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老身世确有特点。因为法广这个“袖珍访谈”节目只给几分钟时间,我得长话短说,惜“话”如金,只能“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如果说他大半人生是多面立体,如果说这本厚书勾勒了漫长轨迹,我则只能挑出一两个点来让听众“管中窥豹”
老高按:今天法广的《明镜书刊》节目,播发了我接受采访谈陈楚三所著的《人间重晚晴:一个所谓“红二代”的人生轨迹》,这本厚达608页的自传,刚刚由明镜出版社出版。 海外中文图书市场近两三年来呈崩溃之势,明镜集团出书甚为谨慎,对选题掂量了又掂量,不敢轻易出手,尤其是纸版书,基本上出书就意味着要赔钱,依托市场的明镜集团,不得不重点转向发展电视、广播。据我所知,有些在我看来很有价值的选题、很有分量的书稿,也不得不因为市场评估不佳而忍痛回绝。陈楚三这本书能出版,实属不易! 陳楚三的身世确有特点。因为法广这个节目是个“袖珍访谈”,只给几分钟时间,我不仅需要长话短说,惜“话”如金;而且只能“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如果说陳楚三的大半人生是多面立体,如果说这本厚厚的书勾勒了漫长轨迹,那么在法广的节目中,我只能挑出一两个点来让听众和读者“管中窥豹”,很多在我看来很有意蕴的内容,在这个节目中就无法介绍,像他在书中专节介绍四个爸爸和四个妈妈(我记得此前叶剑英的养女、中国著名记者和学人戴晴,曾经写过《我的四个父亲》),尤其是他在文革中的特殊经历,他与康生的“零距离”接触和观察,他与童年难友、文革中炙手可热的“毛主席的联络员”毛远新的交往和感悟……都提供了很难得的见闻和视角,但无法展开介绍。好在作者来到北美探亲,同意接受我的邀请,高频度地录制了几期“历史明镜”访谈节目,已经播出了三期,还有几期将陆续播出。 我有幸被指定为此书的责任编辑和电视节目主持人,与陳楚三先生有过多次交流。这位清华毕业生,秉承独立思考的精神,恪守“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的原则,不人云亦云,更不吠影吠声。例如对康生,他既通过亲身经历澄清了一些坊间流传的关于康生、曹轶欧夫妇的不实之词,又没有讳言康生制造了大量冤案、给许多无辜者造成无法弥补的伤害,包括作者自己的不少亲人也因康生制造所谓“新疆马明方叛徒集团事件”招致的惨痛遭遇。作者也“严于解剖自己”,对文革期间自己在清华大学和毕业分配到工作单位之后控制不住“造反派的脾气”而率尔对人发起揭发批判的行径,反省和道歉。对陳楚三的有些观点,我并不认同,但对他的这两点精神(独立思考和有一说一)我十分钦佩!
陈云为何说对中共创始人陈潭秋之子“要特别警惕”
索菲,法广 2017年12月3日
《人间重晚晴:一个所谓“红二代”的人生轨迹》(陈楚三著,明镜出版社出版)
中共创始人之一陈潭秋的幼子陈楚三,最近在明镜出版社出版了他的回忆录《人间重晚晴:一个所谓“红二代”的人生轨迹》。今天的“明镜书刊”节目,我们就请这本书的责任编辑高伐林,来给大家做一个介绍。
法广:高伐林先生,陈楚三先生的这本回忆录,为什么在副标题上标明是“所谓”的“红二代”呢? 高伐林:在“红二代”的前面加上“所谓”,是陈楚三先生本人的意愿。作者的父亲陈潭秋,是1921年中共第一次代表大会的13名代表之一,1943年在新疆乌鲁木齐,与毛泽东的弟弟毛泽民和林基路一同被新疆军阀盛世才杀害。无疑,烈士子弟陈楚三,就是“红二代”。但他在本书的自序中解释说:之所以用“所谓”二字,是因为我不认同这一称谓。“红二代”,是一个“血统论”色彩很浓的词汇。事实上,根本不存在什么“红色基因”,毛泽东出身富农家庭,我的父母皆出身地主家庭,“基因”都不“红”;宣扬所谓“红色血统”、“红色基因”,只能助长干部子弟的特殊化和优越感,加深他们和普通百姓间业已存在的鸿沟,使他们更加脱离社会,脱离群众。
法广:从对书名的这个考虑来看,作者很有独立思考的精神? 高伐林:没错。这本42万字的书,其实不只是一本回忆录,更是一本回想录、反思录。陈楚三以他自己独特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为叙述主线,详细地回忆了相应的人与事,而且用了很大篇幅来阐述对党史上诸多争议不休的问题的看法。党史上处理不公的人,他要打抱不平;党史上语焉不详的事,他要追根究底。
法广:陈楚三有什么样独特的人生经历呢? 高伐林:陈楚三出生在新疆军阀盛世才的监狱里,十个月时就失去了父亲,数年后才被营救回到延安。后来他被交付给薄一波的前妻李如明抚养了九年,到他14岁时,才知道自己的生父是陈潭秋,自己不叫郑延生,而叫陈楚三,这个名字,是新疆监狱中的中共党组织负责人张子意给他起的。陈潭秋是湖北人,古代属楚,而司马迁更说过:楚有三户,亡秦必楚!他考入清华大学,正巧碰上了文革,成为造反派组织“四一四”的核心领导成员之一,被蒯大富领导的“井冈山兵团”绑架和拷打。更出乎人们意料的是,文革之后,恢复工作、主管中共组织人事的中共元老陈云,在一份批示中说:“像陈楚三这样的人要特别警惕,决不能让他们混进第三梯队”。
法广:陈楚三做了什么,让陈云这样关注? 高伐林:陈楚三在书里说,他其实是“躺着中枪”。原来,八十年代初期,中共中央组织部青干局一位处长、也是他的清华同窗李志民,希望他介绍清华文革的情况,他被催促再三,就写了一封私人长信。没想到,这封信被曾经担任过中组部长宋任穷的秘书刘泽彭看到,私下通过陈云的儿子陈元,送到了陈云的桌上,引起陈云高度重视。陈云对他这封信是如何批的,陈楚三至今不知,但他知道,陈云对另一位“红二代”、中共调查部部长孔原的儿子孔丹的一封信的批示,后来在党内正式传达了,其中就说:“像陈楚三这样的人要特别警惕”。 之所以惹得陈云大动肝火,陈楚三分析,是因为他在这封写给中组部同窗的信中,推荐了几个人,其中最关键的是罗征启。
法广:罗征启为什么会被陈云视作眼中钉呢? 高伐林:陈楚三在书中介绍了原委:他推荐德才兼备的罗征启时,并不知道罗征启得罪了陈云父子。原来,陈云的儿子陈元1978年考回清华读研究生。1979年,他想公费出国,王震、蒋南翔和清华党委书记兼校长刘达都批示“同意”。但公费出国需参加考试,当时已经举行过考试,陈元没有参加。如果直接特批其出国,势必要把别人挤下来。当时担任清华党委宣传部负责人罗征启给陈云写了一封信,建议:这一批不要让陈元出国,“以后有机会再安排”。但陈云的秘书拆阅这封信立即告诉了陈元,陈元很不满意,说:“我们父辈打下了江山,想不到我出国这点小事还这么麻烦?”不久后他设法转至社会科学院并出了国。由此,陈云父子对罗征启的印象很不好,罗征启本来被胡耀邦推荐担任共青团中央书记,也最终没有调成。陈楚三在 信中推荐罗征启,这就正撞到陈云父子的枪口上了! 但是过了不久,1985年,陈云批评秘书:“你要早告诉我这是潭秋同志的儿子,我就不会那样批示了。”
法广:这又是怎么回事? 高伐林:陈楚三在接受“历史明镜”电视访谈时说:我始终认为,陈云对此事的处理过于情绪化,过于简单化,欠缺慎重的考虑。他在回忆录中也写道:听到陈云批评秘书的这番话,我不仅没有感到安慰,反而愕然。作为共产党的高层领导人,怎么能以亲疏关系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呢?“外人”写的东西,不合自己的意就无限上纲,而“自家人”写的东西,错了也可以格外宽容?这是明显的双重标准!“陈云,这位过去威望很高的老一辈革命家,在我心目中的形象一下子降低了不少。”
法广:这本书还有什么内容? 高伐林:陈楚三这部回忆录,还介绍了他自己的四个爸爸(生父、继父、养父和岳父)和相应的四个妈妈;写下了对曾经担任中共中央副主席的康生,对毛泽东的侄子、文革中红极一时的毛远新的直接观感,还写下对党史、文革史许多重要事件,像延安整风、文革和“六四”,以及文革之后平反冤假错案的深入观察和独立思考,并专节“妄议”政治体制改革。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我说出来,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也自认对得起为革命献出生命的父亲。”这本书,包含了很多珍贵史料,很值得一读!
高看(每日一图,与文无关。十二月图片主题:嘉树) 一提“嘉树”,人们首先会想到屈原《楚辞•橘颂》:“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嘉树,就是美好的树之意,不是光指“奇树”,像黄山悬崖上迎客松、黄帝陵千年古柏一类;我辈常人,这里说的“嘉树”,更多的是指“家树”,遍布城乡阡陌,普植院内道旁,不是珍稀树种,多是“低端乔木”,就在自家、亲友家也凭栏临窗可见:晨昏昼夜,春秋寒暑,都站在那里,“相看两不厌,只有家常树”!
这是在乔治亚州萨凡纳(Savannah),名城的普通一街。
近期文章:
驱赶之后呢?如何解决城市化中新移民问题 四桩几乎未遂的“学术诈骗案”展現人格 十月革命成功之道:敢于打破底线 比起人工智能,人在逻辑上确实甘拜下风 历史这一团乱麻,是否真能理出线头? 听一位令人敬重的“红二代”一席谈 数码文化崛起,改写文化和学术殿堂规则 自己人掌权归功邓小平陈云深谋远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