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成都生活记(4):我所见的“医闹"
“医闹”一词放这儿是标题党,抓眼球用的。文中的故事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医闹,而只是母亲住院期间我在医院里之所见。母亲今年上半年住院三次,我全程陪伴,见识了一些大大小小的纠纷,姑且借用“医闹”一词讲述几则。(1)电梯不能用了北美生活久了,很难想象国内医院的拥挤,除了在各处都需要排大队,还有一个很花时间的地方 ,上下电梯。母亲住院的这家医院当然有步行上下的楼梯,但楼梯却是封着的。据说某次医院里发生了盗窃,之后就永久性地关闭了楼梯,所有的人只能乘电梯上下(电梯门口有保安守着)。由于电梯的数量没有增加,电梯门口的等待就可惜而知了。这日临近晚饭时间,我外出给老人买吃的,却发现住院部通往电梯的一道门被锁住了,出不去。从门上的玻璃往外看,电梯门口站了好些穿着制服的保安,还有护士,好像发生了什么事,气氛很凝重。出不了门,咋办,母亲还眼巴巴地等着我买晚饭呢。使劲敲门也无人理睬,急得我四下乱窜,找其他的通道下楼。可惜另外的通道只对医院工作人员开放。折腾了一圈回来,住院部通往电梯的门终于开了。这下看见了这场戏的男女主角,一位头发花白的矮个子男人和他的女儿。父女俩指着身旁的医护人员跳着脚大骂,很凶的样子,不依不饶,似乎在说什么事情没有给他们办好。医护人员耐心地劝说着,很忍耐,几个保安也只是站在那儿,不响,防止事态升级。周围的人都很气愤。这闹剧堵在电梯门口,耽误了大家很多时间,没有人同情这对父女。至于究竟什么事情让这父女俩如此凶悍,我这个旁观者不知道,也无从置评,只能从医护人员小心翼翼,忍气吞声的态度上猜测此事或许有隐情。(2)裸露上身的壮汉“你咋又把管子扯了”?不远处传来护士的尖叫,有点歇斯底里。伸头一看,几个护士挤在母亲病房对面的病房,对着左边角落叫喊,那里应该有个病人,但从我的角度看不见。猜想是个淘气的病人。第二天上午,不知什么时候开始的,母亲的病房门口站了一圈保安人员,静静地围着一位光着上身的中年男人。男子腰宽体胖,很壮,大大的肚子,浑身都是肉。保安人员站在那儿,没有人出声,画面非常诡异。问及同病房的人,才知道上身裸体的男子就是头一天把那几个护士妹儿气得尖叫的主。这是母亲第三次住院,这次的室友是一位外地来的女病人,由她女儿陪伴。室友的女儿告诉我,昨晚她被吓得不轻,不敢睡觉,生怕对面的这位裸体壮汉冲到我们病房里来发疯。这壮汉动手打了护士,还威胁护士说:“你把窗户给我打开,我要跳下去”。最恐怖的是,他还脱光裤子,跳到同病房的另外一张床上,吓得同病房的人坚决要求换病房。我当即就猜想,是个脑子有病的吧。不过,为啥不直接送到精神病医院呢?母亲的护工告诉我,这病人单身一人,没有工作,也无家人照顾,唉哟,也是个可怜的!下午,在医院的强烈要求下,病人的姐姐,一位红衣女郎,来了。医院要求家属陪伴这位病人,否则不让他住院了。家属来了后,壮汉似乎镇静多了,没有再制造景观。提心吊胆地过了两天,壮汉终于离开了,也不知是不是回家了。(3)超声波检查这次的纠纷发生在我身上。母亲每次住院,我们都给她雇了医院里的护工,一天约200元人民币。护工对病人的比例不是一对一,而是一个护工同时照顾几个病人。即便如此,护工还是承担了最主要的照顾任务,极大地减轻了我们的负担。尤其是夜晚,我们就不需要守在病房了。雇请护工除了减少家属的辛苦外,还有一个好处,办事方便。护工们对医院熟悉,可以带病人去做医生要求的检查,比如超声,CT之类,她们熟门熟路,不用病人家属操心。这天母亲需要做超声波检查。早上我去病房时,护工小田正在照顾母亲吃早饭。饭后小田急匆匆地赶去超声波检查室给母亲排号。一会儿,小田回来说,她拿到了第一号。上班时间一到,我们就用担架床推着母亲去做检查。超声波检查室门口是熙熙攘攘的人群。紧赶慢赶,我们还是来得稍晚了点,医生已经在给第三号病人做检查了。小田去告诉医生一号病人来了,这时另外一位在门口等待的男子就咆哮起来:“来晚了就来晚了,重新排队”。母亲那时病很重,已经下了病危通知,24小时都在吸氧。想到她是一号,去了可以立即做检查,就没带氧气瓶。没有想到去晚了点,还需要等待。听见那男子叫嚷,刚开口给他解释几句,说明老人已经90多岁了,需要马上做检查,更何况我们不是插队。马上被他凶巴巴地怼回来,我赶紧闭嘴。“一号”! 医生喊道。小田动作很快,马上拉开门,我也启动担架床。说时迟那时快,那位男子冲到我们身边,几乎要动手来拦阻我们。我吓得不轻,使劲推着担架床冲进门,不敢回头。“快关门”,屋里的医生急切地叫道。关门的瞬间,还听见那人在咆哮,那一秒我真的很恐惧自己要是动作慢了,会不会被那人打爆头。记得在新冠时期,每次做核酸检查都要排长队,但人们一看见坐着轮椅的高龄老人,都会主动让老人直接到前面先做,不用排队,让我感受到浓浓的人情味,感概敬老之风犹存。如今在医院,却没有这样的氛围,看到的更多是焦躁甚至充满戾气的人。应该是求医治病的巨大压力所致吧。(4)夜半枪声这个故事有点迷幻,是母亲叙述的。由于她听力很差,知道的故事不完整,只是一些忽闪的片段。看客们就姑妄听之吧。母亲在医院急诊室里住了五天。急诊室里病人太多,十分拥挤,一个床接一个床。某天,母亲告诉我,她头一天晚上被吓坏了。由于急诊室的病床非常窄小,她翻不了身,晚上睡不着。半夜2点左右,在急诊室里听见了枪响,还闻到了火药味。吓得她睡不着又不敢睁开眼睛。迷蒙中感觉到有人把她的血氧仪换了手指,似乎在测试她是不是醒着的。那天白天,母亲就发现她病床周围的人很奇怪。对面床上是个男孩,打扮举止像个菩萨,周围的人都去朝拜他。右边床上是个女病人,对面那个菩萨男孩管她叫姑姑。这人很奇怪,医生对待她和其他病人不同,端来的饭也与大家的不同,还说她们要约个时间一起吃饭。左边床上的人更莫名其妙,明明是一个男的,却被人唤作老太婆,身上穿的也是女人衣服。母亲被这些奇奇怪怪的人夹在中间,本来就够不自在了,半夜又听见枪响,这惊吓不是一点点。枪响之后,病房里响起了广播,广播里说:“有200多人来抢,昆明的公安出发了”。广播里还说,对面男孩舅舅来了,80岁的婆婆也来了。匪徒们利用XXX的后人,夺权。这一幕演完后,护士来问母亲:“你是有心脏病的人,吓着了吗?” 母亲无语。这个故事听得我一头雾水,简直乱七八糟!“会不会是你出幻觉了,或者做梦”?我问道。“绝对是真事”,母亲斩钉截铁地回答,并对我的问题非常生气。确实,老妈的脑子向来好使,即使病危也是非常清醒。那么,我只有一个解释,那天晚上,最大的可能是某个剧组利用医院的住院部的场景拍戏。若真是拍戏,用急诊室这种抢救病人的地方,合适吗?
水星好,差点漏掉了这里的交流。你在生病还来留言,谢谢啊!
国内的生活还是不错的,非常方便,但医疗确实令人头疼。家里有病人,压力不是一点点。母亲几次住院,把我的身体都要累垮了。幸好有护工,花钱都是小事了
你儿子病好了吗?加拿大真好,美国没法比。怪不得加拿大人都热爱加拿大。
剧团老乡好!太对不起了,才发现这里有留言,谢谢你!
冬儿的故事让我笑中带泪。网上看那些粉红天天说中国是世界上最好的地方,可冬儿笔下的成都医院环境,令人感到好恐怖。我儿子去年9月得了重病,在温哥华总医院和康复中心住了几个月,一开始有三名护工照顾,病情好转后才慢慢减少。一人一间房,有电视电脑卫生间,管饭和饮料水果,一分钱都没有花。国内护工一天200元,久了有点遭不住。
问候老乡,成都都热到42摄氏度了,保重啊。
马黑周末好!中国人太多了,求医的压力很大。病人多,医生的耐心也就很差,向病人问好是不可能的事,有耐心回答病人的问题就阿弥陀佛了。我后来学会了厚脸皮,追着医生问问题,要不然信息都可能传递错。华西医院最拥挤,但它的管理也是最好的,这必须承认。谢谢马黑!
医院反映了中国社会一个方面,形形色色人物,很值得观察。谢谢冬儿好文介绍!
我1996第一次回国,我妈带我到医院看病,医生是个小姑娘,她第一句话就是:“你咋个了?”.习惯美国医生,见面总会问个好,客气礼貌一下,她直愣愣地那么问,很不习惯。医院比百货大楼还拥挤,高潮时,走路人推人。医闹的事也见过,有个人与医生争执,威胁要医生的命,医生叫来几个保安,双方对峙。医院门口保安,拿着大铁叉戴钢盔。
哈,真被你说准了,又写了几则病房客的故事。暂时没有想到更多的。
以前找过中医,这次母亲生病,都是需要抢救的,没有找中医。谢谢玉质!
妙筆生花,. 加上先前一篇,您共写了七位病房客. 敬候下一篇.
您在成都找过好的中医吗?
还别说,跑了几个月的医院,我的血压真的高了,之前都很正常。小草周末好!
谢谢怀斯! 我的感受是,从生活层面上讲,国内现在很先进,生活太方便了。但是,除了空气质量,有两件事让我极不习惯,一是网络控制,不能用谷歌,油管,第二就是就医,太麻烦了!
大概我的文字里有不少成都方言,呵呵!问好北极!
无语,都不容易,遇上这些情景真叫人血压升高,没法平静。冬儿辛苦了。
几则故事抓取精致,充分体现中国特色。最后一则多么神奇,是电影题材。太开玩笑了,这急症室的多功能用途。病人出事的话可以起诉他们!
笔友的文字总让我想起万里之外的成都平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