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获胜与《乡巴佬的挽歌》
美国大选结束后的一个周末,几家朋友聚会,很自然地聊起了大选。川普不是大多数聚会朋友们的选择,但既然尘埃落定,也无话好说,只能接受这个事实,民主嘛就是愿赌服输。 海二代对此事的反应就没有那么淡定了,他们的第一反应都是气愤加难以置信,毕竟年轻人的理想主义色彩更重。席间一对夫妇谈及选举后他们与在医学院念书的女儿通话,父母劝女儿接受选举结果,叫她要“move on”, 女儿在电话的另一端悲催地叫道:“ I can't ”!另外一位朋友在东部念大学的女儿在大选的当天,半夜三更打电话给她父亲,对选举结果除了难过,更多的是困扰,不理解怎么会这样。朋友于是谈到了他最近正在读的一本《Hillibily Elegy:a memoir of a Family and Culture in Crisis》,翻译成中文就是《乡巴佬的挽歌: 回忆危机中的家庭和文化》,并推荐他女儿也读,让她了解一下川普获胜的社会因素。
之后我们也找来了这本书,粗读了一遍。《乡巴佬的挽歌》是2016年六月才出版的新书,由于川普获胜,这本书和其他另外几本书籍一下子得到了极大的关注,一直高居畅销书榜的前几名。我们从图书馆借来了此书后,发现后面排队等着借阅的人多了去,有好几十,只能匆匆读完,交还给图书馆。
《乡巴佬的挽歌》是一部自传体的书,揭示了美国中部白人体力劳动者的生存世界。作者JD Vance 是苏格兰爱尔兰后裔,老家在肯塔基,成长于俄亥俄州的城市 Middletown。他的成长环境十分悲苦,属于下层白人,或者人们所称的白垃圾,红脖子。JD早年遭遇父母离异,被过继给继父。母亲虽是护士,却长期吸毒,走马灯一样频繁地更换男友和丈夫,光是婚誓“爱赌”(I do)都念叨过五次,给幼年的作者一个破碎的家和恐惧的心灵。作者最终却从这样的家庭背景里走了出来,中学毕业后参加海军陆战队,去了伊拉克,然后进入俄亥俄州大,从耶鲁大学法学院毕业成了专业人士,走出了他的阶层,挤进了精英的行列。 故事从作者的根,他母亲家庭三代以上讲起。JD Vance的母亲的前辈是阿帕拉契山区肯塔基的乡下人。到了外祖父母这一辈,二战结束后,他们怀揣着美国梦,沿着称之为“乡巴佬高速公路”的23号高速公路从肯塔基北上俄亥俄,移居在钢铁工业城市Middletown,祖父也就业于钢铁公司,成功地跨入了中产。他们的下一代,也就是作者的母亲姨妈和舅舅,也受到了一定的教育。然而,幸运之门并没有为他们打开,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美国制造业衰败,严重影响了这些有着乡下人背景的白人体力劳动者的生存,带来大量的失业,他们所居住的城市 Middletown荒废了,成了吸毒的天堂,作者JD的母亲就是一个典型的受害者。 这本书之所以叫做乡巴佬的挽歌,是因为虽然作者自己成功地完成了从乡巴佬到律师的华丽转身,而绝大多数和他一样有着乡下背景的白人不可能像他那样有机会冲出他们的生存背景,实现所谓的美国梦,他只是他族群的一个异数。书里有不少篇幅描绘了作者的成长环境,他的族群的世界。像他们这样的从乡下入城的家庭,大多有相同的问题,他们始终挣扎在贫穷线上。除贫穷外,更糟糕的是他们的人生态度和工作精神。这些人之中,上大学的比率极低,家庭充满了暴力和谩骂,不少人懒惰,酗酒,吸毒,甚至连一家人坐下一起吃晚饭的时间都很少,因为不愿烧饭,宁愿吃垃圾快餐。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白人拥有这样的生活态度?书里没有给出答案。显而易见的是随着工业全球化,这些以体力劳动为主的白人的就业机会减少,这些问题变得更加严重。在JD的笔下,这样的家庭根本看不到希望,他们对现行政府/政策不满就是很自然的事,当然会支持反对工业全球化的主张,当然会反对新移民进入,川普的胜出也就不奇怪了。当自己挣扎在生存的边缘时,谁还会优先考虑到帮助他人,解救世界上其他人的水深火热? 能感觉到作者的内心是矛盾的,一方面为他的根感到骄傲,不怯于自称为“乡巴佬”,(可见作者觉得这个词并不是贬义的),字里行间也常常露出骨子里的乡巴佬尊严和自傲,比如对于乡巴佬护短护家的共性,作者的笔调是赞扬的,谁敢对乡巴佬骂娘,一定会被打成熊猫。但另一方面又在痛心地反思他们这个族群的问题。爱恨交加之余,更多的是对这些白人的生存状况感到悲哀,对他们的未来极度悲观。
作者矛盾的价值观也从他对于祖父母的描述里反映了出来。他外祖父母是具有最多下巴佬特质的一代,有着乡巴佬的缺点和优点。他们入城生活多年后依然带着乡下人的很多不文明的习惯,比如暴力和粗鲁,但另一方面,他们秉持了努力工作,用功念书,积极向上的理念,并坚持用这样的理念教育作者。这样的理念,在乡巴佬的后辈中已经逐渐丧失。在作者的成长中,外祖父母是他生命中的灯塔,他的光,是把他从他的悲惨世界里拯救出来的亲人。没有外祖父母的抚养照顾和爱,以及严苛的鞭策,他的结局可能像他周围的其他白人乡巴佬一样,还在他们的圈子里打混,走不出乡巴佬的宿命。说到这里,乡巴佬的价值观里,究竟那些是正向的,那些是负面的,哪些又是真正影响他命运的? 书中提出的最重要的,也是最困惑作者的问题是,这些白人乡巴佬之所以处于这种境地,他们自身的问题究竟要为他们的悲惨命运负多大的责任?是不是应该简单地归罪于政府,归罪于奥巴马的政策?作者自己似乎不能完全认同这个答案,因为他身边有不少例子。一个最明显的例子是他母亲和他姨妈的对比。他母亲是人生的失败者,而他姨妈则有相对幸福成功的人生,尽管他们出生于同一个家庭,成长于同样的环境,不同的性格和人生态度最终决定了她们不同的命运。 合上书后,想想这些白人的绝望,不由得问道:“新总统的允诺真的能够改变这些人的命运吗”?答案极有可能是不能。如果不能,将来的美国会怎么样呢? 这本书写得真挚感人,引人思考,也不乏幽默,值得一读。作者直面他和他家庭亲友的问题的勇气也值得钦佩。 更多读书笔记 好书推介:对手团队(Team of Rivals)
开卷有益(1)
(关闭评论)
新年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