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在网上逛,看到不少对两部热门电影的评论,唐山大地震和山楂树之恋。人说爱是永恒的主题,一点不假,这两个故事讲的是完全不同却都深沉曲折的爱:一个是失而复得的母女之爱,另一个是得而又失的恋人之爱。两个故事皆因其爱之深感动了不少人,而两部电影却因爱之难演绎得不够完美引来一些批评。 方登 – 母爱心结 小姑娘方登有个双胞胎弟弟方达,妈妈总是偏向方达。这不,晚上临睡前,两人都想吃西红柿,妈妈却把唯一的西红柿给了方达。尽管妈妈向她许诺,明天一定给她买西红柿,可小姑娘还是生气了,她撅着嘴赌着气,好久才睡着。 这天夜里,发生了大地震,一块大水泥板一头压着方登,一头压着方达。方登听到妈妈的呼唤,也听到弟弟的呼救,她被压得无法出声,只能伸出一只手,用一块碎砖一下下敲击着,向妈妈发出信号:我还活着,妈妈救我! 她听到有人向妈妈解释:水泥板只能撬起一边,两个孩子只能救一个,救那个?她也听到妈妈的哭音:救弟弟。小姑娘被妈妈舍弃了,她绝望地停止了敲击,一滴泪慢慢地流了出来。 震后的倾盆大雨把小方登浇醒了,她坐起身,看到了旁边爸爸的遗体,她奇迹般从死人堆里走了出来,但她没有去找妈妈,也不想去找,妈妈不要她了,这成了她心中永远的疼。 被母爱所拒,使得方登变得沉默寡言,她的养父养母对她百般疼爱,却无法解开她心中的结。她拒绝了养父带她回唐山寻找亲人的安排,却在梦中被自己呼唤妈妈的哭声惊醒。正是这个心结,在她刚刚成人便改变了她的生活轨迹:她上大学时恋爱怀孕,不管男友如何劝说,她坚决不肯流产,却一个人悄悄地退了学,在不为人知的角落生下了孩子,并把她抚养长大。被母爱所拒的人不能拒绝自己的孩子,方登的逻辑在普通人眼里,包括她男朋友的眼里,是那样的不可理喻。 多年后四川大地震,方登作为救援人员,亲眼目睹一位母亲不得已决定为女儿截肢的痛苦过程,她的内心受到极大震动。当邂逅相遇的方达把她带回母亲的家,见到墙上自己的遗像,墓中一本本教科书,方登终于明白了,在失去她的日子里,妈妈时时刻刻地爱着她念着她,而拒绝回到母亲怀抱的是她自己,她悔恨的泪水夺眶而出:妈妈,对不起! 方登的母爱心结应该是唐山大地震的主线,可整部影片看完,却觉得方登这个形象很单薄,真正挑起这部电影大梁的是母亲的扮演者徐帆。她在电影中一直用唐山话,初听起来觉得很土气,但很快就被她极富感染力的表演所打动,她的台词大多非常简练,有时甚至只有一两个字,但她演绎得感人肺腑,催人泪下。可以说,徐帆炉火纯青的演技使得这部电影获得成功。 静秋 – 爱的错位 静秋是个中学生,和同龄人比,她成熟懂事,好强上进。地质队员老三被静秋的气质所吸引,一下子爱上了她。可俩人年龄相差许多,对恋爱的理解完全不同。十几岁少女的爱是朦胧含蓄的,一次对视,一个微笑,再加上一个小纸条,可以让人沉醉很久。可二十几岁生活上完全独立了的老三不满足这些,他要的是朝夕相处,为此他一次次安排了倒休去看望静秋,他要的是肌肤相亲,拉手,拥抱,亲吻。他的爱也有物质的成分,工薪阶层,而且待遇优厚,他可以轻而易举地为静秋买这送那,钢笔,胶鞋,衣料,甚至给静秋妈的营养品。 静秋像是身处漩涡,矛盾极了。她喜欢老三,每次和老三在一起,她都身不由己地被他所感染,可老三的举动常常让她不知所措,而老三的馈赠又让她屡屡为难:我妈要问,我怎么说啊?一人独处时她又会不断地怀疑:他对我这样是不是不安好心呢?我是不是堕落了?这样的想法常常把她弄得惊恐万状,全然没有了恋爱的甜蜜。在老三生病住院时,静秋下决心把自己的贞操交给老三,可离开医院与老三失去联系后,又怀疑老三得了手就不要她了,而这时的她连什么叫得手都不懂。静秋的怀疑与恐惧和老三的坦荡与真诚形成强烈反差,其实这反差仅仅是不同年龄段爱情观的错位。 假如静秋能和老三走到一起结为夫妻,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爱的错位会慢慢消失,到了中年说不定好强的静秋会比老三更加成熟能干。可惜这错位因为老三的离去而成为永恒,而成年后的静秋在经历了人情冷暖才会真正懂得老三对她的爱,也更加悔恨自己对老三的猜疑。 山楂树小说中对这爱的错位做了大量细节描写,而电影里对这些情节处理得蜻蜓点水,似有似无,尽管影片拍得很美,两个主要人物的形象很可爱,有些场景也很感人,比如静秋与老三最后诀别时那一声声“我是静秋”的呼唤,可让读过小说的观众觉得缺了什么最最重要的东西,使得这个故事面目全非。缺的是什么 – 爱的错位,这个故事的灵魂。 电影是视觉艺术,构图,场面,人物形象,色彩,这些是很重要,可最重要的还是一个有灵魂的故事。唐山大地震的故事灵魂应该是方登的母爱情节,山楂树的灵魂在于爱的错位,如果这两部电影能把故事的灵魂表现出来,会更加耐人寻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