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年轻时聚集了一大批民族英华。然而在短得让人惊异的时间内,那些精神、那份传承,突然都无影无踪。祭文最后一段振聋发聩:赵紫阳“以最后的行为,向中国共产党人发出呼吁:我们希望改变中国,希望改变世界,为什么我们不能改变一下自己呢”?
赵紫阳百年冥诞,子女祭文展示不一样的赵紫阳
《伐林追问》第六期 2019年10月14日首播
◆高伐林
各位观众、各位听众好。《伐林追问》上期谈到胡锦涛,这一期本来想接着讲讲1989年拉萨戒严的前因后果和胡锦涛的所作所为,没想到,昨天深夜,收到赵紫阳亲属发来署名为“赵家兄妹”的《祭先父赵紫阳百岁冥寿文》。读后十分感动!我临时改变设想,就这篇祭文谈谈我的感想。
赵紫阳百年冥寿(1919年10月17日—2019年10月17日)
这篇祭文,由香港《明报》首发,明镜网根据赵家亲属发给我的原稿,全文刊出,并不算长,但也有两三千字,我这里不读了。感兴趣的观众、听众,请用“祭先父赵紫阳百岁冥寿文”在Google上检索,就能找到原文。据说赵家后人之所以选择香港报刊,是要避免被扣上与“外国势力”有什么瓜葛的帽子,而中国大陆又显然不可能允许这样祭奠赵紫阳的文章发表,唯一的选择就是香港媒体了。 赵紫阳共有五个孩子,四个儿子和一个女儿。老大赵大军,是1946年出生,现在也年过古稀了。他们在1989年春夏之交,赵紫阳面临生存还是沉沦的重大关头,异口同声地支持赵紫阳反对派兵镇压学潮民主运动的选择。这非常难能可贵!我们在这里说起来比较轻松,但我们知道,有些当时的大佬,本来也抱有类似的态度,但就是被夫人子女拖后腿,要么不敢出声,要么模棱两可。 在赵紫阳从1989年被软禁,到2005年去世,16年间,赵紫阳的子女团结一心、无怨无悔支持他。在他去世之后,书房改作灵堂,子女悬挂的一副挽联,表明了他们的心迹:
能做你的儿女是我们今生的荣幸 支持你的决定是我们不变的选择
赵紫阳就是在自家这间书房度过软禁生涯。墙上悬挂子女所写的挽联。
赵紫阳遗体火化之后,骨灰如何安置,子女拒绝了官方的方案,骨灰在家放置了14个春秋。最终官方只好同意由家人自己寻找合适的民间公墓,去年我得知地点已经有了眉目,我个人估计,在赵紫阳百年冥诞过后就会办理——赵紫阳是1919年10月17日出生的,百年冥诞就是大后天,我们很快就能看到,赵紫阳和夫人梁伯琪兩位老人入土为安。 这篇《祭文》更详尽地说出了他们对父亲的理念和追求的理解。我也活了一把年纪了,读过的祭文不少,我要说,这篇祭文掷地作金石声!是我读过的写得最深挚的、能够传世的祭文之一。赵紫阳不是平头百姓,儿女不能只写父子情深,亲情天伦,必须融进家国情怀、人文内涵;赵紫阳又是违逆邓小平的专横意志、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而被打入冷宫的,他在软禁的逆境中越来越深入的思考,与当今的“习核心”,当然更是南辕北辙——子女们多在国内生存,不能不顾及生存环境,也就不得不像当年鲁迅杂文那样用些曲笔,例如,文中一个字也没有提到“六四”,只提到“众所皆知的那件事”;更没有提到邓、江、胡、习,但读者都不难从描述中理解何所指。
赵紫阳曾被软禁在离王府井不远的富强胡同6号达15年之久。此四合院曾是胡耀邦寓所。
祭文署名“赵家兄妹”,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最近网上经常提到的一个词“赵家人”——网民们、学者们借用鲁迅《阿Q正传》中对赵老太爷一家的称呼,来指代中国的权贵集团。“赵家兄妹”倒真是“赵家人”,本来也是那个“赵家人”的成员,但两代人用自己的信念追求和人生道路,与那个“赵家人”权势集团,划清界限,拉开距离。这篇祭文,包含了丰富深厚的思想含金量,磨砺了锐利强劲的现实批判力,让读者极大地开拓了思考的空间,提升了观察古今的高度。 例如这样的段落:
戾气太重,终非社稷之福。失去了以理服人的耐心,失去了妥协宽容的智慧,就会失去进步的能力。
再如:
多少举世无双的思想、多少兴灭继绝的学问,那些“为之百年犹不足,毁于一旦而有余”的瑰宝,因领导者的不了解、不认同、不喜欢而毁掉了,无复再生。
祭文还一针见血地指出:
今天,我们面临的,是思想的退化、哲学的贫困;失去了龙腾虎跃的深刻探索,看不见微弱闪烁的智慧火花;既没有人道关怀的点滴温暖,也没有动人心弦的丝毫感动。这是百年未见的精神困局。
北京戒严前夕,赵紫阳来到天安门广场劝说学生停止绝食,这一幕定格于史页,也定格于人心。
下面这几段话尤其给我的心灵以巨大的震撼,读来多么沉痛刻骨、多么椎心泣血!
在中共年轻的时候,聚集了一大批民族的英华,他们理想崇高、坚强勇敢、不计得失。那真是“猛将如云,谋臣如雨……” 让人说不清、道不白的是,在短得让人惊异的时间内,那些精神、那份传承,突然都无影无踪。几位风中之烛的老人,被称为“最后的良知”,徒劳地痛心疾首着,也相继寂灭了。 古人有言:“野无遗贤,乃盛世之气象”。而今,经过多年的优败劣胜的“逆向淘汰”后,有道是:刚正耿介者寥寥无几;寡廉鲜耻辈洋洋大观。 这些“其兴也勃,其亡也速”的现象,在中国历史上并不罕见,但如此神速,如此彻底,亘古未闻。
是啊,这么奇特的现象,这么深刻的课题,何止应该“伐林追问”,不应该精英学者们乃至关心国计民生的民众们都来追问么:为什么会这样? 过去,我们都钦敬赵紫阳大无畏的勇气,但是子女们却在这篇祭文中赞赏了他的“胆小”:
曾经,家父在与我们闲话时说道:“胆小的人有原则”。此话颇费解,因为是悖论:胆小的人,怎么会有原则呢?后来我们明白,他说的“胆小的人”,是指不敢肆意而为的人。在众所皆知的那件事上,他是一个“胆小的人”,他选择了苦路,他惧怕那悠悠后世的骂名。
我不由得放下祭文,深深思索。是啊,中国人不信神,不害怕末世审判,无所忌惮,为所欲为。我们在历史面前,最应该像赵紫阳那样“胆小”,最应该对“后世骂名”怀有敬畏之心! 祭文最后一段的提问尤其振聋发聩,令人警醒。赵家兄妹说:先父的一生,从学生时的热血、抗战时的艰难……到改革开放的豪迈,“这一切,早已是过眼云烟,唯有他以最后的行为,向中国共产党人发出的呼吁,仍在回响:我们希望改变中国,希望改变世界,为什么我们不能改变一下自己呢?” 真是大哉问!
赵紫阳与胡耀邦
我还想指出祭文中可能被人忽略的赵紫阳的两点见解: 第一点,是赵紫阳对处理文革中所谓“三种人”的方式不以为然。“三种人”这个概念,是指“造反起家的人、帮派思想严重的人、打砸抢分子”。改革开放初,陈云下令,对“三种人”一个也不能提拔。但他却对文革初期大搞打砸抢杀、大搞红色恐怖的高干子弟网开一面,一句话就将他们从“三种人”解脱出来,给他们展开锦绣前程。而这篇祭文中披露:
八十年代初,河北省有位造反派头头,在面临清算的时候,给中共中央写了一封信。他没有说自己的事,却提出了解决河北存在问题的一些看法。先父看后,称赞道:“造反派中真是有能人啊。”是的,那些建国后培养的大学生,在群众运动中涌现出来的佼佼者,当时如能及时地解脱他们,那怕是一部分,甚至一小部分,将是多么可观的一笔人才财富?可惜一代豪杰,近于全毁。对此,有识之士,常常扼腕叹息。
第二点,是祭文一开头就介绍说:
先父出生于河南北部的农家。我们的曾祖父、祖父是乡绅;按后来的称呼叫地主,先父晚年说,就是农民。中原地区殷实农民积累财富的手法不多,无非是勤俭、攒钱、买地。祖上也不例外,只是勤俭到极致而已。先父回忆儿时光景,印象最深的就是家中那两口大缸,用来腌渍家族常年食用的咸菜,用的是从盐碱地中淘洗出来的“小盐”;而“大盐”,即一般的食盐,是舍不得买的。
这表明:赵紫阳在晚年,对中共从四十年代中后期就开始的“土地改革”,有了否定的看法。赵紫阳认识到,自己的父亲成分是地主,其实就是勤俭起家的农民。 这里要说一下:一度有人传说赵紫阳的父亲赵廷宾是在土改中被镇压的——也就是处决的,后来有人澄清说:不是处决的,而是正常病故。2001年5月4日,有人当面向赵紫阳询问其父逝世情况,赵紫阳说,他父亲是“感染肺气肿去世的,和毛主席得的是一种病。先是浅部感染,后是深部感染,引起肺心病,最终导致死亡”。我考察了一下,确实不是被处决的,但,也不能算正常病故—— 赵廷宾在1945年分家时得60亩地,仍算当地大户人家,1947年河南滑县土地改革时,自然被划地主成分。他接受与赵紫阳熟悉的当地父母官的劝告,把田产、浮财自动交给贫苦群众去分,以求得农会从轻发落。但1947年5月一天,全体村干部光临赵家来,名为看望,却七手八脚地把他抬到太阳底下“晒暖”,从他家刨出了一小堆银元。此后,赵廷宾一病不起,吐血不止,1947年7月谢世,享年仅55岁。试问,这能算“正常病故”吗?
这篇祭文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与过去了解的很不一样的赵紫阳。这就是他沉痛反思后领悟到了对人的关怀,对人权的重视。赵紫阳的秘书鲍彤去年(2018)在接受李锐的女儿李南央的访谈时,概括紫阳的反思:“要把人当人”,而党的基本理论是“把人不当人”。
1994年,软禁在自己家中的赵紫阳仍然关注天下大事。
这篇子女的祭文中也说:
他看不得别人受苦,对剥削、压迫有着本能的仇视;他看不得不公不义,对苦难、人权有着天生的敏感。他在八十年代说过:“如果我们国家的人权不如人,是无论如何说不过去的”。
赵紫阳参加了中共革命,那么中共侵犯、剥夺、压制人权的罪行,他或多或少也有份。尤其是从四十年代末到五十年代末,他在河南、在广东所犯的左的错误:像土改中的残酷措施,大跃进后的“反瞒产”……都造成过严重后果。我们今天要正确评价他的一生,就不能对这些回避甚至掩盖。读了他子女的祭文,对他这些错误的思想根源、社会根源、历史根源,我感到有了更多层面的理解。
赵紫阳百年冥诞前夕,卢跃刚著《赵紫阳传》三卷本在台湾出版。
最近,前中国青年报社《冰点》副主编、著名报告文学作家卢跃刚以13年岁月探访、调查,写出了三卷本的《赵紫阳传:一位失败改革家的一生》,在赵的百年冥寿时由台湾印刻出版社出版。碰巧我对卢跃刚采访写作的过程有些微了解,感受到他秉笔直书的态度、求实追问的精神。据知情人告诉我,他与赵紫阳的家人有深入的沟通,得到他们的理解:他们在资料等方面毫无保留地、全方位地支持他,但是完全信任和尊重他的独立探索和独立表达,绝不干预。对于赵紫阳的得失、功过,他都进行严肃认真的解剖。这部著作,我已经托人去买,要先睹为快! 回到子女的祭文。让我们都来读一读这篇祭文吧,都来想一想赵紫阳以最后的行为,向中国共产党人、向他的同胞发出的追问: 我们希望改变中国,希望改变世界,为什么我们不能改变一下自己呢?
1990年4月17日,被软禁近一年的赵紫阳。
伐林补识: 署名为“赵家兄妹”的《祭先父赵紫阳百岁冥寿文》写得如此精彩深刻,文笔如此老辣,我曾经猜测是赵紫阳前秘书中的某一位——例如鲍彤——捉笔代拟,至少是帮忙修改润色过吧!但事后得知不然,他们不愿给赵紫阳的前秘书们带来麻烦,是赵紫阳的儿子中的一位执笔,然后经所有子女推敲而成。
近期文章:
以习近平时代为参照系,回望胡锦涛执政岁月 专制国家阅兵给专制者看,民主国家阅兵给老百姓看 追问:习近平怎能理解俄罗斯人真正的血性? 读史多疑问,事事须追问;问了也白问?白问也要问 我注定实现不了的网红梦 几乎没什么比实现中国民主宪政更重要的政治事务了 枪杆子里“出”历史:中共为什么根本性改写五四运动史 一篇12年前关于抗日的深度报道引出一封发给万维的抗议信 科技不断进步,过去的社会形态绝无可能复辟吗? 知青遇鬼记——《束之高阁》漫忆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