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80年,赵惠文王命赵奢为将,进攻齐国的麦丘。在此之前,赵军已经多次进攻麦丘。但由于麦丘粮草充足,军民同仇敌忾,又得到善于守城的墨家弟子鼎立相助,所以久攻不下,伤亡惨重。赵惠文王非常不嗨皮,于是给赵奢下了死命令:一个月内必须拿下麦丘! 赵奢果然不负众望,不到一个月,就拿下了麦丘。不过,这次破城的头功不是名将赵奢,而是他的长子赵括。对,您没听错,就是那个纸上谈兵,长平之战兵败身死,被太史公永远钉在历史耻辱柱上的赵括。 嗯,今天,咱们就来好好扒扒历史,扒扒赵括,顺便跟太史公杠一杠。
在中国古代,所谓男子16而冠。赵括这次跟老爸出征,年龄应该不小于16岁。否则,这种真刀真枪随时都会死人的冷兵器时代的战争,赵奢是不会把一个未成年的孩子带在身边的。退一万步讲,即使赵奢想,家里的河东吼狮也绝不会同意。OK,那就先假定赵括的年龄是16岁。就是这个16岁的刚刚成年的孺子,给他爹献了攻城为下,攻心为上的妙计,并直接参与实施,最后大获成功。也就是说,年仅16岁的赵括,已经在战争中崭露头角。 十一年以后,也就是公元前269年,赵国与秦国之间爆发了著名的阏与之战。赵奢在赵国名将廉颇,乐乘不愿出征,拒绝挂帅的情况下,临危受命,靠着坑蒙拐骗的负能量,更是凭借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正能量,大破秦军,一战名垂青史。不错,狭路相逢勇者胜,就是马服君赵奢的千古名言。 这时候的赵括,应该至少是27岁,真是英气勃发锋芒毕露的黄金年华。赵奢11年前攻打麦丘,都会把年仅16岁的赵括带在身边,出谋划策。这次破釜沉舟与虎狼之师秦军决战,怎麽可能不把这个足智多谋的儿子带在身边呢?!而且赵奢大破秦军所用的那些阴谋诡计,极有可能出自赵括的谋划。不过,为了塑造白起这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战神高大上的形象,太史公用春秋笔法把赵括贬成一个不学无术纸上谈兵贪婪而又狂妄的纨绔子弟。所以,太史公不仅把赵括智取麦丘在史记中有意略过,又"不经意"地略过赵括参与阏与之战的桥段。 八年之后,也就是公元前261年,赵国与秦国之间爆发了可谓历史上最惨烈的长平之战。这时候,赵奢已经去世。赵王以廉颇为将,与秦军在长平决战。廉颇屡战不胜,损兵折将,于是高挂免战牌,龟缩防守,与秦军打消耗战,这一耗,就是一年。但是,赵国与秦国这个庞然大物比消耗,哪里耗得起呢?!几十万的青壮年士兵在前线,光每天吃饭,一年下来,就把赵国的战备粮吃空。与此同时,田里的粮食没人种植,到了秋收季节,田里的粮食更没人收割,赵国去齐国买高价粮又未果,实在无法支撑前线庞大的军队啊。赵孝成王也是被逼无奈,于是命令廉颇与秦军决战。廉颇拒不从命,再加上秦国的反间计,于是赵王临阵换将,廉颇下,赵括上! 这时候的赵括,应该至少36岁。雄姿英发,正当壮年,而不是被太史公深深印在所有后人脑海里的,那个年少轻狂的少年郎。所以,赵王临阵换将,并非愚蠢到听信秦国奸细的谣言,而是基于三重考虑:
1. 赵括将门虎子,跟着父亲南征北战,屡立奇功,实战经验丰富。
2. 赵括正当壮年,正是当打之年,挂帅不成焖蹄。
3. 廉颇虽位列战国四大名将,但那是柿子专找软的捏。打韩魏齐燕楚很带劲,但对秦军的胜率,是一个不光彩的大鸭蛋。一看到秦军,就有心理阴影。赵家父子则不同,阏与之战大破秦军。所以,赵括不仅有对秦作战的经验,还有廉颇不具备的心理优势。
不过,这些非常合乎常理的情节与细节,太史公是不愿意写入史记的。 最后再谈谈长平之战。赵括就像当年他父亲赵奢一样,临危受命,勇挑重担,在长平与秦军决战。不过,这次他遇到的是古往今来第一战神白起。这麽说吧,无论谁遇到白起,都不会逃脱惨败的命运。因为他们遇到的不是人,而是神。
在被围48天,弹尽粮绝的情况下,赵括为了保命,完全可以选择向秦军投降,说不定还可以在秦国做个高官。但赵括没有这麽做,而是多次组织突围,在伤亡惨重的情况下,也给秦军以重大杀伤。最后身先士卒冲锋在前,战死沙场,为国捐躯。
后来白起在秦王再度伐赵围困邯郸时,拒绝挂帅。他的原话是: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伤亡过半,国内空…… 瞧见没有,当年秦国在长平前线,先后投入了将近50万大军,结果伤亡过半。赵括被围后绝不变节,指挥赵军一而再再而三地以自杀式的冲锋,突击秦军的包围圈,给秦军带来的损失,可见一斑。 所以长平之战,秦军虽是完胜,但也是惨胜。赵括这个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的战国名将,被太史公一黑黑到姥姥家。赵括这叫一个冤,简直比窦娥还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