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首都,是該國數一數二的大城市,但也有例外,像加拿大首都渥太華排該國城市第四;瑞士首都伯爾尼排該國城市第五;澳大利亞首都堪培拉排該國城市第七;而美國首都華盛頓只列第24位!美國人為什麼不將首都安在、或者建成為最大城市?
◆高伐林
老高按:中國遷都的議論時起時伏,已經有多次。我在北京工作的時候,不少專家就曾憂心忡忡:北京缺水,所有危機對策都“遠水解不了近渴”,呼籲及早考慮遷都。但一晃又維持了30年。今年7月,北京市委十一屆七次全會舉行,將通州打造成北京市中心以外的“行政副中心”,被正式提上日程,於是在輿論界,再次議論遷都的前景。北京一家雜誌約稿,要我談談美國定都、遷都的過程,其用意當然是希望我能提供“前車之鑑”和“他山之石”。我告訴他們,在這個問題上,我看不出來對中國面對首都生態危機有什麼直接的借鑑作用;而且他們“所託非人”,我對美國定都遷都問題只是一知半解,沒有深入探究過,應該請專家。但雜誌表示,發稿在即,希望我勉為其難“鴨子上架”,“救場如救火”。於是我只好在夫人大力協助下火急搜集資料,寫了下面這篇“急就章”。
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首都,是該國數一數二的大城市,但也有少數國家例外,首都在該國並非名列前茅,像加拿大首都渥太華,排該國城市第四位;瑞士首都伯爾尼,排該國城市第五位;澳大利亞首都堪培拉,排該國城市第七位;而美國呢,根據2013年的數據,首都華盛頓只列第24位!
美國人為什麼不將首都安在最大的城市?
遷都之亂
美國的誕生,通常從1776年《獨立宣言》簽署算起,但當時還在與英國兵戎相見,直到1783年,英國簽訂和約承認了美國,北美殖民地贏得了獨立,首都建在哪兒才提上了議事日程。
在美國人的觀念中,議會在哪裡,哪裡就是首都。那時美國還沒有總統,實際上也沒有議會,只有議會的前身,叫作“大陸會議”,後來改稱“邦聯議會”。1789年,邦聯議會讓位於國會。
議會也好,國會也罷,總沒個能安定下來討論大政方針的會議廳。1783年之前,議會設在位於賓州的費城,已經有兩次因為英軍逼近而不得不顛沛流離;1783年仗打完了,議會竟還得遷來遷去,使得首都也流動了17個春秋。
美國早期首都費城。圖正中尖頂建築為簽署《獨立宣言》的獨立宮。
費城是北美殖民地人民鬧革命起家的發源地,18世紀中期,費城的人口超過百年老城波士頓,成了北美第一大城市——不過這個“第一大城市”按照今天的標準來看,簡直太寒傖了,才區區2.8萬人而已;而且就在這年輕的美利堅合眾國草創之初,紐約後來居上,以人口3.3萬人一下就奪走了榜首地位。議會在費城並不安寧,許多在獨立戰爭中有功勞的民兵湧來請願,要求補發軍餉;邦聯議員們要求賓州的州議會下令,讓當地的國民後備隊來“保駕護航”,賓州州議會卻不買賬,後備隊與民兵“本是同根生”,也不願對民兵進行彈壓。混亂中,只好第三次從費城遷都,議員們騎着馬趕着車,相當狼狽地北上,來到70公里之遙的新澤西州普林斯頓。普林斯頓就這樣當了四個月的首都。
普林斯頓大學校園裡的這座納蘇大樓曾經在四個月中成為美國議會。
議會隨後遷到了紐約,於是紐約成了首都,而且,是美國第一個法定的首都——議員們在這裡很辦了幾件建國的頭等大事:通過了憲法;首任總統喬治·華盛頓的就職典禮,在位於華爾街的聯邦大廳(Federal Hall),在議員們眾目睽睽之下舉行;美國第一個最高法院在附近設立;1789年3月4日,兩院制的美國國會成立,邦聯議會功成身退……三權分立的政治架構總算搭起來了。
不過,紐約作為首都只存在了一年。1790年,國會又遷回了費城,費城再次成了美國首都,這一次,總算十年沒挪窩。雖然還是臨時的,但是議員們個個高興,因為,堂堂一國之都漂泊無定的日子,總算快到頭了。
定都之難
為什麼定都難?說到底,難就難在於各方利益難以擺平。
北美好幾個城市列在議會定都選址的備選名單上:紐約、費城,還有波士頓、巴爾的摩等等。誰不知道,首都設在哪兒,哪兒就能更方便地對最高決策層施加影響,讓政策法規能夠對自己有所傾斜?看看美國剛建國時期的疆域,可以看到,這個沿着大西洋海岸的不規則狹長形版圖,北到新罕布什爾州,南到喬治亞州。北部各州堅持首都應該定在北方的紐約,南部各州不干,要求定都南方。雙方有頭有臉的大佬在大會小會上爭辯了無數場,一直找不到讓各方面都滿意的方案。喬治·華盛頓雖然貴為總統,在南北爭執時,卻儘量保持中立,不願一槌定音。
紐約曾經當了一年的美國首都。圖為位於曼哈頓華爾街的聯邦大樓,首任總統華盛頓在這裡宣示就職。
定都的難題,又交織進了更像一團亂麻的國家財政難題。
打仗一靠人,二靠錢。招募軍人要花錢,購買武器彈藥要花錢,軍糧要花錢,運輸也要花錢……美國獨立戰爭整整打了八年四個月,錢從哪裡來呢?差不多都是借的。向外國借,向富商借,向莊園主借,後來統計,外債是1200萬美元,內債約4400萬美元。5600萬美元債務在那個年月是個什麼概念?當年美國國務院全年預算只有8000美元,也就是說,這筆債務的金額,夠國務院運轉7000年!
新成立的聯邦政府窮得叮噹響,拿什麼還債?財政部長亞歷山大·漢密爾頓提出了一個發行新債券取代舊債券、再用債券抵稅的辦法來逐步償還債務。這一方案受到北方各州支持,南方各州卻強烈反對。漢密爾頓無奈之下,與代表南方利益的國務卿托馬斯·傑斐遜談判,直截了當地告訴傑弗遜,如果聯邦政府不能還債,北方各州只好退出聯邦。
國家剛成立就為債務而分裂,這個責任誰擔得起?最終,南北雙方達成了妥協方案,定都就成了交換的砝碼:南方同意漢密爾頓償還債務的方案;北方則同意將首都從紐約遷往南方某個靠近北方的地點,新建一個城市。
最後,新址確定在南北方的天然分界線——波多馬克河畔,由河兩岸的弗吉尼亞州和馬里蘭州各捐出一部分土地,作為首都的永久性用地。這是由國父之一詹姆斯·麥迪遜(他是後來的第四任總統)和漢密爾頓,在傑斐遜邀請的一次晚宴上討論出來的。
在國會授權下,華盛頓總統在波多馬克河畔畫了一個圓,不,畫了一個“方”:面積100平方英里的菱形區域,定名為哥倫比亞特區,不屬於任何一州,只對聯邦國會負責。華盛頓總統建議未來的都城叫作“聯邦市”(Federal City)。不過,1791年9月9日,國會決議將之命名為“華盛頓”,以向喬治·華盛頓本人表示永久的敬意。可惜他並沒有看到首都建好,就於1799年12月14日去世了。
建都之殃
華盛頓是世界上第一個選定城址之後專門設計建設嶄新市區的近代首都。
華盛頓的地理位置十分優越,正好地處於美國東岸切薩皮克灣的頂部西側、阿巴拉契亞山東麓的余脈,四周丘陵起伏,森林環抱,一條玉帶似的波托馬克河穿城而過,連通了浩瀚的大西洋。
這一地區多屬未開墾的處女地,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灌木、沼澤點綴於坡地之中。1790年定都後開始規劃建設,總統聘請了在美國軍隊裡服務的法國工程師皮埃爾·夏爾·朗方來主持設計首都建築方案,選定了這一帶的最高坡來建國會大廈。
經過十年建設,國會大廈的一翼建成了。1800年5月15日,美國第二任總統約翰·亞當斯指示內閣安排搬家,他給了政府各部一個月時間:6月15日,都要在華盛頓開始辦公。他自己於6月3日抵達草創的新都。
政府搬遷,在當時也算不得什麼大事,因為政府各部門總共只有126名(一說125名)官員和公務員。他們的私人物品由馬車拉運,而政府文件、檔案、辦公用品,則用船從水路抵達華盛頓。
那時的華盛頓人煙稀少,全市只有379幢私人住宅,多是低矮小屋。商店和旅館剛開始興建,財政部大樓連影子都沒有,白宮剛現出輪廓,國會大廈矗立在農舍之中,簡直是鶴立雞群。
各部辦公樓正陸續拔地而起,1814年8月24日,英軍再次打來,攻陷了華盛頓,雖然只占了一天,第二天就撤走了,但一天時間足夠干很多壞事了:縱火燒了國會、燒了白宮、燒了各部辦公樓。美國人只好在趕走了英國人之後從頭再來。
首都城區的建設都在波托馬克河以東部分,那時人們覺得河水過於寬闊,不可能把政府部門安置到河西去。國會乾脆於1850年通過決議,將當年弗吉尼亞州提供給首都的波托馬克河以西土地還給弗州。華盛頓面積就減為68.25平方英里(177平方公里),包括15平方公里的水面。
19世紀中葉的南北戰爭,華盛頓差點兒再次遭殃。為了保衛首都,林肯就任總統之後一個月就得下令調集軍隊在華盛頓集結。南北戰爭的頭兩年裡,華盛頓是雙方軍隊爭奪的焦點,硝煙瀰漫中,首都的教堂和寬敞一點的民宅中住滿了聯邦軍隊的傷員。這次戰後華盛頓才進入高速發展時期,1840年,市區人口僅2.3萬人,到1880年激增為17.7萬人。
華盛頓從1800年開始成為美國首都。這是市中心的國家廣場,遠處圓頂建築,為國會大廈。
護都之策
或許,本文開頭的問句要換個問法:美國為何不將首都建成為最大的城市?
作為美國首都,華盛頓在城市職能上獨具特徵,與倫敦、巴黎和東京根本不同。歷代執政者只想保持其國家政治中心的地位,想都沒想讓它成為經濟、商業中心,它也就沒疾速膨脹。
總設計師郎方給美國政府部門和員工籌劃的空間,在當時被譏為“大而無當”,一百年後人們讚揚他挺有遠見,而又過了半個世紀,人們反而感到首都的空間還是有點緊巴巴了。聯邦政府行政、立法、司法三大機構設在首都,大量國家級紀念堂、博物館在市中心高度集中;這裡還有176個國家的大使館——最近又多了一個古巴,以及多個國際組織、行業工會、非營利組織的總部……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華盛頓的人口發展到高峰,1950年的總人口達80.2萬人。這迫使美國國會在1952年通過了《首都規劃法》;1957年成立了統一管理協調機構——華盛頓大都市區委員會,主要負責協調區域內的環境、安全和居民通勤等問題;1962年提出首都地區規劃方案:以市區為中心,向外伸出6條放射形軸線,沿軸線分布規模不同的衛星城鎮或大型居住區。
華盛頓沒有什麼製造業或其它重工業部門,有人調侃說“首都唯一的工業就是印刷業”,各個印刷廠不停地印製各種各樣的政府文件。此外只有服裝、食品企業和服務性行業。上個世紀60年代,全市只有500家私人企業,大部分還是小型企業;全市就業人口中工業職工僅占3%,而第三產業的職工卻占全市就業人員的12%;就業人口中比例最高的,是政府機關和非政府機構的員工,比例高達53%。另有說法是,首都最大的行業是旅遊:上個世紀末,每年到訪的遊客有1800萬人次,帶動了旅館、餐館等等與旅遊有關的產業。
美國雖然是“小政府,大社會”,但聯邦政府機構總的趨勢還是不斷在膨脹,首都市區人口在20世紀60年代以後卻一直未曾上升,甚至略有下降。原因之一是,公職人員中有將近30萬人居住在四周郊區,還有為數不少的人並非首都的固定居民,為政府工作幾年後,隨著新總統上台、新內閣組建,可能離開首都另謀高就。在他們身後,又有一批新居民從別處搬來。
聯邦政府也曾因為城市承載能力有限而將一些機構建到首都以外,最著名的就是五角大樓。1941年,美國國防部的前身“美國戰爭部”讓出了其在白宮旁的辦公樓,數萬員工只能棲身於遍布首都各區的17棟辦公樓內。為應對迫在眉睫的世界大戰,美國軍方急需建造一座能容納四萬名員工和一萬台車輛的新辦公樓,軍方把目光投向了一河之隔的弗吉尼亞州阿靈頓。1941年9月11日,五角大樓破土動工,僅用了16個月就完工。
1941年,美國決定在首都市區以外建造國防部。圖為位于波多馬克河西岸的國防部五角大樓。從這裡可以看到河對岸的華盛頓紀念碑。
19世紀,華盛頓是有軌電車的天下;1897年,華盛頓出現第一輛小汽車,但直到本世紀初,華盛頓人均擁有小汽車數量在美國仍處於較低水準,這應該歸功於首都的公共交通系統相對完善,雖然跟所有城市一樣,也存在基礎設施趕不上社會需要的落差,也常常出現擁堵,人們也在叫喚“出城難、進城難、停車難”,但總算保持了清幽之境的風貌。
托馬斯·傑斐遜是第一位在華盛頓宣誓就職的總統(1801年),他倡導在首都植樹,親自在主幹道之一賓夕法尼亞大街種植意大利白楊,這條大街兩邊的樹木後來更換過好幾次,先後種植過椴樹、橡樹、槭樹等。由政府撥款植樹種花的傳統延續到今天,據稱每年要撥出3%的經費,用於街心公園和道路兩旁的綠化。首都的公園和休憩地面積占市區面積的20%,人均綠地超過40平方米,綠樹成蔭,繁花似錦,被人們稱譽為“森林中的首都”“草坪環繞的京城”。
相關圖文:
美國憲法史對我們中國人意味着什麼
美國中小學真沒有班幹部嗎?
金錢與美國政治二者關係的考察報告
中國駐紐約總領事館門前的商機
電視談話節目之後的槍聲:一起命案引起爭論
美國50州就是50國,各國有各國的法規
不愛讀書的新世紀,愛讀書的美國人
信奉馬克思,就出不了馬斯克?
中國與西方的醫院和醫生太不一樣了
少女費雪殺人案引起的連鎖風波
從脫罪的凱西想到殺害兩個兒子的蘇珊
殺人的花朵:美國兒童兇殺案
他走了,留下誠信的標杆
九級地震若在身邊爆發——美國佬救災記
|
|
|
|
|
|
|
|
|
文章評論 |
|
|
|
作者:華山 |
|
留言時間:2015-09-14 19:39:01 |
|
|
老高這篇寫得很好,從中受益頗多,知道不少歷史知識。文章由自己動手組織纂寫,條理分明,史實詳盡,層次清晰,是篇比較難見的好文章。。 |
|
|
|
作者:高伐林 |
|
留言時間:2015-09-14 05:34:37 |
|
|
|
作者:金陵夢回 |
|
留言時間:2015-09-13 21:13:32 |
|
|
"1983年仗打完了,..."是否應該是“1783年仗打完了..."?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