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可以是说是世界上人们最熟悉,但也最不了解的国家。虽然以色列经常出现在报纸头版,但那都是关于它的外部关系。以色列是怎样立国的?在以色列的生活是怎样的?以色列人又是如何看待世界的?真正知道的人恐怕就不多了。其实,这个只有八百多万人口,六十多年历史的小国,不论是文化,历史,宗教,内政还是外交,都承载了许多,许多。
以色列记者沙维特(Ari Shavit)2013年出版的《我的应许之地》(My Promised
Land: The Triumph and Tragedy of Israel)是一本比较全面地介绍与反思以色列之路的好书。当然,以色列和犹太复国主义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多少学者,专家终身浸淫其中。我们不能指望一本通俗读物能全面涵盖。但这也不是“又一本”犹太人自我介绍之书。这本书一出版就受到广泛的重视。它不但登上了纽约时报畅销榜,而且被纽约时报评为2013年100本最著名的书之一。英国《经济学人》杂志也将其评为2013年最佳书之一。除了其它奖项外,这本书还受到犹太人中大佬级人物如佛里德曼(Thomas
L. Friedman)的推崇。另一方面,来自左,右两方的攻击者也不乏其人。所以,我们可以认为这是一本有分量,比较中立的书。
作者沙维特是以色列记者。在出版这本书之前,他曾在《纽约客》杂志上记叙过1948年以色列大规模驱逐巴勒斯坦居民的历史,引起犹太人社区的很大争议。据其自我介绍,沙维特曾经是以色列和平运动(主要是反对以色列对境外地区的占领和定居)的积极分子。但后来他转向更大的视野,开始思考犹太复国主义(Zionism)的起源和未来这些重大问题。正如书名副标题表达的,他既为祖先开拓建国的历程感到骄傲,但对于现状和未来也充满忧虑。所以,这本书可以看作是一个犹太复国主义者的反思。
虽然这是个沉重,复杂的话题,这本书的可读性却非常高。全书从1897年第一批犹太复国主义者“勘探”巴勒斯坦说起,按时间顺序记叙了犹太人拓荒,建国,生存和壮大的历史。作者用诗一样的语言,把自己的经历和对历史人物的采访串联成一个充满了希望和挑战的民族复兴故事。
读完之后抚卷沉思,最深的感觉是:以色列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地方。以色列以“希望”为建国基石,雄心勃勃地开创着犹太民族结束两千年流浪,重回家园的新历史。但另一方面,他们却生活在充满敌意的邻国和邻族之间,而且可能永远如此。当生存永远受到威胁时,如何实现“希望”?以色列建国以来,几乎就是被战争定义的国家。1948年开国伊始的“独立战争”,1967年的“六日战争”,1973年的“赎罪日战争”,以后的反恐怖主义斗争以及目前的伊朗核武器威胁,这些不仅塑造了以色列生存的外部环境,也深深地影响着以色列国民的心理和政治态度。然而,以色列人也是人,也想过“正常”的和平生活。怎样在持续的战争阴影下维持“正常”的生态?这又是一个矛盾。以色列建国的愿景之一,就是解救全世界犹太人脱离受歧视受迫害的苦海,拥有一个受上帝恩宠的国。但如何整合来自各个地方,各种文化背景和各种社会阶层的移民,对于这个国家和移民本身来说一直是一个挑战。“犹太人”这个认同,是否足以支撑一个国家?
而最根本,最深刻的矛盾,就是犹太复国主义自身。犹太复国主义本来是正面,向上的运动:它动员流浪全世界的犹太人回到历史发源地巴勒斯坦,重建自己的家园,开辟犹太历史的新的一章。但是那个家园并非荒地;那里已经有了阿拉伯村落和城市,虽然还没有国家。所以犹太人的“回归”,就意味着阿拉伯居民的“流离”。这个矛盾从一开始就存在,但被热衷于“开创”的犹太复国主义先驱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但是随着犹太移民的增多和以色列的建国,这个矛盾变得不可回避。建国以前,犹太人与阿拉伯人就有过暴力冲突。建国第二天,以色列就不得不面对阿拉伯国家的联合进攻。以后,以色列又占领了大片阿拉伯土地,在那些土地上建设定居点,镇压巴勒斯坦人的暴力反抗。。。在作者看来,你可以把“自卫”和“侵略”的界限划在任何地方,但不能改变这样的事实:只要犹太人“复国”与阿拉伯人回到家园的矛盾不解决,就不可能有持久的和平,以色列就不能像一个正常国家那样享受安全平静的生活。过去半个世纪,以色列的安全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半公开的核武器弹药库保障的。但如果伊朗发展成功了核武器,那以色列就更是前途未卜了。对此,作者显然有保留地说:“一方面,以色列是西方唯一占领别人土地的国家。另一方面,以色列是西方唯一受到外部威胁的国家。这两者都使得以色列的状况十分特殊。威胁和占领是我们目前状况的两个支柱。”我不知道他的看法是否过于悲观(犹太人与阿拉伯人就不能和平共处吗?),但这个矛盾的深刻性是毋庸置疑的。
作为一个以色列的爱国者和犹太复国主义者,作者反思和质疑也只能到此而止。他在字里行间表达出这样的想法:所谓的公义,在生存需要面前只能让步。但是,我们可以进一步问:离开了公义的生存,是不是犹太复国主义先驱们想要的呢?以色列的这么多矛盾,是具体细节设计上的问题,可以在今后逐步改善解决呢,还是犹太复国主义的理念本身就不自洽,应该被扬弃?当然作者不能回答。但他的文字能引导读者想到这样的问题,也已经是很大的贡献了。
作为一本四百多页的书,《我的应许之地》当然不可能面面俱到。但是,有一个忽略的地方却令人深思。这本书在回顾以色列历史时,根本没有提到国际社会,包括居住在世界各国的犹太人对以色列的支持和帮助。唯一说到美国的地方,是以色列如何躲避了美国的监视来发展核武器。在作者笔下,似乎犹太人一直在独自奋斗,而整个世界要么漠不关心,要么歧视他们,要么想置他们于死地。我很好奇,这样的心态与犹太人失去故乡后两千多年的历史是否有关系?如果有关系,那么孰因孰果?
按照沙维特的说法,十九世纪末犹太复国主义诞生之时,全世界的犹太人面临着两个威胁。一个当然是歧视和迫害,特别是罗马,东欧和伊斯兰国家。另一个威胁是:对犹太人的隔离有所减弱,导致犹太人开始融入其它人群而远离自己的宗教。因为种族隔离的崩溃,犹太文明在流亡中是否能存在下去发生了疑问。所以犹太复国主义认为,犹太人必须有自己的国。一个多世纪以后,前一个威胁——歧视和迫害已经基本不存在了。但是后一个威胁却更加厉害。由于持续的移民和高生育率,以色列的犹太人口在建国后增长了十多倍。但在此同时,除了正统派犹太教徒外,世界各地的犹太人社区都在缩小。这不是因为迫害或屠杀,而是因为低生育率,普遍与外部的通婚以及年轻一代与犹太文化的远离。所以沙维特认为,在二十一世纪,以色列对于保存犹太文明更是至关重要。这听起来有悖直觉:要保持自己的文明就必须与世界保持隔离?也许我们这些有祖国的人,难以体会犹太人的情怀吧。
除了黑人问题外,犹太人问题也许是最“政治敏感”的问题了。人们都有自己的看法,有些还非常强烈。但公开,坦率的讨论非常难。《我的应许之地》虽然仍然缩手缩脚,但毕竟触及了一些比较根本的争议,指出了以色列许多两难的地方。特别可贵的是,作者并不因为自己没有答案,就回避一些艰难尖锐的问题。这本“内部人”的著作对于我们了解和思考犹太人和以色列问题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素材和思考框架。能有这样有勇气,有深度的“反思者”,也是犹太民族和以色列之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