正是通过研究政治与其他因素的“化学反应”,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世界政治的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