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崛起并非某种蜃景。但紧要的不是过去,而是未来;紧要的是一个建立在对给予普通人的自由进行限制的国度,能否赶超、智胜且常胜。专家常谈及应对中国崛起所带来的挑战。从阿根廷G20峰会开始,他们最好开始想想应对其衰退的挑战
老高按:“中国崩溃”“中国危机总爆发”一类预言,大家想必听得太多——记得2016年有一篇文章介绍,美国学者章家敦连续15年预言“中国崩溃”,绝不改口。至于类似“谁来养活中国”(布朗)这样的忧患警告,人们一定更像听到那个恶作剧的孩子三番五次喊“狼来了”一样。 在众口一词“唱衰中国”之际,坚信“中国必将崛起”的另类声音,更值得珍视。 斗转星移。在举世瞩目、称颂中国崛起的成就之际,另类声音,同样也值得我们思忖。纽约时报中文网前天就发表了一篇唱反调的文章。作者系《纽约时报》观点与评论版面的专栏作家、普利策评论奖得主Bret L. Stephens,他说:“中国崛起”这一表述如今已成老生常谈,我们更多地把它当成基本事实,当成西方面对的挑战,纷纷讨论如何应对;但是西方真正的挑战,却是“如何应对中国衰落”。 兼听则明,看看他怎么说?是否毫无新意的“沉渣泛起”? 这篇文章,我看到中国有些在打压之后苟延残喘的还不错的思想人文网站也转载了,但是却删掉了其中某些文字,尤其是这样一句谈到巴西的话:“上帝要谁灭亡,必先捧其为未来之邦。”大概担心这句话被网管“由彼及此”联想到中国而惹祸?
如何应对中国衰落才是西方真正的挑战
Bret L. Stephens,纽约时报中文网2018年12月3日,翻译:纽约时报中文网
2009年,《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曾撰文谈论全球大国中的后起之秀:巴西。该杂志表示,其经济很快将取代法国或英国,成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圣保罗将成为世界第五富裕的城市。新探明的庞大近海石油储备将提供额外刺激,还有强健、成熟的制造业作为补充。 为说明这一点,这期杂志封面是里约热内卢的救世主基督像如火箭一样从山顶飞起。 这艘火箭从未抵达轨道。巴西的经济如今正艰难地走出该国有史以来最严重的衰退。这里的谋杀率创下历史新高,2017年每天有175人被杀。一位前总统入狱,另一位遭到弹劾。即将上任的总统是该国过去的军事独裁统治的崇拜者,只有他认为应当将拷打过的那些人杀掉。 上帝要谁灭亡,必先捧其为未来之邦。
我是在读《纽约时报》一则系列文章时想到《经济学人》杂志那篇文章的,这个发人深省的深入系列报道是关于另一个未来之邦:中国。“中国崛起”这一表述如今已成老生常谈,我们更多地把它当成基本事实,而非一种似曾相识的预测——对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的苏联,70年代和80年代的日本,以及90年代和21世纪初的欧盟所作出的错误预测。 那么当前关于中国所谓崛起的陈词滥调,又为何要有所不同呢? 《纽约时报》的这个系列所给出的一个答案在于,北京虽然忽略了正统经济秘方,即更大的市场自由度、更少的国家控制,但仍保持了繁荣态势。这其中有可说道之处。常言道,量大了就会有质变,北京能够提供的数量除了印度无人可及。 它还有残酷。据劳改基金会(Laogai Research Foundation)估计,中国的强迫劳动者人数达到数以百万计。在《Vox》上月一篇出色的新闻报道中,记者罗斯林·沃伦(Rossalyn Warren)从沃尔玛购买的钱包里发现了一张绝望的字条,她追踪到了中国南方的英山监狱。字条上说每天做工14小时还要挨打。 暴政从长远看是行不通的。但他们知道如何在短期内让人们工作。 然而,即便是坐拥规模和劳力之便,中国也还是不行。2014年,中国官方公布的增长率为7.3%(美国则为2.6%),在这一年,瑞银(UBS)估计中国因资本外流损失3240亿美元。根据国际金融协会(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Finance)的数据,2015年,这个数字翻了不止一番,达6760亿美元。2016年为7250亿美元。
没错,一些资本流向了境外的生产性投资,而不仅仅是悉尼的公寓或列支敦士登的银行账户。但还有一个事实是,46%的中国富人想要移民,多数想去美国。如果中国的前景真如中国的热心支持者们所认为的那般光明,那么为何中国最幸运的子女们会认为他们的未来在别处呢? 或许这是因为个人权利、民主选择、法制、竞争市场、高透明度、低腐败水平、独立的新闻来源,以及思想、良心和言论自由度是无价之宝——西方人往往对这些习以为常,而且愚蠢地以为其他人也是如此。如果你将实力定义为吸引力而非强迫之力,那么北京根本就算不上一个崛起的大国——到2020年,它还将以反乌托邦的愿景对所有公民进行全面监控和评分。它是一个正在崩坏的国家。 或许这也是因为中国呈现给世界关于其经济实力的图景令人产生了误解。中国经济迈出的大步是建立在高达34万亿美元的公私债务之上的。北京声称2017年增长率为6.9%,但中国的统计数据几乎毫无价值可言,它们是政治宣传的产物,而非生产力的结果。中国的崛起也是中国假象的崛起。
所有这些似乎有些过虑了。广州的那些摩天大楼怎么说?上海的学生击败全世界的考试分数呢?数以百万计的民众脱贫且达到或超过了中产水平又怎么说? 中国的崛起并非某种蜃景。但紧要的不是过去,而是未来;紧要的是一个建立在对给予普通人的自由进行限制的国度,和一个建立在捍卫并扩大这些权利之上的国度,前者能否赶超、智胜且常胜。就目前的证据来看,这一点似乎绝对可疑。 美国的政策制定者和专家常谈及应对中国崛起所带来的挑战。从上周末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G20峰会开始,他们最好转而开始想想应对其衰退的挑战。日本和欧洲已渐渐黯然失色,前苏联也已不战而降(至少就其目前的复仇性阶段之前而言)。 在确信他们已迅速崛起到首要地位之后,中国当前的领导人能否冷静地接受自身衰退的可能性?任何人都不应当为此下注。受伤的老虎很难保持温和。
Bret L. Stephens自2017年4月起担任《纽约时报》观点与评论版面的专栏作家。2013年,他在《华尔街日报》工作时获得普利策评论奖。他曾担任《耶路撒冷邮报》主编。欢迎在Twitter和Facebook上关注他。
近期图文:
我们很难知道中国排异阵痛还要持续多久 百年前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启中国现代史? 专访大饥荒调研者依娃的开场白和结束语 美国争取言论自由从283年前曾格案件起步 血之殇,谁之罪?今天不能不谈艾滋病 倾听一个人走向死亡的记录 川普总统对习主席发动“珍珠港突袭”? “这个世界会好吗?”预期是个大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