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年轻的革命导师说:“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这句话似乎是“自由2.0”,架起一座连接普世价值与共产革命的桥。但是历史证明:谁走上了这座桥,势必不仅放弃自己“自由发展”权利,还要压制“一切人自由发展”
老高按:“自由”两个字有无比的魅力,向往自由、追求自由是人的天性,尤其是年轻人的天性。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固然斩钉截铁地写道:“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但又提出:取代资产阶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这足以说明,两位年轻的革命导师(马克思当时29岁,恩格斯当时27岁)深谙“自由”两字的感召力。 恰恰是这一句话,看上去似乎是“自由2.0”,架成了一座“连接”起普世价值与共产革命的“桥梁”。我曾先后听到不止一位前辈回忆其思想历程时说,就是读到这句话,让他们义无反顾地服膺马克思学说,但最终其人生简化成三部曲:自由地选择了自己的信仰——放弃自己的“自由发展”的权利,成为齿轮、螺丝钉——投身压制“一切人自由发展”的“伟光正”事业。 为什么会这样?奥秘,已经埋在了马克思、恩格斯那句话的字里行间——“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只是条件而已,“一切人自由发展”才是崇高目标。为了“一切人”这个整体,“每个人”就要做出牺牲——包括牺牲自由。 这听起来像诡辩,对吧?但这个关于自由的悖论,却是一个世纪以来几代人惨痛的现实(不过,我们这一代并不包括在内,我们这一代并非自由选择自己的信仰,而是从小就没有拥有过精神自由和行动自由)。 马、恩的本意我们不必往坏处揣度,但他们这句名言早就成了红色江山掌门人的理论依据。直到今天,他们用以“维稳”、压制“维权”、剥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权利的理由,就是国家、民族、社会治安等等“人民的名义”。 以集体之名来压制自由,在中共成立之前就不乏先例。中国大陆学者张鸣的一篇短文,讲述了“五四”前后关于自由的“运动悖论”。笔调轻松,很适合周末来读。 顺便说一句:生活中和网络上都不乏好为人师者。你一谈“自由”,屡屡就有人道貌岸然地来教训:“世界上哪有绝对的自由!?”好像真有人在那儿倡导什么“绝对的自由”似的!虚设了一个“绝对的自由”的靶子,再来对追求自由大加挞伐,这至少是无知、无聊吧!或许还带上了无耻。
自由的“运动悖论”
张鸣,博客
1919年5月4日,在天安门游行,喊口号,写血书的学生,当然大多经过新文化运动的洗礼。游行的学生中,虽然不是人人都看过《新青年》杂志,但受其影响的料想不少。新文化运动,引进新文化,提倡白话文,批判旧伦理,但落到青年学生头上,最诱人的无非两个字:自由。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写一个不甘做丈夫玩偶的少妇,离家出走。英国人王尔德的剧作《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被改编成《少奶奶的扇子》,被注入了女性自主的因素。这两部剧作,在当时特别受欢迎。一代五四青年,对于反抗家庭包办婚姻,反抗家长专制,疯了似的向往。胡适先生这期间创作的唯一的一个剧本《终身大事》,反应的就是一代青年不能自主婚姻的困惑。当然,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也的确有不少人开始动身反抗,很多人到北京来读书,本身就有反抗包办婚姻的意蕴,真格地反掉了的,也大有人在。反对旧伦理,甚至打倒孔家店和非孝,之所以能引起如此大的反响,就青年而言,无非是自由两个字的魅力。没有人希望被人束缚,哪怕这种束缚来自供应自己的父母。 然而,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传来,愤怒的学生上街以后,情形大变。一次大战,中国也是战胜国,但在和会上,却什么也拿不到。战争期间,被日本占领的青岛和山东,依旧还要归日本人控制。这口气,如何吞得下?反制日本,学生们能想起的办法,就是抵制日货。当时学生们的认识,第一,日本需要中国的大米,只要中国不卖给他们大米,日本人差不多就得饿死。第二,日本的崛起,主要靠的是中国的市场,只要中国人不买他们的东西,日本就会衰落,甚至亡国。 所以,在游行完了,烧了他们眼中的卖国贼曹汝霖的家,痛打了章宗祥之后,他们就开始抵制日货了。这个运动,持续时间差不多有一年多,全国各大城市,甚至一些乡村都有波及。抵制日货,学生们先从自己做起,这没问题。他们把自己拥有的日本产的搪瓷脸盆、牙粉、仁丹、草帽砸掉烧毁。几乎每所学校,都开过这样的聚会,大家在一起,将各自所有的日货拿出来集中毁掉。有的穷学生,这些东西毁掉之后,就没有脸盆洗脸,没有牙粉刷牙,但却也毅然决然,毫不顾惜。有的小学生,在学校听完大学生的演讲,回家将家里的日货也一并砸掉,大人不让,就又哭又闹。自我革命完了,他们就上街了。 上街以后,麻烦就大了。当年的日货,跟今天的中国货类似,都是便宜货的代名词,很受中国一般民众的欢迎。显然,不是所有的民众,都像学生那样具有爱国热情。大量买卖日货的商家,尤其是那些小商户,对于抵制日货,很不理解。依旧购买和使用日货的市民,如果碰上上街宣传抵货的学生,多少都会遭殃,乖巧一点的,赶紧表态,马上回去扔掉,也许东西还能保住,如果态度不好,说不定头上的日本帽子,马上就没了。有的人穿的褂子被认为是日本布料做的,没准就会立马遭遇一剪子,穿着破衣服回家。码头上,也经常有来宣传的学生,号召人们别搭乘日本船,如果执意要坐,就有人会在你的背上画一个大圈,上书一个大字:奴。意思你是卖国奴。 当然,那些不肯将自己店里的日货拿出来毁掉的商户,遭际就更惨。对于这些人,学生会毫不客气,捆起来押走,带高帽子游街。这期间,挨几下揍,是当然的了。在济南,被学生视为反对他们的报纸,也会有类似的遭遇,报馆被砸,报人被抓,带高帽子游街。 到了这种时候,义愤填膺的学生们,几乎没有人意识到,他们的行动,是在非法损坏他人的财产,限制和破坏他人的自由,正好走向了当初在新文化运动时候所主张的反面。他们都觉得这样做,是理所当然的。因此,越闹越大。被伤害和波及的人也越来越多。五四运动期间,学生和警察的冲突,基本上都发生在抵制日货过程中。被捕的学生,基本上都是因为抵货,非法扣押和拘禁市民。那时的舆论,却一边倒地向着学生,为学生的正义行动欢呼。 当然,这些经过新文化运动洗礼的青年,不会不知道限制人家的自由是件不那么光彩的事情。但是,在爱国主义的道德大旗下,事情的性质,似乎起了变化。限制人的自由不对,但如果对方有卖国嫌疑,这样的不对,也就对了,不仅对了,而且正当性十足。 买卖和使用日货,就一定是卖国吗?
高看(每日一图,与文无关。本月图片主题:沧海)
美国大西洋城(Atlantic City)海滩上的两个孩子玩得入迷。
近期图文:
最标榜革命的人,其实最害怕革命 名人故居:进入美国人文历史的入口 广西十万干部五年调查文革血腥真相 面对历史最重要的不是知识,而是诚实 清算权贵弊政,必须从否定维稳开始 唯一两次被打成“右派”的思想者顾准之死 思想自由被扼杀了,怎么可能有创造性? 如果中国沿着文革的道路阔步迈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