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后几个大行动无一例外激起民怨沸腾,中外瞠目,劣评如潮,于是中途叫停或大为缩水,让人哭笑不得。是该称赞当局听从民意,闻过则喜?还是该追究当局决策草率、朝令夕改?胡锦涛当年说“不折腾”,现在是“乱折腾”“胡折腾”!
老高按:中共十九大,习近平庄严号召全党全军全民迎接“新时代”,换上了一大批自己信得过的新贵。会后果然气象大异往昔,尤其是天子脚下的北京和周边地区,雷厉风行、兴师动众,掀起一个接一个行动高潮。
北京大兴火灾之后整治违章建筑,驱赶“低端人口”。
煤改气工程声势浩大,禁止烧煤。
北京雷厉风行“清理天际线”,拆除“违规”广告牌匾。
诡异的是,这几个大行动,竟然都激起民怨沸腾,中外瞠目,劣评如潮,于是中途叫停,或者是大为缩水(放宽时限或降低要求)。有网友嘲笑说: 赶人赶一半,停了! 禁煤禁一半,停了! 拆牌拆一半,停了! 这实在让人哭笑不得。是该称赞当局听从民意,闻过则喜?还是该追究当局决策草率、朝令夕改?有朋友对我说:胡锦涛当年说“不折腾”引起很多人嘲弄,现在则是“乱折腾”“胡折腾”!俗话说“事不过三”,现在却已经到了“三”,新贵当局的决策水平、管治能力,可以说威信扫地。有网友戏谑,称之为“新时代管理模式”: 一拍脑袋——有了! 一拍胸脯——干了! 一拍大腿——坏了! 一拍屁股——算了! 在民主社会中,对这种情况,早就会启动问责机制,追究主政者;但中国的新时代,有中国特色,主政者相继拍了脑袋、胸脯、大腿和屁股之后,照样岿然不动。是否还会有新一轮的拍脑袋到拍屁股,谁也说不定。 清华大学孙立平教授有一篇短文《还是有点好奇,乱象背后的那些逻辑》,点出了几个值得关注的问题。虽然话说得很婉转,还是被目光如炬的网管封杀。我在网上费了一点周折,找到了这篇文章,转载于下。
还是有点好奇,乱象背后的那些逻辑
孙立平,转自“中国数字时代”,原载“孙立平社会观察”
忽如一夜那什么风来,一连串的事情惊得人们目瞪口呆。接着,鸡毛一地,乱象丛生。有人谓之曰:怪政。 除了鸡毛之外,也给我们留下一堆大大小小、颜色不同的问号:所有这超出常识、匪夷所思的一切,究竟是怎样发生的?
问号一:这些决定是怎么做出的?
这几件事情,都是规模宏大,影响面广,而且相当一些都涉及基本民生。这些决定都是怎么做出来的呢?比如煤改气,一个家庭主妇都会想到的事情,总不会没有想到吧?气源有多少,够不够用,够多少家庭用,如果不够用怎么办?煤改气也好,煤改电也好,增加的费用是多少,即使是有政府补贴的情况下,居民,尤其是收入较低的农民,能不能承担得起?这当中万一出现问题,出现大面积取暖问题怎么办,尤其是把人冻坏了怎么办?这些问题,都没有研究过吗?在庄重的会议室里都没讨论过吗? 更重要的是,这样关涉重大国计民生问题,决策的主体是谁?决策的程序是什么样的?出了问题责任谁来负?看到一组农村天然气凌乱纵横管道的照片,这将来会是多大的安全隐患?这里特别要提醒一句,今年春节期间燃放鞭炮,弄不好很可能会出事情。
问号二:法律的依据是什么?
仔细想想,这些事情不但关涉国计民生,而且有相当一部分,都涉及法律和契约。最简单地说,不许卖煤,不许用煤取暖,法律依据是什么?摘掉那些牌匾,尤其是摘掉那些原来经有关政府部门批准的牌匾,法律依据是什么?这当中必然会涉及到合同、租约、产权、债务、押金等一系列的环节,而这些都与法律有着密切关系。最简单的,一个洗车场被清理了,那些买了长期洗车卡的客户怎么办?其损失如何解决? 这当中尤其值得强调的是下面两点。第一,私人财产的保护。小到百八十块钱的煤炉子,大到几十万的广告牌,都是受到法律同样保护的财产。但在这几件事情中,故意毁坏的财物有多少?从烧煤的路子,到经过批准的匾牌,再到被砸的铺面,有关的法律还有效吗?还有用吗?第二,执法权的赋予。那些粗暴疯狂的执法权力是经过什么途径和程序赋予的?谁给了他们毁坏别人财产甚至对他人身体进行侵犯的权力?
问号三:突然爆发的执行力是哪里来的?
这几件事情,都如狂风扫落叶一样,气势磅礴,摧枯拉朽。在这当中,仿佛蕴含着一股极大的力量,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执行力吧。然而,这股强大的执行力是很令人好奇的,它是哪里来的呢? 因为对现实不太陌生的人都知道,这些年许多官员的心态都是谨小慎微,生怕动则得咎,能不做的事情就不做,能不惹的麻烦就不惹。换句话说,是不作为。至多做做没什么用处但你也说不出什么的事情,比如安排个人新婚之夜抄抄那什么。但这一次不同,你感觉到不但是作为,而且是疯了一样地作为。这力量来自哪里呢?更重要的是,这当中的逻辑是什么?驱动力是什么?这力量将来再次迸发出来会怎么样呢?
问号四:保护社会生活和社会秩序的机制在哪里?
我们都是生活在社会当中,这个社会生活的环境如何来保护?社会生活要有必需的秩序,这个社会秩序如何来维护?在经历这一系列的事情之后,这都已经成为很现实的问题。在经历了这一系列的事情之后,我们不得不沮丧地承认,我们似乎还没有这种机制。面对寒风中默默离去的人群,人们会更加感到这种机制的重要。 中国有句古话:惶惶不可终日。我们在生活中有多方面的需求,其中之一就是对确定性的需求,就是说,我们想生活在一个确定的、有章可循的、可预期的环境当中。换言之,这就是对于安全感的需求。无论在什么样的时代,这种需求都不是一种奢侈。 说得离题一点,最近几年中,用脚走路的人越来越多,其中最主要的,是两部分人,一部分是有钱的,一部分是有知识有文化的。我们都知道,对于一个发展中的社会来说,资本和知识的流失因为着(疑为“意味着”之误。——老高注)什么。而这背后,就是安全感和确定性的问题。中国经济要恢复活力,中国社会要发展进步,解决这个问题已经是迫在眉睫。
北京拆除牌匾暂停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前三个字拆除了,牌匾变成了“学人民医院”。
就在这篇文章刚刚写完的时候,又传来新的消息:海淀区停止拆除违规广告牌匾。还不知道这个消息究竟意味着什么。原来是不违规的也要拆除,现在是违规的也不拆除了?在又一个突然转变发生的时候,再重新思考一下上面的四个问题,可能更有意思。
高看(每日一图,与文无关。十二月图片主题:嘉树)
罗马废墟中的树。
近期文章:
西方学者怎么看中国大饥荒? 安全不能托付给人性善,而要防止人性恶 于无声处:北京大批低端人口搬走了 将底层民众逼上绝路,全社会都没安全感 2017年初冬的事件,内涵比我想的更深远 真相不重要,怎么表演真相才重要 中国“后真相”时刻的“罗生门” 驱赶之后,如何解决城市化中新移民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