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世达赖仓央嘉措和他的情诗(读书笔记/简评)
(老冬儿)
那一夜,我听了一宿梵唱,不为参悟,只为寻你的一丝气息。
那一月,我转过所有经轮,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纹。
那一年,我磕长头拥抱尘埃,不为朝佛,只为贴着了你的温暖。
那一世, 我翻遍十万大山,不为修来世,只为路中能与你相遇。
那一瞬,我飞升成仙,不为长生,只为佑你平安喜乐。
不少人都读过上面的诗句,如此至情至性又带着藏传佛教印记的句子,以民歌的手法和强烈的表现力震撼和冲击读者,当我第一次读到时,似乎心都被融化了,当即便记住了作者的名字:仓央嘉措。并知道了他是西藏的六世达赖喇嘛。随后,在网络上又读到了不少关于这位接地气的活佛的故事,心目中便有了这位在拉萨的酒店里出入幽会女友的活佛的形象。
之后在网络上又读到了传说中属于仓央嘉措的下面的句子:
你见,或者不见我
我就在那里
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里
不来不去
你爱,或者不爱我
爱就在那里
不增不减
你跟,或者不跟我
我的手就在你手里
不舍不弃
来我的怀里
或者
让我住进你的心里
默然,相爱
寂静,欢喜
虽然风格和那首《那一夜...》不完全一样,这篇带有禅意的情诗也很耐人寻味,后来才知道,写这诗的是汉人,一位年轻姑娘,与仓央嘉措没有丝毫关系。
如果说这个发现有点让我意外的话,最近新读到的马辉,苗欣宇合著的书《仓央嘉措诗传》(2009年第一版)无异是雷击。书的第二页就明白地指出那首让我认识活佛的诗《那一夜...》居然也和他没有任何关系,根本不是他写的,而是张信哲的歌曲《信徒》,其作者也是位汉人。既然是这样,为什么人们把这些作品都冠在这位六世达赖的名下?民间流传的六世达赖喇嘛和真正的人物究竟有多少差距?围绕着他的身世又有多少谜团?在这本《仓央嘉措诗传》里作者试图解释这些谜团。
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出生于1683年,清朝康熙年间。他在幼年被选中为五世达赖的转世灵童后,由于政治斗争的需要,总揽西藏政务的第巴据称是遵五世达赖的临终嘱咐让他藏匿了10多年,直到15岁才公诸于世人,正式坐床。1706年,仓央嘉措很不幸地成为了西藏权力斗争和康熙安定西藏平定噶尔丹的牺牲品,被康熙下令作为“假达赖”押解进京,途中病死在青海。围绕他的死有各种说法,真死还是假死遁逃,众说纷纭,但世人认识他却是因为他的情诗。在他二十多年的短短的一生,以活佛的身份写出不少优美痴情,带有强烈藏族民歌风味的情诗,他是独一无二的。
《仓央嘉措诗传》一书的内容可以看作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涵盖仓央嘉措的诗歌,包括对几种译本的讨论以及书作者新译的仓央嘉措的诗,另一部分则是介绍活佛的生平,是传记,其中包括对他病逝真假的考证。在生平介绍里,作者作了大量的史料分析,着重于解析仓央嘉措究竟是不是人们心目中的那位浪荡诗人,力图从他的诗作和有限的史实资料还原仓央嘉措的真实形象,让他回归于政治人物,宗教领袖,回到他的活佛身份,而不是浪子,然后在这个基调上,再来重新翻译他的“情诗”。
对于仓央嘉措的浪子传说,以及他是否真有情人,这本书的作者持的是否定态度,当然是根据他的身份和政治背景来分析的,是否合理,像我们这种一般读者很难确定,因为毕竟不是研究历史的人。仓央嘉措的正史记录非常少,之所以被认定为浪子活佛,除了民间传说外,主要基于几个史实,包括五世班禅对于他不愿受比丘戒的记录,蒙古拉藏汗向清政府禀报的仓央嘉措“耽于酒色,不守清规”的指控。作者从很多方面分析了当时的情况,比如他很小就被选为转世灵童,藏匿起来受教,后来又在严密的监管下,不可能有情人,等等。甚至从仓央嘉措可能的政治抱负上猜测他不原意受戒的心理。对于这些分析,个人觉得书作者猜测的成分甚多,在没有其他可以佐证的材料的情况下,很难彻底定性。尤其让我困惑的是为什么仓央嘉措不原意受戒,仅仅是如作者所分析的他是觉得受戒修行不能达到政治目的?很难让人信服。我从这个拒绝受戒的行为里读到的是仓央嘉措的反叛,因而能够理解为什么民间会把他看作浪子活佛。当然,书中的分析开拓了思路,可以让人们从另外的角度来认识这位史料记载很少的历史人物。
这本书真正值得我欣赏的是关于活佛的诗歌翻译的研讨。作者指出了两个值得注意的事实,一是汉藏文化差异使人对诗歌的解读不同。藏族诗歌里关于女性一类的比喻可以是以歌颂赞美为基调的,并非一定是写情欲。第二点是翻译本身产生的问题。仓央嘉措诗歌最早的翻译者于道泉先生是位学养很深的学者,是著名的藏学家,语言学家,他是从藏文直接翻译的,译文虽然缺乏文采,却是最忠实于原作意思和风格的,因而最可信。后来的翻译者大都以于道泉的翻译本为蓝本,在主观认定仓央嘉措的浪子身份的基础上进一步翻译和发挥,也就离原意越来越远了,译文也越来越艳,更像情诗。如果还原到最初的译本,再考虑仓央嘉措的活佛身份和当时他的政治处境,不少情诗或许都可以解为政治诗,或者学佛修行的体会诗。众多译本里流传最广,对后世影响最大而又文采斐然的是曾缄的译本。曾缄毕业于北京大学,是国学大师黄侃先生的弟子,在古体诗词上有极高的造诣,但由于他并不是从藏语直接翻译的,而是从于本再次翻译,以古诗词的方式表现出来。在追求意境和艺术完美的同时难免有曲笔现象。作者列举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例子,就是曾缄翻译的那首广为人知的诗:
“心头影事幻重重,化作佳人绝代容。
恰似东山山上月,轻轻走出最高峰”。
曾缄翻译的诗是根据于道泉的译文改译成七言诗的,诗中的那个“佳人”在于道泉的原本里是“未生娘”,于道泉当时拿不准这个“未生娘”究竟要怎么样翻译才准确,在译文后面加上了注释。下面是于道泉的译文:
从东边的山尖上,
白亮的月儿出来了。
“未生娘”*的脸儿,
在心中已渐渐地显现。
注:“未生娘”系直译藏文之ma-skyes-a-ma一词,为“少女”之意。
这里“未生娘”是诗眼,作者马辉和苗欣宇根据他们对藏文的理解,认为这个“未生娘”也可以译为“不是亲身的那个母亲”,这样就不是少女或者佳人的意思了,可以指栽培他的人,也可以指佛,就变成了政治诗歌或者修佛的诗。后来的翻译者又比曾缄更进了一步,用词更加大胆,干脆用红颜,越发偏离了“未生娘”的意思。类似的例子还有一些,第二次的翻译让诗作偏离了原意。比如下面这首也是很著名的:
“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曾缄译本)
而于道泉原文是这样的:“若要随彼女的心意,今生与佛法的缘分断绝了。若要往空寂的山岭去云游,就把彼女的心愿违背了 ”。显然曾缄译本的头两句就已经包含了这首诗的意思了,后面两句“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则完全是曾缄的发挥,虽然是非常精妙的发挥,毕竟没有完全忠实于原作。
《仓央嘉措诗传》里作者刊登了他们重译的仓央嘉措诗歌。他们的版本跟曾缄的译本相差比较大,几乎就更像修行的禅诗,而非情诗。很多人很失望,因为彻底破坏了人们心中那位多情活佛的形象,语言也比较干巴,但我个人非常喜欢,我以为是成功的。这个译本的效果非常不一般,写得非常现代,意象很特别,若真是活佛的原意,那么仓央嘉措用民歌的手法写出现代诗,是顶尖高手。
这本书的一个缺点是整体布局欠佳,略显啰嗦,内容安排上有反复叙述之感。个人认为书的作者想完全为仓央嘉措正名,不能说是特别成功,因为历史分析不是特别能说服人,真实的历史或许永远也不会有人知道。不过从另外一方面来看,正因为作者坚信活佛不是传说中的浪子,才能够从完全不同的视角来欣赏和诠释仓央嘉措的情诗,把这个情扩大到不仅仅止于男女,也就翻译出了别样的情诗。 让我感觉非常有意思的是仓央嘉措的身世之谜增加了他的诗歌的魅力。他的诗有那么多的译本,这些译本带来的美感,无论是作为情诗还是禅诗,政治诗,都非常有价值。译者从原作得到了灵感,即使翻译有偏离了原意的问题,也是再创作,是另一种价值。
下面这段马辉和苗欣宇新译的仓央嘉措诗,个人非常喜欢,以此作为本文的结尾:
“好多年了
你一直在我的伤口中幽居
我放下过天地,
却从未放下过你
我生命中的千山万水
任你一一告别
世间事
除了生死
哪一件不是闲事。。。。。”
更多读书笔记:
你知道你的性格类型吗(上)?
粉黛血色-小说甄嬛传简评
林肯的婚姻(上)
天才作家克莱顿和他的未完之作《MICR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