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望了数月之久同学聚会终于来到了,热心的在京同学把我们这些美国鬼子一个个接到,一起早早来到聚会所在地,北京郊区的一个会议中心,这里环境幽静,设施完善,果然是个聚会的好地方。 尽管我们提前两小时到达会场,早有同学在此等候,一见面惊叹声一片: 呀,你怎么一点没变? 你这家伙可变得不敢认了。 你是我们同学吗?这年头什么都有假的,连老同学都有人冒充,打假! 我毕业以后一直没和同学联系,今天可找到组织了。 …… 招呼打了一圈,好不容易落了座,大家轮流介绍自己毕业后的情况。我们班曾是重点中学尖子班,班里人才济济,当年就有好几位让我非常敬佩的同学:JG聪明漂亮,活泼贪玩,很少见她啃书本,每次考试却总是名列前茅;XZ讲一口流利的英语,外宾来参观时他可以和老外滔滔不绝地对话,不打一个磕巴;还有两位插班生,WD十四岁参军,十七岁复员,LJ从小学四年级进入外语学校学西班牙语,读完高一才转学出来,到我们高中班后,两人数理化知识几乎是零,却以顽强的毅力刻苦攻读,在高考时取得优异成绩。毕业时班里大部分同学进入重点大学,光清华北大就有十几位。 听着大家的介绍,果然成功人士比比皆是,那个自己开公司专做大买卖的同学,讲起他的生活经历,充满了惊险曲折,我们听得瞠目结舌,有同学笑他黑白两道通吃,他摇摇头:想做生意就得这样。那位高一时因母亲病逝而提前退学的同学,靠着自己顽强的努力,坐上了国内纪录片摄影头把交椅,获得过飞天百花金鸡所有摄影奖项。聚会前他就通知大家找出当年旧照片传给他,要为我们班做个纪念电影,聚会时他又成了我们的专业摄影师,现在就盼着他的电影早些问世。还有那个当年坐在我后排上课揪我辫子的淘气包,现在已是在国务院办公的首长,说出话来果然是大首长架式:下次咱班聚会去钓鱼台,用费我包了。呵呵,真牛啊。 聚会后有人建议:咱们回学校看看吧,听说要拆迁了。学校地处市中心最繁华的地段,那块地已经被银行买下,要成为金融街的一部分。新校园的设计听说很壮观,可我们所怀恋的却是那熟悉的旧校园。 一行人来到学校,公休日学校静悄悄的,保安听说我们是老校友,马上放行:进去看看吧,以后想看也看不到了。一进大门先看到的是过道边的壁报,有着八十多年历史的学校出了不少杰出的校友:王光英王光美兄妹,宋平,王岐山,邓稼先,陶西平,马季…… 从政治局委员到奥运冠军,和这些校友一比,我们这些人真算不上什么了。 壁报上还有几张醒目的大照片,那是不久前温家宝来学校听课时拍的。小妹的儿子现在也在这所学校读书,成了我的校友,听他说温家宝在他的班上听了整整五堂课,下课为同学们一一签名留念,离别时那只签字笔便给了他,还嘱咐:好好学习。孩子本来就要强,拿了总理的笔,不敢不用功。 穿过过道,便看到了熟悉的操场。当年学校队列比赛,班主任不服输,牺牲了数学课来练队,体育委员拼命喊,我们却怎么也走不齐。班上一个部队子弟站出来,张嘴就是一连串规范的口令,我们立刻为之一振,脚下的步伐马上变得整齐了。队列比赛时我们得了第一名,大家自豪地说,尖子班不是书呆子班,干什么都能得第一,名副其实的一班。果然在这之后的校运会和篮球大赛我们都得了第一。 进了教学楼,我们仿佛又回到了当年。这个楼梯再熟悉不过了,上学放学上操下操,每天都要跑上跑下好几次。 看,我们班的教室!门锁了,只好趴在窗上看看。这桌椅怎么这么小?数一数,才三十几套,当年我们班可有五十几人呢,怎么挤进去的?大家互相看看,忍不住笑:那时你哪有这么胖? 化学实验室,记得当年这里并不对所有同学开放,因为我们是尖子班才得到特许来做试验。可那时的我们好奇又淘气,在这里出了不少事故。有一次一块金属钠被一个同学扔进放满水的烧杯里,马上变成一个火球在水上跳跃,发出耀眼的光,我们都惊呆了,还没等我们反应过来,那烧杯突然炸裂,里面的液体溅到一个同学的身上。老师吓坏了,一连声问那个同学:你怎么样?疼不疼?那同学交紧牙关:没事没事。事后大家问他,他说,我就是再疼也不能说,不然你们的祸就惹大了。 这一个个熟悉的场景,又把我们带回那难忘的青葱岁月,当年的往事变得格外美好,多年不见的老同学也觉得分外亲切。尽管我们的人生经历各不相同,尽管我们相隔千山万水,我们的心却依然相通,这让人不能不感慨,不能不激动。能和老同学相聚,真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