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七子里和曹操相处不好的就属孔融了。孔融这个同志呢,一个十足的书呆子,在书呆子前面还要加上一个“正直的”和“不合时宜的”两个形容词。
孔融是东汉三大名士之一,文章写得极好,是继蔡邕以后的一代宗师,建安七子之首。他的名望很大,这可能得益与几个方面,第一,他是孔子老先生的后裔,人们在尊崇孔子的时候,顺带也佩服孔融一把。(注1) 第二,孔融“幼有异才”,小小年纪便锋芒毕露,见识非凡。所以,他儿时的轶事包括著名的“孔融让梨”给他积攒了人气。第三,他的文章写得好,尤其是讽刺挖苦曹操的文章最为得心应手。第四,他有对晚生后辈既提携又奖进的优良纯质。后汉书里说他是“好士,喜诱益后进”,“闻人之善,若出诸己。言有可采,必演而成之。面告其短,而退称所长”。其中最著名的是他推举了青年才俊祢衡,也是个讽刺挖苦之能手。 他便是击鼓骂曹的主角。 最后,他的死也极其得不同凡响,既使他在后世的美名也使曹操的骂名都如虎添翼,洋洋飞跃千年。孔融可谓“生的高贵因孔子,死的悲壮为曹操”。
孔融是东汉旧臣,经过两次党锢之争,他的孤傲和正直使他不依附仰息于任何政治势力,不论是外戚还是董卓。所以政治上从不得志。董卓当政期间,嫌他整天絮絮叨叨的烦,把他踢出朝廷,派他去镇压农民起义。他这一介书生,哪里会打仗,他枪从未使过,刀从未摸过,计谋从未想过,仗从未打过。估计董卓想凭战争之手使他死于乱枪之下。果然,孔融打黄巾起义时大败。打袁绍时,最后,人家都兵临城下了,他却在书斋里“凭几安坐,读书议论自若”,结果是狼狈不堪,“城坏众亡”。虽自己仓惶逃脱,妻子儿女却做了俘虏。
孔融虽有匡扶汉室济危靖难的志向,政治上却缺乏识见和才能。史书上说他做北海相之间,他的政治举措都是书生的幼稚之举,他推举的一些“贤才”和“儒士”都是不切实际的“轻剽之才”和“稽古之士”。
孔融做人光明磊落,散文写得极好,可谓“体气高妙”(曹丕,典论), “气扬采飞” (刘勰,文心雕龙),总之,不离一个“气”字。我常常琢磨,魏晋是的文章大多都是以气为主的,我想是不是都是曹操那个“慷慨”闹的,大家都是以气运词,慷慨激昂之间,文章便横空出世了。
孔融文章虽好,却也恃才傲物,任性放纵,他的文风以犀利诙谐为主,言论极其大胆,他对别人都很宽厚和善,却只对曹操是极尽讥讽之辞。人家曹操因连年征战,粮食短缺,所以禁酒,孔融便写了一个《难曹公表制酒禁书》,文章中说啦,“酒能亡国,所以禁酒,那么夏商女人亡国(注2),是不是也应该把婚姻禁掉呀”。这在我看来也是有些胡搅蛮缠。
孔融讽刺曹操时,还不忘捎带上曹丕。我们都知道曹操破袁绍之后,曹丕将袁熙的妻子占为己有,这边孔融说了, “当初,武王伐纣,把妲己给周公了”。曹操刚开始纳闷,心道“自己也是博古通今的,咋从不知道有这个典故呢?”,忙虚心问孔融,孔融说啦,“当今是这样的,古时大约也是这样吧”,曹操这才知道又是在讽刺自己。 孔融的文字游戏玩得有些过火,几近刻薄了。(注3)。他一直在挑战曹操的极限,活活地把曹操当靶子整日操练唇枪舌剑,最后把曹操惹急了,他的唇枪自然败在了曹操的真枪之下。(注4) 。
曹操杀孔融,当然不能说是因为孔融对自己不恭。他可不愿意因孔融坏了自己“爱才”的好名声。要说文采,孔融自然不逊于曹操,但要说诡诈,孔融哪是对手。这个书呆子玩着文字游戏玩得起兴,谬论漫天飞,这不,又开始拿他老祖宗的“忠孝”开涮,他说“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瓶中,出则离发耳”,这样的言论既便在现代都可谓离谱,那个时代可说是离经叛道得令人发指了。曹操多鬼精明呀,可找到机会了,借此大逆不道的言论将孔融杀了。
曹操为什么要杀孔融,史书上记载不一,不过,问其咎,孔融这张嘴当然跑不了干系。史书还交待了另一件事,曹操准备南征刘备和孙权,孔融力阻无果,常常发牢骚,他那张嘴能说什么样的话可想而知,后传到一向与他不和的御史大夫耳中,又传到曹操耳中,曹操一怒之下,杀了他全家。我在想这又是史官为曹操开脱,找个无关紧要的人替罪,孔融对曹操这个干事的老是讽刺挖苦,指手画脚,一次两次还可以,太多了终于把曹操惹毛了。不过我认为最终让曹操痛下杀手的是,孔融忠于汉室,曹操架空汉帝有取而代之之嫌,他们两人的政治立场是不同的。 再者,孔融一再阻止曹操推行自己的政治策略从而实行统一大业,他在士族中享有极高的名望,在舆论上有非常大的影响力,曹操不可能对此无动于衷。
孔融忠于日趋式微的汉室,骂权利如日中天的曹操,成为后士士大夫阶层不畏权贵,刚直耿介,“陈对罪恶,言无阿挠”的典范。有一句著名的话叫“孔融死,士气灰,嵇康死,清议绝”。 孔融代表了当时的“儒士气节”,嵇康则代表了当时的“清议之风”。成为千百年来士大夫的两面旗帜。而曹操杀孔融被视为曹操不容才子的污点。违背了他一直重申的“唯才是举”,影响了曹操爱才惜才的声誉,有人甚至认为曹操嫉贤妒能,我不这么看。曹操杀孔融根本原因是他们政治立场的不同。孔融和嵇康分别死于曹操和司马昭。但不管是曹操和还是司马昭,原本都爱惜这两人的文采,相反,孔融不喜欢曹操,嵇康不待见司马氏。究其实质原因也都是因为政治立场的对立。
注1: 中国文化里,推崇某人时喜欢找一些根据,其中一条就是看你的祖宗是谁。所以,孔融占了便宜。
注 2:商亡,后人说是女妖妲己之过。
注3: 其实孔融死后,曹丕当政时,却很喜欢孔融的文章,还到处收集孔融的遗文。现在想来,曹丕也还算是大度的。
注 4: 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用了这两个典故。这里也借用。
穿越魏晋(七)拜访曹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