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想象,当科技巨头和政治强人操控算法时,一切强制,看起来都那么“自由”!未来最稀缺的,不是物质财富,也不是知识和信息,而是能抵御浅薄、粗鄙与汹涌民粹的厚重思想。未来会出现的三类人中,我们想成为哪一类?这取决于我们的认知和选择
老高按:记得二十年前,世纪之交前后,旅居英国的华人学者赵毅衡教授写过一篇文章:《很笨,更笨,极笨。还是得“往下笨”——当今文化发展的一个全球性忧虑》,这个标题很长、很吸引眼球,文章也很长,也相当精彩。他所谓的“往下笨”,英文是“dumbing down”,作者说:到他写文章之际,“此词居然至今没有一个可用的中文对译”,但“往下笨”现象已经遍及许多领域:在政治,传媒,教育,宗教,文学——任何与文化沾边的活动,甚至所有“上层建筑”,都被指责为往下笨。人们批评说“文化产业”已经把群众变为“广众”(admass,盲目跟广告走的大众),“民主”则变成“笨主”(dumbocracy)。 赵毅衡特别指出:两个有力量的“体制化机构”,就是需要往下笨:传媒与政客——因为这两者都依靠数量化,靠选票与钞票的数字。 他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网络刚刚兴起(所以他的文章在网上流传),但还没有智能手机、没有社交媒体、没有视频平台。他说的“往下笨”,主要指的是电视、电影、报刊图书的浅薄化、庸俗化、粗鄙化。他当时哪里知道,有了高科技手段之后,更变本加厉,信息传播还加上了碎片化、极端化、情绪化! 读书人,必须清醒地知道自己面对的当下精神世界的“六化”:浅薄化、庸俗化、粗鄙化、碎片化、极端化、情绪化。螳臂是不能挡车的,如果无力抗衡,就必须学会与之共存,并在这个大环境中,营造自己能够独善其身的小天地。
挡不住的浅薄
愈嘉,先知书店
每逢热点公共事件,必然会引发舆论场的大撕裂。 这时,习惯性的第一反应,往往是“寻找真相,寻求共识”,但是,几乎每一次的结果都是“真相烂尾,共识梦碎”。 通常以为,“三观不合,价值撕裂”是因为市场化、城市化的推进,导致每个人的观念、经历、所处阶层的差异造成的,社交媒体不过是助推器,或者放大器。 但事实上,当技术文明进化到智能时代,科技的力量,绝不只是拓宽人类的信息管道这么简单。 事实上,人类的行为方式和思考能力被技术颠覆了,结果是价值观撕裂到再无弥合可能,以及认知的浅薄和愈演愈烈的民粹。
▍技术赋权时代的散沙化存在 媒介思想家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即讯息——任何媒介都会对个人与社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它改变了我们接受信息的方式,进而改变我们的思考与行为。 在古代,只有贵族才能发声,到了近代,平等成了最基本的价值观,因此,有产者能发声了,随后,各个阶层都能发声了。 尽管理论上人人都能发声,但由于电视、报纸等媒介的发声门槛很高,所以事实上,只有政治家、企业家、学者等社会精英才能发声,而大众几乎没有话语权。 传统媒体上的内容,往往遵循严格的生产流程和标准,传播的内容往往是严肃的,因此,传播的效果,可控是常态,失控是偶然。 然而,智能化时代的到来,让互联网社交媒体横空出世,彻底颠覆了这一切: 每个人只要注册一个账号就能发声,发声的成本变得空前的低,舆论已经无法被垄断,“中间商”不再赚差价,失控成了常态。 如果说智能手机是上帝假乔布斯之手,给人类创设的一个新器官。那么,在个人言说的自由长期稀缺的地方,其意义首先恐怕是技术赋权——技术进步带来的个体崛起,这完全不同于近代以来的政治革命。 然而,犹如法国大革命留给历史的教训一样,任何在一夜之间摧毁掉旧秩序的激进革命,必然很快会陷入上面极端化,下面原子化,并被操纵的“新时代”。哪怕她的口号是“自由、平等、博爱”。 智能时代,每个人再次成为原子化、散沙化的存在,这让表达越来越情绪化、粗鄙化,直接引发了三个后果—— · 共识已消失 · 事实与逻辑已不重要 · 一切皆站队
▍极端成常态,共识再无可能 社交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在抢着说话。然而,无论什么年代,最容易引发关注的,无外乎两种内容——少之又少的真知灼见和危言耸听、哗众取宠的低劣内容。如果前者稀缺,后者一定泛滥。 于是,转发最多,传播最广的,一定是情绪强烈、言辞激烈的,正所谓“语不惊人死不休”。 比如,最早是“不转不是中国人”,现在是“震惊!华为再次打破美国封锁!”。 又比如,标题党大道横行,《震惊!三个男人在树林里竟然做出这种事情》,打开一看,原来是“桃园三结义”的故事。 不极端就不足以博眼球,就不能在海量信息中脱颖而出。结果导致所有议题,都会创造出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的完整意见光谱。 而无论多么极端的声音,在社交媒体无限散沙化的空间里,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回音壁,无论多么小众的爱好,都能聚合起足够丰厚的土壤,自我生长。 今天,在微博上,你关注一个大V,很大程度上因为你认同他的价值观,其结果是,你每天貌似都在接受新信息,其实不过是在自我循环。而大部分人终将自我固化,永远无法突破这个无形的囚笼。 在传统媒体时代,边缘声音会逐渐枯萎死亡;在社交媒体时代,边缘声音将永远健康。 传统媒体时代,舆论场上有主流观点,有共识;社交媒体时代,主流观点已经消亡,任何想在舆论场一统江湖的,不过是痴心妄念。
▍事实与逻辑,双翼尽折
过去,说服一个人,无外乎摆事实,讲逻辑,而在社交媒体时代,这一套似乎不管用了。 事实永远都很重要,因为它是逻辑发挥价值的基础,偏离事实的事实,不过是海市蜃楼,早晚是要垮塌的。 但是同样一件事情,在传播时,往往会呈现出不同的事实,尤其是社交媒体时代,共识基础上的“公认的事实”近乎绝迹。 比如,同样是潘金莲的故事,有人讲成“奸夫淫妇合谋谋杀亲夫”,也有人解构成“为了爱情背叛婚姻”。 另外,任何事实,都会有多个角度和无数细节,社交媒体时代,换一个视角,换一个细节,只要能满足大众的共情心、正义感、参与感,能调动大众情绪,符合传播规律,就会被迅速刷屏。 然而,事实和真相的全貌到底是什么,似乎越来越不重要了。人们相信的,只是自己愿意相信的,或者是传播者希望大众相信的东西。 结果,很多热点,今天一个定论,明天一个翻转,后天又爆出新料。正所谓,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 智能时代在为人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在制造着新的阶层分化——不过,界限不再是财富权力,而是以独立清醒的思考,来对抗技术革命的意愿与能力。
▍情绪裹挟理智,站队取代辩论 既然事实与逻辑都不重要了,那什么最重要?答案是情绪最重要,立场最重要!一切议题的是非,都变成了站队。 社交媒体时代,技术赋权的直接结果,就像法国大革命以“自由”之名,将贵族消灭殆尽一样,君王和平民之间的隔离层都被扫荡干净。于是,所有人都暴露在所有人的视野之下,所有人与所有人的“战争”随时会爆发。 战争需要动员,这场特殊的战争也不例外,社交媒体时代的动员互动方式聚拢成一种,那就是站队。 站队表面上是大V发布观点,吸引流量,人们表面上是站观点,站大V,但实际上是站自己,动员与自我动员互为表里。 今天,只要刷社交媒体,你就已经被“新群众运动”所裹挟,“扣帽子”,“打棍子”,早就不稀奇了。 最典型的就是“饭圈”。今天你崇拜某个明星已经不叫追星了,叫做“饭圈”,不同的“爱豆”有不同的饭圈,而饭圈之间必然“撕逼”。 这种由社交媒体带来的自发的动员体制,迅速席卷整个社会,互联网上的几乎一切现象,都或多或少地被抹上一层政治色彩,别再说你不关心政治了,只要使用了任何一款社交产品,你就是大数据中的一个节点,你就必须要站队,这就是新时代的政治。 谁又能置身事外?谁又能岁月静好呢?
▍社交媒体带来的三大剧变 ◎政治越来越粗俗化 尼尔·波兹曼在《技术垄断》中认为,任何一种媒介工具,都会把世界重新塑造成某种特定形态,并强化某种特定的感官,技能或态度。 这一点在政治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 媒体作为一种中介,其演化的方向却是去中介,每一次媒介的变化,都让政客与民众的距离越来越近,每个时代,都会产生新的弄潮儿。 以美国为例,报纸媒体催生了美国的政党政治,获益者是联邦党人; 广播时代,身患小儿麻痹症,双腿残疾的罗斯福,其诚恳亲切,如在耳边的话语,却在很大程度上帮助罗斯福完成“造神”; 电视时代,英俊帅气,能驾驭电视直播的肯尼迪,成为政坛新宠; 社交媒体时代,深谙新媒体打法的特朗普,开启了属于自己的政治生涯; 特朗普的“三板斧”,简单却有效: · 不要团结大多数 · 不要完美人设 · 不要理中客 抛开价值立场,从报纸、广播到电视,对政客“内在”——道德、政治智慧的要求越来越低,对“外在”——表达、演讲,操纵民众情绪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社交媒体崛起的一个意外结果,就是让政客的“外在”越来越背离“内在”。 按照保守主义思想的观点,政治当然不是少数人“神秘主义”的游戏,但更不是玩弄民意于股掌的谎言。
◎认知越来越浅薄 社交媒体时代,给了人们更多元的生存方式,造就了无数草根明星,网络大V。 但就普通人而言,他们的独立思考、语言逻辑能力,被社交媒体的极端化、碎片化表达肢解得支离破碎,人们逐渐失去了思考能力,变得越来越浅薄。 正如尼尔·波兹曼在《技术垄断》等数字“反思媒介三部曲”中分析得那样,“娱乐至死”的可怕之处,不在于娱乐本身,而在于人们日渐失去对社会事务进行严肃思考和理智判断的能力,在于被轻佻的文化环境,培养成了无知又无畏的理性文盲而不自知。 我们知道,每一次技术革命所带来的产业升级,其本质都是用新技术,把原有的产业重做一遍,知识领域也不例外。(推荐阅读《技术的本质》) 互联网技术的诞生,让人们学习知识的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适应碎片化时代的知识音频一度成为新的风口。 ——这不是变化,而是革命;不是改变人们获取知识的方式,而是技术对大脑构造的改造。 人的大脑具有极强的可塑性,脑科学研究发现,信息要在大脑记忆区停留大约3小时,才能被转化为长期记忆。然而,到了智能时代,信息出现大爆炸,当人们跳跃地,碎片化地接受海量信息时,它们不可能进入长期记忆区。 结果,表面上我们学到了不少东西,但是根本就无法被大脑消化掉,这正是越来越多的人陷入“越焦虑——越迫不及待地去接受更多碎片化信息——无法被大脑消化掉,更加焦虑”恶性循环的根本原因。 结果,大脑慢慢的从一个可以处理复杂问题的操作系统,变成一个透明的驱壳,海量的信息和知识,不过感官世界的匆匆过客。
◎民粹的2.0时代 纳粹宣传部长戈培尔曾说:“谎言重复一千遍,就成了真理。” 这句话反映了纳粹宣传洗脑的套路,垄断信息管道,然后重复重复再重复。但是在今天,这个方法彻底失效了。 互联网世界中的多元化、碎片化,势不可挡的解构着一切。舆论场上任何基于强制的一元乌托邦,已经不复存在。然而,另一个更可怕的乌托邦崛起了:利用技术手段操控社交媒体的数字乌托邦。 不仅舆情、民意被操控,任何一款的应用或者游戏,背后都是专业的团队,用最前沿的科技,最详尽的数据,在各种心理学、行为经济学、认知神经科学等理论指导下,精心打造的一个个算法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选举、购物、社交,甚至人的喜怒哀乐都被操控、被利用。 不敢想象,当科技巨头和政治强人操控算法时,一切的强制,看起来都是那么的“自由”。这样的未来,简直细思极恐!以前,民粹先要制造一个假想敌,塑造一座神,现在民粹已进入2.0时代——数据驱动下的操控。 人类尚未彻底告别20世纪的政治乌托邦,却一步就跨入了数字乌托邦,并于一夜之间,被“碎片化”“浅薄”“民粹2.0”所奴役。因此: 我们亟需的,恐怕还不是共识,而是数字乌托邦时代的新知——智能时代到底发生了哪些不易察觉的剧变,以及如何告别娱乐至死,如何才能不陷入“自由地被操控”的绝境? 未来最稀缺的,不是物质财富,也不是知识和信息,而是能抵御浅薄、粗鄙与汹涌民粹的厚重思想。 据说,未来会出现三类人:掌握核心算法的极少数、被算法驯化的沉默的大多数,还有,用思想抵御浅薄与粗鄙的另类,我们想成为哪一类?这首先取决于我们的认知和选择。
近期图文:
希特勒私下承认:从马克思那里学到很多 站着竖着比一比,躺着横着比一比 瘟疫是否能被用来避免全球化被折腾死 共和国一开场搞运动就一步错,步步错 五四过后说五四:还有多少误读的片段? 后浪与前浪:在同一条河流中洗脑 从过去的灾难里中发现一些基本的规则 世纪钟摆将借着病毒向左摆动重回专制? 难道爱国主义不是一种美德吗? 民粹主义孕育强人,强人操弄民粹主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