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文是一个退休前,在上海某高校马列主义教研室工作的朋友,前两天发来的。朋友的声音,绝对是政治正确的,紧跟党中央的。 -------------------------------------------------------------------
世界正在巨变!中国已做最坏打算,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风浪! 机密爆料
中国的策略,变了!
从6月15日到22日,这7天里发生的一系列大事,意味着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6月15日,中国放弃了在世界贸易组织(WTO)为其市场经济地位辩护的案子,而诉讼的被告方是欧盟。西方媒体认为,这是欧盟在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问题上取得的“低调却重大的胜利”。
2、6月18日,在陆家嘴论坛上刘鹤副总理做了书面发展。在谈到经济形势的时候,他说:“一个以国内循环为主、国际国内互促的双循环发展的新格局正在形成。”3、6月22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支持出口产品转内销的实施意见》,为外销产品转为内销,打开了大门。此外,在6月18日前后,政治局委员杨洁篪和美国国务卿蓬佩奥在夏威夷见面;而全国人大开始了对“香港国安法”的第一次审议,并公布了部分重要信息。不要以为上述5件事毫无关联,事实上它们联系密切,尤其是前三件事。这意味着,中国已经做了最坏的打算,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风浪!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成员国。“入世”成为中国崛起的一个重要机缘,凭着巨大的人口红利、勤劳守纪律的人民、低廉的营商成本,中国迅速成为世界工厂、全球产业链里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中国是以“非市场经济国家”的身份加入的WTO,并期望在入世满15年的时候,获得“市场经济地位”。但到了2016年12月以后,欧美日等主要经济体都拒绝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为此,中国跟它们有过多轮交涉,甚至在WTO内发起了申诉。是否拥有“市场经济地位”,涉及到反倾销时权利的大小。如果中国没有“市场经济地位”,其他国家在针对中国反倾销的时候,可以使用“替代国”的成本数据,夸大中国商品的冲击力,设置更高的关税。到今天,这场关于“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争论已经进行了3年多,为什么中国突然放弃了申诉?否真的像欧洲媒体说的那样,欧盟取得了重大胜利,“为欧盟对中国进行关税报复行动打开了大门”?或者像一些公众号说的那样,这“等同于世界贸易组织(WTO)宣布中国退出WTO”?这意味着,中国对世界、对WTO的看法变了,策略也变了。中国放弃就“市场经济地位”向WTO申诉欧盟,主要原因是:WTO的上诉机制已经完全瘫痪,申诉了也没有用。WTO贸易纠纷的申诉分两个层级(类似二审)。第一个层级,是WTO组成专家组,对纠纷进行裁决。如果有一方不服气,可以上诉。WTO的上诉机构,类似终审法庭。现在,这个机构完全瘫痪了,主要是因为美国的抵制。WTO的上诉机构由7名法官组成(任期4年),每次处理纠纷需要3名法官审理,目前7名法官只剩下1个人,也就是中国籍的法官赵宏(任期到今年11月)。委任上诉机构的法官,需要164个WTO成员一致同意。也就是说,每个成员(国家和地区)都有“一票否决权”。这种机制,天生就是用来“扯皮”的。由于美国对WTO极为不满,所以就“抓住漏洞”,通过“一票否决”的方式瘫痪了WTO的上诉机构,让纠纷无法被解决。而WTO在多哈回合陷入僵局以来,也已经“偏瘫”,只剩下上诉机制一度还能发挥作用。现在,上诉机制也完蛋了。美国在特朗普上台之后,一直威胁要退出WTO。特朗普还抛出了一个改革WTO机制的建议,声称:如果想让美国留在WTO里,就必须改革。特朗普的改革方案主要包括:不能让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继续享受发展中国家的待遇,比如中国、中国香港、中国澳门、科威特、文莱、卡塔尔、新加坡、阿联酋等;WTO必须解决非市场经济带来的挑战(主要指中国);WTO争端解决必须充分尊重成员的主权政策选择等等。说白了:特朗普认为WTO存在两大核心问题,一是中国占了太多便宜,二是人多嘴杂、不容易达成任何实质性的协议。早在奥巴马时代,美国放弃WTO的态势就非常明显,比如美国先后拉了两个群: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TIP (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并试图在这两个群里率先实施美国的新规则——负面清单制度、准入前国民待遇。中国显然已经看清了WTO的未来:如果答应美国的改革建议,WTO就直接变成中国的紧箍咒;如果不答应美国的改革的建议,WTO永远是一个植物人。反正,这个世界已经变了。美国把中国视为战略竞争对手,一场数十年的遏制与反遏制角力,已经全面展开了。而且,民粹主义的崛起势不可挡,疫情显然加剧了这种趋势。WTO建立的贸易秩序已经瓦解,我们只能接受现实,迎接新的挑战。所以,中央对大局的判断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一个以国内循环为主、国际国内互促的双循环发展的新格局正在形成。”这意味着,以后中国经济将主要靠内需,靠“国内循环”;至于外需,或者说“外部循环”有见顶趋势。《关于支持出口产品转内销的实施意见》就是在这个背景下诞生的。在中国,如今年龄超过45岁的人大概都对“出口转内销”不陌生,那曾经在几十年前是一项国策。而且由于中国一般把质量好的商品优先出口创汇,所以“出口转内销”的商品,一般意味着物美价廉的商品,往往是非常抢手的。现在,“出口转内销”再次成为一个流行词,意味着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出口产品”转内需,涉及到是否符合国家标准、认证的问题,还涉及到知识产权的问题,当然还有销售渠道的问题,这都需要政府的配合、企业的努力。国务院印发的“意见”,主要是解决“政策衔接”的问题,并要求地方政府给予充分重视。中国有14亿人口,比欧美日加起来还多。所以,只要能让老百姓富裕起来,有消费能力,这个市场就足够强大、足够有吸引力。即便欧盟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它也不敢轻易对中国加征关税,因为欧盟在中国有巨大的利益,比如它的汽车、飞机、奢侈品,都高度依赖中国市场。过去19年里,欧美日就没有承认过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中国不一样崛起为全球最大的出口国了吗?未来,即便是WTO瘫痪了,美日欧“拉的群”排斥中国,中国也可以拉群,还可以通过双边贸易协定来化解高关税。展望未来,贸易壁垒一定会越来越多。中国的出口高增长时代结束了,相当一批产能要为国内市场服务,商品要“出口转内需”。这将带来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至于会不会伤及根本,关键看如何应对。一批“两头在外(原料、市场都在国外)”的企业,可能被迫迁出中国,去东南亚,或者欧美,带走一些资金和就业岗位。但只要中国能深化改革,减少行政干预,则会有新一批民企诞生,创造出新的就业岗位。比如,中国的汽车一定要依赖日本和德国吗?如果放松管制,废除牌照制度,一定会有汽车领域的华为诞生。不管怎么说,世界的风向变了,中国的风向变了,而投资的逻辑也变了。能顺应趋势,善于在“国内循环”中抓住机会的企业和个人,一定会迅速成长。反之,选错方向的企业和个人,未来注定一路惊涛骇浪、险滩无数。在这个非同寻常的6月,请你记住这些主题词:“国内循环为主”、“出口转内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