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儿子谈心,谈到我对“孤独”的理解,我告诉他凡人都有孤独的时候,即使有一天你恋爱结婚,日夜有人相随,那不代表你就不会感到孤独!孤独这种感觉对人类是与身俱来的,上帝把人造成独一无二的样子,本身就是一种独特的孤独,所以我一直鼓励孩子要建立信仰,心中有爱有上帝,在孤独时就会有排解的方法。他对于我的信仰提议一直是进一步退两步,我也总给他足够的自由,让他自己独立思考,相信他有一天会明白的。对于我对“孤独”的解释,他表示同意和理解,只是有时情绪难以控制。对此,我也能理解! 到底还是孩子,教导孩子如何学会慢慢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也是我们常常谈论的话题,在这方面,我们成人一样需要学习,很多时候不好的情绪控制我们的行为,伤害身边的人的事也不是没有的。 我最近也常想,像我这样在西方社会生活了二十多年的中国人,在中国生活的日子比在美国生活的日子要短得多,可是中国对我却是永生难忘,我对故土的怀念也是永远那么浓烈。一个人从小生长大的地方和与那个地方的种种记忆是不会被岁月冲淡的,因为那些岁月早已融进我们的生命里,成了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所以,对于儿子对加州的怀念,我也渐渐地采取理解再理解的方式,甚至也鼓励他有一天可以回加州生活。儿子当然是早有此心,在选课的那一刻他就告诉他的学术指导和他的父母他要回加州读大学,为此,他已在努力了。 所以,对于樱的女儿回加州读大学,我特别能理解!孩子在上大学之前, 几乎没有选择在哪里生活的权利,大多跟随着父母,唯有读大学,成人了,第一次可以选择要去哪里。想到儿子没几年就要远离我们,我忍不住伤感地对他说:“儿子,你想想你还能和爸爸妈妈一起住几年呢?等你上了大学,比如你真得回加州读大学,我一年能看到你几次?你又能回来在家住几天?”儿子眼里却是满满的期望和憧憬,我凝视着他的双眼,仿佛又看见两岁的他对我和他爸爸说过的一句话:“爹地,我长大了要带你去玩,你和妈妈坐在车子后面,我开车!嘀嘀……” 我们一直以为十一岁的女儿应该比较容易适应东部的生活。谁知道女儿的“思乡病”发作得较晚,不久前的一天,女儿对爸爸说:“I am home sick now!” 爸爸很吃惊,回答:“这里不是你的家吗?你home sick 什么?”女儿大声抗议:“ 这里不是我的家!我要回加州我的家!” 那天晚上我找女儿谈心,她说不知道为什么两年前她也曾经从San Jose的小学转到Palo Alto的小学,一点都没觉得什么,很快就有很多新结识的朋友,可是这次不一样,开学一个多月了,除了一个比较要好的女同学,她没有其她很亲近的朋友。她觉得高中生的哥哥如今比她容易交朋友了! 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我提起她足球队的朋友们,她有了些笑容,但很快又苦着脸说:“她们和我都不是一个学校的,平常除了踢球都看不到。”教会里的孩子大多也是各自有很好的朋友,女儿除了除见面时问个好就没有什么话说了。我想起儿子那段Pre-teen的阶段也是很挣扎,不知道如何和异性交谈,不知道如何交新的朋友等等,便安慰女儿哥哥当年也是这样,现在不是很受朋友欢迎吗,慢慢就好了。我提议办个聚会,让她的同学来我们家玩,她非常不愿意地说:“不需要妈妈帮我找朋友!我自己会的。”没过几天,女儿收到一位犹太同学寄来的邀请参加同学成人礼的卡,对她爸爸说:“拿去让妈妈看看!”我当然知道她的意思,故而夸她一下:“真不错,这么快就有好朋友了,还有这么精美的邀请信!”她不屑地回答:“什么好朋友?她可能给整个年级的同学都发了邀请,犹太人家有钱呗!”我马屁拍到马脚上,再问她:“那你还会去吗?” “为什么不去,我也看看人家怎么办成人礼庆典的,再过两年,你们也好为我办一个!”我说女儿你有没有搞错?我们家不是犹太人,没有这种风俗!女儿爸爸看到女儿沉下脸,连忙说:“行,我们就办一个中国式的成人礼!中国食物加中国仪式!”我晕! 这篇文章写到这里也差不多了,因为樱的一封短信,我写了些零零碎碎儿女的“思乡”之绪,就是想说生活就是这样,总是在高高低低起起伏伏中默默前行。 在上篇文章贴出之后,我收到另一位读者的读文感想,也证得她的同意,我把她的短信也一并放进这篇文章之中,因为她的笔触说出了我的希望和我的心愿。 海云, 能感到你写下这些文字时的心痛。当了母亲的我们会变得比少女时坚强,可孩子却永远是我们心中最软的那一坎。我们宁可痛的是自己,而不是孩子。 我的大儿子和你的儿子性格很相似,纤细、敏感,4年前我们搬家时,他从读了4年的私校转到公校,那份不适应感和缺少朋友的孤独感,让他整整挣扎了有一年的时间。期间,我几乎几次想让他转回原来的学校,我告诉他我宁可每天花4小时在路上,只要他快乐。儿子很懂事地说,“give me time, let me try”。第二年他明显地开始适应了,朋友也多了,读完第三年,他对我说,“I am really happy for the move. Mommy, you made a right decision.”我知道,他是完全适应了。 当然你儿子转学时年龄比我儿子要大,适应会更难一些。可Being Positive,他的这段经历对他的将来未必不是一笔财富。 人,永远会有孤独的时候,孩子学会面对孤独也是学会一项人生技能, 对吗?我相信给他时间,他一定会找回那些快乐和拥有新的朋友。 祝合家顺利! 米子 全文完 从一份读者来信谈起 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