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纳粹德国、共产苏联、毛泽东时代中国发生很多灾难,当时的老百姓是怎么想的?换成别国老百姓,会表现得比他们好么?我们中大部分人处在那个环境下是不是也会如此行事?——唯一能指望的,就是永远不要进入那个环境
老高按:在中美贸易战和香港“反送中”硝烟弥漫、搏斗正酣时节,说起一战二战的历史,似乎不合时宜,不太有人有闲暇、有心情去理会。人们老在说“以史为鉴”、“历史是今天的一面镜子”云云,却没有真切地想过:这镜子内外,历史与现实,惟妙惟肖到什么程度?正为眼前事焦心的关头,谁有心思去照镜子?! 我觉得,中国的、世界的厚重历史,其实有许多史页是一再重复的,除了人名地名年代不一样,几乎都像是完整复制!读一读这些历史,我们对当今正在发生的事件,就会更明白来龙去脉。 今天推荐押沙龙的两篇文章《这么好的人民,不倒点霉都对不起他们》《那一年,它们排成一列走向黑暗》——对了,他现在的署名,是“押沙龙yashl”。我推测,是他的微信公众号被封了N次才换用这个名字的。我曾说过,网络和社交媒体上人才辈出,许多人的文章好看得很,押沙龙就是其中佼佼者之一。读一下这两篇文章,看看我说得对不对?他不仅在表达方式上接地气,而且其内容也令人咀嚼。王小波曾经说过,他读文章首先看是否有趣?押沙龙的文章,就称得上相当有趣,而且,他还有料,有识。
这么好的人民,不倒点霉都对不起他们
押沙龙yashl,微信公众号:押沙龙yashl
大家都知道,纳粹德国干了很多坏事,侵略了那么多国家,杀了那么多人,甚至搞出种族灭绝这样的罪孽。但我一直对一个问题很好奇,那就是:二战的时候,德国老百姓是怎么想的? 他们一直把自己当成文明人,周围国家也觉得德国人是文明人,那他们当时是怎么看待这场战争的呢? 换成其他国家的老百姓,会表现得比他们好么? 那就让我们来看看,他们是咋想的?
一
从开战的时候说起吧。 现在我们都知道,德国入侵波兰,二战正式爆发。这是大家现在这么说,回到1939年的时候,没有几个德国人觉得德国欺负了波兰。 相反,他们觉得是波兰欺负德国。 不是一个两个德国人这么想,而是几乎所有的德国人都这样想。 德国报纸和广播上说了,波兰军队穿越国境线,挺进5公里,袭击了德国电台,杀死了德国人,还大喊“波兰万岁!”呢。 这不是欺负人是什么? 德国报纸和广播上又说了,波兰人迫害、枪杀境内的德裔人,成群成群地拿机关枪突突。 这不是欺负人是什么? 你会说,这是骗人嘛。波兰侵略德国,就像说立陶宛欺负俄国,卢森堡入侵法国一样荒唐,谁会信? 可是德国人真的信。 一方面当然是因为舆论封锁。 但这种封锁其实并不严重,德国人还是可以随便听外国电台的。再说欧洲这么小,来往那么频繁,要是愿意的话,他们是可以翻墙得到外部资讯的。但是他们听到了也不信。就算有个别人心里头有怀疑,也不敢说啊。 ——我们的领土被侵犯,我们的同胞被杀害,你居然出来说风凉话,你还有人性吗?! ——波兰人哪一天杀你全家的时候,你就知道好歹了! 所以,最激烈的反对也就是当“理中客”(理性、中立、客观的简称。——老高注):波兰人这么欺负咱们,咱们一定要还击,但是还是要注意一下世界和平,不要打起大仗啊。 战争打起来以后,德国人势如破竹。占领波兰后烧杀抢掠,杀人无数。几个月内杀掉了至少十万波兰老百姓。那德国市民咋想的啊? 他们想的是:波兰人搞了针对德裔居民的大屠杀,实在太坏了! 德国外交部说,5万多德裔居民被波兰人残忍杀害。这个数字完全是胡说八道,但是德国人都信了。所以德国人脑子里一直有个“波兰屠杀”。这个屠杀可不是德国人杀波兰人,而是波兰人杀德国人。谁也不敢怀疑这个数字,除非你想被骂成“舔波兰人屁股的卖国贼”。 所以,德国人都在批评纳粹政府。批评它对波兰人太温和,杀的太少,太仁慈,没有执行公平的正义。(顺便说一下,波兰人二战期间死亡五六百万) 到了1943年,戈培尔想拉拢一下波兰,想要来个德波人民大团结、携手抵抗苏联人的大好局面,结果德国老百姓还不答应,说戈培尔你忘了“波兰大屠杀”了? 戈培尔也不好出来辟谣,当时也头疼。
二
不过公平地说,德国人确实不喜欢打世界大战。惩罚波兰是对的,打世界大战就有点危险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那太惨烈了。为啥英国法国对希特勒那么怂,搞什么慕尼黑妥协?其实就是一战打怕了。其实德国人也打怕了,所以一说对法国英国宣战,大家都不太欢喜。谁知道一打就把法国打垮了,英国也逃跑了。这下德国老百姓放心了,彻底高兴了。 那德国老百姓对法国人、英国人啥态度呢? 德国人不怎么恨法国人。 在德国人眼里,法国人有点可笑,但不凶恶。有个德国兵就给妻子写信说,他们一路挺进法国,在路上碰见几个法国人。法国人问德国兵:你们去哪儿啊?德国兵说:去巴黎!去找你们的总理达拉第!法国人捂着脸跑开了,一面跑一面呜呜哭:啊,不幸的法国!最不幸的法国! 德国兵没憋住笑。 德国兵真进了巴黎以后,跟土包子进城一样,泡咖啡馆,参观大教堂,买票看歌剧,觉得法国人虽然可笑,但是文化建设搞得还是不错的。 那么对英国呢? 在二战前,德国有一种崇拜英国的风气。希特勒就很崇拜大英帝国,对英国的东西很有好感。他一直念念不忘和英国讲和,丘吉尔拒绝的时候,希特勒有一种发自内心的震惊。 希特勒是这样,德国普通老百姓也是这样,德国风气就是如此。德国人一直觉得英国人很牛,很文明——可他们怎么就是不理解我们德国人这颗热腾腾的心呢? 在二战期间,德国剧院还是不断演出莎士比亚。希特勒就很喜欢莎士比亚,对此颇有研究,他说英国人演的莎士比亚戏剧反而是全世界最烂的。轰炸伦敦那个季度,德意志歌剧院就演了三出莎士比亚,三出萧伯纳。在1944年,英国对德国进行大轰炸的时候,柏林还在上演莎士比亚的《冬天的故事》。买到票的德国人穿过废墟和“脸上溅满鲜血的民众”,去看莎士比亚。 德国人真正鄙视的是东方人。
四
波兰入侵了德国,结果遭到了反击。那苏联呢? 德国跟苏联签了互不侵犯条约才两年,怎么就打起来了呢?德国老百姓咋想的呢? 德国人想:苏联一直在挑衅,元首不得不做出回应。而且元首怕大家担心,一直把这件事深深地埋在心里,忍辱负重,最后不得不回应,真是太让人感动了。 德国报纸号外上的标题是:“我们的元首!他独力承担,不让人民烦忧!” 老百姓的感叹是:“同情元首,他不得不在这么长的时间里一直瞒着他的人民”。 如果这事发生在英国,或者美国,老百姓会质问总统或者首相:“你凭什么在这么长时间里一直瞒着我们?”可是在德国,人们的反应却是同情元首,他“不得不”瞒着我们,多可怜! 人一旦给自己弄出个元首,就会把自己当成小孩子看待。 小孩子问大人:世界上有没有圣诞老人呀?大人说:有!等到孩子长大了,想起这段对话,心里还是暖暖的。 德国老百姓问元首:我们是不是要和苏联交朋友呀?元首说:是!等德国老百姓胜利了,想起元首的回答,心里也是暖洋洋的。 这么好的人民,不倒点霉都对不起他们。
五
犹太人也是一个问题。 德国人到底知道不知道对犹太人的种族灭绝? 大致来说,还是知道的。细节可能不确定,但是总体来说,他们知道犹太人都会死掉。 说德国人到了战争结束后,才知道种族大灭绝,那是撒谎。 在战争期间,已经流传了很多小道消息。柏林就有笑话说,历史上有三个最伟大的化学家,耶稣把水变成了酒,戈林把黄油变成了大炮,希姆莱把犹太人变成了肥皂。(顺便说一句,希姆莱没有这么干。他第一次听说这事以后非常吃惊,下令以后尸体只能掩埋和焚烧,不得做这样的利用。) 十几岁的孩子踢完足球,去洗澡的时候还会开玩笑说,这些绿色肥皂里有多少犹太人。老百姓不完全相信,但肯定是模糊知道一些的。 有人反对么?当然有。 在德国一直有反对希特勒的人,也有一直反对种族灭绝的人。这些人里,最坚决的是铁杆左派。不管我们现在怎么笑话“白左”,但是在当年,左派确实是反对种族灭绝最坚决的一批人。 其次是教徒。而且总体来说,天主教徒要比新教徒态度更坚决些。天主教主教们有点懦弱,但是在原则上是站在同情犹太人这一面的,反对滥杀无辜。 当年希特勒在国内推行安乐死计划,秘密处死精神病和残疾人,就是天主教主教挺身而出,在布道的时候公开谴责这样的事情,最后希特勒中断了这个计划。 在另一个极端,也有真正的活畜生。 战争中期一个德国妇女到了波兰,跟当党卫军军官的丈夫团聚。有一天,她买完东西回家的时候,看见六个犹太孩子,几乎一丝不挂地蜷缩在路边。她马上停下车,把这些孩子带回家,给他们吃的,然后等丈夫回来。丈夫就是没回来。她就“准备自己来解决”。她拿出家传的老左轮手枪,带着孩子穿过树林,排成队站在沟渠旁边,对着他们后脖子逐一打死。她记得打死两个孩子以后,其他孩子“开始哭”,但是声音不大,“只是啜泣”。 当然大部分德国人没这么极端,但是他们对灭绝犹太人也是默认的。可能不赞成,但也不激烈反对。 在当时,排犹是政治正确的事情。即便是不赞成种族灭绝的人,也认为犹太人是坏的,是反德国的。 几乎所有的德国人都认为,战争是犹太人策划的。苏联被犹太人控制了,英国被犹太人控制了,美国也被犹太人控制了。这种话现在看来简直荒唐,可在当时,真的几乎所有德国人都相信,至少半信半疑。 没有人敢真正为犹太人说话。在战争初期,有一个德国妇女坐电车,上来了一位犹太老婆婆,站都快站不住了。这位妇女起身给她让座。结果呢?电车里所有人都高声指责她:你还有没有点民族自尊心?你还要脸么?电车司机停下车,勒令这位妇女下车。妇女掩着脸,抽抽搭搭地下车了。 在这个大环境下,如果你是德国人,你会怎么说?犹太人是德意志民族的敌人。所有人都这么认为,你不这么认为就是不要脸。你最多说:哎呀,把他们赶走就是了,何必杀光呢?事情是好事,但过头了也不好。 你如果说:犹太人是无辜的,或者哪怕你退一步说,即便有的犹太人是坏的,他们的孩子也是无辜的。你就是在挑战社会共识。 不要以为坚持自己的良心很容易。当自己的良心和社会共识完全相反的时候,能认识到自己的良心就很困难了,坚持自己的良心需要巨大的勇气。
六
但是对犹太人问题,德国人也有后悔的时候。 那是在他们挨轰炸的时候。科隆就被炸了个稀巴烂,伤亡极其惨重。面临炸弹,老百姓甚至对亲爱的元首都有点不满了。有位科隆姑娘就提醒弟弟说:在这里,最好别说“嗨,希特勒!”(希特勒万岁——老高注)否则可能会被人打耳光。很多纳粹官员上街的时候也不敢戴党徽了。 接着柏林也被轰炸了,汉堡也被轰炸了,一大串城市都遭殃了。 这个时候,德国老百姓念叨起了犹太人。 他们想起了德国对犹太人的屠杀,说现在挨炸是“报应”。但不要搞错,他们说的不是上帝来报应他们,而是说犹太人在报复他们。 德国老百姓深信英美是被“犹太财阀”控制的,因为我们杀了犹太人,所以英国美国来轰炸我们。咱们当初要是不杀那么多犹太人就好了!“我们对犹太人干过的事儿”成了大家的心病。 这跟道德感没关系,跟内疚也没关系,就是觉得自己惹了祸了。 不少德国人都希望拿犹太人当人肉盾牌。他们觉得城市里要是有犹太人,英国飞机就不会来炸他们。有人造谣说,维尔茨堡一直没挨炸,因为有城里犹太人,现在完了,当官的也不知道怎么想的,把最后一个犹太人也运走了,现在要挨炸了。 这时候,德国老百姓开始觉得,要是老天再给一次机会的话,德国对犹太人不要那么凶。可是已经晚了,“我们回不去了”。
七
越往后,纳粹的声望越下降。老百姓不再相信报纸和广播了。 戈培尔自己也说,看看咱们宣传的是个啥? 战争第一年:我们已经获胜; 战争第二年:我们将会获胜; 战争第三年:我们必定获胜; 战争第四年:我们不会失败; 老百姓怎么会相信我们?
元首的声誉也受到了影响。但是碰到了什么不好的事儿,德国人还是会说:“要是元首知道这事就好了”。1944年,希特勒被刺杀,炸伤了一条腿。这次事件让希特勒的声誉再次直线上升。盟军从不同时期的战俘里做过调查,发现刺杀前希特勒的信任率是57%,刺杀后上升到68%。 换成另一个国家的话,吃败仗的领袖说不定会被替换,但是在德国,没有几个人想要替换希特勒。就算是不喜欢希特勒的人,大多也觉得等战争过去以后再说,在危机时刻只能依赖希特勒。他们一向不知道没有元首管着会怎么样,在如果危机关头更不敢没有元首管着了。 他们对元首丧失忠诚,是在德国本土被大规模入侵,一切希望都破灭之后。这个时候,他们也谈不上反希特勒还是拥护希特勒了,因为实在顾不上了。现在完全就是动物性的求生。 老百姓能往西边跑就往西边跑。都知道德国要完了,难民都想跑到英美占领区,离俄国人越远越好。德国到处都是俄国人怎么杀德国百姓的传言,但从没有人传英国人、美国人杀人。 他们也知道德国和俄国之间仇恨太深了。
八
在苏占区,德国人确实过了一段可怕的日子。饥饿,逃难,无家可归,还有无数妇女当着丈夫和孩子的面被苏联士兵强奸,没有任何办法。 但熬过这一段日子之后呢?德国人怎么看待二战呢? 在当时,大部分德国人忙于自怜,顾不上忏悔。他们当然知道了集中营,奥斯维辛,知道了在东线的大屠杀,但是他们没有多少负罪感。 在极权统治下,人们不需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他们已经习惯了这种状态。一个人放弃了自由,也就放弃了责任和道德。 很多人甚至在怀念希特勒。一片混乱中,他们想回到那个自己不需要负责的年代。美国人做了11次民意测验,结果发现47%的人认为“国家社会主义(纳粹)是个好思想,就是没执行好”。元首本意是好的,就是做没做好。在西柏林,这个数字甚至高达68%。 这种想法是被一点一点消除的。在联邦德国,人们不得不学会自己做决定,学会自己为自己负责。而在民主德国,人们还是没有学会。即便今天,同情纳粹的光头党还是集中在东德。这后面当然有各种原因,但是有没有自己为自己负责的习惯,肯定是其中一个因素。
九
不知不觉这个文章已经拖得很长了。对于一篇公众号的文章来说,已经太长了,我必须得结束了。可是在结尾,我不知道还能说什么。因为整个事情怎么看怎么荒唐。 德国人是文明人么?我想是的。他们听巴赫,看莎士比亚,读歌德。那他们为什么会这样?他们为什么会相信是波兰侵略了德国?他们为什么会相信犹太人是战争的罪魁祸首?他们为什么让那个德国妇女下电车?他们为什么忽然置身于一场战争的时候,还会同情元首?他们猜到了种族灭绝,但为什么并不在乎?在这么多灾难之后,为什么还会有这么多人觉得纳粹是个好思想,只是执行坏了? 这跟文化肯定有关系。中欧文化确实有一些问题。比如就算在30年代,我们也很难想象英国会出现一个希特勒式的人物。但是我觉得这是次要的。 我相信,我们中的大部分人处在那个环境下,也会如此行事。 我对此深信不疑。 唯一能指望的,就是永远不要进入那个环境。 永远不要用集体的声音淹没个体的声音。 永远不要放弃为自己行为负责的念头。 永远不要把自己当做孩子。 永远不要相信声音大的就是正确的。 永远有怀疑的能力。 永远有怀疑的勇气。 永远不要把自己完全交出去。
那一年,它们排成一列走向黑暗
押沙龙yashl,微信公众号:押沙龙yashl
这一次,我想谈谈第一次世界大战。 我给喜马拉雅写的《押沙龙少年世界史》已经接近尾声了。这两天正好写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忽然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荒谬感,所以就写了这篇文章。 我们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很熟悉,但是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我们可能觉得比较陌生,跟我们没什么关系。 其实,第一次大战要比第二次大战更能帮助我们理解现实中的世界。 第二次世界大战显得比较简单,有明显的侵略者和被侵略者,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没有。它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看上去几乎毫无道理。 可是正因为它看上去毫无道理,才更贴近这个世界的真实本质,才能更好地回答这个问题,那就是: ——人们为什么打仗?
01
首先说明一点,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我们以前在教科书上看到的内容几乎都是错的。 教科书上告诉我们,为什么打第一次世界大战呢,是因为帝国主义国家争夺殖民地,争着瓜分世界。 这是胡说。 战争的一方是德国和奥匈帝国。奥匈帝国完全没有殖民地,德国有零星的几块殖民地,这些殖民地对它来说,甚至都是一些赔钱货。德国往那些殖民地里投的钱,要比赚到钱还多。 德国的威廉皇帝确实嚷嚷过:我们也要争取阳光下的土地! 可威廉二世就是个喜欢乱嚷嚷的二货。其实殖民地政策从来不是德国外交的重点,基本就是个面子工程。别的强国都有,我一点没有不像话,所以我也得弄一点儿。德国人并不真的在乎这些殖民地。 如果真是为了争夺殖民地,为了瓜分世界,那第一次世界大战就应该是英国和法国打。因为全世界就它们俩殖民地最多,而且多有重叠之处。可它们俩偏偏是最坚固的盟友。 事实上,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殖民地已经被分得差不多了。海外帝国的格局早已尘埃落定,也没有什么好争的了。它绝不是战争的原因。 教科书还告诉我们,第一次世界大战打起来,是为了争夺原料,争夺市场。 这也都是胡说。 第一次世界大战根本就不是因为经济原因打起来的。 当时的反战派提出的最强有力的理由就是:打仗在经济上不划算。 经济学家普遍都很乐观,他们觉得不可能打世界大战。因为各个国家之间贸易量很大,经济上彼此嵌入,彼此依赖。只要人类是经济理性动物,就绝不可能去打世界大战。 他们说的一点都不错,但问题是人类不是经济理性动物。
02
第一次世界大战能打起来,就是因为恐惧。 每个国家都在害怕。 奥匈帝国害怕俄国打它,法国害怕德国打它,俄国害怕德国打它;德国害怕俄国和法国一起打它。英国害怕德国打败了所有国家以后打它。 那我们也可以问一句:你为什么觉得人家会打你呢? 这个问题可以让刘慈欣来回答:因为大家生活在一个黑暗森林里。
欧洲的黑暗森林
其实世界可以不是一个黑暗森林。而且,世界大部分时候都不是一个黑暗森林。但是,在二十世纪初的欧洲,大家确实掉进了一个黑暗森林。 在这个黑暗森林里,大家都有一种恐惧感。恐惧感就会导致攻击。比如德国军方希望尽快打一仗,就是因为它害怕。它认为俄国在快速崛起,很快就可能压倒德国。所以要趁着现在还来得及,赶快把俄国的势头打下去。 所打仗的原因不是因为大家想要自己变富,而是害怕别人变富;不是因为大家想要自己变强,而是害怕别人变强。 在经济学上,你富了一倍,别人富了两倍。这叫共赢;你穷了四分之一,别人穷了一半,这叫共输。理性的人当然会选择共赢。 但在现实中,人们有的时候就是会选择共输。我穷了,可你比我穷得更多,我就变得比你厉害了。这就划得来。 这种想法就不是经济学家能解释的事情了。 这要归结到人类原始的动物本能。 别看人类已经进化到现代社会,能够上天入地,发射宇宙飞船,但在心理层面上,我们和红着眼睛,呲着牙齿,拿着棒子的原始人没有本质区别。 我们可以把事情说得很复杂很学术,但是本质上就是这么回事。
03
但是这些国家也并不是存心要打一场世界大战。 当时,没有一个国家是铁了心打仗的。几乎所有的国家领导人在最后一刻,都在犹豫,都在唉声叹气,都在想能不打就不打,都在渴望找一个台阶下。 比如威廉皇帝,他最后几天还是在疯了一样跟俄国沙皇打电报,叫人家的乳名,问能不能想出一个不打的办法来? 奥匈帝国的皇帝签署宣战令的时候也在长吁短叹,说:这个事情不发生就好了。 英国外交大臣更是说了一段极度悲观的话。他看着外面伦敦城的灯火,说:整个欧洲的灯火都在熄灭,我们这一辈子是不可能看到它们再亮起来了。
俄国沙皇和德国皇帝其实是表兄弟
既然这么不乐意打,那为什么还会打起来呢? 就是一系列可怕的外交失误,互相把对方逼上了绝路。 说到这一点,我再顺便说几句题外话。外交这件事,一定不能放到公开场合下进行的。它一定是外交官们秘密处理的事情。 外交需要大量的妥协。妥协就要讨价还价,必要的时候就要退让。在这里吃点亏,在别的地方找点便宜。总之,它是个又琐碎又憋气的过程。 如果把这个过程暴露在公众目光下,往往就不得不上升到原则高度。讨价还价的退路就被堵死了。 你想,哪个外交官敢对公众说:没办法,这个地方我们就吃点亏吧? 除非你想被骂成卖国贼。 但是,政治家和外交官就一定能处理好这些事情么?也不一定。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就说明:政治家和外交官也是靠不住的。他们一样会做出大量的误判。他们同样会一拍脑门,使出一个昏招。
04
我先给大家整理一下战争爆发的过程。 大致说起来,是这样的: 奥匈帝国的皇储被刺杀了,刺客跟小国塞尔维亚有关系。在一开始的时候,大家都没有把这件事看得特别严重。无论是外交官,还是老百姓,都没有把这件事跟世界大战联系起来。 奥匈帝国的后台是德国,塞尔维亚的后台是俄国。大家都去找自己的后台求援。 这个时候,德国皇帝威廉出了一个昏招,把事情变复杂了。 威廉给奥匈帝国开了一张“空白支票”。威廉说了:不管你怎么做,我都支持你! 威廉为什么开这个空白支票?就是低估了这件事。他没有料到后面会有一大堆连锁反应。 奥匈帝国拿着这张空白支票,就放心大胆地去威胁塞尔维亚,向它发了最后通牒,要求它满足一大堆条件。塞尔维亚姿态放得很低。除了几条太过分的以外,都答应了。 这个时候威廉皇帝明白自己有点闯祸了,有点后悔。等他看到塞尔维亚的反应,就放心了,说:大部分条件都答应了,没事了! 他通知奥匈帝国,事情到此为止。 但是晚了。 由于种种原因,这个通知没有来得及传达到奥匈帝国。奥匈帝国就对塞尔维亚宣战了。 紧接着,俄国发布动员令,让军队各就各位,随时准备和奥匈帝国开战。但在这个时候,它还没有明确进攻德国的打算。 威廉皇帝害怕了。他要求俄国解除动员令。 俄国沙皇也害怕了。他问将军们,能不能解除动员令?或者只动员对奥匈帝国作战的那部分军队,不动员对德国的那部分? 将军们说:技术上做不到。要动员只能全动员,不然军队就会一片混乱。 沙皇摇了摇头,只好拒绝威廉皇帝了。 于是,威廉皇帝也下了动员令。而且按照计划,东边和西边同时动员。东边是对付俄国,西边是对付法国。 这个英国也出了一个昏招。如果它做出明确的表态,也有一定可能会吓退德国,让它收回总动员令。但是它没有。英国外交官发出一个很含糊的建议。德国人还理解错了,最后折腾一大圈,也没搞清英国的态度。于是,德国向法国和俄国进攻了。 又拖了两三天,德国为了进攻法国,就先打了比利时。英国以此为理由,宣布参战。 就此,战争彻底打响了。
05
如果仔细看看上面这段介绍,你会发现什么? 那就是整个过程,有大量的误判。 一开始大家都没有把这件事当成特别严重,但是由于误判,大家都在逐渐加码,希望吓倒对方。 就像德国开空头支票,就有吓唬俄国的意思,可谁也没想到奥匈帝国拿着鸡毛当令箭,把事情闹大了。 俄国发布动员令,主要目的是吓唬奥匈帝国。可是它这样一来,就把德国逼到了墙角。 德国发布总动员令的时候,当然又是为了逼俄国退让,但是这样又威胁到了法国。法国是英国的铁杆盟友,这也就是在逼着英国人做选择。 这就是典型的彼此刺激,螺旋上升。
谁是无辜的呢? 一定要找无辜者的话,那就法国相对无辜一点。它从头到尾没有什么特别明显的举动。除了它以外,几个大国都不算无辜。 回过头来看,所有国家的举动,要是单从自己的角度去分析的话,都是理性的。 那么有没有办法避免战争? 还是可以的。如果某个大国冒着风险,让自己先停下来。哪怕你总动员了,我也不去总动员。那这个螺旋刺激有可能会停止,战争有可能就打不起来。 但谁这么干谁就是傻子。万一你停下来,别人进攻你,你岂不是一开战要吃个大亏? 你说你停下来它可能就不进攻你了? ——你怎么知道? 没有人当傻子。所有人都很聪明。 所以大家都只剩下死路一条。
06
不过,虽然几个大国都不无辜,但要是算细账的话,其中也有一个国家责任最大,那就是德国。德国的误判导致的结果是最严重的。威廉二世开出的“空白支票”可以说是危机的源头。 威廉二世这个人也真的是二货。他对站前国际气氛的恶化,负有很大的责任。 他这个人其实并不好战,却总是装出一副特别强硬、特别好战的样子,到处惹是生非。 很多事情闷头干就行了,别人也不一定怎么样。他却到处嚷嚷: 英国,我要挑战你!俄国,我一点都不怕你!法国,你等着瞧! 有一次,他接受报纸采访的时候,就闯了一个大祸。他无缘无故把英国臭骂一顿,惹出外交事件,结果他自己也害怕了,病了好几个月。病好了以后老实了一阵。但最后还是管不住自己的嘴。 威廉二世这不是疯了么?过这个嘴瘾,何必呢。 这后面当然也有原因。比如威廉二世的个性就是又自卑又自大,这一点确实影响到了他的那张大嘴。但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德国在国际上太孤独了。除了奥匈帝国这个小喽啰以外,它几乎没有任何盟友。 战争开始以后,德国人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自己就没有朋友呢? 当时还闹出一个笑话。当时不知道从哪里传来的谣言,说日本跟咱们结盟了。德国人高兴坏了,集体游行到日本大使馆,在门口欢呼:日本万岁!天皇万岁! 日本大使很尴尬,也不好意思站出来说:没那回事!滚!他只好朝人群挥挥手,装出一副很谦虚的样子。 没过多久,日本也向德国宣战了。 过后,德国两个军人议论说:为什么现在没有哪个国家喜欢咱们呢? 另一个人想了一会说:听说暹罗对咱们不错。 暹罗,就是泰国呀。 当时德国就是这么孤立。在威廉二世的叫嚣背后,其实是一种深深的孤独感。
07
这个文章不知不觉就写长了,我最后再说一点吧。 这一点就是:在开战前大家认为很重要的东西,到后来往往会变得一点都不重要。 我们在前面老说总动员、总动员的,好像这是一个特别了不得的事情。这是因为总动员会把军队和装备各就各位,部署到前线,随时可以投入战斗。没有总动员的国家,打起仗来就会吃亏。所以当时的军队系统特别重视总动员令,认为这是不可逆的过程。 就像我们前面说,俄国沙皇问将军们:能不能取消总动员啊?或者只动员一部分呢? 将军们说:不可能。取消了就乱套了。 所以沙皇就只能硬着头皮,拒绝了德国的要求。 德国也碰到过这个问题。德国皇帝下了动员令以后,后悔了。他找来总参谋长,说能不能修改作战方案,只动员东边的军队,西边不要动员,免得刺激英国法国? 总参谋长眼泪都下来了,说:不可能。这样就乱套了。 所有的将军们都觉得这样一来,天都要塌下来了。可其实有这么重要么? 事实证明,根本就没有。 跟后期漫长的战争相比,早期军队是不是乱一点,是不是没有及时动员,根本就不重要。大家认为天都要塌下来的大事,跟是不是打仗比起来,根本就不叫个事儿。 取消总动员重要么? 奥匈帝国死一个皇储,重要么? 退一步讲,塞尔维亚是不是被奥匈帝国占领,重要么? 仅仅在战争打到第二年的时候,这些事情就显得一点都不重要了。 很多东西,在一开始的时候,人们觉得值得用生命去捍卫,值得用国运去下注。 可是当真的死掉几百万上千万生命的时候,当国家真的崩溃掉的时候,那些东西到底是什么,大家甚至都想不起来了。 可是已经来不及了。
近期图文:
中国读书人的面子毁了读书人? 自由和民主两者间矛盾不可能彻底消除 一个农民怎样当上“反革命集团首犯”的? 中共对香港抗议者发起信息包围战 冷战的历史是我们了解今天的钥匙 中国抗击艾滋血祸的英雄,是些什么人 中国的“国关专家”怎样拼过“的哥”? 圣徒再跨前一步,就成了令人胆寒的歹徒 为革命而造谣和为民主而隐瞒 《红太阳是怎样升起的》英译者访谈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