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冒出了几个新词。6月,“中国病毒”一词逐渐发酵,12月,另一个新词“赵家人”后来居上,顷刻爆红。这个词源于鲁迅,土生土长,刚出来时,网管可能还根本不解其意,当中宣部察觉这个词的摧毁性含义,下文封杀之时,已经星火燎原,难以彻底扑救
老高按:刚刚过去的2015年,冒出了几个新词。6月份,“中国病毒”一词开始逐渐发酵、传开,很快广为人知;12月份,另一个新词“赵家人”后来居上,顷刻爆红。“中国病毒”毕竟主要还在海外中文网络传播,传往国内时就受到拦截;但“赵家人”是国内土生土长,而且刚出来时,网管可能还根本不解其意,当中宣部察觉这个词的摧毁性含义,下文封杀(同时封杀的还有诸多衍生词语)之时,已经星火燎原,难以彻底扑救了。 我是在阅读一篇在微信朋友圈上的匿名《门口的野蛮人 背后的赵家人》,首次看到这个说法的。这篇文章,是评论“万宝之争”(宝能收购万科事件)的,其中有一段话: 【中国的资本市场,是一个四层结构:散(户),庄(家),财阀,赵家人。财阀,就是人们经常听到的某某系,某某大鳄。而财阀背后,各有各的老板,这个比财阀还大的终极大老板,通常,被称之为赵家人。 散户听K线图的,K线图听庄家的,庄家听财阀的,财阀又听赵家人的。】 所谓“赵家人”,典故源于鲁迅的《阿Q正传》和《狂人日记》。大家应该都还记得,《阿Q正传》中,富裕的赵家少爷中了秀才,阿Q跟着欢庆时,赵老爷却扇了他一个大嘴巴:“呸!你也配姓赵?” 这篇匿名文章用“赵家人”来借代中国的权力家族。一针见血底指出:真正决定商界胜败输赢的,“在于野蛮人背后的赵家人”。这一观点,迅即得到无数网民的认可,最近几天的万维网上,也已经有敏感的网友在转发一些文章。 今天我推荐一组短文,三篇出自东网——香港《东方日报》的网站,一篇出自2016年1月5日的纽约时报中文网。我相信,大家会对这个“赵家人”概念所一针见血揭示的深刻内涵,得出自己的判断。
“赵家人”流行的原因 乔木,东网 “赵家人”,这一源于鲁迅作品的权贵家族代称,经网民接力加工,旧词焕发新生,简单直接地反映了中国社会日益紧张的朝和野、官和民、权贵和百姓、你们和我们、赵家人和非赵家人之间的社会对立关系。 赵家人流行的背后,有深刻的政治、经济原因,和变化的历史、现实背景。 历史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一切都是以赵匡胤为代表的皇家的,岳母刺字的“精忠报国”,也是报效朝廷,报答赵家之恩。辛亥革命结束帝制,中国进入现代的共和政体,道理上国家属于每个国民,而不是专属某人、某个家族或某党、某派。但随即军阀混战,更有国共的残酷内战。中共宣称国民党有“四大家族”,在推翻了“蒋家王朝”和三座大山之一的“官僚资本主义”后,建立了新政权。 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喊“人民万岁”、“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很快人们发现,站着的只是他,人民跪拜,喊他万岁。承诺的联合政府不再提起,人民公社把分出去的土地又收了回来,公私合营、消灭私有制的结果是一切变成公有。但是谁掌握权力、不受监督的权力?公有制就是最大的私有制,国有制变成官有制,家天下变成党天下。 改革开放表面的发展和繁荣,并没有改变党国一体的性质,权贵赵家人更是以人民和国有的名义,垄断权力和巨额财富。中国跃居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更有世界上最有钱的政府,但国内腐败,对外撒币,民生福利,万般心酸。除了既得利益的赵家人,以及分得残羹冷炙的赵家狗,没有几个人对现状满意。 近三年开始又一轮反腐,而且动静很大,没收的贪腐官员的赃款,动辄以亿计、以吨量。但民众没有从反腐中获得任何经济上的好处,赃款既没有返还民众、发红包、增福利,也没有减税退税。与此同时,继续征收重税、高价卖地、哄抬房价、滥发货币、物价飞涨。 最具讽刺意味的是,去年以来股市大跌,中小投资者损失惨重。赵家人集中的证监会开始救市,成立应急小组,组织国家队入场,不许做空。但最终结果是,负责救市的证监会副主席姚刚、主席助理张育军落马,更有监管处长、发行处长、发审委员、投资者保护局局长、稽查总队副队长前扑后继。 随着赵家人把持的中信证券、国泰君安、长江证券等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落马,十几家国有证券公司的被查,原来所谓的“救市”,又是赵家人在发国难财。而赵家人和“门客”拍着脑门想出的“熔断”,不仅是个笑话,更是对非赵家的又一次洗劫。 就是反腐,也是赵家人内部清理门户的封闭式反腐,非赵家人既没有监督权、参与权,也没有知情权,只能等最后赵家日报或新赵社的统一新闻发布。而且反腐的动静再大,也没有从根子上解决问题。关键在于权力的产生是民选,还是赵家委派?权力是由百家监督,还是赵家人内部监督? 这就回到政治改革的老问题。从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政治改革,到2012年两会上温家宝下台前还在说:“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功,经济体制改革不可能进行到底,社会上新产生的问题,也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可是最近三年,政改提都不再提,甚至党内民主都不讲,内部权力进一步集中,外部抓网民、抓记者、抓律师、抓维权人士,媒体正能量,全国被做梦。红二代从地方到中央全面掌权,红三代政商兼顾,蓄势待发。 赵家人突然流行的导火索是宝能收购万科大战,看看背后的安邦保险:董事长吴晓辉是邓家的外孙女婿,董事陈小鲁是陈毅的儿子,前董事朱云来是朱镕基的儿子,就知道什么是赵家人了。 赵家人迅速流行与中国近年的政经变化有关。虽然网民在使用该词的时候心态各异,有抱怨,有调侃,但也借此表达不满,希望改变,政治上能参与国家的管理,经济上能公平地获得好处,通过这一极具冲击力的概念,警醒当局,除了反腐,到了政治改革、还政于民、还利于民的时候了。
“赵家人”:中共权贵阶层的新称号 KIKI ZHAO,纽约时报中文网,2016年1月5日
又一次,鲁迅作品为中国的时弊贡献了一个流行语。鲁迅是20世纪早期的作家,曾对革命前的中国社会秩序进行过尖锐批判,因此即便他本人不是马克思主义者,还是在共产党支持的名流俊士中赢得了一席之地。
“赵家人”出自鲁迅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最近几周,它再次流传,成为用来讽刺中国权贵的蔑称。 当一篇题为《门口的野蛮人,背后的赵家人》的文章开始在网上流传开来时,这个词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文章没有署名,讲述的是中国房地产开发商万科公司最近试图抗击其第一大股东——地产与保险集团宝能——发出的恶意收购要约的事情。 万科于12月18日将股票停牌,称希望进行资产重组。外界普遍认为此举旨在减少宝能的持股量,阻止其收购企图。万科董事长王石称宝能为“野蛮人”,同时万科欢迎另一股东安邦保险增持股份。 这篇文章的标题中的“野蛮人”指宝能,“赵家人”指安邦。这是一个信号,表明安邦的背后有共产党权贵阶层撑腰。安邦董事长吴小晖娶了中国领导人邓小平的外孙女。在安邦的董事会名单中,还有革命军事指挥官陈毅之子陈小鲁的名字。 从那以后,用“赵家人”指代权贵家族就形成了一股风气。 “这是互联网时代对官方话语的一个颠覆性解构,”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传播副教授乔木在接受采访时说。“过去我们都叫人民公仆,实际上还是权贵资本。中国就是‘红二代’,但你直接讲这个东西比较敏感,所以用类似于‘赵家人’的说法作为一种调侃。” 乔木在他管理的一个微信账号发表了三篇文章来讨论“赵家人”,以及他们在被戏称为“你国”的中国占据的举足轻重的地位。该帐号已被删除,但文章转贴到了其他地方。 “赵家特指中国的权贵家族,”他写道。“父辈打江山位居高位,第二代俗称‘红二代’,要么继续掌权,要么做生意发财。” 正如乔木指出的那样,“赵家人”出自鲁迅的著名中篇小说。阿Q来自贫困的农村家庭,他欺负那些比自己弱小的人,同时又讨好那些轻视他的权贵。在富裕的地主家庭赵家,少爷中了秀才。阿Q跟着欢庆时,赵老爷却一个嘴巴抽去:“呸!你也配姓赵?” 甚至在这篇文章出现之前,网上就偶尔有人用“赵家人”来指代中共权贵阶层。知乎是一个类似Quora的中国网站,供用户提出和解答问题。知乎上的讨论显示,一个网名为“穆好古”的用户在2013年5月发布的一条微博帖子,可能是这个词的一个早期使用案例。他写道:“周末和一个在省团委宣传部的朋友吃饭,我问他:你们这些正牌意识形态干部是怎么看网上那些‘自干五’的?”——“五毛党”指政府花钱聘请的网上评论员,作用是将网上舆论朝有利于国家政策的方向引导。而那些即使没有收钱也歌颂党的人,有时就被称为“自干五”。 穆好古援引宣传官员的回答说:“就像赵太爷对阿Q那样——‘你哪里配姓赵!’” 香港刊物《东方日报》的专栏作者赵晖发表文章称,“赵家人”的说法“既是对爱国主义虚假宣传的抗拒,也是现实不满的体现”。(赵晖和本文作者均不属于有钱有势的阶层。) “世界是我们的,也是他们的,但归根结底是‘赵家人’的,”他写道,“这样的说法看上去简单粗暴,但放在一个权利被普遍剥夺的国度,恰到好处。” 在中国,官方新闻媒体被严格控制,不能刊发揭露领导人的报道。在分别登出了有关前总理温家宝和现任国家主席习近平的家人持有巨额财产的调查性报道后,《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和彭博社(Bloomberg)的网站遭到了封锁。 “鲁迅先生文章的生命力,真是太太太太强大了,”一名用户在知乎上写道。 “鲁迅对中国人的总结和揶揄可谓入木三分,”另一人则称。 这不是第一次有人采用早在1936年便已去世的鲁迅的话来评论时事。1989年,军队出动镇压了天安门广场周围学生牵头的抗议活动,导致数百甚至可能上千人死亡。事件发生后,很多人引用鲁迅对1926年北京安全部队朝学生抗议者开枪一事的评论:“墨写的谎言,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 1990年,中国作家查建英这样评价鲁迅:“他现在还能引发如此强烈的共鸣,这个事实非常令人难过。”
盖过汉学和红学的赵学 乔木,东网 自从赵家人流行于网络,人们发现原来想不明白,或想明白了又不便表达的许多事,顿时清楚易传。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切都是以人民的名义,什么“人民政府、人民公仆、为人民服务、人民警察、人民法院、人民解放军、人民日报、人民代表”,以及“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金正日、穆巴拉克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等。现在你只要把“人民”替换为“赵家”,一切豁然开朗。 当然,人民医院不用改,赵家人不去那看病。人民公墓更不用改,赵家人去的是八宝山革命公墓。 在此背景下,赵学诞生了。它起源于鲁迅《阿Q正传》、《狂人日记》里的赵家人、赵家狗等典故,通过2015年底宝能收购万科事件后的安邦保险的背景(邓陈朱家族),进入公众视野。经众网民的接力创作,老词出新意,特指权贵阶层及其拥有的政商特权,于此相对的就是中国的普通民众,及所要的公平的社会环境。 赵学研究的是当代赵家和非赵家之间的关系,所涉及到的民意、民生、民权等问题。最核心的是研究民众政治地位和经济权利。作为公民,如何享有宪法第二章所确立的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人身、宗教等八大自由,以及选举、监督、批评、知情等权利;作为纳税人,如何享有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福利,共享中国社会进步和经济增长的红利。 赵学(Zhaology)不同于汉学(Sinology)和中国研究学(China Studies)。汉学是早期欧洲传教士创立,一般指1840年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研究,以文化、历史、服饰等社会万象为主。汉学以传统文化研究为主,不直接研究政治和近现代中国社会;后面所说的这一部分内容,1960年代以后,由以费正清(Fairbank)为代表的一大批学者创立的中国研究学所包括,主要研究近现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对外关系等,去年在《华尔街日报》发表《即将到来的中共溃败》(The Coming Chinese Crackup)的沈大伟(David Shambaugh),是其中活跃的学者。 但中国研究带有强烈的西方利益观和价值判断,对中国(中共)的政治、外交关注太多,多从权力、政策和领导入手,而对急剧变化的中国社会阶层、亿万网民的诉求显得茫然。 赵学不是海外出版的类似中共太子党、沈冰回忆录的政治八卦,也不是诘屈聱牙、令人望而生畏的学术典籍,它是网络时代基于信息传播、新闻发布、财报披露的兴趣研究。作为一门学问,需要学术品味,但也要适合大众口味,便于阅读、传播。赵学不排斥段子,但更希望有理有据的分析评论。目前关于赵学的研究广布于互联网、微信群、朋友圈,其中东网评论作者莫之许、乔木等人的文章,是赵学肇始之参考。 赵学研究的交流通过网络世界的虚拟讨论,无组织、无职称、无经费,所有对赵学感兴趣的网民兼可通过网络搜索,自由参与讨论,免费分享研究成果。 提起赵学,会想起红学。红楼梦里有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焦大说:“每日家偷狗戏鸡,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柳湘莲说:“宁国府除了那两个石狮子乾净,只怕连猫儿狗儿都不乾净。” 红楼梦写尽了清朝权贵家族的荒淫乱象,看看现在赵家的骄奢淫逸、权力继承、主子崇拜、土地独占、土豪流行、对民众权利和福利的漠视,别说和清朝比,就是和两千多年前赵国所处的诸子百家时代相比,除了物质丰富,也没看到思想文明有多少进步。那时还知道“子产不毁乡校”、“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 中国不是赵国,赵家人代表不了全体中国人。中华价值观是仁义礼智信,不是赵家的坑蒙拐骗偷,捞一把跑路。赵学在当今世界,信奉的是民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普世价值,这些概念又完全一致地出现在中国满大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 赵学的最终目的,是让不管赵家还是非赵家,都以作中国人为荣,而不是想办法逃离这个国家,满朝文武藏绿卡,全体国民爱美元。与其改变国籍,不如改变国家,让它真的像新闻联播里的前20分钟一样领导英明、百姓幸福。
赵国与支那 王药师,东网
万宝之争:门口的野蛮人,背后的赵家人;快播案:只准赵王梦雪,不许百姓撸管;铜锣湾书店事件:同一个赵国,同一个噩梦;台湾大选:票投赵家代理党,台湾明天变香港……自从鲁迅笔下《阿Q正传》中那一句“你也配姓赵”被有心的网民重新打捞出来,并赋予时代新意后,赵家人、赵王、赵国,一连串与“赵”有关的新词陆续被创造,并广泛运用到对各类时事的评论中。 甚至,北京外国语大学的乔木老师,也就是著名的“赵三篇”的作者,最近还在网上发起了“赵学研究会”。继汉学(Sinology)和中国研究(China studies)之后,赵学(Zhaology)似乎正在迅速崛起为社会政治领域一门“显学”。 美国学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说过,“民族”这个“想像的共同体”,最初而且最主要是通过文字来想像的。其实,国家何尝不是这样,在爱国主义的大旗下,阶层、贫富、族群的差异,被一个共同的“中国人”的标签和概念所掩盖,让人无从否定也没法反驳。除非你像部分台湾人或香港人那样,彻底否认自己的“中国人”身份。 问题是,台湾人、香港人之所以能够较为容易,且相对彻底地实现与中国,确切地说是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切割,首先是因为其在地理上处于中国本部的边陲,易于脱离母体自立。但对于身处大陆的民众来说,这种切割无论在哪个层面上都无法做到。虽然也有人不断撰文,试图从国家与政权的关系、二者差别的角度加以厘清,但这种论说毕竟过于学理化,并非人人都搞得明白。 这时候,赵国、赵家人等词的横空出世,几乎完美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实现了对国家内部不同阶层群体在概念修辞上的纵向区分,以寥寥二三字,刻画了权贵与百姓泾渭分明之界限、不可逾越之鸿沟以及无法调节之矛盾。但历史地来看,这种智慧并不仅仅属于今天的中国网民,早在一百多年前,我们的先辈就曾使用过类似的指代称呼,那就是今天我们熟知的“支那”。 今天的中国人,听到“支那”这个词或许都会有一种本能的反感,觉得它是日本右翼对中国人的蔑称。殊不知,晚清时期的许多中国人,特别是革命家,对于日本称中国为“支那”,不但不生气,还纷纷效仿。 这一方面是因为,“支那”一词最初其实源自梵文对“秦”的音译,本意为“统一、强大”,到了佛经中更多了“文明、睿智”的褒义成分。即便在被引入日本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支那”也是作为对中国汉人的尊敬被使用;另一方面,由于视满清政权为异族统治,许多革命党人拒绝承认自己是“清国人”,转而借用日本式叫法称中国为“支那”,自己则是“支那人”。 比如,1902年,章太炎等在日本东京发起《支那亡国二百四十二年纪念会》,提出“光复汉族,还我河山,以身许国,功成身退”的誓词(这里的“支那亡国”是指明朝亡于清朝);1904年,宋教仁在东京创办了名叫《二十世纪之支那》的杂志,这是后来同盟会党报《民报》的前身。甚至就连立宪派的梁启超,也曾用过“支那少年”为笔名。而康有为的次女康同璧,十九岁独自登上印度大吉岭时更赋诗自况:“若论女子西游者,我是支那第一人。” 在这里,革命者通过“支那”这个词,成功地确立起与“他者”(清国)相对立的“自我”,从而解构掉了清廷一元化的“国家叙事”,为后来的排满革命扫清了概念上的障碍。相比较而言,赵国、赵家人等词汇在解释和限定功能上还只完成了一半,即定义了他者,却没能回答“我们是谁”。如何建立起相对于赵国、赵家人的“二元叙事”,或许是下一步“赵学研究会”应该思考的问题吧。
近期图文:
我来给《2015文化“小事”记》补充几条 《2015文化“小事”记》:给这一轮太平盛世的备忘录 否定“袁世凯导演兵变”的几段史料 岁末之问:“我是谁”与“我们是谁” “中国式病毒”这个概念确有开创之功 彩灯闪处一岁除,冬风送暖入屠苏 他为自己竖立起一座非人工的纪念碑 理性的个人合起來就是理性的群体?不! 中国历史一头一尾两场转型意义何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