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 年夏天,我和两位妈妈一拍即合地成立了父母和青少年共同成长小组,我们每两三周聚会一次,父母一起讨论一个话题诸如:怎样防卫被别人欺负?怎样有效地管理 时间?等等,今年暑期前,我们六个家庭的家长和少年在我们小镇的图书馆举办了一场演讲会。如今不仅几家父母成为朋友,几家的孩子更是盼着常聚会一起玩儿 呢! 由于第一年的成功,今年这第二年吸引了更多的家庭加入我们,如今我们有十三个家庭,刚过去的周末的聚会到了十个家庭的十二位家长和他们的十五位孩子,这当中有五到六个是高中生,其余是初中生。 我们的惯例,通常都是家长在楼上讨论,孩子们在楼下讨论,我在家长们牵个线,我的儿子最大,通常是他带领孩子们一起讨论相关的话题。这次有两个主题:第一谈谈父母和孩子各自在近阶段的相互期望;第二以1到10的数字给自己的孩子或自己打分,衡量孩子沉迷电子相关的游戏的上瘾度。 先说家长这方面:十家的家长有六家(超过一半)期望自己的孩子能更加上进一些。普遍的反映都是美国长大的孩子,不如我们这些从小在穷中国生活的人有好胜心和 进取心。也许也正是我们当年的贫穷相对他们今天的富足才造成这种差异!我曾经听我儿子说过好几次,说亚裔父母永不满足,孩子得了九十分,父母要求孩子得九 十五分;孩子得了九十五分,父母要求孩子得一百分;即使孩子得了一百分,父母仍然很吝啬表扬,还喜欢对孩子说下次争取好上加好!孩子觉得中国父母永远不满 足他们取得的成绩,不像他的美国同学拿了八十分回家,他们的爸爸妈妈就会赞扬“Good Job!”美国的父母更是常常把“我以你(孩子)为荣!我爱你!”挂在嘴边上,我想这个差异,一是文化上的,中国人在亲密关系表达上本来就属含蓄的那一类,还有就是我们的生长环境跟今天的孩子们有着天壤之别,我们从小被我们的父母就是那样要求的,好了还要更好,“天天向上”吗! 还有一个比较普遍的家长对孩子的期望是:希望孩子能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尤其是初中生的孩子们,很多比较害羞。这可能跟性格有关,性格跟遗传也有关联,我们 这一代,大多数人都是留学出国的所谓书生,在我们的概念中,似乎只要书读得好,就能摆脱贫穷或落后,成为人中之龙风。中国儒家的思想更是“唯有读书高”, 我们以这种观念教育我们的孩子,可有一天忽然发现孩子成了我们的影子,心里却并不踏实。因为我们生活在美国这样的一个常需要宣传自己的社会里,我们希望自 己的孩子完全融入主流社会,真正地成为这个社会的主要力量而不是像我们大多数的第一代移民,只是边缘人而已。这点实在很容易理解。我记得有一次我和我儿子 谈论有关家长在这方面对孩子的期许,他有点不能自己地说:那个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outgoing(出趟)的家长,自己本身就让人觉得很Weird(怪 怪的),他的孩子当然像爸妈!我记得一边儿子的爸爸听了插话:所以那个爸爸意识到自己的不出趟,才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有所改变吗!儿子反驳:你们不是说你 们很多人都很优秀吗,都是百分之几的尖子,才能从中国来到美国的吗?那还担心什么?当然今天的儿子已比较能够以宽容的眼光来看待这些。 其实,在这方面,尤其是从我自己的孩子身上我看到与别人的沟通和在社交上的能力是可以改变的。我儿子小的时候也是个非常害羞的小孩,他身上当然有他爸爸比较 内向的那一面,但也有我这种混合型的性格,通常跟他熟悉的朋友一起,他可以是很健谈的,可放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他不是那个主动破冰的人。初中的时候,他曾 经非常烦恼不知如何开口与女同学交谈,过去的几年中,随着自信心的一点点提高和建立,他今天不仅可以自由随意地与陌生人交流,更能带领众多的孩子们进行各 种活动,在学校里他更参加了学校的辩论队,还自己成立了街舞俱乐部,并在舞蹈学校里教小孩子跳舞,他已基本上看不出当年的那份羞涩了!从他的身上我看到要 让一个孩子能够充满自信的站在人群里,首先就是建立孩子自己的自信心!这当然也是需要一个不短的时间,可以说也许贯穿于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 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还有:能独立自主一些,自己管好自己的事情,不再依赖家长,希望孩子与家长能有个很好的交流关系,保持与孩子小的时候那份亲密感等。 我们对两个孩子的希望可能有一点儿与大家不大一样:对儿子的希望是希望他在家的最后一年,能够与妹妹更加亲密。因为妹妹比较霸道加上比较得到爸爸的宠爱,造 成兄妹俩一直不大亲密,哥哥住在楼下,妹妹住在楼上,两个人很少会玩在一起,话也是越讲越不投机越来越少。今年以来,哥哥开始开车自己上学了,妹妹也上高中了,我们把妹妹交给哥哥,哥哥现在每天接送妹妹上学和回家,可两个人在汽车里也是常常不大讲话,让我们做父母的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对女儿的希望当然是希望这个刁蛮公主能够乖巧一点儿,能自己管理好自己的读书等事情,不要那么大的脾气,呵呵,这点真的让我们头疼之极呢! 周末的议题孩子们很快就讨论好了,孩子王-我的儿子跑上来问我们好了没有?我们三分之一的父母才讲完希望,可见为人父母者有多少的期望啊!好不容易父母们也谈论完毕,大人孩子汇合到一起,孩子王把孩子们的期望汇总总结说给我们听: 最普遍的孩子希望竟然是:爸爸妈妈,请练好你们的英语会话!几乎有一半的孩子希望自己的爸妈能说好英文! 这算在文化语言的障碍中吧!也算是文化语言的障碍的还有:希望父母小声说话,不要在外面讲中文或者大声说话。不要只烧中国菜。 孩子们的希望还包括:不要反应过度,保持冷静!仔细聆听,试着理解我们,不要擅自作主为我们安排这样那样的活动!耐心一点,别对我们喊叫!别随便下定义我们是在浪费时间!…… 说到说英文和英文的程度,做父母难免委屈:我们这一辈都是二三十岁才移民美国的,要想英文口语说的接近在这里土生土长的小ABC, 第一不现实,第二不太可能! 就拿我来说吧,我在有孩子之前,从来不大愿意承认自己的英文有口音,我在国内就是英文专业,出来一口英文还算流利,从来都为自己的语言能力而骄傲。我到美国 的第一站是夏威夷,那里的人讲英文几乎都有口音,所以我的那点口音也不算太突出,等我转学到了美国本土,有人问过我口音是哪里来的?我心里挺不乐意的,就 说夏威夷口音。估计我碰到的人都很宽容,都没多说什么。等有孩子了,记得好像是儿子读小学的时候,有次说起了口音,我问小小的他:“妈妈说话有口音吗?” 儿子想了两秒钟(估计思想斗争说假话还是说真话),决定说真话:“有!”我很惊讶:“我有吗?哪里?”儿子又想了两秒钟,说:“你说长句子的时候,会miss(吞 掉)一些音节的发音!”说着儿子还举例给我听,哈,我才知道我的口音连一个小孩子都听得出来,我还强撑自己没口音!自以为英文说得地道的跟美国人一样!到 女儿长大,这个刁蛮公主可是从来不留情面的,对她爸爸和我任何没说准的英文字毫不留情,当场指正,从来不管我们的感受! 当着那么多的人她就会说:“希望妈妈你以后不要再公众场合大声说中文!”我有那么不堪吗?我说我说话并不大声,她马上举例:“那天在Kings(美国超市),你用中文让爸爸拿那个蔬菜,说得很大声,旁边的美国人转过头看你!……”不过,她总算也知道挽回我的面子,又举手发言:“总的来说,你和爸爸的英文比绝大多数亚裔孩子的父母说得好一些!”这算是非常给我们面子了! 周末带着她去走纽约市的布鲁克林大桥,逛完大桥我们到桥下面的美国商业街逛一逛,我和先生对橱窗里的陈设用中文点评了两句,她大小姐脸一沉,甩手而去,说: “不是说了公众场合不说中文的吗?”老实说那种感觉非常不好,我们夫妻俩说点中文也要受她限制吗?旁边又没有其他的人!可是孩子的思维就是那样!让我感觉 不好的是,当你成为别人的不能引以骄傲的东西,或者让别人觉得尴尬,这种折射过来的感觉尤为不好。 这让我想起周末的小组讨论中儿子因为语言上的障碍而举的一个例子,他说他希望我不再给他申请大学增加压力,我说我没有啊,他申请哪所学校都是他作主,我的建议他大多没采纳,如今哈佛、普林斯顿、哥伦比亚统统不申请,我还不能多说什么,怎么成了我给他压力了呢?但他举例说有一次我说如果他进了某个大学,我就以他为耻,他用了一个英文字“shame”,我知道我从来没说过这话,我更是个以他为荣的母亲,怎么可能?我一口否定,他于是用中文重复我说的话:“你说如果我进了那所大学,你说很可惜!”然后他又用英文:“You Pity me! That’s same as shame!” 哈,原来可惜跟可耻被他画上了等号!几乎马上有一位母亲站出来说给他听:“你妈妈的意思是如果你进了这所大学,你有一桶水,只用了半桶,另外半桶水就浪费 了,那是你妈妈说的可惜的意思!”儿子后来当然是明白了,但是我从中看到他理解成我不再以他为荣!而被你的亲人引以为耻或者说得轻一点:不引以为荣,那种 感觉是非常之不好。 要想让孩子理解我们不同的文化背景不是一天的事情,而很多时候语言上的障碍也使得误会容易产生,增进亲子关系,增进两代人之间的了解和沟通,是需要我们双方都付出努力和时间的。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