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外烹煮活色生香的重慶小面 1966年仲夏,當坐火車不用買票的文革大串聯方興未艾時,火車運行正常,有坐位,還可上歺廳小炒。 看準時機,體老走單騎,串遍東西南北。天子腳下,古都開封,天堂般的蘇杭。。。。。參觀了故宮長城兵馬俑,游了長江黃河幾大湖,還隨訪了七大姑八大姨各地親友。 串到重慶時,去到一家麵店,一口大煮鍋,沸水翻滾,胖乎乎的師傅,滿面紅光,操着發音棍頓(餛飩)的重慶普通話,為來自八方的文革小將們下餛飩烹小面。體老第一次吃到久聞大名的重慶小面。 只見胖師傅把一小團小面,放在一個扁平的竹漏勺上,在沸水中涮了涮,倒入一隻白瓷碗中,放上一小撮剛燙過的綠豆芽,再撒上蔥花香菜,在瓷碗邊上貼上一枚綠茵茵的碗豆苗,澆上一勺熱滾滾的湯。最後師傅用一匙紅油,熟練優雅地在面上畫了一個圈。 我接過小面時,那一匙紅油已在白瓷碗中蕩開,紅紅綠綠,噴香撲鼻。那貼在白瓷碗邊的豌豆苗,經湯水燙過,半生半熟,越發綠得誘人。 當年體老,一個由國家免費供飯的師範學院學生,老父親每個月給三塊零花錢,只能吃沒有肉哨的陽春小面。但這碗陽春小面,已香得我狠不得再來三碗。遺憾囊中羞澀,喝盡湯後,舔了舔唇,對師傅點頭笑笑離開了。 但那碗活色生香的重慶小面,此生難忘。 甭管你多久,幾年?幾十年前?吃過重慶小面,相信你的舌尖仍有記憶。重慶小面太有特色了,無錫大排三鮮面,台灣牛肉麵,香港海鮮面,日本湯面,意大利麵,都是有特色的面。但只要你吃過正宗的重慶小面,你的舌尖第一選擇定是重慶小面。 在大壩合縫前,生怕看不見三峽舊貌,參加旅行團,從上海上船,逆流長江西去。為一碗夢中見它千百次的小面,在重慶短暫停留,但尋尋覓覓無果。無奈在三峽景區買了碗面,攔不住攤主灑味精,沒有半點重慶小面味道。 退休後有大把時間,尋思着就地取材,烹煮出類似的重慶小面。功夫不負有心人,居然成功了。色差些,但鮮香勝過重慶小面。 北美市場上,來自世界八方的麵條,干的濕的,數不勝數。重慶小面的麵條,只能是亞州麵條。 以台系、日系、韓系引領潮流的亞州面,錯誤引領方向,比拼誰家的最韌最Q。增塑劑越放越多,有的煮上一二十分鐘,保證面屑不脫落,面水清透。最Q的麵條、米粉,口感竟如嚼橡皮筋。 殊不知一點面屑不脫落的清湯,失卻了面香,中看不中吃,和麵條不和諧,有點水清則無魚的意思。重慶小面,湯不寬不清,湯中有面的香,面中有湯的鮮,合諧一體。 大時代,凡事追求快,省時省事,方便麵越來越受普羅大眾歡迎。各種各樣花花綠綠包裝的方便麵,擺滿超市專賣櫃,已是居家旅行必備之食材。 也許不少吃貨都經歷過,大歺館蓋滿各種澆頭的一大碗面,不如在家煮的一碗方便麵。原因大多出在麵條太韌太Q,失卻面香。體老在維也納,甚至在舊金山裝修豪華的中歺館,都吃過沒有面香,不如一碗方便麵的湯面。 幾乎嘗遍了各種方便麵,最終是踏遍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漂亮國最大眾的方便麵,7美刀多24包,每包份量相當於當年的重慶小面,其口感、味道、湯面和諧度,似重慶小面。
尋尋覓覓二三十年,越發欣賞這款美國小面的好,旅行必帶上十來包,還有一個小煮鍋。常在五星級酒店的衛生間煮方便麵,不怕被吐糟寒嘇。
棄其料包,煮麵的水不要太多,略蓋過麵條即可。水沸騰後下面,開蓋煮約三分鐘,時間長些短些無礙。起鍋前加入些生菜葉(見下文),連面湯一起倒入加有醬油植物油的碗中,加蔥花香菜等自己喜歡的料,陽春麵即成。喜歡辣味的,潑些辣椒油。 重慶小面的的色香,離不開貼在白瓷碗邊的那彎豆苗。北美華人超市有賣,但味和產於重慶的相去甚遠。近期才發現北美有種大眾生菜,不但有重慶豆苗的香味,而且更濃郁,和方便麵的面湯很和諧。
若喜歡龍蝦麵,有一種不費周張的做法。在Costco 或Fred Meyer買圖中的龍蝦,一隻中等大小的約10美刀,可先切碎炒好。一隻龍蝦足夠配 4碗小面。龍蝦不是越多越好,鮮味太濃,會膩;龍蝦的碘會影響口感。
另一做法,用四隻龍蝦配一磅豬肉沫。把醬油淹過的肉沫用油炒香後,起鍋前混入切碎的龍蝦,翻炒斷生。炒肉沫時多放些油,面煮好後就不用另加油了。裝瓶放冰箱保存,隨用隨取。
醬油值得一提。我們小時候吃的都是豆子釀製的醬油,醇香。一碗白米飯滴上幾滴醬油、幾滴豬油就美得不行。近代釀製醬油幾乎絕跡,代之以利潤豐厚的勾兌醬油。
比較過多種勾兌醬油,最鮮的當屬珠江橋牌生抽,各大華人超市應該能買到。珠江橋牌生抽,肯定添加了多種香料。大國的食品添加劑成百上千,大多影響健康。人生苦短,防不勝防,吃貨們不至於為此犧牲口福。
體老吃完一碗小面後,都會在剩下的面湯中加一砣白米飯,吃完才盡興。 希望海外華人都能就地取材,烹煮出色香味俱全的重慶小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