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铁心相信连政治工作部上将主任都自杀的军方,愿意铁心相信连公安部、安全部主要领导都频频落马的警方,那是他们的权利。他们不妨坚称“警方发布官方通报”就“真相大白”。不过,这样的人到底是傻子还是骗子?这又是一个“罗生门”
老高按:自从来到美国,逐步涉足媒体界尤其是涉足新闻和历史领域之后,一个词儿常常浮现在脑海:罗生门。《罗生门》本是芥川龙之介一篇小说的标题,随后被日本著名导演黑泽明拍成电影(部分情节来自该小说),不仅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一,而且“罗生门”被借用来泛指一切“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现象——更准确地说,是“公说公眼中的真相,婆说婆眼中的真相”这么一种现象。 “罗生门”现象包含政治、人性、哲学层面的很多道理,此处无法尽述。二十多年来,我遇到的“罗生门”实在为数不少。(其实要说起来,早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在中国大陆我也遇到过“罗生门”,包括我亲自参与的对当时的青年典范张海迪身世和事迹的调查) 2017年初冬北京发生的两件事——“40天整治驱赶”和“红黄蓝幼儿园”,也不禁让人想起“罗生门”这个词儿。读到方可成在新闻实验室刊出的一篇文章:《中国的“后真相”时刻》,对于我们理解人们面对“罗生门”的各种心态和逻辑,颇有帮助。转载于下。
北京朝阳警方发布对红黄蓝幼儿园事件的官方通报之后,网上出现不少以此口径为依据、揭露海外势力的反击文章。我看过若干,包括一位署名“四级警长”所发布的《北京虐童案 精细梳理之下 幕后黑手现形》的相当详细的文章(在万維博客上也有网友转贴)。 “精细梳理”一文,提供了很多情况,但是也忽略了很多情况;对很多线索追究下去,但是对很多线索就视而不见。作为对真相的追究,显然不专业,是当今年代“政治挂帅”的玩意。其中有些话更是让人笑掉大牙。例如: 11月25日下午,北京朝阳警方发布官方通报……至此,北京虐童案真相大白,可以告结! ——“警方发布官方通报”,就意味“虐童案真相大白,可以告结”?这个“警方”及后面的体制,有这样的信用史吗? 作为传播者的博客用户“旁观者Q”,其博客注册于2012年7月3日,之后没有进行使用,直到2017年11月23日,事件曝光后,立刻开始活动起来,这不得不让人怀疑其是否专门为炒作该事件涉军而准备。所以,微博散布“猥亵”甚至是“性侵”的,均是海外账户,让人感觉事情开始没有那么简单了! ——五年前就设立博客,“专门为炒作该事件涉军而准备”?这为“钓大鱼”而放的“长线”也太长了吧?长到从胡锦涛时代到习近平的第二任期?“四级警长”看《潜伏》《伪装者》,看得太多了吧? ——“均是海外账户”!这六个字可圈可点,确实也“让人感觉事情开始没有那么简单了”! 文中还煞有介事地说“一篇博文当天晚上即神秘消失了”——熟悉中国网络防火墙、敏感词的人,会觉得某一篇博文消失很“神秘”吗?对这种无日无之、司空见惯的现象,名之为“神秘”,到底是无知呢,还是有意? 到目前为止,“罗生门”依然是“罗生门”,信者恒信,不信者恒不信。有人愿意铁心相信连政治工作部上将主任都自杀的军方,愿意铁心相信连公安部、安全部主要领导都频频落马的警方,那是他们的权利。他们不妨坚称“警方发布官方通报”,就是“真相大白”。不过,这样的人到底是傻子,还是骗子?这难道又是一个“罗生门”?
中国的“后真相”时刻
方可成,新闻实验室
一年前的这个时候,美国人还沉浸在川普当选总统带来的震惊当中。一个叫做“后真相”的说法迅速流行开来,成为牛津词典的2016年度词汇。 川普是“后真相时代”的代表人物。虽然他总是攻击媒体报道的是“假新闻”,但他自己毫不在意什么是真实的,他的选民也不在意。 在后真相时代,真相变得无关紧要了,甚至没有资格跟谎言同场竞技了。“知道一件事对不对”让位给了“感觉一件事对不对”。所以,川普最喜欢用的句式是“有好多人说……”至于到底多少人说,这些人是否可信,一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感觉上好多人都这样认为。搞笑脱口秀主持人Stephen Colbert称之为“truthiness”,意思是“应该是对的”、“看似是对的”、“感觉是对的”。 而事实和感觉之间可能完全没有相关性。
如果说2016年的11月是美国人的后真相时刻,那么2017年的11月或许可以称为中国人的后真相时刻。 我们获知了令人震惊的传闻,又目睹了当事人在镜头前的讲述悉数消失,以及更多相关讨论的消失。我们从两张蓝色背景的图片中得到了官方的说法,但大部分人并不相信那些建立在诸多可疑细节基础之上的、语焉不详的结论。 在这样的后真相时刻,我们看到的景象是:你说你的,我听我的。一方面,你或许并不在乎我相不相信;另一方面,你可能不管说什么我都不相信。 人们也并不是不在乎真相,只是真相很难被发掘。即便真相真的来了,人们可能也是半信半疑、将信将疑。 我们看到一个不信任的螺旋:人们质疑的声音越大,那些声音被消失的速度就越快;而声音消失的速度越快,人们也就越不相信。 央视主持人在微博上说,建议召开新闻发布会,开放提问。其实,增强信任度的方法有很多,每年许多学者都在帮政府做危机公关的对策,只是他们可能根本没有意愿采纳。 没有信息公开的保障、没有对权力的足够监督,此时,“不相信”是弱者唯一的武器。如胡泳老师所说,谣言也是一种社会抗议。 而悲哀的是,这是一种自残的武器。因为当所有的东西都不可信的时候,我们不知道该抓住什么,才能避免堕入虚无。
2017年的奥斯卡颁奖典礼期间,《纽约时报》播出了一则以“真相”为主题的广告。 除了视频版之外,这则广告还出现在报纸上、户外大屏幕上。
真相是坚硬的。 真相是隐藏的。 真相必须被追求。 真相很难听见。 真相往往不简单。 真相并不明显。 真相是必要的。 真相不能被掩盖。 真相没有自己的议程。 真相不能被制造。 真相并不选边站。 真相不红也不蓝(在美国,人们一听就知道红蓝何所指——老高注)。 真相很难接受。 真相毫不留情。 真相是有力量的。 真相正在遭受攻击。 真相值得捍卫。 真相需要你表明立场。 真相从未如此重要。
我们看到,西方恪守新闻专业主义的媒体依然在倡导真相的价值。而今年《纽约时报》激增的付费订阅用户数量则表明,在这个后真相时代,认可真相价值的人依然非常多。 但是在我们中国,真相如何被捍卫?能被谁捍卫? 我们也许还保留着大声说出“我不相信”的权利(这种权利会不会被剥夺?我不知道),但环顾四方,我们找不到可以信赖并且可以发出声音的人和机构。 去年《经济学人》杂志的“后真相”封面文章说,民主国家可以寻找种种方式来对抗“后真相政治”的趋势,事实核查网站就是一个例子,独立的司法系统也能维护真相的权威。相比起来,威权国家的民众置身于危险得多的境地——“在谎言的海洋里,人们无所依靠,抓不住任何东西,只能随波逐流。” 这就像是对中国这个“后真相时刻”的准确预言。
高看(每日一图,与文无关。十一月图片主题:集市)
� 高雄夜市,就是战场,一个个眼明手快,身手利落,像打仗一样。
近期文章:
真相不重要,怎么表演真相才重要 2017年初冬的事件,内涵比我想的更深远 安全不能托付给人性善,而要防止人性恶 于无声处:北京大批低端人口搬走了 将底层民众逼上绝路,全社会都没安全感 旁观者清:外国人看中国言论审查制度 我一向不相信领导表态,我只相信行动 比起人工智能,人在逻辑上确实甘拜下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