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文集编辑起来难度甚大——主要难度,倒不在于同学们的思想南辕北辙,而在于文稿门类,太杂!学者精深的学术探讨与官方活动的动态报道、即景打油小诗与重大题材电视解说词、独立撰稿者的内心感悟与外交官员介绍他国风情……怎样才能熔为一炉?而这本书的性质决定了:这一届同学,“一个也不能少”!
◆高伐林
今年秋天,武汉大学中文系77级全体同学,在香港正式出版了八十万字的回忆录和作品选两卷本《我们这一代》。主持其事的同学发布了一个我参与起草的书讯《四十年打拼,新世纪集结》,现刊载于下。 2012年,我们年级已经印行了一本三十多万字的同名回忆录,但那不是正式出版,虽然印得极其美观,编排也十分专业,但只是发给本年级全体同学和有关师长。我为那本回忆录写了一篇长序(曾在“老高的博客”上刊出)。 2012年版,可以说是作为毕业30周年的一本纪念文集。到了去年(2018年),是入学40周年。这时已经有更多的同学退休,一些同学酝酿在2012年版基础上扩大,再正式出版一本纪念文集,更全面反映我们这一届同学的探索和成果,不仅是纪实回忆,同时要推出各方面的著述创作成果——毕竟我们是中文系学生么。从去年年初开始在同学中征稿,到去年深秋基本编辑完毕。 这部2019年版,编辑起来难度甚大——主要难度,倒不在于同学们的思想南辕北辙,个别同学在校期间可能与他人、与集体甚至对校方有嫌隙甚至发生过冲突,等等之类;不,这都不构成编辑的困扰,最大的难度,在于文稿门类,太杂!当过图书编辑的人都知道,学者精深的学术探讨与官方活动的动态报道、即景打油小诗与重大题材电视解说词、独立撰稿者的内心感悟与外交官员介绍他国风土人情……这些五花八门的体裁,怎样才能熔为一炉?而这本书的性质,决定了,既然同为这一届同学,就“一个也不能少”! 这个近乎“不可能的任务”居然完成了。到最后,65名同学(迄今去世3人),居然只有4人作品阙如,而且在我看来,相当好地做到了兼顾文稿的思想、文化、美学质量与尽可能广泛的同学参与面。 我作为这部书的编辑主力之一,自己也没想到居然承担这个任务完成得差强人意。原来我自报奋勇做“总校对”,自信一定称职;后来才发现主要贡献,其实在于设想出了全书的框架,得到众同学的认可。反倒是我编辑完的稿子,其他同学校对出不少差错,包括我自己提交的文稿,也有无可狡辩的笔误,让我脸红!真要做“总校对”,并不称职。 我自己被收录进这部上下卷的文章如下: 上卷(回忆录): 《为张桦对13校刊物〈这一代〉的回忆拾遗补缺》 《敌台广播》 《高考写作讲习班琐忆》(与张桦合写) 下册(作品选): 《国宝热——陝西文物事业复苏纪事》(节选第三章,7千字,与刘彦博合写) 《天上有个太阳,水中有个月亮——宣传张海迪始末》(节选第四章,近1万字) 《世无英雄——目击耶鲁给小布什颁发荣誉博士》 《关于设立文化大革命国耻日的建议》(长诗节选) 文集对于每个同学发表文稿有不超过三万字篇幅限制,于是我很自觉地将曾经写过的那篇一万字的序,撤回来了。 下面是这部书的封面图片和书讯。个别地方,我忍不住增加了一些文字,用不同的文字标出,供更多武大校友、更多七七级同学、以及给更多其它兄弟院校、其它年级的弟弟妹妹们了解我们和我们的书。
四十年打拼,新世纪集结 武汉大学中文系77级出版回忆录作品选《我们这一代》
“77级”已经成为中国当代教育史,甚至是中国当代史上的一个专有名词,特指文革结束,中国恢复中断了11年之久的高考,从车间、田头、兵营前来,戴上大学校徽的第一批幸运儿。 而武汉大学77级更有自豪的特别理由: 正是武汉大学化学系查全性教授,1977年赴京参加教育科学座谈会之际,在时任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后来成为武汉大学校长刘道玉的支持下,向刚刚复出的邓小平副总理当面建议恢复高考,邓小平当机立断:就从当年开始。 这一历史场景,记载在武大中文系77级的回忆录和作品选《我们这一代》。
这个年级65名同学,1978年2月聚集到东湖之滨、珞珈山下;1982年2月骊歌声起,各奔前程。这次,为纪念改变了他们人生命运的高考与毕业四十年,他们在纸上吹响了重新集结号,今年10月,自费在香港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出版了两卷本《我们这一代》。
上卷为该年级同学对高考、校园生活和毕业后数十年工作、深造的大半生岁月的回忆录,分为:“大学梦”“《这一代》”“老八舍”“大舞台”四辑;其中最大的亮点,无疑是他们发起,获得北大、人大、北师大、吉大、南开、中山等中国名校学生社团响应,跨校联合办起十三校文艺刊物《这一代》的曲折内幕。这个富有时代特征的传奇,最出人意外、堪称奇迹的,倒还不是惊动了中南海诸公、惊动了“第二代核心”邓小平先生,在首都党政军干部大会上举着杂志严厉批评,导致了创刊号也就是终刊号;而是处在台风眼中的这些武大中文系七七级同学,竟然都有惊无险地过关,连一份检讨都没写——这在当代中国堪称独一无二,前无先例,后无来者。
下卷是他们精心结撰的作品选,除了“在校期间作品选”列为特辑,为那段难忘时光的青涩和虎虎生气存证之外,其余“纪实”“论理”“漫笔”“抒情”“叙事”等各辑,以及汇集了书法、篆刻和摄影的艺术作品选辑,则全面展示了他们毕业之后,在教育学术、文艺创作、影视出版,以及社会各行各业的大胆探索和丰硕成果。 77级学生的年龄跨度很大,夸张的说法,是年龄最大同学与年龄最小同学,岁数相差一倍。毕业后,他们八仙过海,各显其能,达到各自的事业高度:从中央和地方研究教学骨干,到各级出版新闻单位负责人;从外交家到制片人;从房地产成功商人到外国的大学教授;公检法,工青妇,省一级机关主管涉台、涉藏、涉侨事务的官员,甚至还有拥有专利的发明家,有志在雪山峭壁的登山好手。 他们中绝大部分已基本退出历史舞台,可以更多反刍,可以更少顾忌,回首参与重大课题、投身公共事务的心灵流程,凝聚成闪烁美学光彩的结晶,具有了沉甸甸的分量。 本书主要为本校师生和校际交流而出版,许多资讯是首次公开,过去鲜为人知。
高按:这里我忍不住要补充一些更详细、更有趣的内容: 《这一代》中揭露党群鸿沟、揭露七十年代特权、引起中南海震惊的三首诗《桥》《轿车从街上匆匆驶过》《爱》,不仅首次全文披露,而且还一并公开了当年写作的秘辛和同学们激烈争论; 13校学生社团刊物《这一代》创刊号在全国十三所院校的发行记录; 武汉大学率先在全国创办“作家班”的缘起和经过; 与毛泽东的孙子毛新宇多日面对面接触的印象和思考; 在北京的“政治特区”——所谓“民主党派”总部工作的所见所闻; 纽约中文媒体策划反击英文电视节目主持人歧视、戏弄中国人的言行并大获全胜的始末; 《雍正王朝》《牵手》和《走向共和》的最知情人,讲述这些电视剧有的获奖、有的修改乃至被禁内情; …… 为什么这部书要在香港出版?当然有若干偶然的和个人的因素,但是香港毕竟比中国大陆的尺度要宽,是一个重要原因。上面这些内容,在中国大陆的出版界,尤其是在习近平时代的出版界,想象一下,能问世吗?
毋庸讳言,四十年在时代的起伏转折中,他们对历史、对社会、对时代的看法,彼此也拉开了距离,在这套书中也反映出来,这恰恰也使这套书更具有史料和人文价值。在学校体育场上听从号令齐步走的七七级群体,走出校园后拥有了独有个性的轨迹、迥然有别的见解,又凭借同窗情谊的纽带,不断交流甚至交锋,才使得大家的眼界都更为开阔,思考都更为丰厚,才更彰显这一在历史转折年代意外获得提升机遇的群体的特征。
【订购信息】 本书上下册共80余万字,1000页。现尚有少量余书,可以提供给图书馆、研究者和其他感兴趣的读者。 国内订购:上下册总定价 150元人民币(含邮费。订购三套以上,八折优惠) 海外订购:上下册总定价 48美元(含海运邮费) 收款人姓名:liconghui(李聪辉) 开户银行:中国招商银行北京万达支行 帐号:6226090100317078 订购时请写明:订购数量;收件人姓名、寄达地址、邮政编码、联络电话。
联系人:李聪辉,电邮:1537131128@qq.com
近期图文:
中苏两巨头讨论对同路人是否卸磨杀驴 中国抗击艾滋血祸的英雄,是些什么人 冷战的历史是我们了解今天的钥匙 农民是怎样当上“反革命集团首犯”的? 自由和民主两者间矛盾不可能彻底消除 中国读书人的面子毁了读书人? 危言耸听?民主制度正毁于信息革命! 再好的主张,也得选准了提出来的时机 这篇写高耀洁的散文让我莫名感动 川普对新闻自由的破坏性应当引起重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