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光中认认真真一笔一画地写下一幅字:“蓝墨水的上游是汩罗江”。他是在与所有中文写作者共勉。此刻,我东施效颦地改写一句,愿每一个写作者,不仅想到端午是中国的诗人节,而且每当坐到电脑前打字写作时,都想到:电脑网络的上游是汩罗江
◆又到了吃粽子、茶叶蛋,赛龙舟的节日。今年这个节日,竟然与“六四”国殇日挨得如此之近。 在中国大陆的国学网站上,别具匠心地刊出了端午的专辑,指出:这一天,是中国继一年最大也最早的春节之后,第二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在“端午节文化密码”的标题下,列举了这个节日的若干“文化密码”: ——浴兰香薰,端午节是中国人的养生节; ——龙舟竞技,端午节是中国人的健身节; ——美服佩饰,端午节是中国人的服饰节; ——女红竞巧,端午节是中国人的女儿节; ——“吃十二红”,端午节是中国人的美食节; ………… 当然,该网站没有忘记指出,端午节最首要的“文化密码”是:中国人的诗人节。
粽子体现的是缅怀,而这样的手臂体现的是向往。
◆端午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但是两千多年来,人们逐渐接受了它起源于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屈原报国无门、投江自沉后,民众寻觅打捞的故事。这给端午平添了浓重的悲剧色彩和深广的人文内涵。 感谢端午节吧,锻造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民族精神,尽管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目不识丁,根本不读屈原的《离骚》《九歌》和《天问》,不懂得“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望崦嵫而勿迫”,“恐鹈鴂之先鸣”说的是什么意思。但他们年复一年地包粽子、熏艾叶、烧菖蒲、赛龙舟,年复一年,人们在脑海中打捞民族的诗魂,也熔铸着自身的品格。
◆去年的端午,我曾经刊发一篇文章《屈原第三次落水》,谈过我对眼下端午的感受: ……屈原塑像前倒不时掀起语笑喧天,但那和屈原其实毫无关系。他依然茕茕独立,形影相吊……神州之大,有了许许多多的“龙舟节”,有了许许多多的亭台楼阁、祭天祭祖祭神,却都是招徕游客洋人的噱头;人们消泯了“上下而求索”的热望,熄灭了忧国忧民的激情,更远离了幽兰芳芷的真正的美。屈原被横流的物欲、泛滥的商潮冲倒,谁还认识、谁还在乎这位峨冠博带的执拗地吟哦的老人! 如果说当年“文革”是禁止了一个端午,又制造了一个端午,那么今天,是恢复了一个端午,又阉割了一个端午。 而今年,我们又读到了这样一则令人痛心的新闻:南京的五芳斋售出发霉的速冻粽子——这是堪与中国传统老字号“冠生园”使用头一年的月饼馅相“媲美”的又一起丑闻,为我上述“端午还在,诗魂却无”的观感,提供一个佐证! ◆中国作家邱员太在一篇谈端午节的文章中讲述:“记得两年前和余光中在一起谈诗,老先生有着学者的严谨和诗人的想象,他用其自带的钢笔,认认真真一笔一画地写下一幅字送我,写的居然是‘蓝墨水的上游是汩罗江’。”“他写下的这幅字是提醒我们不要忘了传统,尽管我们用的不再是古老的毛笔,而是现代的钢笔,但纵使钢笔,其蓝色血液的上游仍是汩罗,仍是大诗人屈原用爱和忧患的泪水形成的人文渊流。” 邱员太还写道:“端午节告诉世界,我们这个民族是个热爱诗人的民族”——这句话却让我不禁苦笑。 愿每一个中国写作者,不仅想到端午是中国的诗人节,而且每当坐到电脑前打字写作时,都想到:电脑网络的上游是汩罗江。
相关文章:
屈原第三次落水
诗歌,在一个杀气腾腾的年代里
你还喜欢诗歌?你是有病呀!
叶文福的缺席与中国诗歌的衰落——采访阅读札记
“他是屈原,我是婵娟”——叶文福妻子谈话记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