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起林则徐,人们脑海里首先想到的就是“禁烟”。1839年6月,虎门海滩升腾而起的烟雾,成为晚清百年外侮之下罕见的一抹亮色。然而世人却很少知道,林则徐多次提倡种鸦片,担任云贵总督时,竟然在辖区内大规模推广种鸦片。何其矛盾!
以禁烟著称的民族英雄为什么却大力提倡种鸦片?
《伐林追问》第121期,2020年7月15日首播
◆高伐林
经常听到有人批评我:你高伐林热衷于和历史公认的结论唱反调,大家都说好的人,你却要在他身上找出短处甚至是致命缺陷,大家都说坏的人,你却要在他身上找出亮点、正面因素。在你眼里,好人坏人要么大掉个儿,要么都是黑不黑、白不白、灰不溜秋……这些批评,我认真听取,但是我认为,任何人都是立体的,不可能是纯粹的黑或者纯粹的白——那就不是真实的人了,而是漫画中的人,卡通中的人。人们必然是黑中有白,或者白中有黑,指出来,才有可能还原真实,还原历史中活生生的人。如果说从政治斗争的角度,强调分清敌我,对某些人就得“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或者“赞其一面不及其余”,那么时过境迁,这些人物都已作古,对之转到历史评价,就是另一回事了。我正是看到对不少人物的历史评价并不公允,才有意地要来“拨乱反正”,有黑说黑,有白说白——不过,不用说,当然我们不颠倒黑白,也不能黑白不分。 这期《伐林追问》节目,我选中了中国近代史的开篇人物林则徐。
林则徐(1785年-1850年)
中国近代史从什么开篇?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篇;鸦片战争因什么而起?因前一年,1839年,林则徐在广东禁烟,而且在虎门把没收的鸦片集中销毁而引起。虎门销烟成为清帝国与大英帝国爆发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线。关于这场战争,有很多论述乃至争议,我就不说了,单说林则徐。 1811年林则徐26岁中进士,后来屡获拔擢,官至一品,当过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被皇帝委任为钦差大臣;因为主张严禁鸦片及抵抗西方列强侵略,被尊为“民族英雄”。从我小时候,五十年代,所听到的关于林则徐的故事和评价,基本上都是这样。尤其是1959年的电影《林则徐》,主人公是那个年代中国的头号影星赵丹扮演的,在我和全国民众心目中树立起林则徐的高大形象。
赵丹在电影《林则徐》中饰演主角,演绎他“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精神。
一般来讲,童年时确立的观念往往非常牢固,在往后的岁月中就形成了先入为主的框架——邓小平等中共领导人非常明白这一点,所以他们屡屡强调要从娃娃抓起,对中小学教科书严格把关,最近教育部又下令对全国中小学图书馆的图书做一次大清理。 文革中我当工人,下了班就找书来读,才知道林则徐对西方有无知的一面,认为西洋人腿不能打弯,倒下就爬不起来。查了一下这一说法的出处。最早应该是出自1839年他与两广总督邓廷桢联名给道光帝写的一道奏折;一年以后,也就是鸦片战争爆发期间,浙江定海被英军攻陷的时候,林则徐再次给道光皇帝上书,重申这个观点:英军浑身裹缠,导致腰腿僵硬,一旦倒下就不容易爬起来,以致影响其近身技击的能力。不独一兵可手起刀落杀几个洋兵,就是平民“亦尽足以制其死命”。
于右任书写林则徐所撰堂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这当然不是事实,即使像林则徐这样睁眼看世界的官员,也有许多莫名其妙的怪诞想法。范文澜《中国近代史》还说:“林则徐的才能在当时虽然是第一流,但闭关时代的封建知识限制了他,使他对于中国以外的世界,尤其是资本主义的世界,茫然无知。他起初和一般士人一样,抱着‘天朝声威’可以‘慑服夷人’,‘茶叶大黄,外夷若不得此即无以为命’,‘绝市闭关,尔各国生计从此休矣’一类自高自大不识时务的旧见解。” 有位快人快语的女学者端木賜香,系统地梳理一百多年来林则徐形象变迁,告诉我们,清代到民国,对林则徐的评价基本上是有褒有贬;从中共建政后林则徐的形象突然变得高大全、高大上。
河南学者端木赐香,网名“三糊涂”,文风泼辣。
端木賜香在网上叫“三糊涂”,在河南安阳师范学院历史系当副教授,有“历史顽主”之称,用她自己的话说,是拆历史的墙角,探文化的陷阱。她还很高产,写了很多书,《中国传统文化的陷阱》、《糊涂读史:明清的帝国偏执与盛世张皇》、关于第一次、第二次鸦片战争、关于慈禧太后、关于袁世凯,她都出版了专著。很多观点惊世骇俗,她眼光很毒辣,笔锋很毒辣。 端木賜香说,在清代,对林则徐持好评的人,以他的好友魏源为代表。魏源幻想:沿海守臣、当朝官员都是林公就好了。这当然是根本不可能的。
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的林文忠公祠,位于福州。
魏源之外,端木賜香说,金安清的《林文忠公传》则具备了我们现在耳熟能详的那种范式。什么范式呢?那就是说好就是十全十美好到天上。林则徐是清官、是神明,是人民大救星,走到哪里哪里亮,哪里人民得解放;洋人几十年来直呼中国大臣的名字,到林则徐这里就不敢了,尊称林文忠公。端木賜香说,哪有这回事?由这种写作范式,我就敢断定,作者人品不咋地——连林则徐都发现这位金安清人品不好。林则徐贬到伊犁后,金安清曾发动广州茶商与扬州盐商捐款,试图给林则徐赎罪,林则徐得知后说“此事断断不可”。林则徐后来当了陕甘总督后,把金安清招来想用他,却发现对方“轻浮狡诈,不可用”,送一笔重礼让他回去。 在清代,对林则徐不少人持有非议。政府始终认为林则徐办理不当引起外患,三十年后当李鸿章在台湾问题上与日本谈判取强硬态度时,总理衙门大臣文祥竟骂“李鸿章要做第二个林则徐!”清朝的时人笔记中,也有把林则徐视作给国家添乱第一祸首的。
纽约曼哈顿唐人街矗立的林则徐塑像。
端木賜香查看了民国时期几部影响较大的中国近代史教科书,发现对林则徐的评价有好有坏:193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陈恭禄的《中国近代史》,书中赞扬了林则徐的个人品德与毅力,但是却责备了他对外界的无知与蛮干。 1938年商务印书馆出版蒋廷黼的《中国近代史》,书中说: 中国士大夫阶级(知识阶级和官僚阶级)最缺乏独立的、大无畏的精神。无论在哪个时代,总有少数人看事较远较清,但是他们怕清议的指摘,默而不言,林则徐就是个好例子。 林则徐实在有两个,一个是士大夫心目中的林则徐,一个是真正的林则徐。真的林则徐是慢慢觉悟了的。他到了广东以后,他就知道中国军器不如西洋,所以他竭力买外国炮,买外国船,同时他派人翻译外国所办的刊物。他在广东所搜集的材料,他给了魏源。魏后来把这些材料编入《海国图志》。但林则徐具有两面性,顾及清议与名誉,掩饰夷情,听任士人继续昏睡。 这种评价很不客气,但很客观!
北京天安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镌刻有“虎门焚烟”浮雕。
对林则徐评价的变化,在中共建政之后出现了,五十年代范文澜说林则徐:“开始从无知进到探求新知,从严禁鸦片到奖励商船,他的思想是在向进步方面变化中。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已有资本主义的萌芽,在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刺激下,一小部分地主开始有转化的倾向,林则徐正是这种倾向的代表”。端木赐香认为:范文澜这是举着阶级与主义等意识形态戳子,往林则徐身上盖呢。 文革以后,1985年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中国近代史简明教材》说:“在反对外国鸦片侵略的过程中,林则徐看到沿海的广大农民和渔民对英国侵略者‘皆动公愤’,认识到‘民心可用’、‘民心可信’。由于林则徐坚持对内禁烟,外抗侵略,在一定程度上依靠了当地广大人民的抗英积极性,广东海防力量进一步增强,号令严明,军势壮盛,因而多次挫败了英国侵略者的武装挑衅。”
毛泽东手书林则徐诗《出嘉峪关感赋》:“严关百尺界天西,万里征人驻马蹄。飞阁遥连秦树直,缭垣斜压陇云低。天山巉削摩肩立,瀚海苍茫入望迷。谁道殽函千古险,回看只见一丸泥!”
拿大陆与台湾的中学教材对比一下,能发现明显不同。比如2001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级《中国历史》教材云: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领导这场斗争的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而台湾三民书局出版的高级中学《历史》下册讲到这段时,只简单叙述了林则徐的禁烟与销烟活动,对虎门销烟未评一词,对林则徐本人也未评一句,更别提给他奉送民族英雄帽子,仅在课后活动里布置了一道作业题:林则徐是鸦片战争之前少数对世界大势有所了解的人之一,请查阅资料,描述林则徐的见解与禁烟的作为。这是多么吝啬、多么谨慎的定性!
2019年12月,话剧《林则徐》在京首演。著名演员濮存昕饰演林则徐。
在中国大陆这些历史叙述中,虽然有些版本隐约中还不忘提示林则徐乃地主阶级阵营中的一员,但爱国主义是最突出的重点,林则徐的历史形象基本上定型为:依靠人民,发动群众,反帝爱国,抵抗侵略。端木赐香指出,这其中有诸多问题不是这么简单,甚至根本不是这么一回事。例如所谓依靠人民、发动群众——林则徐在广东招募水勇五六千人,但在奏折中对他们的评价是:“当防夷吃紧之时,恐其辈被他们勾作汉奸,或为盘运鸦片,利之所在,不免争趋。仍惟收而用之,在官多一水勇,即在洋少一匪徒。”也就是说,在林则徐眼里,当地渔船蛋户不是什么好东西。在另外一个奏折中,他对皇上汇报,由于渔船蛋户都和夷船做买卖,咱也没啥好法,再三考虑,只有“以奸治奸,以毒攻毒”了:从他们中雇用一些人,让他们半夜乘船户睡得正香时放火,烧一船就给一船之赏。若能延烧到夷船,则加倍重赏云云——简直是发动人民斗人民了。哪有依靠人民、发动群众的影子!
习近平高度称颂林则徐。
别看中共这些史书这么抬举林则徐,他有一个真知灼见却很少被人提起,这就是他对俄罗斯帝国的警觉。 早在广东时,林则徐读外国报纸,从《澳门新闻纸》报导的俄国和英国对阿富汗殖民地之争夺,对俄罗斯帝国已有认识。林则徐在《四洲志》中详细记载了从沙皇彼得大帝到女沙皇凯瑟琳二世(即叶卡捷琳娜大帝)的领土扩张过程。尽管当时俄国政府入侵中国的步伐还是处于初步阶段,但林则徐独具慧眼,认为俄国比英国更为危险,后来左宗棠问他对西方入侵的看法,他说出:“此(英国)易与耳,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吾老矣,君等当见之。”他潜心了解新疆历史,向新疆官员提醒保持边塞安全,还写了《俄罗斯国纪要》一卷。 还有一件更令所有推崇林则徐的人尴尬的事,在所有中国近代史书上要么闭口不提,要么一笔带过,就是林则徐提倡种鸦片。您相信吗?只有不多的学者正面触及这一问题,例如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杨国桢教授的《林则徐传》写到了。
杨国桢教授。他著有《林则徐传》。
一说起林则徐,所有人脑海里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禁烟”。1839年6月,虎门海滩升腾而起的烟雾,几乎成为晚清百年屈辱中仅存的一抹亮色。然而世人却很少知道,他提倡种鸦片,在担任云贵总督时,竟然在自己辖区内大规模推广种鸦片。 这就必须要追问:林则徐为什么要禁烟呢? 林则徐的禁烟思想和我们理解的禁烟是有出入的。他真正的观点是禁洋烟,也就是外国进口的鸦片,而不禁土烟,即中国人自己种植的鸦片。林则徐在禁烟之前给道光皇帝的奏折写得很清楚:“鸦片流毒天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白银)果皆散在内地,何妨损上而益下,藏富于民;无如(无奈)漏向外洋”。他固然讲了鸦片对国人体质的损害,但更强调鸦片泛滥最大的危害是白银外流,造成国库空虚、无饷银供给军队、反倒为列强增加财源。他强调的是洋烟,假如是土烟,在林则徐看来是等于“(白银)果皆散在内地,何妨损上而益下,藏富于民”,白银不会外流,避免了肥水流进外人田。 这个思想,他早在鸦片战争前七年,1833年就有了。鸦片战争打败,丧权辱国,林则徐就更无奈了,朝廷打不过英国,大烟就根本禁绝不了。林则徐这个念头就越来越强烈:与其花白银从英国贩子手里买,倒还不如在国内自己种,自产自销,可以逐年减少进口鸦片。朝廷可以对罂粟种植征收高额赋税,也能给空空如也的国库输血,毕竟国家有钱才能续命。
满清吸食鸦片十分普遍。
公元1845年,林则徐再次得到清廷任用,起初当陕甘总督,不久又改任陕西巡抚,有权就能实施自己的想法,他开始提倡种植鸦片。1847年初,他的学生、代理抚州知府文海给林则徐写信,请教如何发展地方经济,防止白银外流。林则徐提出令人无比惊骇的建议,鼓励百姓种植鸦片:“鄙意亦以内地栽种罂粟于事无妨。所恨者内地之嗜洋烟而不嗜土烟,若内地果有一种阿芙蓉(即鸦片),胜于洋贩,则孰不愿买贱而食?无如知此味者,无不舍近图远……内地自相流通,如人一身血脉贯注,何碍之有?”他所担心的,是消费者“崇洋媚外”,不认国产土货:“恐此种食烟之人未必回心向内耳!” 林则徐这个观点,看起来是背离初衷,却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是在鸦片贸易合法化的大环境下,对抗洋烟在中国倾销、白银外流的无奈之举。因为,若能以国产烟土对抗进口鸦片,向鸦片商征税,至少还能挽回一点经济利益。
鸦片工具
清廷意识到林则徐这项建议有利可图,默许了。没想到全国各地竟然掀起一股种植鸦片热潮,几乎找不到不种鸦片的省份。因为种鸦片利润比种其他农作物高出达10倍,大量的耕地被用来种鸦片,很多地方如云贵川、东北、陕甘等地,比例能占到总耕地面积的一成,有的地方甚至是半数以上。最盛况空前的是四川,洋鸦片完全竞争不过本地的了。甚至于近代不少军队的薪水,直接使用“土烟”来支付。
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中国农民种植鸦片成风。
随着国产鸦片在市场上占有率越来越大,英国对华鸦片贸易的利润下滑,再加英国国民反对鸦片贸易呼声日渐高涨,最终迫使英国政府妥协,跟清廷签署《中英禁烟条约》,正式宣布废止鸦片贸易,这是1908年3月。而在此前两年,光绪皇帝颁布“禁烟令”,明令各地禁种鸦片。怎么管得住?到四十年代,南泥湾还在种鸦片,好纾解中共边区的经济困难呢。当时在中共的各种文件和财务报表里,鸦片有个特别的说法,叫“特货”。
近期文章:
大师骨头软操守有亏,但“诬陷朋友”是个冤案 中国哲学泰斗的重大政治污点 顾维钧和汪精卫看法相近,冯友兰与侯外庐反差鲜明 中共真正创始人的面纱是怎样好不容易才揭开的 到美国查阅档案成了座上宾,回中国搜集史料当了阶下囚 “中国的贝利亚”:关于康生的传言和真相 中共“左王”另一面:曾是有良知有胆略的改革闯将 十五年半软禁生涯重新塑造了一个赵紫阳 赵紫阳拒绝检讨,放弃复出执政的机会,是对是错? 昙花一现:中共历史上最顺应历史潮流的一次党代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