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公回国参加毕业三十年同学聚会,为我带回一本书,这是他们班为这次聚会编写的纪念册。这本书我第一次见到,可里面的每一幅照片,甚至每一个字,我都熟悉得不能再熟悉,因为我是这本书的责任编辑。 去年夏天,老公的大学同学F与丈夫一起来我家,我拿出刚刚收到的班级纪念册向她显摆:看,这是我们班同学做的,你们班也应该做一本,我可以帮忙。 F为人热情,善解人意,每次她来我家,我都缠着她瞎聊。尽管我比他们低好几级,我们班的同学F一个也不认识,她还是耐着心一页页把那本纪念册从头翻到尾,看完便说:“太好了,我们班也应该做,我回国跟班里同学商量一下。” F是个说到做到的人,不久便告诉我们,她回国出差时和北京的同学们 相聚,正式决定成立毕业三十年聚会筹备组,F和我老公都是筹备组成员,编写毕业纪念册成为筹备工作之一,我也正式接受了纪念册的编辑工作。 要做纪念册,就要有个主编,班级笔杆子J是最佳人选。当年她凭着敏锐的思维和流畅的文笔,当选校学生会宣传部部长。和F一样,这些年我们成了常来常往的好朋友,可我们都知道,J的身体不好,那时正面临一场大手术,我们不忍心让她操劳,但没有她参与纪念册的制作,我们少了个主心骨。犹豫来犹豫去,还是试着给J写了个Email,没敢要求她做主编,只说同学要聚会并编写纪念册,请她参加。没想到几天后接到J的回复,她毛遂自荐作主编。这让我们又惊又喜。 后来我们才知道,我们写Email时,J正在医院做手术,冥冥中她竟然听到了我们的呼唤。她在纪念册的后记中写道: “……我刚从手术后昏睡中醒来,依稀还记得在鬼门关口听到同学们叫我,要与我共商毕业三十年聚会的事情。我不知道为什么这事儿竟然出现在我生死两界的幻觉里,但这幻觉让我知道这件事很重要。我儿子从小就喜欢听我讲我们往日的故事,在生死关头我最遗憾的是故事还没讲完。我想把我们物七一的同学们及他们的故事(借毕业三十年聚会之机)编成一本纪念册。……我想他们要组织聚会,琐事繁杂。鉴于我的身体状况,同学们都不肯让我做杂事,我又实在太想做这本纪念册,因此我毛遂自荐当了纪念册的主编。” J不愧为帅才,她这个主编一上任,便给纪念册定下基调:纪念册要包括三大部分,回忆文章,回忆 当年学生时代的点点滴滴;个人花絮,每个同学从上大学到现在的人生经历;班级集锦,当年班级历次活动老照片,及毕业后同学聚会合影。她给全班同学发出通知,把这本纪念册的想法告诉大家,向大家征稿及照片。她自己以身作则,马上动手写回忆,一篇篇文章行云流水般从她笔下涌出,她的记忆力惊人,三十多年前的人物事件,被她描写得栩栩如生。F紧紧跟上,把毕业后一次次同学相聚都写了出来。 我也有我的任务,当年老公是个摄影爱好者,为班里同学拍了不少照片,毕业时还为班里做了一本毕业纪念册,全班每人一页,有个人照片,信奉的格言,加上签名,每位同学人手一本,时隔三十年再看,很有纪念意义。我把这毕业纪念册和一大堆老照片一一扫描,加工整理,成为这次纪念册个人花絮的一部分。 为了便于联系,国内同学建立了网上硬盘,这些回忆文章和老照片都上传到网上,世界各地的同学们都能看到,也受到启发,很快大家陆续上传了自己的照片和回忆。我和F夜以继日地整理编排这些文件,常常半夜时分我们还在电话上讨论,哪张照片放在哪里最合适。 编辑纪念册的过程中,我通过这些照片及回忆了解了这个班的每一位同学。他们中有的当年入学时就已年过三十,也有当时的应届高中生,年龄相差十几岁。但他们读书时都十分刻苦,毕业后也都努力工作,现在已事业有成,有的已经退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精彩人生。 翻看着老公带回的纪念册,尽管内容我已经非常熟悉,但我还是忍不住地感叹:真好,很像样的一本书。真的,这本书由国家级大牌出版社为我们制版印刷,选用了最厚的铜板纸,整本书沉甸甸的,很有质感。这本书图文并茂,出版社的美术编辑特地为每页配上了艺术背景。那些老照片被细致地修过版,变得非常清晰。个人花絮中全班三十六位同学一个不少,首页班主任的题词更给这本书添彩。 老公提醒我:看到扉页的题字吗?你这本和我们的不一样,只有你的这本有题字哦。我翻到扉页,果然看到题字:衷心感谢物七一班的第一夫人。后面是全体参加聚会同学的签名。 哇,纪念册的编辑被他们称为第一夫人,这我可没想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