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大学发榜”日又来到了。怎样教育子女,把他们送进名校是这个季节的热门话题。在这个“科学化,精确化”的时代,大学挑选学生也依赖于一串数字:GPA,SAT,AP课数,等等等等。据说其他方面的考量也是数字化了,比如自我介绍写得好得几分,当学生会主席得几分, 乐队第一琴手得几分。。。都有一定之规。招生官员们大概就象我们在网上买照相机,按着密密麻麻的性能表逐项比较,筛选最理想的“产品”。我们爸爸妈妈的任务,就是“设计”,“制造”出“高指标”的孩子,帮他们跨进名校的大门。更困难的是,大学的“定量评估”公式是锁在黑箱里的,我们很难“对症下药”。父母和孩子能做的,一方面是通过各种传闻,故事去揣摩大学的偏好,一方面是尽全力把每件事情做好,哪里都不能失分。所以,可以说在美国进名校一点不比中国的“高考独木桥”轻松。 我也“制造”过一个“高指标人”。我的大女儿高中全A,SAT和AP考试全部满分,学术竞赛,社区服务,领导才能,个人才艺等都拿得出手。最后她如愿以偿被所有申请的大学所接受。但是她进了大学后,却经历了一个相当辛苦的“转型过程”,开始寻找自己在课堂以外的热忱和追求。她介绍给我一个网站:“Study Hacks” 【注一】。 博主Cal Newport是MIT的博士。他以博客和出书的方式宣传一种“非传统”的学习方法,在学生和家长中引起了相当的注意。这篇博文就是受他的启发而写的。 其实我们都知道,要上名校,除了上面说的“面面俱到”的“高指标”外,还有一条路,就是在各方面达到一定标准的前提下,有一,两件事做得特别好。特别是要有自己独创的活动,如发表科学论文,创立慈善组织,发起社会运动等。我们不妨把这种策略称为“一枝独秀”。这个途径听起来不那么辛苦,但实际上耗费的心力更大。因为按部就班的“面面俱到”,虽然需要很多努力,但毕竟是被动的,完成老师,家长,辅导员等布置的任务就行了。而要把一两件事做得特别好,就需要自己策划,创新,自己给自己设定目标和策略。要做到这些,光有吃苦肯干的精神是不够的,而需要对这些事有着全身心投入的热情和兴趣。所以虽然大家都知道这条路径,真正走的人却不是很多,特别是在华人家庭中间。 “面面俱到”和“一枝独秀”不光是策略的不同,结果也不一样。“面面俱到”的做法虽然也有课外活动,才艺训练等。但目的是“证明”自己的能力,在自己的“性能表”上填补一个空白。而“一枝独秀”的努力目的不是证明自己,而是让自己成长,在这些活动和努力中丰富自己的经历,寻找自己的梦想。“面面俱到”培养出的是“全面发展的好学生”,各方面都有很好的基础,聪明肯干,能适应大学的挑战,在大学成功地生存下来,进而读上研究生,医学院,法学院等等。这就是名副其实的“高指标人”。而“一枝独秀”培养出的,则是具有强烈热情,对自己有很好了解的人。他会利用大学的资源为自己的目标服务,关注的不是教授和书本的要求而是自己的梦想。他会对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发生兴趣,而且为满足自己的兴趣和好奇愿意花力气去学习,探索。我们不妨称这样的人为“多情趣人”。当然,“高指标”和“多情趣”是对立的统一:只有“指标”达到一定程度,才有可能去发展各种情趣。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兴趣和热情,才可能做出取得“高指标”需要的努力。这里说的,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 怎样才能成为多情趣人呢?一个必要条件,就是给自己一定的自由时间。在今天的学校环境,除非你是天才,否则要做一个好学生很不容易。那么多的功课,项目,课外活动,很容易就占用了学生所有的时间。通常老师和专家的训导也是:学会安排时间,利用每分每秒做“有益的事”,把一切纳入计划管理之中。这固然是提高效率的好办法。有了合理详尽的计划,可以保证预期的任务都能得到很好的完成。但是另一方面,“计划”和“预期”本身也是限制。它使得生活没有了惊喜和意外。我们的兴趣很可能就因为不在计划之中而被扼杀。所以一定的自由时间是非常重要的。这些时间很可能被浪费掉,但也有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巨大收获。所以,必须承认这一开始就有冒险的成分。这特别是对于华人家长,更是一个考验。研究表明,家长的态度对于孩子的兴趣和动力有重要的影响。家长的关心有正面的作用,而家长的控制则有反面作用【注二】。也就是说,家长表现出对孩子活动的兴趣,但不参与孩子的决定,是最有利于培养兴趣和动力的。然而,要看着孩子“虚度光阴”甚至犯战略战术的错误而不出手“救援”,还真需要“特殊材料制成的人”呢! 兴趣,动力和分析力,记忆力一样有天生的成分。所以我们也要注意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策略。有些孩子可以给更多的自由,而另一些孩子却需要比较多的督促。但是另一方面,兴趣和动力也是可以培养的。例如,有一个教育青少年善用空余时间,远离毒品和犯罪行为的项目叫TimeWise,只通过六堂课,教会孩子们如下知识:善于利用空闲时间的重要性和益处;“要我做”和“我要做”之间的平衡;发展兴趣和控制无聊的感觉;计划和决策的技巧;时间管理技巧;总结和应用。调查结果发现,通过这短短的训练,孩子们的兴趣和内在动力都有增强,主动性和计划,应变能力也有提高。当然,这个项目的目的不是培养“明星学生”而是预防青少年犯罪。但是其中的原理应该对我们有所启发。【注三】 美国国会赞助一个奖励项目Congressional Award【注四】,是帮助青少年发展自己的兴趣和追求的一个有用工具。这个项目不是关于参与者之间的相互竞争,而是参与者对自己的挑战。参加的人在学术,才艺,个人发展等方面提出自己的目标,然后花几年时间去达到。最高成就的金质奖章(每年几百人)可以到国会去领奖,有本选区的议员接见和发信祝贺。这种正面鼓励对于激发孩子的动力和坚持是很有帮助的。 成为“多情趣人”不是上大学的捷径,而是为一生积累宝贵的财富。多种自愿参与的活动能提高一个人的内在动力和好奇心。这样的人会更开放地接受新事物,对于自己不熟悉或不了解的东西会更多地感到兴趣和吸引而不是不安和疑虑。他们会更强烈地追求和欣赏新颖,复杂和多样的事物。研究表明,具有高度好奇心的人具有较高的智力程度和学习,认知能力。他们也更可能健康和长寿。而且他们给自己和别人都带来更满足的社交生活,自己也感受到更多的幸福和满足【注五】。所以,培养“有情趣”的孩子,也是我们做父母的责任呢。 在这方面,“股神”巴菲特是个很好的例子。他小时候是个非常聪明的孩子,但并没有埋头读书。他从小就对金钱特别感兴趣,想出各种花样赚钱,以后一生都追随自己的热情和信念从事投资。而他的子女们也各有自己的道路。除了从事家庭的慈善事业以外,他的一个儿子做过企业主管,也自己出过好几本书。另一个儿子是音乐家,得过艾米奖。他的女儿大学肄业,当过秘书和编辑,后来主管慈善基金。巴菲特的名言是:我会给他们足够的钱去干一些事,但不会给他们太多,使他们不用干事。我们华裔家长一般都愿意支付孩子的大学学费,但那毕竟是我们希望他们走的路。在那以后,当孩子们选择了自己的道路,即使是我们不熟悉或不认可的,我们还能热忱而明智地支持,帮助,激励他们吗?也许这才是对父母爱心的真正考验吧。 做“多情趣人”不光是孩子们的事,也是一生的功课。人生一世,都是在“要我做”和“我要做”的事之间求统一,求平衡。人到中年,对于“指标”的压力不象年轻时那么大了,更是追求“情趣”的好时光。发展,追求自己的兴趣,是身心健康和生活充实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成就事业的利器。比如前不久我谈到的书《The Unthinkable》,在我看来就是一个很好的工作。它讲述了一个很重要,但又未被人们系统了解的问题:如何基于人的本性来防灾救灾。书的本身逻辑条理清晰,却用许多古今“美”外有趣的故事贯穿起来。而这些引人入胜的故事和出人意外的统计数字的背后,又有着作者扎实的功课,包括亲身体验脑扫描和心理测试。这本书的作者Amanda Ripley是Times的记者。她参与“九一一”事件的报道后,对人们面对灾难的反应发生了兴趣。于是她关注了包括喀翠娜台风的许多灾难事件并广为采访,收集,历时七年才写出这本书,成就了一个事业。当然她是幸运的,因为她的职业允许她追随自己的兴趣和热情。但是我们每个人,是否充分利用了自己的条件呢? 其实博客世界,也是我们培养,发展和追寻自己兴趣的好天地。我相信绝大多数的博主,毫无疑问都做到了“高指标人”。然而,在博客世界相互学习,相互激励,让自己变得更“有情趣”,是不是一个没有止境而且回报无穷的旅程呢? 【一】 http://calnewport.com/blog/ 【二】 Sharp, E. H. et al.,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vol. 35, No. 3, pp. 359-372 (2006) 【三】 Caldwell, L. L. et al.,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vol. 36, No. 3, pp. 310-335 (2004) 【四】 http://www.congressionalaward.org/ 【五】 Silvia , P. J. and Kashdan, T. B., Social and Personality Psychology Compass, vol. 3, No. 5, pp. 785-797
文章评论
作者:梦华园
留言时间:2010-09-14 07:11:37
我也很喜欢此文! 绝大部分中国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不容质疑的。他们都肯投入 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来帮助孩子成功。但如何帮助却是一个大学问。很多家长认为自己知道的比孩子多,因此剥夺了孩子按自己意愿发展的可能。这实际上是剥夺了孩子生命中最大的快乐和发展空间。人只有从事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时,才具有最大的想象空间和创造能力。 而欧阳兄所分享的方法做到了既让孩子分享到父母自己人生的经验,又能鼓励和发掘孩子自己的喜好和天份。
作者:梦华园
留言时间:2010-09-14 06:59:24
我也很喜欢此文! 绝大部分中国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不容质疑的。他们都肯投入 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来帮助孩子成功。但如何帮助却是一个大学问。很多家长认为自己知道的比孩子多,因此剥夺了孩子按自己意愿发展的可能。这实际上是剥夺了孩子生命中最大的快乐和发展空间。人只有从事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时,才具有最大的想象空间和创造能力。 而欧阳兄所分享的方法做到了既让孩子分享到父母自己人生的经验,又能鼓励和发掘孩子自己的喜好和天份。 希望欧阳兄可以接着写一些更具体的方法和实例。我太想学了。因为我希望可以把这些方法用在我今年三年级的小儿子身上。
作者:欧阳峰
留言时间:2010-03-20 16:38:14
Beaubien2010: "其实“多情趣”在人生的道路会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容易幸福和满足,并不会压抑竞争意识,并会让他们更容易进入社交生活,我个人认为这点非常重要。" 我完全同意! 上面怡然说了,“多情趣”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这个我也很同意。至于两者间如何平衡,那就看各人自己的选择了。当然,最好的情况是又能追寻自己的兴趣,又能拿到工资了,呵呵。
欧阳兄, 在育儿方面,比起你和万维德许多前辈们,我只是个“小学生”,更谈不上“向我请教”。也许真的是我成长的背景比较“特殊吧”,培养了我对事物许多不同的看法,这一点我先生和身边的朋友都怎么认为,常笑话我“人小鬼大”。至今没有在事业上发挥自己的特长,有些遗憾,所以内心特别希望孩子们能成就他们的梦想,不管这些梦想是不是自己设计的“辉煌之路”,我会尽量让他们去实现。 就像儿子有一次跟我说:I want to be a big chef,so mom,I can serve you the best dish you never ever taste before.我听了并没有像其他家长那样会生气地要求孩子放弃这种没出息的想法,灌输让他成为这个,那个。 其实“多情趣”在人生的道路会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容易幸福和满足,并不会压抑竞争意识,并会让他们更容易进入社交生活,我个人认为这点非常重要。
作者:新中国木乃伊
留言时间:2010-03-19 23:06:02
"而且我也觉得,孩子要冒险的话还是中学阶段比较好。第一万一走错了的话纠正的机会更多。第二父母在身边,帮助起来更方便。中学里养成了好的判断力,出去混就不怕了。" - 这说得太好了,如果孩子真的需要接受个什么教训的话,宁愿在家的时候。
作者:欧阳峰
留言时间:2010-03-19 18:04:31
老木:你的两个观点我都非常同意。我觉得上顶尖大学但只会读书考试与上中上等大学但兴趣广泛两者权衡,可能后者还好些。但放弃顶尖大学,很多亚裔父母是不会接受的。而且我也觉得,孩子要冒险的话还是中学阶段比较好。第一万一走错了的话纠正的机会更多。第二父母在身边,帮助起来更方便。中学里养成了好的判断力,出去混就不怕了。
作者:新中国木乃伊
留言时间:2010-03-19 16:14:55
我觉得孩子如果看样子今后会学理科,父母大可鼓励(支持)孩子的多方兴趣。中国孩子,成绩再差,也差不到那里去。上中上等大学,以后上个有名的 Graduate School,都没问题。相反,过分控制孩子学习以外的爱好,以后孩子一旦离开家,可能会迷失方向。
作者:欧阳峰
留言时间:2010-03-19 15:59:58
怡然: 谢谢你的夸奖。我同意你的看法,这里的中小学教育很鼓励学生的兴趣。可是有些好学区,特别是亚洲人多的地方,竞争非常激烈,以至于孩子们无暇多顾与考大学无关的课程和活动。例如,我女儿在高中修过一门“烹调”课,她很喜欢,还专门烧了一桌菜给我们吃。(现在她回家还常常“露一手”呢。)可是这门课却影响了她的GPA,因为这不是honor课,只能拿4分而不是5分。就因为此她没能得到年级第一。我认为她的选择是对的,但很多中国父母却不这样想呢。 另外,我说的“兴趣”不是指才艺体育。那个还是大学的敲门砖。我说的是真正自己爱好的东西,而不是功利的。当然,既然选择了,还是要全身性投入好好做,不只是玩玩的。
作者:怡然
留言时间:2010-03-19 12:42:05
欧阳: 谢谢你的回复。喜欢与你讨论问题,因为觉得你一向是一位心态平和的人。 说到“物质基础”,也不是什么玄乎的东西,我指的是人求生的本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饭碗”。有了饭碗,才能有闲情逸致去发展个人的业余爱好,这个道理也还说得过去。 但是正如你文中指出的,“情趣”也不是一下子想有就有的,需要从小培养熏陶教育。这就产生了一个家长如何引导的问题。我觉得美国的学校教育,从小学一直到大学,都比较强调个性化,很少压抑学生的兴趣,所以孩子们已经充分地享受了个性发展和张扬的需求。 你说得对。华人在北美多半喜欢让子女走一条我们自己熟悉的路,重视academic一些。这样容易成功,风险小。我身边也有相反的例子。我感觉,学艺术搞体育,更多的需要的是人的天赋,兴趣可以培养,天赋却是培养不出来的。所以报“冷门”时,一定要斟酌一番。看看孩子是否真的有那种天赋,是否有对于艺术体育或某种东西的执着追求精神。 感谢你的好文,引来这么多思考,你的育女经验实在令我佩服。我想你在实际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一定是很有一套方法的,愿今后多与我们分享。诚谢!
作者:欧阳峰
留言时间:2010-03-19 09:59:03
作者:欧阳峰
留言时间:2010-03-19 09:58:28
五彩:欢迎来访!你说的很对。这个辩证关系,在实践上把握很不容易。但想到了这个问题,应该比不想到要好些吧。
作者:欧阳峰
留言时间:2010-03-19 09:57:03
怡然:谢谢评论!对,“多情趣人”是人生的更高的境界,但这应是在有了人生基础之后的追求。我有这个意思。其实你以前论述的“高贵气质”,也和“多情趣”有关吧。你是怎么考虑背后的“物质基础”问题的呢? 但另一方面,“人生基础”到什么程度才算“有”,也是见仁见智的事。如果生活丰富多彩,也许对物质上的要求就不那么高了,压力也会减少。我们不是巴菲特,但是否能支持子女选择一条清贫但通往梦想的路?这是一个很困难的问题。我也没有答案,只是提出来请大家讨论吧。 从“经济上立足”这个角度说,我觉得美国与中国有一个很大不同,就是有无穷多种的活法。我们作为新移民,其实接触的只是其中一小部分。比如,我们中间有多少人知道一个家庭旅馆的主人是怎样的作息时间,大概年收入是多少?在我们教育孩子时,我们也有意无意地把他们引导到我们熟知的那部分世界,因为那里是我们最了解,也最有安全感的地方。这对孩子是一种帮助,但同时也是一种限制。这个问题应该如何对待?我也没有好的答案。
作者:欧阳峰
留言时间:2010-03-19 09:47:06
多思:“个人假如无法做到“多情趣”,至少也要做到“有情趣”。这样才能对得起自己,不至于枉费人生。”说得太好了!“多情趣”是没有尽头的。我们只求尽力吧。
作者:欧阳峰
留言时间:2010-03-19 09:45:12
昭君: 其实我文章中早就暴露过年龄了,比你老多了。哈哈。 我想说的是:“一枝独秀”只是一个策略问题。我更关心的是背后,如何处理兴趣和要求的关系的问题。Beaubien说得很有道理:培养孩子“多情趣”,也需要父母以身作则做到“多情趣”。这方面Beaubien和你都是我的榜样。
作者:欧阳峰
留言时间:2010-03-19 09:41:50
Beaubien2010:谢谢你的评论!我目前还只是理论探索,而你已经有亲身经历和经验了!以后要多向你学习请教呢。的确,拔苗助长不只是亚裔家庭的“专利”。以前有报道一个小孩单独开飞机,结果失事死去了。很多人责怪她父母拔苗助长。 我个人只有负面的经验:小时候“被迫”学的东西,没有一样学好的。倒是“顶着压力”学的,后来成了饭碗。不过我父母教给了我善于利用时间和有自我要求,还是对我帮助很大,我也心存感激。
作者:寄自美国
留言时间:2010-03-19 09:14:18
作者:五彩
留言时间:2010-03-19 08:45:01
非常受益, 多谢好文。 高指标和多情趣,是辩证关系, 高中时期, 两者兼得, 不容易。
作者:怡然
留言时间:2010-03-19 07:51:30
欧阳: 你提出了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育儿话题。视角很独特。 我个人觉得“高指标人”是培养孩子在这个社会上赖以生存的手段,也就是自己养活自己的本领,那是必须的和毫无疑问的。一个连自己都无法在社会上立足(指经济上)的人是无法奢谈成为“多情趣人”的。一般人的子女是无法跟巴菲特或比尔盖兹的子女相比,他们为子女提供的经济后盾使其子女能够更加自由地“想不做什么就可以不做什么”,但这不是常人能够实现的。 “多情趣人”是人生的更高的境界,但这应是在有了人生基础之后的追求。你在文中提到中年人发展个人爱好,是不是也是此意呵?
作者:多思
留言时间:2010-03-19 07:11:18
说得太精彩了!----做“多情趣人”不光是孩子们的事,也是一生的功课。人生一世,都是在“要我做”和“我要做”的事之间求统一,求平衡。人到中年,对于“指标”的压力不象年轻时那么大了,更是追求“情趣”的好时光。发展,追求自己的兴趣,是身心健康和生活充实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成就事业的利器。 在我看来,一个人假如无法做到“多情趣”,至少也要做到“有情趣”。这样才能对得起自己,不至于枉费人生。
作者:昭君
留言时间:2010-03-19 06:49:16
欧阳: 还不知道你的大女儿都已经上大学了,以为你比我们小呢,呵呵。怪不得对孩子的 教育各方面都那么有心得。 “面面俱到”和“一枝独秀”的矛盾的确很值得思考。我的感觉是,如果孩子在某 方面特别有才能(比如音乐,体育等等),那么“一枝独秀”没有什么问题。像我儿 子乐队的那位杰出的大提琴手,就是音乐才能特别突出,父母本身也是搞专业的, 所以她的精力几乎全部放在这个上面,以后也肯定是走专业道路;这样的孩子我见 过好几个;但如果没有特别出众的才能,那么多平衡一下大概更合理,但也不是要 “面面俱到”。当然父母应该让孩子接触很多东西,但如果对某些方面真的没有兴 趣或者一点才能都没有,那也不用强迫,只要其他方面能够补偿就可以了。我家儿 子体育就基本上没有什么天赋,也没兴趣,尽管小时候我们也这球那球地让他参加。 了解这点后我们也基本上放弃了,这样他可以在他自己喜欢又有些天赋的方面多用 一些力量,也不错。 当然面面俱到,什么都厉害的孩子也有,但那是少数,呵呵。
“研究表明,家长的态度对于孩子的兴趣和动力有重要的影响。家长的关心有正面的作用,而家长的控制则有反面作用【注二】。也就是说,家长表现出对孩子活动的兴趣,但不参与孩子的决定,是最有利于培养兴趣和动力的。”我完全赞同这个观点。每个孩子的天分,与生俱有,家长可以发掘和循循善诱,过度的拔苗助长,只会适得其反。也曾听闻在家庭压力下有成才的孩子,但他们很多在成名后,身心都很疲惫,不是真正享受这种属于自己的快乐。一代巨星Michael Jackson 的不快乐童年也一直影响他之后的生活,虽然名成利就,却挣扎在孤独和痛苦之中。 "兴趣,动力和分析力,记忆力一样有天生的成分。所以我们也要注意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策略。有些孩子可以给更多的自由,而另一些孩子却需要比较多的督促。但是另一方面,兴趣和动力也是可以培养的。"说出了我的心底话。兴趣和动力是可以培养的,而家长的积极主动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里要提提我身边的一个实例。李太(化名)有三个处于青春期的男孩,每天沉迷在电脑游戏里。李太很羡慕我们家的孩子爱出去活动,来取经,经她一说,我们明白李太和他的先生都是不爱出门,更不用说带孩子参加活动,三个大小伙也不是天生爱动的类型,没有父母的催促,也就呆在家里,没事做,只有打游戏。后来,我们劝她或她的先生主动带三个大男孩出去做些户外活动,比如骑骑自行车,爬爬山,打打羽毛球。李太夫妇听了劝告,全家开始了简单的户外活动,孩子们在家里沉迷游戏的时间也渐渐减少了,这是个好的开端,也希望他们能持之以恒。 "成为“多情趣人”不是上大学的捷径,而是为一生积累宝贵的财富..... 而且他们给自己和别人都带来更满足的社交生活,自己也感受到更多的幸福和满足。"这是我成长过程中感受最深的一点。感谢父亲在我童年时带我参观不同的展览会,成年时带我出入不同的饭局,出国后,生活在多种文化冲突的社会里,让自己永远有颗好奇心和不会抗拒自己不熟悉的事物。当然我不是什么代表人物,只是很感受欧阳兄提到这个观点,跟我的生活经历太相似了。 许多见解很有意义,谢谢欧阳兄再一次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育儿信息。
作者:欧阳峰
留言时间:2010-03-18 18:28:33
春阳:谢谢来访!的确,多情趣是要一定基础的。我想大学后其实压力更大,一辈子下来,可能要到拿到终身教授才会空一些吧。所以,“多情趣”除了客观条件外,也有个要求的问题。 在水一方:你说得很对,这两方面在人生过程中是不断调整的。但是我认为,“多情趣”也需要在小时候打下基础。小时候不广泛接触各种书本外的知识,长大了即使有时间,精力,也不容易去探索求知。但是具体应该怎样做我也不清楚。这篇文章主要是和大家探讨。
作者:在水一方
留言时间:2010-03-18 18:05:05
很多人都想成为一个“多情趣人”,但是这需要一定的条件,比如时间和经济上的能力,文章中也阐述了这一观点.很多时候是必须先做好“高指标人”的人,然后才能慢慢向“多情趣人”方向发展,这是人在成长过程中需要不断调整的过程.
作者:春阳
留言时间:2010-03-18 16:15:59
恭喜博主家的“高指标人”。常常羡慕别人家的聪明的孩子们,原来这里也有一位。多情趣似乎还是在大学以后才顾得上。