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先接触的古典文学启蒙读物不是三字经,也不是千家诗,而是王力的《古代汉语》。当然这不是谁给我布置的学习内容,是自己受好奇心驱使,胡乱翻读的。
那会儿我还是个小学生,这套书对我来说很艰深,但也很有吸引力。艰深自不用说,因为是大学课本。有吸引力,则是因为它让我一下子走入了一个美妙的世界,直接走进古人的殿堂,享受文化盛宴。翻开它的感觉真好,像是珠玉满地,只需要俯身去拾。有吸引力的另外一个原因是恰恰是因为它的艰深,书里读不懂的地方太多了,就只好反复读,一字一句的啃,再仔细读注解,这个半懂不懂的过程是学任何东西时最上瘾的过程。那时的理解力实在有限,能背诵的文字远比理解了的文字多。
年少读这样的书的最大的好处就是能早早接触到各类文体,而且都是精品,就像是享用一盘精选的什锦,什么都有一点,读后对古典文学就有了整体上的了解。书里选登的文章有唐诗宋词元曲自不消说,楚辞汉赋诗经散文古诗十九首也样样皆有,我最喜爱的是诗歌类的文字, 一读就能上口当然是那些短诗,柳宗元的《江雪》,李白的《夜宿山寺》,孟浩然的《春晓》》,古诗十九首中的《行行重行行》等等。小孩子确实该以这样的诗作为启蒙读物。
书里还有大量的常用词讲解,对我来说太枯燥了,跳过了不少。通论里关于诗词格律和文体讲解也读得迷迷糊糊的。这样读书的坏处就是没人指点,胡乱吞食,不求甚解,落得个似懂非懂。虽然似懂非懂,还是乐在其中。读庄子的<北冥有鱼>,为庄子瑰奇的想象力而惊叹,虽不能完全理解里面的内容,但知道了鲲鹏这个词的来历。再读吕氏春秋-察传,记住了“穿井得一人”的故事。<离骚>很难读,也太长,只能断断续续地背诵一部分,好歹知道了在屈原生活的时代不是皇上也可以自称为“朕”。 楚辞的其他篇目如像“山鬼”,“国觞”,“渔父”,相比起来无论是理解还是背诵都要容易得多。
唐人的词,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李白的菩萨蛮和忆秦娥。“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烟霭如织,游子思归,究竟是什么样的碧色可以让人惆怅如此?就因为“伤心碧”几个字,我心中便固执地认定诗人的写作场景是春天,而不是他人认为的秋季,只有春天才会有如此强烈的绿色。
那时欣赏李白的飘逸胜于喜欢杜甫的沉郁,大概是因为那样的文字更符合年少时的浪漫情怀吧。为了多了解李杜生平,还专门找来郭沫若写的《李白与杜甫》,读后十分不解,不明白为什么需要扬李抑杜,照我当时之见,李白至少应该和杜甫是同等的,甚至超过杜甫,还需要特意“扬”吗? 当然,现在来读老杜,感受完全不同了。
读宋词一开始就被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吸引住,“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那是怎样的气势,怎样的画面啊! 不禁反复吟诵,感叹。从那开始便喜欢上东坡词,无论是豪迈如“西北望,射天狼”,还是寂寞如“缥缈孤鸿影”,都让我着迷。当然也就顺理成章地喜欢上了辛弃疾,直到现在,还是最喜欢苏辛。其他词人我也非常喜爱,也能欣赏周邦彦的某些词作,唯独吴梦窗的词怎么也读不下去,尽管这本书里只收录了他一首。知道吴文英是南宋的大家,后来也试着读过更多的梦窗词,还是找不到那种读上去砰然心动的感觉,当时以为是因为年幼欣赏能力有限之故,多年后读到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话》,才恍然大悟,原来我和这位大师的感受完全相同,他也是喜苏辛不喜花间,恶梦窗,究其原因在于都是坚信诗词应该来自于兴发感动,能够表达兴发感动,梦窗词没有能很好地表述这样的感发。明白之后,欣喜之情,难以言述。书中没有黄金屋,但是有师长,有知音。
还记得李后主一句“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让我认识了这位亡国之君,于是找来更多后主的词。当第一次读到“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时,我那颗年少而敏感的心一下子就被抓住了。平白如话的句子,却有那么强的感染力,好像把宇宙间生命的无奈和悲哀全都写了出来。后来才知道被它雷倒的不止我一人,俞平伯先生也称这句词为“奇语劈空而下”。
元曲,书里收录的每首我都喜欢,最喜欢的是张养浩的《雁儿落带得胜令-退隐》 。这首小令不像他的怀古之作那么沉重,哀叹兴衰。“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倚仗立云沙,回首见山家,野鹿眠山草,山猿戏野花。云霞,我爱山无价,看时,行踏,云山也爱咱。”,清新的句子读来满嘴生香,百诵不厌,心里充满了云山,对野鹿的向往。那份亲近山野的愿望终于在我中年后的生活中实现了。如今每当行走在山峦上,或者在朱红色的金门大桥上,望见山间白云飘浮,就会忍不住想再一次背诵张养浩的这首小令。
这本《古代汉语》里也收录了不少诗经的诗篇,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关雎>, 而是<桃夭>和卫风<氓>,<桃夭>易读易诵,且带强烈的喜庆色彩,让人过目不忘,而<氓>则严重影响了我对男人的评价,知道男人是朝三暮四的动物,不可以把一切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我最欣赏的一句是诗的结尾:“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觉得女人需要有这样决绝的志气。当然,成年后发现这是偏见。世上有轻薄男儿,也有重情之人,不可一概而论。
年少时和年长时接触古典诗词的最大不同就是诗词对心灵的冲击程度不同。人上了年龄,好多事情麻木了,对语言的感受力也消减很多。同样的诗词,年长时读来绝对不能重复年少时的那种强烈感受,那种痴迷。为此我很感激王力这套书,它领我进入了一个奇幻的世界,受到了美学的熏导,体验了那种冲击。当时的那种美感和那种心情以后再难复制。在我后来的世界里,二十多年都与古典文学没有丝毫交集,也几乎没有时间再碰这些东西,但是我依然能感受到它对我人生的潜在影响,让我可以用诗人之眼观察周围世界的美好。人生有诗相伴,真好!
菩萨蛮二首-中秋(图)
· 闲话中秋
· 吃月饼的罪恶感
---------------
中秋节,月饼月亮都写过了,来点其它的中国元素。
此文是拜读了半江红博主的跟着老毛学“骑驴”一文后的跟帖唤起了自己的回忆而作,特此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