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決定稱帝之前舉棋不定,執掌兵符的將軍們勸進是個重要砝碼。1915年8月25日,蔡鍔領導軍人請願實行帝制;9月1日,代行立法權限的參政院開幕,蔡鍔等人請願改變國體……蔡鍔在歷史的關鍵時刻,甚至當面對袁說:“中國豈能無帝?”
蔡鍔起兵討袁護國,為何此前一再勸進擁袁稱帝?
《伐林追問》第66期,2020年2月28日首播
◆高伐林
上期《伐林追問》我們說到民國初年的“勸進”鬧劇,勸進者是個數以萬計的龐雜隊伍,上至將軍學者,下至妓女乞丐,三教九流,無所不有。袁世凱還收到《全國護軍使勸進稱帝文書》,全國各省督軍都簽名,包括山西閻錫山、廣西陸榮廷、雲南蔡鍔…… 對,您沒有聽錯,我沒有說錯。在勸進者中,就有後來被稱為“護國大將軍”“再造民國第一人”的蔡鍔。
蔡鍔。李宗仁說仰看蔡將軍有“人中呂布,馬中赤兔”之感。
蔡鍔一度在廣西任職。李宗仁回憶自己小時候在廣西陸軍小學見到他: 蔡鍔將軍有時來校視察,我們對他敬若神明。他那時不過三十歲左右,可稱文武雙全,儀表堂堂。他騎馬時,他常喜歡用皮鞭向馬身一揚,當馬跑出十數步時,蔡氏始從馬後飛步追上,兩腳在地上一蹬,兩手向前按着馬的臀部,一縱而上。這匹昂首大馬看來已夠威風,而蔡氏縱身而上的輕鬆矯捷,尤足驚人。我們當時仰看馬上的蔡將軍,真有“人中呂布,馬中赤兔”之感。 但這樣的記錄很罕見,蔡鍔給人的形象始終是沉靜、堅毅,隱忍待發,總在思考在布局。 蔡鍔是湖南邵陽人。戊戌變法時16歲,進長沙時務學堂師從梁啓超、唐才常等人,受到維新變法思想影響。1899年在逃到日本的梁啓超召喚下,赴日本留學。正是這件事,他與袁世凱發生了聯繫。在蔡鍔追悼會上,梁啓超透露:蔡鍔從湖南長沙出來只借到二毛錢,到了漢口向親戚借了六元大洋。到北京袁項城(即袁世凱)借給他一千元,到東京後以三百元為學費,其餘均為交友及公益之用。梁啓超說,這段經歷是蔡鍔到東京後親口告訴他的,不會有錯。但我查到另一說法,一千大洋不是借的,而是給的。
蔡鍔故居現在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蔡鍔1903年冬進入陸軍士官學校,與岡村寧次、土肥原賢二、板垣征四郎都是同時期的同學,這些人後來都是侵略中國的幹將。中國留學生還有步兵科的蔣百里。1904年10月歸國,先在廣西後到雲南,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蔡鍔同雲南革命派人士李根源、唐繼堯舉兵響應,成立大中華國雲南軍都督府,29歲的“海歸”蔡鍔被推戴為雲南都督。他隨即改革雲南的軍事、政治,成功掌握人心。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後,蔡鍔繼續擔任雲南省都督。 那段時間,蔡鍔與袁世凱的關係非常複雜。蔡鍔對袁的態度經歷了從排斥、接受、鼎力支持到舉兵反對的過程。
袁世凱對於治國建國的許多看法逐漸讓蔡鍔認同。
辛亥革命初期,清政府啟用袁世凱平息叛亂,蔡鍔基本上對袁世凱持排斥態度,對袁世凱主張的君主立憲更是反對。但他積極準備北伐中,也有對袁世凱較為欣賞的言論。1912年1月12日,蔡鍔在致黎元洪電中稱:“項城閎才遠略,實近代偉人。” 南北和議成功後,3月25日,他電賀袁宣誓就任大總統,說他“閎才偉略,群望所歸”。4月11日,他給各報館的電文中也稱袁是“一代偉人,中外欽仰”。 中華民國建國,孫中山力主建都南京;蔡鍔支持袁世凱,力主建都北京。單就建立“強有力的統一政府”來說,袁世凱比孫中山更符合蔡鍔對國家領導人的期待。1913年,孫中山等革命黨人因宋教仁被刺案發動“二次革命”,蔡鍔堅決反對,通電指出“討袁”理由不成立,依據《臨時約法》,總統如果有謀叛行為,應由參議院彈劾;政治上有過失,則由國務院負責。何況臨時政府已近尾聲,馬上就要選舉正式總統,如果袁沒有獲選,卻倚仗特別勢力不退職,那時再以武力對付袁也不遲。他甚至想組織雲、貴、川、桂四省聯合軍駐在武漢,“勸令寧、贛罷兵”。 袁世凱害怕各地方勢力坐大,乃將各地方都督召到北京——毛澤東後來搞“五馬進京”,把高崗、鄧小平等人弄到首都,可能受到袁世凱的啟發?袁世凱把蔡鍔調至北京,有着控制、利用兩方面考慮:將蔡鍔調至中央有利於控制西南;另外,北洋舊將權力日盛,逐漸脫離了袁的控制,袁想利用蔡鍔來改造北洋軍,但遭到北洋軍人反對。袁世凱以徒有虛名的官職籠絡蔡鍔,什麼政治會議議員、參政院參政、昭威將軍等職,並未給他實權。 蔡鍔一直支持袁世凱。這要從民國初年圍繞着憲法的爭論說起。 民國初年討論憲法,高潮是1912年底到1913年初。當時國會內的國民黨、共和黨、民主黨、統一黨四大政黨一致同意選袁世凱為正式總統,沒有任何懸念,政壇的注意力集中到憲法問題上來。但交鋒各方主要不是國會中的各派,倒是袁世凱為首、包括各地諸侯軍政大員的行政系統,與國會為主體的立法系統之間。簡單地說,袁世凱和諸侯們強調的是建立中央政府的權威,是“國權主義”、國權派;國會強調建立立法的權威,自稱代表民意,是“民權主義”、民權派。 國權派擔心國會將制定以立法權壓制行政權的憲法,從而導致國家混亂。1912年12月17日雲南都督蔡鍔秘密緻電國務院秘書長張國淦,主張各省諸侯聯合爭奪制憲權,制訂加強行政權的憲法。蔡鍔認為,憲法關係國家命運,為“盛衰強弱之基”,臨時政府難以有所作為,是由於《臨時約法》的束縛,如果正式憲法由國會制定,“難保不偏重黨見,趨於極端,制定防制行政首長之條規,致失國家活動之能力”。所以他建議由大總統袁世凱召集海內名流如梁啓超、楊度等,“速將憲法草案擬訂”,然後“聯合各省都督先期提出”,先發制人,先入為主。 這種思想並不孤立,而是眾多軍政要人中頗具代表性的意見。各省都督秘密磋商,1912年12月22日通電全國,要求由各省和中央共同組織憲法起草委員會。直隸都督馮國璋、廣西陸榮廷、廣東胡漢民等多數諸侯通電贊成。12月28日蔡鍔通電進一步提出憲法草案的基本方針,公開抨擊《臨時約法》,主張:“必建造強固有力之政府”,1913年2月7日通電更具體到大總統不能沒有解散議會的權力,蔡鍔與袁世凱的主張完全一致。當時社會上研究制憲問題非常熱鬧,報刊上經常大幅刊登以個人名義提出的憲法草案,作者從大名鼎鼎如梁啓超到不知名的小人物應有盡有,各黨派也大都公布了自己的憲法主張。 後來國會與袁世凱的矛盾越來越激化,袁世凱之所以態度越來越強硬,抨擊國會越來越激烈,是因為他有十足把握能得到地方實力派的支持。可以說整個行政系統對於憲法草案的意見是一致的,他才敢斷然下令取消國民黨議員資格,追繳438名議員的證章,國會從此不足法定人數而無形解散,袁與國民黨和國會徹底翻臉,導致共和國法統突然中斷。 今天平心而論,這是個悲劇,但不能由袁世凱一方擔責背鍋。當時國民黨和進步黨議員等新派人物的掌權熱情很高,自命不凡,但絕大多數缺乏專門的行政知識和基本的行政經驗,外行干涉,甚至國民黨領袖孫中山、黃興等時常發出在袁世凱看來是書呆子的議論,讓他難以容忍。
革命元勛黃興。
民國債台高築,不得不進行大借款談判,黃興極力反對,說不應向外國借,可以向民間收“國民捐”。不料袁世凱、熊希齡說,好啊,國家正沒錢也沒轍,那就請你黃興去收“國民捐”解決你們南京留守府幾十萬軍隊的經費吧。結果黃興焦頭爛額,不得不倉皇裁撤留守府、解散軍隊,又來不及從容布置,造成南方軍力大為削弱,這是二次革命慘敗的重要原因之一。 立憲派的辦事經驗比革命派略勝一籌,但大多也只是在地方上創辦社會教育事業,真正治理國家的行政經驗同樣不多。當國民黨和議員激烈抨擊政府之時,袁世凱的部下曾經建議袁索性任命這些新派人物上台,說他們站着說話不腰疼,不挑擔子不知重,就讓他們體驗一把財政、外交、軍事、內政等國事的艱險和困難吧。但袁世凱認為國家大事非同兒戲,沒有採納。 蔡鍔和袁世凱有共通之處,這是他們互相賞識、認可的基礎。二人都有卓越的政治、軍事能力,在實際處理政務的過程中,對國家面臨的諸多危機最為清楚,蔡鍔反覆向袁世凱政府強調的問題正對應着袁世凱所面臨的棘手現狀。二人同以軍事起家,軍人特有的冷峻、務實氣質在他們的政治理念上均有顯現,二人都認為,在當時的國內外形勢下,強有力的中央政府是國家得以存活的關鍵。
袁世凱就任中華民國大總統後,各國駐華使節覲見合影。
但是,袁世凱認為不一定非要在共和體制下追求國家發展,就算實行君主制也無妨;蔡鍔則反對任何君主制,這是他們的根本分歧。那麼,有這個分歧,蔡鍔為何勸進?這個問題有多種解釋,請觀眾也來追問揭秘。 1915年8月23日“籌安會”召集各省文武官吏和商會團體進京商討國體事宜,多數表示必須改變國體;8月25日,蔡鍔領導軍人請願實行帝制;9月1日,代行立法院權限的參政院舉行開幕典禮,蔡鍔等人請願改變國體。 袁世凱一生謹慎,晚年冒險稱帝,一失足成千古恨。以前他始終對稱帝搖擺不定,將軍勸進是一個重要砝碼,對於袁世凱最後下決心所起的作用不可小視。 據說袁世凱曾親自問蔡鍔的態度,蔡鍔答道:“我當初醉心共和,到看到南方二次革命,重新思考大局,中國怎能無帝?今天元首您有此志,我首先表示贊成。”可謂當面勸進。
電視劇《護國軍魂傳奇》。
蔡鍔為什麼前後不一出爾反爾?有一種解釋是:蔡鍔對袁世凱搞專制的本質真心,有一個認識的過程是正常的:認識不清,就支持他;認識清楚了,就分道揚鑣,急流勇退。但有人反駁說:認識與時俱進是正常的,但一邊公開擁戴、一邊暗中反對,到底不能算正常吧? 另一種解釋是,他因為在袁世凱身邊,被袁世凱的人密切監視,擔心表露出反對袁世凱恢復帝制,會遭到不測被暗殺,所以只好說“違心之言”以避禍。這種說法並無根據。蔡鍔勸進時並未受到壓力失去自由,作為袁世凱的親信,他可出入總統府。而袁世凱並沒有多少搞暗殺的歷史不良記錄,革命黨倒真有,從晚清殺到民國,連蔡元培這樣的人都學過暗殺和做炸彈。宋教仁被刺殺震驚中外,但到底是否袁世凱授意,根據不足。過去一直把屎盆子扣在袁世凱頭上,但最近一二十年越來越多學者不這麼認為。黃興當年給宋教仁的輓聯說:前年殺吳祿貞,去年殺張振武,今年殺宋教仁。將這三人放在一處,矛頭直接對準袁世凱。可是殺吳祿貞,屬於上級派人處死有謀反嫌疑的下級;而殺張振武的主謀是黎元洪,並且由軍政執法處逮捕處決,更像是捕殺。 實際上當時在袁世凱身邊、而且掌握軍權的人中,像段祺瑞、馮國璋,都公開表示了反對帝制,還為此疏遠袁世凱,袁也並沒有對他們怎麼樣。
1915年10月,蔡鍔(中)與友人戴戡(左)、陳國祥在天津密謀討袁時合影。梁啓超在其天津住所召集最後秘密會議,決定“武裝討伐袁世凱,堅決維護共和國體”。
還有第三種說法,涉及陰謀論了,說蔡鍔受老師梁啓超指使,故意慫恿袁世凱稱帝,挖坑讓袁世凱跳。他先將母親和家眷分批安排送離北京,自己終日沉湎於妓院戲院溫柔鄉,逢人就說:“我的梁先生是書呆子,不識時務。”以此迷惑袁世凱。野史版的書中,小鳳仙問蔡鍔為什麼支持袁世凱稱帝,蔡鍔這麼回答:他這個人遲早要稱帝,再過幾年,等他羽翼豐滿了,再稱帝就沒有人能夠阻擋了;現在促使他早日稱帝,必然會全國群起而攻之。這種說法,是演義而來的傳奇,透露出權術謀略的影子,與蔡鍔一貫做派並不吻合。 不管怎樣,蔡鍔贊成帝制,是把袁世凱朝錯誤的道路上推了一把。
1915年反對袁世凱稱帝的護國軍出征前夕,部分將領合影,正中為第一軍總司令蔡鍔。
11月,蔡鍔裝病,先住進北京的日本醫院,然後串通醫院出具證明,赴天津治病。然後轉道日本、香港、越南,輾轉回到雲南。12月25日,雲南發布梁啓超起草的《討袁通電》,宣布獨立,“為四萬萬人爭人格”的護國戰爭開始。組織了三個軍,蔡鍔任護國軍第一軍總司令。 袁世凱開始不相信蔡鍔會參與、會帶頭,後來得知確實如此,他的心情,我推測,大概也就跟毛澤東在1971年“九一三”之夜得知林彪一家出走差不多吧! 蔡鍔在辛亥革命、民國初建的過程中非常活躍,但是他在歷史上長久地被人們傳頌,一個重要因素就是他與妓女小鳳仙的愛情傳說。這種傳說不會進入嚴肅的歷史學家的法眼,但在一代又一代民眾中不脛而走。 蔡鍔有兩個配偶,一妻一妾,生了六個孩子,兩子四女,兩個女兒夭折。實際上蔡鍔在北京暗中密謀反袁時,知情人及協助者是他的小老婆潘蕙英。小鳳仙既不知情,也未參與蔡鍔逃走之事。而且蔡鍔的故舊和後世研究者說,蔡鍔不可能對小鳳仙交付真情,與她的交往,就是為了迷惑袁世凱。
蔡鍔全家福,1915年攝於北京。居中者蔡鍔懷抱長子蔡端生;右側為夫人劉俠貞,懷抱四女兒;左側為如夫人潘蕙英,懷抱三女;前排為長女和次女。
蔡鍔還在世時,1916年春出版了楊塵因所寫章回小說《新華春夢記》中,最先把蔡鍔與小鳳仙寫成知音。此後,在各種文藝作品中,蔡鍔和小鳳仙被虛構演繹成愛情故事的主角。蔡鍔逝世後,各種報刊隨即刊登了一些託名小鳳仙的輓聯、悼文,實際上都是各地好事者所撰寫,與小鳳仙本人八竿子打不着。 台灣香港和中國大陸拍了很多電視劇,僅近50年的就有《小鳳仙與蔡松坡》《護國大將軍》《蔡鍔與小鳳仙》《護國軍魂傳奇》……但我印象最深的是1980年代初中國大陸電影《知音》,王心剛扮演蔡鍔,張瑜扮演小鳳仙。這部影片現在被列入“紅色歷史故事片”。
1981年上映的電影《知音》。
1916年3月22日,袁世凱宣布取消帝制。這年6月6日,袁世凱病重去世,時年57歲;同年11月8日,蔡鍔病逝於日本福岡的九州島帝國大學醫院,時年34歲。國會決定為蔡鍔舉行國葬,是1916年12月18日,中華民國國會通過《國葬法》以後得到此待遇的第一人。袁世凱的次子袁克文以“軍人模範,國民模範;自由精神,共和精神”為輓聯。 蔡鍔在歷史上像一顆流星,匆匆來又匆匆去,活躍於政壇,不過五年——從1911年到1916年。梁啓超說:蔡鍔是“天然之英雄”,“心地光明,毫無權利思想”。護國戰爭對後來的中國歷史進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對當時和後世的中國人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朱德晚年在回憶錄中寫道:“蔡鍔先生影響我整個前半生,而毛澤東影響了我的後半生”。全國許多地方都有蔡鍔村、蔡鍔鄉、蔡鍔廣場,我在武漢的出生地和長久居住的地方,一箭之遙,就有蔡鍔路,旁邊是中山大道和黃興路。但我很長時間並不知道這些名字對中國、對包括我在內的人意味着什麼。成年並離開武漢之後才知道,悵惘不已。
中國許多地方樹立蔡鍔塑像,這一尊是在其家鄉湖南邵陽。
近期文章:
袁世凱雞飛蛋打:皇帝沒當上,憲政也毀了 袁世凱恢復帝制事出有因,袁克定偽造《順天時報》查無實據 伍連德和詹天佑有個共同的伯樂——袁世凱 論愚昧中世紀歐洲人占上風,論野蠻中國人當仁不讓 中國與西方,誰比誰文明? 人類為抗疫而隔離,造成的悲劇不是第一次 中國屢屢爆發駭人聽聞的大規模瘟疫 從西方名著《十日談》說到中國的“三信危機” 世界上沒有任何人是不受瘟疫侵襲的 亂世中抗擊瘟疫竟然贏了,盛世下抗擊瘟疫竟然慘敗 面對突來災情,一個合格的地方官應該是怎樣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