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清政府,对于成心颠覆自己的反对派,打击力度真的不大。革命党人在国内,闹了那么多次起义和暗杀,但清政府却连个安全部门都没设置。有关革命党的情报,也稀里糊涂。对反颠覆不上心的清政府,其实并非毁在反对派的颠覆上
老高按:张鸣教授的文章深入浅出,以小见大,我很爱读,介绍过若干篇。下面再转贴他的这篇《革命党人的小辫子》,他谈了社会心理和文化演变,也顺便点了一下政治,很有嚼头。 文中提到“朱执信”,这个名字当今读者可能不熟悉。孙中山领导同盟会要掀翻满清,朱执信是一员干将,他也是汪精卫的亲戚兼挚友(是什么亲戚,我一时想不起来了,当时的人们孩子都生得多,亲属关系也就十分复杂)。当时中国思想界的潮流,是为了拯救国势危亡,大批介绍西方各种理论到中国,其中也包括马克思主义,朱执信就在1906年1月(时年20刚出头)写了《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介绍马克思、恩格斯活动和《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片段,是中国最早把马克思阶级斗争和剩余价值等理论介绍给中国读者的人之一。 看维基百科的“朱执信”词条,不由得惊叹,整整一百年前那一辈志士仁人,何以有那么大的决心和勇气,去为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目标拼死奋斗!那真的叫屡仆屡起,活着干,死了算。朱执信(1885~1920)无数次投身暴动:1908年参与策划发动广州新军起义因事泄而流产;1910年参加广州新军起义;1911年参加广州黄花岗起义;同年武昌起义爆发后他又发动民军攻打广州……干这一切时,他不过是一个二十四五岁的留日海归小青年!后来孙中山的一切活动:二次革命,另组中华革命党,护法运动,朱执信都追随,全力投入。 五四运动期间,朱执信协助孙中山撰写《建国方略》,还在上海创办、编辑《民国日报》副刊《星期评论》以及《建设》杂志,所以有人说他是孙中山的“文胆”。但其实孙中山更倚重他的,是他的军事才能。1920年9月21日,朱执信到虎门调停桂军与东莞民军冲突,不幸被乱枪击中身亡,时年35岁。朱执信英年猝逝,使孙中山失去军事上一个重要膀臂,这样才造成了学军事的蒋中正在革命队伍中地位骤升。孙在给蒋的电文中说:“执信忽然殂逝,使我如失左右手,计吾党中知兵事而且能肝胆照人者,今已不可多得。惟兄之勇敢诚笃与执信比,而知兵而又过之。” 汪精卫与朱执信关系非同一般,可举两例: 一例是:朱执信遗体于1921年1月16日在广州下葬,墓园中央亭中石碑上刻有孙中山题的“朱执信先生墓”,墓后5米高的墓表,为汪精卫撰文并书写的一千多字的朱执信生平事迹。现在这里是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另一例是:1939年3月21日,国民党军统奉命派出暗杀组,行刺出走河内的汪精卫,刺杀行动却乌龙套乌龙——刺客们竟然认错了房间、认错了人,刺杀了汪精卫的秘书、国民党中央候补执行委员曾仲鸣。当晚,在曾仲鸣、方君璧夫妇所住房间里的,还有一个女孩,就是朱执信的女儿朱微(“微”字应是女字旁,此字太生僻,我找不着这个字),在乱枪扫射中,她也受了伤,所幸躲在死角,伤势不重——汪精卫出走到河内一行,多是家人、仆人,但他却带了朱微! 而坊间前些年一度盛传的所谓汪精卫“红颜知己”方君瑛,之所以自杀,原因之一,是她从法国回国之后,筹备中的朱执信纪念学校聘她当校长,但因资金迟迟没有筹集到位,没有开学,这位辛亥元勋之一拿不到薪水…… 以上都是从张鸣的文章引出的联想、闲话,有点离题万里了。从张鸣的这篇文章和我写的这些文字一并思索,是不是得出一个令人沮丧的结论:如果独裁专制的当权者不“作”(念阴平)不乱折腾,其实无论志士仁人怎么奋斗,也难成事? 这事儿,还真得想想。 话说回来,独裁者能忍得住不“作”吗?挑战独裁者的志士仁人,明知胜利的希望渺茫就放弃奋起反抗吗?
革命党人的小辫子
张鸣,博客
满人统治,汉人留辫子,是一种臣服的象征。但在满人入关之际,臣服的象征其实主要是剃发,即剃去头顶毛发的大部,将剩下的编成一个小辫子。逼汉人剃去授之父母的头发,这事挺大,引起了激烈反抗。在满人残酷镇压之后,剃发得以推行。在留头和留发之间,汉人无奈地选择了留头。当时,人们纠结的不是脑后的辫子,而是头顶的毛发。 但剃发令推行即久,汉人软泡硬磨,所剃之发越来越少,到了清朝中叶,所谓剃发,已经成为象征性的了,前额上剃去一点而已,父母所授的大部分毛发,都保留了下来。臣服的标志,悄然从剃发变成了辫子。正因为如此,孔飞力《叫魂》里记载故事:乾隆时江南闹腾巫术,偷剪辫梢,才会被皇帝误以为反清造反。 当然,真的造反,的确是要剪辫子的。太平天国洪秀全起义,剪掉辫子,把头发披散着,人称太平军为长毛。过去江南老百姓,提太平天国他们未必知道,提长毛造反,个个都门清。造反者自己剪掉辫子,以示跟清朝决裂,逼人剪辫子,是胁迫人家造反。剪掉点头发,就当了投名状,真的很便当。 清末的革命党人剪辫子,其实是向西方人学习。因为人家讥笑他们头上挂着猪尾巴,自己脸上挂不住。不革命的留学生,也有剪辫子的,当年曾国藩派出去的留美幼童,后来被朝廷中止学业,理由之一就是有人剪了辫子。新政启动,清廷开放程度渐深,留学生回国,每每得到重用。因此,对剪辫子这事,看得淡了一点。剪掉辫子的留学生,回国装个假辫子,当局睁眼闭眼,也就算了。但是,对于那些专门侦办革命党的机关,巡警、巡防营来说,头上有没有辫子,还是比较要紧。一旦有事,没辫子的,依旧是重要的怀疑对象。 朱执信是孙中山的干将,在留日期间,就加入了同盟会。但是,他跟众多革命党人不一样。第一,他不像众多的党人,留学就是糊弄,在日本泡了多年,基本上就是泡妞,别说专门知识,就是日语都不会。他考上了政法大学,是正经学出来的。当年留日学生中,能上专科学校的,不过百分之二、三,能上本科的,则少之又少。第二,朱执信不剪辫子。当年留学生,无论革命与否,不剪辫子的非常稀少。革命党人陈独秀,甚至伙同张继和邹容,把留学监督的辫子都给强行剪了。但朱执信就是不剪,不管同胞们如何嘲笑,依然我故,谁要是敢跟他动强,他就拔出刀子,跟你玩命。 正因为如此,朱执信回国,到广州政法学堂任教,虽然一直干的是密谋推翻政府的事,多次参与策动新军和巡防营起义,但因为他头上的那根真辫子,从来没有人怀疑过他。 当时清吏查革命党,首先看辫子。笨的人,抓住辫子,用力一拉,如果拉下来,就是假的,带回去仔细盘查,如果拉不下来,就是真的,放他走人。朱执信回国公干,不仅脑后的辫子是真的,而且刻意打扮得跟普通读书人一样,长袍马褂,绝不穿西装。所以,一直都没有人对他起疑。甚至1911年4月27日的广州起义,他参加进攻两广总督衙门的战斗,身先士卒,炸弹扔完了,用手枪,子弹打光了,身上中弹倒地,把枪扔了,反攻回来的清军,见他脑后拖着一条真辫子,也不管他,让他从容逃逸。 在那个时代,头上留不留辫子,的确代表着一个人的政治态度。但是,这种政治象征,是可以作假的,转过来,化为革命党革命行动的掩护。总的说来,当年清政府,对于成心颠覆自己的反对派,打击力度真的不大。革命党人在国内,闹了那么多次的起义和暗杀,但清政府却连个安全部门都没有设置。有关革命党的情报,也稀里糊涂。徐锡麟和秋瑾,策动绍兴和安庆两地起义,绍兴这边的据点大通学堂,成天有绿林人士出没,官府麻木不仁,还是地方乡绅看不过去,举报了才被发现。绍兴这边破了案,情报居然让安庆这边的徐锡麟知道了。那么多蛛丝马迹,竟然没有人想到另一个主犯,就是徐锡麟。广东这边,朱执信的一根真辫子,可以一直骗到变天。 对反颠覆不上心的清政府,其实并非毁在反对派的颠覆上,广州起义没有成功,后来成功的武昌起义,如果没有对清政府心灰意冷的绅商来参与,也一样没戏。归根结底,颠覆清朝的,其实是清朝的当家人,当家人不犯大错,谁颠覆,也没有什么用。
高看(每日一图,与文无关。2018年元月图片主题:阅读)
土耳其伊斯坦布尔老城附近的一座小山上,几位女大学生读书讨论。
近期文章:
当代儒家如何看待“圣诞”“毛诞”之争 这对兄妹为何名列“德国十大伟人” 盘点美国2017年的十场文化激战 您是多大年龄时走进文革的? 对文革那段历史,您的个人记忆如何? 人在什么情况下会对邻居大动杀机 诗人余光中:“其诗”“其人”分开看 大众是否真能做到自主掌控选择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