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考俄语,八年寒窗终于派上用场 体育老师 经十年文革浩劫后,胡耀邦总书记拨乱反正,在平反了各种冤假错案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第一次恢复职称评定。才摘下了臭老九帽子的全国知识分子,无不欢欣鼓舞。 但兴奋过后,问题来了。十年全国人民只读一本书,职称怎么评定?用什么标准?各行各业,从中央到地方,不见出台任何相关政策。 于是最容易、最公平、最稳妥、最得人心的标准,“工作年限” 被认可。这真是个一是一、二是二,排排坐、吃菓菓,毫不含糊的硬指标,不用爭、不用吵。 但改开的一个大原则是打破大鍋饭,职称评定不能一刀切。显然,除年限外需要另外的指标,各种行业分门别类的具体指标。此时,有真知灼见,能拟定规则的老知识分子们,在牛棚中已耗尽元气,恢复功能尚需时日。何况岁月荏苒,沧海桑田,他们的知识已与外界脱节。 1972年尼克松访华,终结了两个国家长达二十三年相互隔绝的历史,开启了中美邦交正常化,从此中美联合抗苏。 春江水暖鸭先知们,皇城根下及沿海大城市的精英们,即刻放弃了俄语转攻英语。极少数原本就学英语的,更是如魚得水,更上一层楼。解放前的老英语们,突然变成了香饽饽。在美国有关系的,率先走出国门拥抱美利坚,出国潮开始涌动。 各种行业和世界接轨的意願何其强烈!突然间,是个人就要学英语。英语潮以势不可挡之势席捲全国,各种程度的英语班应运而生。英语程度无形中成了判定一个人挡次的第一硬指标。于是,英语顺理成章成为职称评定的重要标准。 但是,在那年代,和英语搭不上的始终是大多数,而且是埋头在各行各业搬砖砌瓦的大多数。离开他们,纲不举目不张。难不成用英语把这些人排出在职称评定之外?之前学俄语,也是国家安排的,至少95%的学校根本没有英语的选项,谁让国家巴巴贴贴认苏联为老大哥? 现实很骨感,在相对落后的地区、行业,不得不承认俄语资格,好歹那也是一门外文。此时因为和老大哥已反目为仇,俄语肯定是没用的了,怎么考?根据什么原则出题?总不能凭学俄语的年限吧,因为那样又是大鍋饭。 不知何方神圣想出一绝招,考翻译文章。只要找一篇文章,油印发到考生手中既可,省掉若干麻烦。高! 哪料到,翻译文章绝非易亊。当年非俄语专业的,程度最高的是,中学六年,大学两年,共八年。不算短,但都是在教科书上转,没有任何运用,况且已荒废文革十年! 又有神人出妙招,开卷考!发一篇文章,规定一定时间交卷。真是,活人还怕尿憋死? 既便如此,绝大多数人还是无法考,例如在艺术学院当老师的一哥们,中学六年在乡里县里上的,学校没开外语课,到大学时混了两年俄语公共课。调艺术学院当老师之前,在一个剧团干了小二十年乐队指挥。此时连字母都认不全了,怎么考? 但老天饿不死瞎家雀,虾有虾路、蟹有蟹道。一天哥们找上门来,神秘兮兮地掏出考卷,是意大利著名的天主教堂,米兰大教堂(Duomo di Milano)的俄文简介,篇幅是四页,一周交卷。本人二话没说,接了下来,这是检验学了八年俄语的机会,何况还得讲江湖义气不是。 本人和同时期的很多人一样,六年中学俄语是英文老师教的,因为外语教学一边倒,俄语专业老师奇缺,而大量英语专业老师无所事事,则改学俄语,边学边教。这样的老师教出来的学生,难有发音纯正的,听力更是硬伤。 好在俄语比英语重语法,只要学通了语法,有一本词汇丰富的字典,起码可以不把文章翻歪。译文美不美,则取决于译者的文学修养。除了生词多离不开字典外,本人翻译这篇文章不觉困难,两天后便把誊正的译文交到哥们手中。 考官说译得好,还这么快。哥们顺利评上了讲师职称,皆大欢喜。本人比哥们还高兴,学了八年的俄语终于派上用场。在比利时读博时,翻译过一篇有关石墨炉原子吸收技术的专业文章。八年寒窗的俄语,也就这么回事了。 本人的职称评定就没哥们那么幸运了。评职称前,我刚从 一个山沟里的小防疫站,调到广西省级防疫站。在精英们拼英语的年代里,好不容易离开体育老师岗位, 为感恩来之不易的机会,穷尽全力,在山里从零开始建实验室,不奢望搭上学英语的班车。 而广西省级防疫,前些年从大城市支边下放的精英们,从尼克松72年访华开始,就已闻风而动,还带动了全站的学英语热潮。各种英语班已办过多期,進过班的都有文凭,不乏有人手持几个文凭。更有牛人,已几次進出国门。这种单位的职称评定,当然要用英语程度、文凭来分优良中差劣。 而我这山里人呢,何曾料到,技术职称评定要㸔英语文凭!我曾要求考俄语,任出题,不开卷!其结果是引来好一番嘲笑,什么年代了,还提考俄语? 吸取教训,1983年夏,本人蹭上了省卫生厅为在农村工作的医生办的,最后一期三个月的ABC班,英语文凭终于到手。但错过了那次机会后,好多年没有评职称,直到在本人出国两年后的1989年,即有了二十一年工龄后,才接到站里通知,被评上技师,相当于工程师职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