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萬維讀者網 -- 全球華人的精神家園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首  頁 新  聞 視  頻 博  客 論  壇 分類廣告 購  物
搜索>> 發表日誌 控制面板 個人相冊 給我留言
幫助 退出
老高的博客  
你未必能看到很喜歡的觀點,但一定會進入挑戰性的視野。  
https://blog.creaders.net/u/3843/ > 複製 > 收藏本頁
網絡日誌正文
清朝滅亡後為何多數人竟抗拒剪辮子 2016-08-02 09:17:48

  清軍入關時強迫民眾“剃髮留辮”,釀成許多屠城血案,乃至有“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之說。按常理推斷,這種屈辱性標誌物,在清廷滅亡之際,在民國政府宣布“剪辮令”之後,自會馬上被民眾拋棄,但史實卻並非如此。這是為什麼?


  老高按:一直很佩服騰訊歷史的諶旭彬。他擁有一雙銳眼,多年耙梳浩如煙海的史料,擅長於對零散的、瑣屑的、但又是大量的社會中下層現象和細節,發現彼此聯繫,加以融會貫通,揭示出現象和細節背後的文化、心理成因,提煉出發人深思的話題。
  我也很佩服諶旭彬往往不將話說盡,不將最終的結論和盤托出。最終的結論,尤其是可能涉及政治的論斷,諶旭彬留待讀者自己去得出。這,或許有避開國內文網嚴密的顧慮,但更是他相信讀者具有足夠的邏輯推理能力和聯想對比能力,能夠延伸思考“他山之石”和“前車之鑑”的內蘊,根本用不著作者喋喋不休、越俎代庖。
  在我們這裡有些朋友看來,諶旭彬的文章是否缺少“臨門一腳”?但最近我有機會見到幾位國內和海外攝影高手,他們都講述體會:拍攝“臨門一腳”的作品往往不如捕捉欲射未射的瞬間,更有充沛的動勢、更能有效地開啟和拓展觀眾的想象空間。(記得幾十年前美學家王朝聞也曾經將之作為一個美學命題論證過。)
  諶旭彬最近的一篇文章《清朝滅亡了,為何多數人不肯剪辮子?》就是一例。從他講述的這個現象及其兩個主因,讀者能推導出什麼、聯想到什麼?


  清朝滅亡了,為何多數人不肯剪辮子?

  諶旭彬,騰訊



  眾所周知,清軍入關時,曾強迫民眾“剃髮留辮”,釀成許多屠城血案,乃至有“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之說。有沒有辮子,始終是有清一朝,衡量漢人是否歸降、是否接受清廷統治的重要標誌。按常理,這種屈辱性標誌物,在清廷滅亡之際,在民國政府宣布“剪辮令”之後,自會馬上被民眾拋棄,成為歷史。
  但事實並不是這樣的。

  清廷滅亡,民國發布“剪髮令”,但大多數民眾不願剪辮子

  1912年6月,梅蘭芳剪掉了自己的辮子。此時距離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孫中山發布“剪髮令”,已過去了3個月。梅的行動顯然稱不上積極,但相對身邊的其他人,卻已可算走在時代的前沿。比如,為梅管理服裝和處理雜物的“跟包”,無論梅怎麼勸,就是死活不願意剪掉辮子。梅只好趁他們睡覺的時候強行動手:
  “我的跟包大李和聾子,我勸他們剪辮子,怎麼說也講不通。有一天我只好趁他們睡熟了,偷偷地拿了剪子先把聾子的辮子剪掉。等他醒過來,感覺到腦後光光的,非常懊喪,把個大李嚇得也有了戒心。他每晚總是臉衝着外睡.好讓我沒法下手。結果,我趁他酣睡的時候,照樣替他剪了。……第二天他含着眼淚,手裡捧着剪下來的半根辮子,走到上房向我祖母訴苦……過了好久,他談起來還認為這對他的身體是一個重大的損失。在當年是真有這許多想不開的人的。”①

00.png

  民國建立後,剪辮子沒有變成民眾普遍的自發行為,只能依靠政府強制

  清帝退位了,老百姓卻不肯剪辮子。這樣的情況,具有普遍性。在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很多人去掉了辮子,但未必皆是出於自願。革命軍當年發起的強制剪辮運動,曾引起頗多民怨。在南京,1912年2月,英國駐華公使朱爾典注意到:“(浙軍)帶着剪刀作為武器在南京各街道上遊行,剪掉所有那些仍然蓄髮的中國人的辮子。……南京人民對浙軍的暴行感到非常憤恨。”②
  同期,在成都、長沙、昆明等地,也因軍隊強制剪辮而引發了民眾恐慌,甚至發生了血案。再次一級的城市及鄉村,沒有革命軍的強迫,剪辮者更少。比如,雲南軍政府於11月5日限令民眾5天之內剪掉辮子,但在騰越縣城,英國駐當地代領事史密斯觀察到:“公眾輿論對革命是冷淡的。人們沒有任何熱情……在街上很少見到剪了辮子的人。”③
  革命軍勢力甚大的浙江,也是同樣情形——在上虞縣,“自光復後,剪辮者寥寥”,雖經新政府一再勸喻,但“該處人民終觀望不剪”;在嘉興縣,竟有“頑民千人之眾,以反對剪辮為號召”,把積極推動剪辮令的官紳之家搗毀。④

  事實上,民國成立後,相當數量的中國人,仍留了很長一段時間的辮子。1914年,赴美留學的胡適,收到來自家鄉安徽績溪的書信,信中說道:“吾鄉一帶,自民國成立以後,剪去辮髮者已有十之九,其僻處山陬(如上金山、張家山、寺後十八村,並歙之內東鄉各處),剪髮者只有半數。”⑤
  在山西,直到1918年,閻錫山仍在大力推行“剪髮”政策,派出政治實察員至各縣,逐級追查剪辮情況,縣促區,區促村,村促戶,縣區官員到村蹲點,警察下村巡查……至1919年,山西的辮子才算大致剪完。⑥
  1923年,上海廣益書局出版《中華全國風俗志》,對各地民眾留辮情況,也頗多介紹。如河北保定,留辮未剪者,“十居五六”;天津開埠雖早,但“蓄辮之惡俗,反較他埠為獨甚。無論上中下三等人,剪髮者殆居最少數。”⑦

  “遺忘”和“美化”,是民眾不願剪辮子兩大主因

  民眾不樂意剪辮子,與民眾遺忘了“薙髮令”這段歷史,有很大關係。
  據台灣學者王汎森的研究,清人對“發”字的使用格外小心,尤其是一些成語如“一髮千鈞”,更是極為敏感,“因為它令人產生一種聯想——以千鈞之重來形容一發,似乎是對‘薙髮’政策的不滿”。清廷花了八十餘年修纂《明史》,但這部巨著“從頭到尾未曾用過‘一髮千鈞’或‘千鈞一髮’”;《清實錄》裡同樣找不出“千鈞一髮”這個詞。⑧
  “千鈞一髮”這個詞都找不到,當然更不能指望留下“薙髮令”這段歷史。事實上,經過近300年的遺忘,到晚清,這段歷史已僅限於在知識分子和革命黨當中流傳。(清廷也有意淡化這段歷史,默許臣民的辮子越留越粗。清初的“薙髮令”,本只允許腦後留一小綹頭髮,名曰“金錢鼠尾”;至清末,則已允許保留較多頭髮。)一般無知識的普通漢人,則“已將剃髮留辮當成自己民族固有的習俗加以遵行和維護”。⑨

01.jpg

  清末的這種髮式,放在清初是要問斬的清末的這種髮式,放在清初是要問斬的。

  據溥儀的洋老師莊士敦講,有些滿人也已經忘了自己的祖先曾強迫漢人剃髮留辮這段歷史,反而認為剃髮留辮本就是漢人的習俗,故辛亥時,有滿人割了辮子對“革命”表示抗議。⑩
  錢穆生於清末,甚至一度不知道清朝皇帝乃是滿人——“伯圭師隨又告余,汝知今天我們的皇帝不是中國人嗎?余驟聞,大驚訝,雲不知。歸,詢之先父。先父雲,師言是也。今天我們的皇帝是滿洲人,我們則是漢人。”——錢穆是幸運的,他的老師錢伯圭是一位革命黨人。(11)
  但僅僅是“遺忘”,還不足以解釋那些對“剪辮令”的暴烈反抗。1912年7月,在清帝退位半年之後,山東都督周自齊派了宣傳員前往昌邑縣勸導民眾剪辮。在縣衙門口舉行的宣講會上,宣傳員公開剪掉了當地兩位鄉紳的辮子。次日,被剪了辮子的鄉紳聚集民眾,公然打殺了二十七名“無辮之人”。(12)
  這種暴力背後,顯然有着某種對“辮子”的強烈認同在其中。一種可能的解釋是:虐待里發現快感,奴役中尋出美來。時日長久,這樣的事情難免發生。人類文化史上也不乏先例。具體到“辮子”問題,辜鴻銘可算一個典型。辜當然不會不知道“辮子”承載着一段黑暗的奴役史,但他仍把辮子推為“國粹”。他的解釋是:“孔子曰:微管仲,吾其披髮左衽矣!我今亦曰:微曾文正,我其剪髮短衣矣!”(13)——太平天國對“辮子”的恨,成就了辜鴻銘對“辮子”的愛;太平天國“醜陋的長毛”,讓辜鴻銘不惜美化腦後的“辮子”。當然,天平天國其實只是誘因,起主導作用的,仍是文化心理的異化。

  注釋:

  ①梅蘭芳,《梅蘭芳自述》,安徽文藝出版社,2013.,P89-90。
  ②朱爾典爵士致格雷爵士函,1912年2月9日。收錄於《英國藍皮書有關辛亥革命資料選譯》(下),中華書局,1984,P443-445。
  ③代領事史密斯致格雷爵士函,1911年11月20日。收錄於《英國藍皮書有關辛亥革命資料選譯》(下),中華書局,1984,P231。
  ④沈航,《辛亥革命後的剪辮與留辮問題研究——以浙江省為例》,《浙江學刊》2013年第3期。
  ⑤《胡紹之等致胡適的信》,《辛亥革命史叢刊》(第一輯),中華書局,1980年,第222頁。
  ⑥閻錫山,《呈大總統籌補山西人民生計,先辦六政,特設考核處暨辦理情形文》,1918年5月25日。
  ⑦胡樸安,《中華全國風俗志》,氣象出版社,2013,P412;P407。
  ⑧王汎森,《權力的毛細血管作用》,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P385。《清實錄》中僅不慎出現過一次“一髮千鈞”。
  ⑨沈航,《辛亥革命後的剪辮與留辮問題研究——以浙江省為例》,《浙江學刊》2013年第3期。
  ⑩金滿樓,《門檻上的民國》,新星出版社,2013,P250。莊士敦的回憶有一定的可信度,王汎森也同樣認為:當時,“不只漢人不清楚明代歷史的真相,滿人對自己的歷史也不清楚”。
  (11)錢穆,《師友雜憶》,東大圖書,1983,P34。
  (12)王霞亭,《憶昌邑縣“五·一八”慘案》,收錄於《文史資料選輯 第1輯》。
  (13)《張文襄幕府紀聞·不排滿》,收錄於《辜鴻銘文集》,海口出版社,1996,P413。


  近期圖文:

  一道歷史題的失誤使中國百年考試考砸  
  
憤怒出詩人:抗議打壓《炎黃春秋》詩一束  
  
《第三次浪潮》中文版有一章被全刪  
  
“政治正確”——到底正確不正確?  
  
為什麼“誅心”追究動機不可取?  
  
改革先驅何維凌25周年忌日:因手稿被車禍?

瀏覽(3677) (13) 評論(11)
發表評論
文章評論
作者:吳言 留言時間:2016-08-29 04:42:46

拜讀了,他說的都有道理,但似乎漏掉了一點理由:民眾擔心清朝皇帝復辟,如果沒有辮子,可能就是死罪。故不是忘記了清初的“發令”,而是當初的血腥太刻骨,植入了漢人後人的基因中。

漢民族在長期的強權管制下,心靈無自由的種子,多恐懼的陰影。存活之道在兩害相權取其輕,所以當民國政府沒有用懲戒的措施來實施的時候,擔心清廷復辟而殺頭的風險遠遠大過當下的政府動員,畢竟續辮子比剪辮子難度大的多!!但如果一旦新政府用殺頭、抄家來威脅,那時才會剪辮子呢。竊以為,這是更重要的原因。

基本規律:中華民族(以漢民族為主體的)是一個功利民族,什麼事情都是用利害關係來權衡取捨的。

回復 | 0
作者:抱不平 留言時間:2016-08-03 10:24:31

中華民族為何能被中共奴役達70年之久,依然喜氣洋洋,趾高氣揚?100年前老祖宗已有前科。

回復 | 1
作者:新天獄 留言時間:2016-08-03 01:23:27

其實不知各位注意到沒有:在中國向右轉的同時,美國和世界都在向左轉。從教皇方濟各的比中央常委還勇敢的直擊當今資本主義是“暴政”,到美國的奧巴馬的“社會主義”健保政策;從占領華爾街,到桑德斯受到大多數青年人的擁戴;從英國脫歐,到人們對里根本人、撒切爾兒子上榜的巴拿馬名單的鄙視(當然有人的眼直盯着習姐夫。。。),世界左轉的趨勢明顯。只有中國高調向右,把“私有化”、“去規則化”(李克強的“法無禁止即為可行”)、“trickle down經濟”、“供應側經濟”還當寶貝供着。這才是真正的“大辮子”。。。。

回復 | 4
作者:achedanv2 留言時間:2016-08-02 21:28:23

文中所述也算一種解釋吧,但不是唯一的解釋。

俺以為絕大部分漢人經過滿人近300年的殘暴奴役後,已經徹底被征服了,這跟西人歷史上被宗教征服一個道理。宗教浸入西人的骨髓不是靠狡猾,完全是長期瘋狂的宗教政策使然。介盆鬼子熱衷於血腥殺戮平民,目的也在於征服。

所以推翻殘暴滿清統治時,漢人以辮子自豪並非由於遺忘,而是被長期屠殺征服的結果。無視漢人遭受的苦難而把根源推到漢人的民族性上來,其心可誅!

回復 | 2
作者:誰想找抽0 留言時間:2016-08-02 19:48:41

樓下,等清朝的中國人到美洲黃花菜都涼了,只能被西方人追着打。哥倫布是1492年發現美洲,滿清是1644年攻占北京,要是鄭和越太平洋時間上或許早些。

回復 | 1
作者:馬甲 留言時間:2016-08-02 18:12:04

不得要領!

今天你回過頭去看歷史說是遺忘那是從文化的角度,而每個生出來的孩童看待問題不是從文化的角度而是從切身的經歷。寧丟頭不留辮子的是300年前的事兒,對於三百年後的人來說留辮子才是老祖宗的規矩。

一個簡單的例子:今天的漢人有幾個可以肯定300年前自己的祖宗一定是漢人?

問題的關鍵在於“老祖宗”的東西動不得,這才是關鍵!

回復 | 0
作者:cunliren 留言時間:2016-08-02 13:31:36

我常常想,假設當初是清代的中國人先西方人來到美洲,會是什麼結局?最大可能是宣示一下皇上隆恩就回中國去。假如回不去留下來了,會不惜和大清宣戰而要求獨立嗎?不會的。愛皇帝愛中華心切啊。會有後來的美國內戰嗎?也不會。沒有中國人會為了解放奴隸而不是去爭奪土地,權力(皇位),女人,和金錢,而打仗的。

回復 | 1
作者:道還 留言時間:2016-08-02 12:04:59

我還記得八十年代,隔壁的小姑娘因為梳了個馬尾巴,在學校里被示眾,以儆效尤,回家痛哭的情景。從不留頭到別來上學,似乎是個進步,但專制思想似乎滲透地更深入了,當時沒有人覺得小姑娘應該留這樣的馬尾巴,包括我在內。此篇文章的作者似乎更應該反思,在民主思想里,剪別人辮子的理論應從何說起?一百多年了,對此的理解總該有點進步吧。

回復 | 0
作者:高伐林 留言時間:2016-08-02 11:05:13

東網發表國際時事軍事評論員吳戈的文章《從朝鮮戰爭評價看中國歷史記憶扭曲的加速》,最後一段提到騰訊歷史諶旭彬這篇《清朝滅亡了,為何多數人不肯剪辮子》,稱此文“生動揭示了人類的集體歷史記憶只要以武力為後盾壟斷信息和教育,是可以人為塑造的規律”。還說:然而滿清使漢人從留髮不留頭的慘烈到視辮子為祖制用了凡268年,當代中國對朝鮮戰爭的扭曲卻只用了60年左右。其間雖有一些學者的正本清源,今天卻又迅速滑向19萬犧牲者皆為赴國難之“烈士”、換來“山河已無恙”的謊言……

回復 | 3
作者:阿妞不牛 留言時間:2016-08-02 10:46:08

毛辮子更稀奇。剪下來盤進腦殼裡。砍下腦殼毛還在。

回復 | 4
作者:gugeren 留言時間:2016-08-02 09:37:36

道理是一樣的:

有些人對中共這條“留之無用、棄之可惜”的“大辮子”,不也有這種類似的感情嗎?

回復 | 5
我的名片
高伐林
註冊日期: 2010-05-22
訪問總量: 16,736,423 次
點擊查看我的個人資料
Calendar
我的公告欄
文章歡迎轉載,請注作者出處
最新發布
· 人工智能:民主追求者的噩夢,獨
· 同窗說:民主黨輸了,我贏了一百
· 為什麼我們必須重新思考社交媒體
· 俄烏那片地方確實麻煩,川普是不
· 多數美國人願意再給川普一次機會
· 投票截止日:說一說與大選看似無
· 大選倒計時最後一天:假信息意在
友好鏈接
· 郭家院子:郭家院子
· 姜克實:姜克實的博客
· 旅泉:旅泉的博客
· 懷斯:懷斯的博客
· 雲鄉客:雲鄉客的博客
· 吳言:吳言的博客
· 寡言:寡言的博客
· lone-shepherd:牧人的博客
· 藝萌:藝萌的博客
· 德孤:德孤的小島
· 虎貓:張石的博客
· 馬黑:馬黑的博客
· 暗夜尋燈:暗夜尋燈的博客
· 史語:史語的博客
· 王清和:《金瓶梅》揭密市井私生
· 晚秋心情:不繫之舟
· 阿妞不牛:阿妞不牛的博客
· 解濱:解濱
· 汪翔:汪 翔
· 星辰的翅膀:星辰的翅膀
· 歐陽峰:歐陽峰的blog
分類目錄
【詩】
· 她的文字,是可以交到嬰兒面前的
· “雖九死其猶未悔”?十死呢,該不
· 一部童話引發圖書界難得一見的翻
· 讀書要讀有趣的書:走這一條捷徑
· 《長安三萬里》藏着大國由盛轉衰
· 世界上沒有任何人是不受瘟疫侵襲
· 推薦三部中國作家描寫瘟疫的優秀
· 橫跨美國之旅(後記):來,享受
· 母親節回憶與母親有關的若干小事
· 中國百姓的詩歌江山被他們這樣一
【識】
· 為什麼我們必須重新思考社交媒體
· 多數美國人願意再給川普一次機會
· 大選倒計時第三天:美國近一半選
· 美國大選是個機會,讓我們提高識
· 中美能避免爆發戰爭嗎?——美國兩
· 北師大女附中卞仲耘慘死一案,在
· 《巨變第二天》剖析世界最大難題
· 沒有故事的苦難,要比有故事的苦
· 一位美國學者兼智者的40句名言
· 如果希特勒只有前半生……
【史】
· 關於對宋彬彬如何蓋棺論定的大爭
· 專訪高伐林(下):他是好人,但
· 專訪高伐林(上):胡錦濤二十大
· 阮銘詳細披露中共“洗腦工程”指揮
· 老兵不死,只是凋零——悼念中共黨
· 人類的憲政不是突然從天上掉下來
· 當革命從非常態變成常態,人類文
· 魔鬼藏在細節里:專制者為何總在
· 一文讀懂以色列與哈馬斯生死拼殺
· 清明時節雨紛紛,推薦一篇緬懷故
【事】
· 同窗說:民主黨輸了,我贏了一百
· 大選倒計時最後一天:假信息意在
· 大選倒計時第五天:一位華人計票
· 這垃圾劇本,怎麼被拍成了電影史
· 一位中國醫生娓娓講述他職業生涯
· 閻淮新回憶錄交待中國和新加坡兩
· 要樂觀,哪怕帶點兒盲目:人類種
· 有中國特色的偶發事件,有中國特
· 美國紅州與藍州的謀殺率:一個顛
· 你以為互聯網保存記憶?錯!中文
【視】
· 好萊塢科幻題材電影大盤點
· 橫跨美國之旅(第17天續):如何
· 橫跨美國之旅(第17天):在“911
· 橫跨美國之旅(第16天):見識了
· 橫跨美國之旅(第15天續):地平
· 橫跨美國之旅(第15天):第一位
· 橫跨美國之旅(第14天續):一所
· 橫跨美國之旅(第14天):不期而
· 橫跨美國之旅(第13天):在造物
· 橫跨美國之旅(第12天):把開胃
【拾】
· 人工智能:民主追求者的噩夢,獨
· 俄烏那片地方確實麻煩,川普是不
· 投票截止日:說一說與大選看似無
· 大選倒計時第二天:美國夢還是美
· 大選倒計時第四天:有點同情特朗
· 大選倒計時第六天:誰當選總統能
· 大選倒計時第七天:全球第三波威
· 大選倒計時第八天:川普現象背後
· 大選倒計時第九天:“零元購”事件
· 大選倒計時第十天:轉載一位老作
存檔目錄
2024-11-01 - 2024-11-21
2024-10-07 - 2024-10-31
2024-09-03 - 2024-09-30
2024-08-05 - 2024-08-29
2024-07-08 - 2024-07-29
2024-06-03 - 2024-06-27
2024-05-06 - 2024-05-30
2024-04-29 - 2024-04-29
2024-03-04 - 2024-03-31
2024-02-17 - 2024-02-28
2024-01-02 - 2024-01-02
2023-12-04 - 2023-12-26
2023-11-06 - 2023-11-27
2023-10-02 - 2023-10-30
2023-09-04 - 2023-09-25
2023-08-01 - 2023-08-28
2023-07-03 - 2023-07-28
2023-06-02 - 2023-06-30
2023-05-01 - 2023-05-31
2023-04-03 - 2023-04-28
2023-03-01 - 2023-03-31
2023-02-01 - 2023-02-27
2023-01-02 - 2023-01-30
2022-12-07 - 2022-12-30
2022-10-03 - 2022-10-17
2022-09-02 - 2022-09-30
2022-08-01 - 2022-08-31
2022-07-01 - 2022-07-29
2022-06-01 - 2022-06-29
2022-05-03 - 2022-05-30
2022-04-06 - 2022-04-29
2022-03-01 - 2022-03-31
2022-02-01 - 2022-02-28
2022-01-02 - 2022-01-27
2021-12-02 - 2021-12-31
2021-11-04 - 2021-11-23
2021-10-01 - 2021-10-30
2021-09-04 - 2021-09-30
2021-08-01 - 2021-08-24
2021-07-01 - 2021-07-28
2021-06-02 - 2021-06-28
2021-05-06 - 2021-05-27
2021-04-02 - 2021-04-26
2021-03-01 - 2021-03-31
2021-02-02 - 2021-02-25
2021-01-01 - 2021-01-30
2020-12-01 - 2020-12-30
2020-11-01 - 2020-11-30
2020-10-07 - 2020-10-29
2020-09-02 - 2020-09-30
2020-08-03 - 2020-08-31
2020-07-04 - 2020-07-29
2020-06-02 - 2020-06-24
2020-05-01 - 2020-05-31
2020-04-02 - 2020-04-30
2020-03-01 - 2020-03-30
2020-02-03 - 2020-02-29
2020-01-01 - 2020-01-27
2019-12-05 - 2019-12-27
2019-11-08 - 2019-11-26
2019-10-01 - 2019-10-29
2019-09-02 - 2019-09-27
2019-08-01 - 2019-08-30
2019-07-17 - 2019-07-31
2019-06-01 - 2019-06-29
2019-05-01 - 2019-05-31
2019-04-01 - 2019-04-30
2019-03-01 - 2019-03-29
2019-02-01 - 2019-02-28
2019-01-01 - 2019-01-31
2018-12-01 - 2018-12-31
2018-11-05 - 2018-11-30
2018-10-01 - 2018-10-18
2018-09-03 - 2018-09-28
2018-08-01 - 2018-08-31
2018-07-02 - 2018-07-31
2018-06-01 - 2018-06-29
2018-05-01 - 2018-05-31
2018-04-02 - 2018-04-30
2018-03-01 - 2018-03-30
2018-02-01 - 2018-02-28
2018-01-01 - 2018-01-31
2017-12-01 - 2017-12-29
2017-11-01 - 2017-11-30
2017-10-02 - 2017-10-31
2017-09-01 - 2017-09-28
2017-08-01 - 2017-08-31
2017-07-03 - 2017-07-31
2017-06-01 - 2017-06-30
2017-05-01 - 2017-05-31
2017-04-03 - 2017-04-16
2017-03-01 - 2017-03-30
2017-02-02 - 2017-02-28
2017-01-02 - 2017-01-31
2016-12-03 - 2016-12-31
2016-11-01 - 2016-11-30
2016-10-03 - 2016-10-22
2016-09-01 - 2016-09-30
2016-08-01 - 2016-08-31
2016-07-14 - 2016-07-29
2016-06-01 - 2016-06-22
2016-05-02 - 2016-05-31
2016-04-04 - 2016-04-28
2016-03-01 - 2016-03-31
2016-02-01 - 2016-02-29
2016-01-01 - 2016-01-31
2015-12-01 - 2015-12-31
2015-11-01 - 2015-11-30
2015-10-09 - 2015-10-31
2015-09-01 - 2015-09-28
2015-08-01 - 2015-08-28
2015-07-01 - 2015-07-31
2015-06-01 - 2015-06-30
2015-05-01 - 2015-05-28
2015-04-02 - 2015-04-30
2015-03-02 - 2015-03-31
2015-02-07 - 2015-02-28
2015-01-01 - 2015-01-29
2014-12-01 - 2014-12-23
2014-11-03 - 2014-11-26
2014-10-01 - 2014-10-29
2014-09-01 - 2014-09-30
2014-08-01 - 2014-08-29
2014-07-01 - 2014-07-30
2014-06-03 - 2014-06-30
2014-05-03 - 2014-05-31
2014-04-02 - 2014-04-29
2014-03-02 - 2014-03-31
2014-02-02 - 2014-02-28
2014-01-01 - 2014-01-31
2013-12-01 - 2013-12-30
2013-11-01 - 2013-11-29
2013-10-01 - 2013-10-31
2013-09-02 - 2013-09-30
2013-08-01 - 2013-08-28
2013-07-01 - 2013-07-29
2013-06-02 - 2013-06-28
2013-05-03 - 2013-05-31
2013-04-02 - 2013-04-30
2013-03-04 - 2013-03-31
2013-02-04 - 2013-02-27
2013-01-02 - 2013-01-31
2012-12-02 - 2012-12-31
2012-11-03 - 2012-11-30
2012-10-01 - 2012-10-28
2012-09-10 - 2012-09-27
2012-08-01 - 2012-08-27
2012-07-01 - 2012-07-31
2012-06-01 - 2012-06-29
2012-05-01 - 2012-05-31
2012-04-01 - 2012-04-30
2012-03-02 - 2012-03-29
2012-02-01 - 2012-02-27
2012-01-02 - 2012-01-31
2011-12-01 - 2011-12-31
2011-11-02 - 2011-11-30
2011-10-01 - 2011-10-29
2011-09-01 - 2011-09-29
2011-08-01 - 2011-08-31
2011-07-01 - 2011-07-31
2011-06-01 - 2011-06-30
2011-05-01 - 2011-05-31
2011-04-01 - 2011-04-29
2011-03-02 - 2011-03-31
2011-02-02 - 2011-02-28
2011-01-02 - 2011-01-31
2010-12-01 - 2010-12-30
2010-11-01 - 2010-11-30
2010-10-04 - 2010-10-31
2010-09-03 - 2010-09-30
2010-08-01 - 2010-08-31
2010-07-01 - 2010-07-30
2010-06-01 - 2010-06-30
2010-05-21 - 2010-05-31
 
關於本站 | 廣告服務 | 聯繫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導航 | 隱私保護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