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小说中人物事件纯属虚构,若哪位朋友有类似经历,实属巧合,请勿对号入座。 夜深了,任锦辉还坐在计算机前,网上的消息很不妙,又一位海归博士自杀了,大家纷纷写文章,各抒己见: 国内学术界黑暗啊,海外学子太天真太单纯了,早知道就不该回去。 这人太脆弱太要强了,国内国外,在哪都要懂得忍,何必这么认真。 这人真自私,自己走了,一了百了,老婆孩子怎么办?可怜啊。 …… 任锦辉一篇一篇地看,直看得全身发凉,心里忍不住骂:站着说话不嫌腰疼,你们认识人家吗?知道人家自杀前经受了什么,又是怎么想的吗?胡扯,全是胡扯八道! 骂完了,心里还是发虚,因为他知道,那些文章并不全是胡扯。我以后会不会也混成那样?他不敢往下想。 海归对任锦辉来说已经完成了考虑期,而进入实施期。可现在他又犹豫了。 他在国内学的专业是物理,毕业后留校教了几年书,便赶上了留学热潮。他这个专业出国不难,找工作却不是件易事,和他一起读博士的师兄师弟们毕业后纷纷改行,不是去华尔街就是搞IT。他算幸运的,他博士论文的课题经费来自GE,还没毕业就得到GE的聘书,周围的人眼热得不得了,他也着实自豪了好久。 一年年过去,刚工作时的踌躇满志被大公司的条条框框磨得麻木了,这份曾让他自豪的工作慢慢变得平淡,到后来简直枯燥不堪,仅仅成为谋生手段而已。IT业曾经的辉煌让他羡慕,华尔街的红包更让他眼热,和朋友们相比他觉得自己落伍了,这让一向争强好胜的他很不甘心。 万万想不到,这份几乎是铁饭碗的工作竟然没保住,经济不景气造成公司大裁员,任锦辉的职位被裁了。他这才发现,这份极专业的工作干了十几年,离开GE,他的技能等于零。他一而再再而三地降低标准,最后只在一家成人大学找到一份半职教书的差事。他觉得自己在美国的事业到了尽头,已无路可走,他开始考虑回国。 他有几个常在一起高谈阔论的朋友,开始他们谈论股票,后来谈论房地产,现在美国经济不好,国内却是轰轰烈烈,海归是他们现在议论得最多的话题。大家帮他分析,论海归几个人中他的条件最成熟:美国的博士学位,跨国大公司十几年的工作经验,现在又没有鸡肋般舍不得丢的工作,孩子也大了,小儿子马上要上大学,太太没有工作也愿意和他回国,总之海归的天时地利人和他全占,不海归都说不过去了。 海归第一步是要找国内的关系,他不想像刚毕业的小年轻那样去应聘,国内的招聘条件很奇怪,不光问学历经验,还要问年龄性别家庭成员,那条年龄四十岁以下的要求他看着就有气,工作能胜任不就行了,我几岁你管的着吗?有的招聘甚至要求五官端正,身体健康,符合体检标准,天知道这是招聘还是招亲? 有老同学建议,想海归去找李大牛,你上大学时不是和他同宿舍吗?他现在可牛了,听说已经当上清华校长了。 清华校长?那不是副总理级也得是部长级,就凭他李大牛?任锦辉不信,他太了解李大牛了,那家伙吹起牛来一点不脸红,所以得了个李大牛的外号,真名倒没人叫了。刚上大学时李大牛常常提起那个在什么部里工作的表舅,说是每天坐着红旗上班,周末他去看望表舅,居然还过了一把那红旗的瘾。听的人都傻呵呵地羡慕,红旗轿车,那得多大的首长啊。任锦辉却不上当,几个问题一问就露馅了,那不过是辆红旗牌自行车。李大牛气得给他起了个外号叫人精,以后再吹牛尽量躲着他。 李大牛毕业分配回到了家乡,听说在一所技校教书。现在想来,凭着李大牛的聪明劲,说不定真混得不错。既然要海归,国内的关系网很重要,打听一下他的下落也无妨。结果有人证实,李大牛的确当了校长,不过不是清华,而是科技大,反正是个真正的牛人。 有朋友帮忙牵线,任锦辉联系上了李大牛,电话一打过去,对方是个甜美的小姑娘声音:“校长办公室,你好。” 任锦辉粗声大气地说:“让李大牛接电话,我是他老同学。”他知道对付这号牛人必须这样,否则秘书会挡驾。 果然李大牛的声音很快从听筒传来:“人精,真的是你啊。听说你要海归,说好了啊,哪也别去,就到我这来,我正缺一个你这样的领军人物。” 任锦辉问:“你到底是在哪个学校啊?有人说清华,有人说科技大,这两个学校可离着好远呢。” 李大牛故作神秘地笑:“嘿嘿,你自己过来看看吧,百闻不如一见嘛。” 下一篇:如此海归 (原创小说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