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时试图在脑海中想象一个画面:经历过文革的惊涛骇浪之后,叶剑英元帅与罗瑞卿大将,在中南海会议室内再次重逢,他们两人会有什么样的表情,会对对方说什么?——很可能,什么往事都绝口不提,只当在历史上完全是子虚乌有没发生过
老高按:文革初期的“整倒罗瑞卿”(简称“倒罗”)事件,被人视作文革的前奏,当事人回忆众多,评论分析更是汗牛充栋。但是也正由于有些人是亲历者,涉及政治利益和历史定位,未必说了真话——未必只说真话、未必说了全部真话;而别人也未必相信亲历者说了真话、只说真话和说了全部真话。所以到现在仍然真伪混杂,成为文革研究中一个不大不小的疑点,隔三岔五地就有人将之拎出来辨析一番。 中国大陆的共识网在被迫关门之前发表黄力民的文章《倒罗瑞卿事件的一则解读》,就是一例。此文我早就存下来,但最近才翻出来细读一下,感觉有些小瑕疵(例如将谢富治之死说成是在“九一三”之前),但文章对于我们理解这一事件是有帮助的,转载于下。 不过文章后半部分有一个不知是有意回避还是无意疏漏的缺陷——或者,甚至是古代章回小说中常说的:“卖个破绽”,留下另一个话题,去让读者“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这就是邓小平和叶剑英的关系问题。 黄力民这篇文章前半部分,写了叶剑英、谢富治、萧华、杨成武、刘志坚等人在“倒罗”事件中分外积极的态度和所起的重要作用。后半部分写了邓小平从1973年东山再起之后,再三游说毛泽东让罗瑞卿逐步复出——虽然罗这时已经残疾;而对萧华、杨成武、刘志坚等人给以冷遇(谢富治这时已死,暂且不论)。唯独没有写邓对叶剑英。 当然,毛在世时,以邓当时的职务地位和权力,无法撼动叶剑英,而且叶在文革后期再次失势(1976年2月被毛下令“因病休息”,军权交给陈锡联),与邓从1975年年底开始受到排斥,1976年4月被剥夺一切职务,时间上基本相合,在几个月中,他们的命运轨迹大体相似。文革之后,叶又与华国锋联手搞掉了邓小平最大的政敌“四人帮”,帮助邓重回中央领导岗位,不仅功绩显赫,而且是文革之后政局尽力保持稳定平衡的重要砝码……这就让邓更不可能与叶翻脸了。 还要看到,邓在文革中和文革后两次复出,都面对极其复杂的局面,要解决的问题太多,相形之下,“倒罗”事件中的是是非非,在他的议事日程上未必占重要的分量。在罗瑞卿问题上,他本来就没处在交锋的一边,设法让罗瑞卿出来工作,自己多一个得力帮手,压制军内不同山头桀骜不驯的军头,这就足矣,不可能为罗瑞卿再去得罪叶剑英。邓小平这样老练的政治家,叶、罗分量孰轻孰重,不难掂量。 黄力民的文章说:“毛泽东、邓小平惊人一致地排斥杨成武、启用罗瑞卿”;“邓小平以鲜明态度启用残疾的罗瑞卿,萧华、杨成武、刘志坚都被放在京外……再没有恢复到先前的显赫”。贬斥这些人,原因很多,“必有当年倒罗事件的影响”,黄力民这样说,是有分寸的——只是“当年倒罗事件的影响”。 从政治的角度看,邓的态度是说得过去的:这样处置对这些人伤害不大,却足够起到安抚罗瑞卿的功效,而且还不至于得罪叶剑英。而叶剑英与罗瑞卿有这样的历史恩怨,在文革之后百废待兴、大敌仍在暗中窥伺的局面中,基本上还是做到了相忍为国。叶一直支持胡耀邦,致使胡在1987年年初下台之后感叹,叶在就好了(叶剑英殁于1986年10月22日);罗瑞卿也支持胡耀邦,要求军报发表文章,介入真理标准讨论。他若不死在德国,也将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推手,胡耀邦在军内的奥援。 但从历史的角度看(这更是我关心的角度),将有关事实的来龙去脉弄清楚,不能不说,叶剑英在“倒罗”问题上,扮演了重要角色,今天在评价其历史功过时,必须弄清楚。 叶剑英在罗瑞卿跳楼自杀未遂摔断了腿之后,套用古诗说“将军一跳身名裂”,他后来肯定后悔留下这白纸黑字。 叶剑英原话是这么说的:“‘将军一跳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这是我套用稼轩词句,把‘百战’二字改为‘一跳’,为罗瑞卿跳楼所哼的悼语。我认为他的政治生命已经死亡了。如果要重新作人,必须真正地在政治上脱胎换骨。” “将军百战身名裂”为辛弃疾《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下阙的首句,指西汉李陵别苏武事。对叶剑英套改辛词“将军一跳身名裂”,余汝信有专文分析,列举了几种看法: 其一,是周恩来在八届十二中全会上的发言,批评叶帅“完全站到罗瑞卿一边”,“叶剑英对罗瑞卿的跳楼作了一首诗”; 其二,罗瑞卿女儿罗点点说叶对罗跳楼是“愉悦”的。她在文革结束后撰文质问:“有人不说难听话,他们诗意大发,……被我体察到的这种愉悦,不是从迫害别人中得到,会是从何而来?不是纵欲后的满足,又是什么?” 其三,原解放军代总长杨成武说叶是表示“惋惜”的,中国大陆党史学者辛子陵甚至认为叶是表达“痛惜”。 ………… 其实,将叶剑英长篇发言全文读一下,或者就将上面那一句引文读一下,意思说得很明确。上面诸说哪种靠谱,不难断定。 我有时试图在脑海中想象一个画面:叶剑英元帅与罗瑞卿大将在文革后的中南海会议室内再次重逢,他们有什么样的表情,会对对方说什么?很可能,什么往事都不提,只当根本没有发生过。
倒罗瑞卿事件的一则解读
黄力民,共识网
对罗瑞卿的批判始于1965年12月8-15日上海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次年5月北京政治局扩大会议罗瑞卿被定性为反党集团成员,会议同时发布著名的《五一六通知》,文革就此揭幕。研究者多认为倒罗瑞卿事件是文革的前奏,但倒罗事件的真实原由与过程至今仍难以完全揭开,本文从一个方面对此解读。
一
五十年前,1966年3月4日揭批罗瑞卿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持续到4月8日(中间3月18日发生罗瑞卿跳楼),正式发言材料达80多份。4月30日主持会议的中央工作小组递交《关于罗瑞卿同志错误的报告》,5月16日政治局扩大会议期间批准转发: “为了教育干部,吸取教训,并肃清罗瑞卿同志的错误影响,中央决定将中央工作小组的报告和中央的批语,发到县委和团级党委,这个报告所附的叶剑英、谢富治、萧华、杨成武等同志的四个主要发言,罗瑞卿同志3月12日的检查以及叶剑英、萧华、杨成武、刘志坚同志4月24日向主席、中央的报告,发给地委和师级党委,口头传达到县、团级党员干部。” 中央工作小组即毛泽东指定的邓小平、彭真、叶剑英三人,邓小平在会议开幕式后离京去外地,彭真的作用很可笑——中央批语提到的六个附件之一叶萧杨刘致中央信就是关于“彭真在批判罗瑞卿会议过程中的恶劣表现”,因此批罗会议实际由叶剑英主持,连同中央批语提到的谢富治、萧华、杨成武、刘志坚,这是北京批罗会议的中坚。 此前上海的批罗会议由毛泽东主持,叶剑英、谢富治、萧华、杨成武也是主要发言者。 林彪、叶群都没有出席北京批罗会议。上海批罗会议时林彪没有出席小组会议,叶群在会上有长篇发言,会议前叶群曾携林彪信件从苏州赴杭州面见毛泽东。林彪11月30日信写道: “有重要情况需要向你报告,好几个重要的负责同志早就提议我向你报告。我因为怕有碍主席健康而未报告。现联系才知道杨尚昆的情况,觉得必须向你报告。为了使主席有时间先看材料起见,现先派叶群送呈材料,并向主席作初步口头汇报。如主席找我面谈,我可随时到来。” 林彪称“好几个重要的负责同志早就提议我向你报告”、“现联系才知道杨尚昆的情况”,十分用心地表明自己的被动卷入批罗。“重要的负责同志”都有谁?说了什么?可能永远都难以准确知晓,但叶剑英、谢富治、萧华、杨成武、刘志坚等人的可能性很大,他们能有此举动,或者出自他人的授意,或者听到某种风声。可见叶群赴杭州面见毛泽东、在上海会议发言不过是毛泽东倒罗的众多棋子之一,并无充足理由可以将其视为倒罗瑞卿的主要因素。 据张耀祠回忆,11月30日叶群到杭州面见毛泽东时杨成武、张耀祠都知晓其来意并有相互交流。
二
从上海批罗会议到文革初期,叶剑英、谢富治、萧华、杨成武、刘志坚的情况是: 萧华1959年军委成立不久就任副秘书长,1964年任总政治部主任,1967年曾主持全军文革小组工作。 杨成武1965年6月任军委副秘书长,上海会议后罗瑞卿的军队职务停止,杨成武任代总参谋长,1967年始是中央文革碰头会议成员,9月任军委办事组组长。 刘志坚1957年任总政治部副主任(继傅钟、萧华、甘泗淇之后的老资格副主任),1966年5月任中央文革副组长、全军文革组长。 叶剑英1966年1月与刘伯承、陈毅、徐向前同时增补为军委副主席,5月23日任书记处书记、军委秘书长(罗瑞卿曾有的两个职务),8月任政治局委员。 谢富治是副总理兼公安部长,1966年8月任政治局候补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央文革碰头会议成员。 上海批罗会议后不再让贺龙主持军委日常工作,5月政治局扩大会议明确,叶剑英、杨成武、萧华负责处理军委日常事务。 5月政治局扩大会议(即通过“五一六通知”的会议。——老高注)标示文革揭幕,但林彪仍然是养病,两个多月后毛泽东的另一着棋才将他推上文革前台。
三
1967年初刘志坚倒台,1968年初萧华、杨成武先后倒台。 1973年底罗瑞卿解除监禁,1974年9月始刘志坚、杨成武、萧华先后解除关押审查。 1974年11月杨成武出任排名第一的副总参谋长,此时总参谋长职位已空缺3年多,1975年1月邓小平任总参谋长。 “九一三”事件后,成立了叶剑英为首的军委办公会议取代军委办事组,1975年2月5日成立军委常务委员会取代军委办公会议,军委常务委员会成员,是处理南沙作战日常工作的六人小组叶剑英、王洪文、张春桥、邓小平、陈锡联、苏振华,再加上刘伯承、徐向前、聂荣臻、粟裕、汪东兴共11人。 在邓小平力促下,毛泽东1975年8月批准罗瑞卿任军委顾问。邓小平本希望有罗瑞卿辅佐其军队工作,但到次年4月自己又被撤职,总参谋长职位再度空缺。 1977年6月邓小平复职,8月十一大召开,罗瑞卿随即成为新军委秘书长(1969年4月九大以来的军委未设秘书长职位),杨成武仍是排名第一的副总参谋长。 此时邓小平还任中央副主席、副总理、军委副主席,关注更加重要的事务。据罗瑞卿后人回忆,邓小平原本提议恢复罗瑞卿原有职务(主要是军委秘书长兼总参谋长),但在高层不能通过,最终达成妥协罗瑞卿任秘书长,邓小平挂着总参谋长。邓小平交代军委三总部负责人,日常工作由罗瑞卿负责协调。 罗瑞卿即上任,9月杨成武离京任福州军区司令(挂副总参谋长直到1980年1月),同时调新疆军区司令杨勇任排名第一的副总参谋长、列席军委常委(杨勇于1980年1月任军委常委、副秘书长)。1978年罗瑞卿去世,耿飚继任军委秘书长,邓小平还是总参谋长,1980年才由杨得志接任。毛泽东、邓小平惊人一致地排斥杨成武、启用罗瑞卿,必有当年倒罗事件的影响。 刘志坚复出后任军事科学院第二政委,在叶剑英邓小平主持的1975年8月30日全军大单位主官调整配备时调任昆明军区政委。 萧华复出后接任军事科学院第二政委,1977年2月调任兰州军区第二政委。 邓小平以鲜明态度启用残疾的罗瑞卿,萧华、杨成武、刘志坚都被放在京外,直到1983年退出现役,三人才回到北京,再没有恢复到先前的显赫。
四
历史上高岗、饶漱石反党集团与彭德怀、黄克诚、张闻天、周小舟反党集团都是一次性端出,彭真、罗瑞卿、陆定一、杨尚昆反党集团却是一个一个捉出来的: 1965年11月10日,杨尚昆被免去中央办公厅主任职务,专车送至广州任省委书记处书记(后再降为地委书记处书记)。几乎同时,军委副秘书长兼办公厅主任萧向荣免职,由杨成武兼任。 上海批罗会议时彭真即被排除在之外(吴法宪回忆,周恩来要他不要接彭真从北京来的电话)。北京批罗会议彭真是主持人之一,毛泽东此时却在杭州批彭真的《二月提纲》,放风彭真有问题(吴法宪回忆,会议中途毛泽东召谢富治到杭州,叫他不要与彭真联名发言)。北京批罗会议结束后,叶剑英萧华杨成武刘志坚联名致信毛泽东,揭发彭真“在批判罗瑞卿会议过程中的恶劣表现”。 1966年3月毛泽东在杭州还指斥陆定一的中宣部是“阎王殿”,4月当时在外地的陆定一被要求不要回北京。 4月24日叶萧杨刘上报中央关于“彭真在批判罗瑞卿会议过程中的恶劣表现”,5月4日刘少奇主持的政治局扩大会议在北京举行(毛泽东仍在外地),彭真、陆定一仍出席了会议,但中途先后被中止参会资格,到26日会议结束时彭罗陆杨反党集团已然形成。 逐个地捉拿彭罗陆杨,正显示倒罗瑞卿是毛泽东缜密部署、从容操作的一步,而林彪还不可能想到倒罗瑞卿会发展成揪斗彭罗陆杨一个集团、进而揪斗一大批“赫鲁晓夫那样的个人野心家与阴谋家”,而且与自己日后蹿升到副统帅竟是息息相关。
五
倒罗瑞卿事件为何成为热议而难以厘清,实因为林彪之谜的存在。彭真延安整风时崛起而进入七届政治局,在八届书记处号称副总书记。杨尚昆资格很老,遵义会议时是红三军团政委,抗战时华北局书记。他们的倒台怎么没有这么多关注? 1963年始林彪就是养病,副主席贺龙主持军委,罗瑞卿与贺龙靠得近,就算有点怠慢林彪也并非不正常,要害是罗贺又与刘邓关系密切。毛泽东要实现其大目标,必然先寻找突破点、扫清外围,其中当然要有军队代表,如果不动罗瑞卿也是动别的人。林彪就算有整倒罗瑞卿的愿望也仅限于个人恩怨,且成功把握并不大。两相比较,应当是毛泽东主动出击罗瑞卿的可能性大得多。 罗瑞卿复出后,上海会议、北京会议倒罗瑞卿的关键人物叶剑英、萧华、杨成武、刘志坚(谢富治亡于“九一三”事件前)(此言有误。谢富治死于1972年3月26日,那时已经是“九一三”之后半年了。——老高注)都会回避“倒罗”的背景与真相。1973年12月21日毛泽东接见军委会议人员时说“他是听了林彪的一面之词,错整了贺龙、罗瑞卿和杨、余、傅”,表明毛泽东承认是他整了罗瑞卿,至于是否“听了林彪的一面之词”?可谓死无对证了。
高看(每日一图,与文无关。本月图片主题:沧海)
� 摄于美国长岛最东端、大西洋海滨的Montauk。
近期图文:
自由自由,多少诡辩和悖论假汝以行 进一步考察蒋介石如何“攘外必先安内” 最标榜革命的人,其实最害怕革命 名人故居:进入美国人文历史的入口 面对历史最重要的不是知识,而是诚实 清算权贵弊政,必须从否定维稳开始 唯一两次被打成“右派”的思想者顾准之死 谈了“谁是中国人”,再看“何为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