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互相贺年的声势今年格外热火,每天打开电邮和微信,朋友圈中都有数百贺年帖。热闹固然热闹,但人们似乎也越来越懒,挑现成图片、音乐和视频转去转来,越来越少看到真性情、真感觉、真见识、真文笔。而我这位同学的来信就格外可贵
老高按:每年春节,中国人都会收到和发出很多祝贺新年的信件贺卡。过去都是到商店买卡或者自制贺年卡,到邮局寄送(我每次回国,都会买一批中国图案的贺年卡,回来一一寄给美国亲友,他们特别稀罕和喜爱);网络兴起之后,就逐渐改为电子邮件;手机普及了,更多的人通过手机短信。我有位朋友,后来一度专门给某家公司创作贺年、节日和各种场合的短信,供人选用,收入不菲——可能您现在在网上找到和选用的贺卡或短信,文字就出自她的手笔呢。而到了微信时代,微信成了贺年的主会场,不仅图文并茂,更有声有色。 热闹固然是热闹了,但我感到,人们也越来越懒,越来越不想自己动脑筋了,都是挑现成的,转去转来,都是别人的创意,而越来越少看到自己的真性情、真感觉、真见识、真文笔。 今年贺年的声势格外亢奋闹腾,每天一打开电邮和微信,朋友圈中都有成百个互致祝贺的帖子。我隐隐感到,到了这种程度,恐怕也到头了,该再换新花样了。 多年以来,每到春节前夕,我总与几位老朋友互通音问,迄今为止,方式也一直保持为既不太新潮、也不太落伍的电子邮件。其中有一位武汉老乡、中学同龄校友(但不是同一个班级的),每年都在春节前后给我写来详细的长信,从故交、家人、社区到国家,从自己的衣食住行到国人的喜怒哀乐……每次都让我大感过瘾、解渴!我笑称:收到你的信才是过年,没收到你的长信,这个年就像没有过!今年更提前到立春那天收到他的长信,他说是还“书信债”,我说哪里是还债,分明是给我送来春节大礼! 他的信內容详尽,文笔通畅,大半生在企业工作,并非“文青”“文老”,最可贵的,是不作雕饰,细细道来的真诚和平实!——我征求他的意见,是否可以发在“老高的博客”,与更多博友,尤其是来自武汉或熟悉武汉、怀念武汉的读者分享?他回信同意,说这些都没有什么不能与外人道的,只是有些同学的名字不提为好,尊重他们的隐私权。他提醒得极是,遵嘱做了点文字处理,转发如下。
伐林:你好! 今天立春。应该还我的书信债了。 自2013年秋开始,我一直在武汉×学院搞基建管理(大陆凡有政府投资的基建工程一律要求第三方机构来管理)。我们在现场工作的两三个人,是被称为代建公司的老板所聘请的现场管理人员。其中一人就是我给你提起过的老徐。他的孩子今年才21岁,没成家;他的妻子比他小21岁,也没有正式工作,每个月还要自己交将近1000元的社保金,所以他是需要这份收入的。 我在这个项目已经干了两年多的时间,大约至少还要干一年多。这个工作说容易也比较容易,说难也非常难——主要是处理各方面的关系很难,没有在社会上几十年的历练,可以说很难呆下去。这份工作对我的时间有很大限制,老板对我们也十分吝啬,但我不好中途离开,因为主持工作的老徐比我更需要这份工作,我若中途离开总觉得有点对不起老徐。
我的工作主要是管理资料、收发文件、打印一些工程文件,有时出去办理一些申报手续,另外帮老徐处理一些日常事务。好在我每天在离家很近的地方坐校车往返,一天在外面12个小时以上。上班后可以见缝插针上上网,做一些我想干的其他事情。加上我一直在做的编书稿、写一些东西,时间就非常紧了,常常是欠了许多的债。这两三年,同学们组织的多次外出旅游(南太行山、俄罗斯等地)我都没参加,自己喜爱的摄影也没时间去享受了。 我现在的退休金是3800元,加上企业补的410元,约4200元;老伴退休金加上企业补的340元,约2500元,相当于武汉企业退休职工平均水平中等偏上(武汉市退休职工目前的平均工资为2200元。因为我们企业每月按工龄每年补助10元,绝大多数企业没有)的收入。 这个退休金若全部用于吃饭,1000元的购买力大约相当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10元。用于吃饭之外的购买力,1000元大约相当于20元。但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用于吃饭以外的费用很少,也不需要买房、交学费、学生的培训费、选校费等等。看病基本上只需几分钱的门诊费,而现在到三甲医院挂一个专家号就要几十块。现在很多家庭必需的开支,都是那时没有的。如购房、房屋装修、住房、租房费(武汉一半以上的外来常住人口)、物业费,宽带、手机、电话等通讯费,汽车、电动车等交通工具、旅游的各种支出。尽管退休职工的退休金已经是11年涨,估计今年还会涨,但由于年年物价上涨,货币年年贬值,人们的感觉好像没什么增长。因为每次涨价,都赶在退休职工拿到增长的退休金之前,而且增长的幅度往往大于退休金上调的幅度, 我的姨妹是副处级公务员退休,她每月的退休金约等于我们夫妇两个人的退休金之和。 我们有点房租、打工收入,应该说衣食无忧。如果不害大病,钱是够用了。但仅限于基本生活,我每月用于看病拿药的钱比一般人多一些。我们没有其他奢侈性的消费,捂紧钱袋,也从不搞股票、奖票、理财一类的投资,所以没有大喜大悲的事情发生。
去年10月26日,你们班的李××因患糖尿病去世,一中的同学有几十人参加了悼念活动。我班周××还从广东佛山乘飞机赶来,他其实和李××打交道并不多,主要是觉得要告别一个时代。据说,你原来的班上已有12人已经不在人世了,是一中老三届同学中走得比较多的班。其中有徐××(2015年正月初一死于中风),我认识的还有卢××(忧郁症自杀)、秦××(2015年10月25日死于心梗),×××告诉我的还有王××、田××、叶××、吴××、凌××、宋×等(还有两位姓名记不起来)。让人不胜唏嘘!
武汉这些年发展很快,城区呈几何数爆炸式的发展,发展较快的除原属老城区武汉三镇地盘以外,还有沌口经济开发区、关山的光谷地区、东西湖地区、阳逻地区、黄陂区的盘龙城、汉口北地区,江夏区等,这些新区每一个都有几十万人口,大大超过原来的一个区的建成面积。一座座新城拔地而起,高架桥、立交桥比比皆是,地铁等轨道交通已连接三镇。另外,当局引以为豪、津津乐道的是修建了许多大型商场(光万达广场就修了5个,据说武汉是全国人均占有商业面积最高的地方)、运动场(建在光谷的网球比赛场馆)、影视音乐美术厅(如原水果湖建成的汉街的汉秀剧场)、图书馆(建在沙湖边的湖北图书馆)、博物馆(辛亥革命纪念馆、金口的中山舰博物馆、江汉关博物馆和附近原巨轮型的候船室改为武汉科技馆等)、大型公园(如去年张公堤垃圾场建成的园博园)等。据不常回汉的同学评论,武汉已经很有特大城市气派了。你若回到武汉,对这座城市应该是很陌生了。
这些年,因土地升值,地价上涨,民居早已不再建六七层高的楼房,那种类型的房子已是不可再有的稀缺资源,而是动辄二三十、三四十层楼的高层住宅。这种房子的缺陷一是公摊面积很大,比如原多层(无电梯的七八层以内民居)建筑面积100平方米大街的住宅,若是高层有电梯的楼房同等面积,实用面积要小20多平方米;二是物业费比较高,高层建筑一个平方米的物业费至少在2元至5元;三是地点大多在郊区或远郊,出行成本、就业成本上升。原老城区内新房的房价每平方米早已突破一万元大关,原来的中心地带大都在一万五到两万元之间,有少数有江景、湖景的最贵的达到五万元左右,有直追北、上、广、深之势,例如汉口的黄浦路、永清路一带,因兼有学区房(大陆现在按户籍和住房证对口入学,可免交或少交入学费用,这一带有二中、七一中学、一元路小学、育才小学、健康幼儿园等)和江景,更多的是到江滩比较方便,武昌的东湖路沿线,就都达到这样高的水平。 现在,工薪阶层买房已是奢望,如刚性需求则只有父母交首付,再用公积金贷款,成为一辈子的房奴。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需要买房,城市居民中,一般人都不需要买房,很多人都有两套或几套房子,再加上家庭人口结构的变化,因为多年实行计划生育,很多年轻人一对夫妇有四个老人,他们和父辈至少有两套房子或几套房子,如要买新房可采取卖旧房买新房的办法筹集买房资金。但农村进城的年轻人,就只能自力更生了。现在城市居民旧房改造拆迁和城中村的农民补偿金都比较高,武汉市的中心地带拆旧房每平方米补偿金都在一万元左右,加上其他费用,大约可以补偿到(每平方米)一万五千元左右,可以再买一套二手房,面积还可以增大一些。一部分人通过拆迁也改善了住房条件。 最困难的是进城工作的人。他们没有父母的帮助,靠自己的力量买房只能是一辈子当房奴。据说最近政府当局提出房地产的关键问题是消除存量房(当局有个数字,现在的存量房大约要七年才能卖光),城里人买不起,他们提出了放开户籍,让农民工进城来买房的设想。这些不食人间烟火、不了解社会的精英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就像晋惠帝“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一样幼稚可笑。
大拆大建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很大,这些年,几乎所有的道路都被施工挡板围了起来,连我上班的远郊沌口,原来非常通畅的道路这两年也搞得行路难。两条平行的通衢大道一条炸掉原来利用外资修建的高架路,重建新的高架路,另一条大道全封闭在建有轨电车轨道。出门堵车是家常便饭。中山大道武胜路至南京路全程封闭施工已有两年半,今年封闭还要扩大到一元路。几年前预计一个小时的路途时间变成两小时、三小时。道路两旁的商家生意惨淡,门面房子租不出去,租房者连租金也难赚回来,已签租约的经营者叫苦不迭、倾家荡产,而这些损失政府一概不管,后果自负。我想这样的问题如果发生在在港台早就会闹翻天,但在武汉,人们只能自认倒霉。 老百姓提到“满城挖”(他们给原市长、现市委书记阮成发起的绰号),怨声载道,政府宣传说“现在的不便,是为了将来的方便”,但搞大会战、大轰隆,整个城市(包括远郊)开膛破肚,既有地铁、有轨电车施工,又有高架路、立交桥、扩宽道路、主干道的房屋扩建改造,还有几座长江大桥、过江隧道、穿湖隧道(东湖就建了一条)新建,还有城中村的拆建,全市长年保持一万多个大工地,而且施工挡板一围就是几年,确实成了扰民工程,这些施工带来的出行难、生意做不下去、房屋拆迁,都要老百姓来承受。而政绩工程受益的是领导干部,与老百姓关系不大。 汽车的增长也非常惊人,全武汉机动车已由5年前的100多万辆发展到230多万辆(原来的100多万辆机动车还包括摩托车,现在摩托车已经全部禁止行驶)。可能是担心将来政府突然限牌,加上攀比心理作祟,并不需要卖汽车的老百姓也抢着买车。好在车价比房价便宜,不少家庭买得起。媒体报道,武汉去年已买车的均价大约是15万元。其中几万元一辆的多是用来当挣钱的工具车用的小型面包车。 买车的也大都陷入怪圈,因为中国买车者觉得小车是和身份、地位的象征,所以,几万元的节能经济型轿车无人问津——法国和武汉二汽合资的东风雪铁龙就有五六万元一辆的,这个车型性价比很高,但是因为武汉的“的士”用了这个车型,就很少有武汉人买雪铁龙,大多去买中档20万元左右、耗油量大的SUV运动型多功能车。有一小部分人买豪华汽车品牌,如奔驰、宝马、奥迪、路虎、捷豹、凯迪拉克、宝马、奥迪、沃尔沃、别克、雪佛兰、丰田等。 我们家至今连电动车也没买过。因为一辆小车一年就需各种费用2万元以上,到哪里去都很难找到停车的地方。再说如今的地铁、公交车比较方便,哪里都可以到,一般上班的人一月交通费在200元左右,65岁以上的老年人有免费的老年卡,可乘坐地铁、公汽、电车、轮渡。小汽车使用率低。如果开车出去旅游,一是没时间;二是费用(高速公路的养路费、汽油费)远远高于旅行社随团出行;三是每到法定的节日长假,高速公路的养路费免费,所有车辆一起涌向高速公路,形成新的堵点;节日长假期间景区因为人多,也远远不如平常好玩,吃住都不方便。我们家选择了不买小车。 原来住宅区大多没有建设停车的车位,各小区、各条背街小巷,到处停满小汽车。小汽车高峰时间占据城市道路,尽管城市建设道路每年有所增长,但远远赶不上车辆的增长速度。造成小汽车成灾。据说武汉这样的南方城市雾霾的成因,主要是汽车尾气和建设工地。这是城市管理者没有通盘考虑,或是主政者不顾一切,贪图政绩工程,政策引导偏差出的问题。
关于精神生活,武汉这两年绝大多数人都用上了智能手机,智能手机成为人们社交、娱乐、传播信息的主要工具。能写原创发帖的极少,多数人都喜欢转发自己看到的比较好的微信。微信、视屏、博文的内容以保健和政治时事为主。公共汽车、地铁、马路上,到处都看到拿着手机低头翻看的人们。还有比较少的老年人至今不会打字,不会发短信,也不会保存电话号码,手机还是老式的2G。 退休的同学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往来也很多。有打乒乓、足球的,有搞文艺自娱自乐的,有上老年大学的,有自己组织团队、自选线路去旅游的,也有搞写作的,但最普及的是打麻将、跳广场舞的。我退休后除了别人送过几次话剧、电影、杂技票,去影剧院看过演出外,基本没有进过影剧院,因为一张话剧、舞剧、杂技票就要几百块,电影票也要几十百把块,而且也没有什么好看的剧目、影片。看书的人越来越少,江汉路、武胜路的新华书店早已拆迁,人们的阅读兴趣早以转移。加上电子媒体的兴旺,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多年没看长篇小说之类的作品。旅游的兴盛得益于人们的假期增多,收入的提高,高速公路、高铁动车的四通八达。从武汉到全国大多数的省会城市都只要几个小时,这是几十年前不敢想象的。 说个题外话:大贪官刘志军因为在湖北、武汉办了许多好事(如新建、改建了三个火车站,拨款兴建了天兴洲公铁两用长江大桥,规划了武汉四通八达的高铁网路、使武汉重新获得中原铁路枢纽的地位,在武汉组建了南车集团,提升了武汉铁路局),不管是在官场还是民间,人们都还是挺同情他的。解放以来,从湖北出去当大官的人不少,都没办什么有益于家乡的好事。
吃穿用的东西现在很好买,网购、电商的兴起对传统的商业冲击极大。小区里整天都有快递人员穿梭来往。年轻人大多喜欢网上购物,老年人则仍采用现金购物的方式。超市、集贸市场、专业的批发零售市场是中老年人的天下。每到年节,都有很多食博会、购物节之类的活动,商品也特别丰富,也有很多打折的商品。现在过年办年货,主要是去采购,像过去家家户户的包饺子、包汤圆,都被购买的速冻饺子、速冻汤圆代替了。今年,我托人到乡下买了一只狗,和几位要好同学在大雪纷飞的那天一起分享了。另外托人买了一只5斤多的野生大甲鱼。我到展销会,多半注意的是买一些三七、百合、蜂蜜等土特产。 武汉好的小区的标准是什么?有很多答案。我听到一个最现实的标准是看“过早”方不方便(武汉人称吃早点为“过早”——老高注)。好的早点多出在生活方便的老城区。比如兰陵路一条街附近就有很多有名的小吃。我住的前三眼桥路一带也是好早点云集,附近有正宗的老通城豆皮,有两三家做糯米包油条的,还有做米粑粑、烧麦的。至于遐迩闻名的热干面,做得好的就有好几家。现在的热干面比起几十年前有了很大的改进,可以说是千家百味,各不相同。你来信中提到美国有卖袋装热干面,很高兴,你可以聊解思乡之愁。但袋装的热干面味道远远比不上正宗的热干面。热干面做得好有两大要素:一是面要擀得好,擀得有弹性和嚼劲,袋装热干面无法达到这个要求;而且现在热干面有了很大的改进,以前的热干面佐料较少,只有芝麻酱、小麻油、味精、胡椒、葱花、酱油、香醋、萝卜丁或榨菜丁、辣椒油,现在普遍增加了十来种佐料,如蒜泥、酸豆角、香菜、腌菜、特制卤水、红油腌辣椒、泡萝卜,有的还加上炸酱,还有牛肉热干面等几个创新的品种,芝麻酱也增加了黑芝麻酱,十几种配料可以由自己随意加放,可以说味道大同小异,但绝不千篇一律。这是竞争激烈和食不厌精造成的。我们附近一家叫麦香园的店里还有热干豆丝,也非常好吃。我以前爱在家里做热干面,但家里不可能准备那么多的佐料,所以,只要想吃,我就去自己中意的那家店里,来一碗热干面,外加一个炸面窝。一般只需要五元钱。过去擀面、烫面的大锅早已改成了清洁方便的不锈钢电加热桶,碗筷也早已成为一次性的,卫生条件大大改善。还有做得每天有人排队的煎包、蒸包、面窝、桂花糊米酒、牛肉面等。 ——我写到这里时,你的涎水是否流了出来?但是加工工艺复杂或不赚钱的剁馍、油香、酥饺、炸糍粑、什锦豆腐佬等少数早点,已近绝迹。 武汉的传统菜肴已经渐渐演变,过年时很多在外面餐馆包席招待来宾,如果在家里,有几样是必须的——排骨藕汤、腊肉炒菜苔、珍珠圆子、炸藕夹或炸春卷等。武汉菜虽上不了正席,没评上八大菜系,但南北兼容,加上出产丰富,武汉人是有口福的。我昨天到食博会,买了武穴产的酥糖、杂糖、京果……盼望能找到一点儿时过年的记忆。 盼望有机会和夫人回汉过年。 提前给你和全家拜年,祝全家来年风调雨顺,平安健康!
×× 2月4日
相关图文:
岁末之问:“我是谁”与“我们是谁” 马善被人骑,羊善被人宰?——羊年闲话 国内师友马年来信让我看到人生的充实 关于马的成语典故,这个最发人深省 蛇年拜年,说什么好呢? 在不能多喝酒的年岁怀念痛饮一醉 认识一个远在我们想象之外的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